导读:本文包含了田野菟丝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田野菟丝子,薇甘菊,生态防治,危害等级
田野菟丝子论文文献综述
宋雪,蒋露,郭强,孙延军,昝启杰[1](2018)在《应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对其他植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是一种有潜力的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全寄生植物。为了解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效果和安全性,在深圳7个森林公园的1 218hm2薇甘菊危害区投放田野菟丝子并开展野外监测,结果发现:发生危害的薇甘菊面积平均为792hm2(盖度为53%~73%),投放田野菟丝子后,其寄生率为44%~87%,薇甘菊面积减少了426hm2左右,盖度下降了21%~53%;受田野菟丝子影响的其他植物有153种,隶属43科109属,其中田野菟丝子接触微甘菊但不产生影响(0级)的植物15种,接触薇甘菊且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Ⅰ~Ⅲ级)的植物有138种,除薇甘菊以外未发现致死种。此结果为大面积使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可推广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梁微[2](2017)在《漫谈植物世界的嗅觉——以田野菟丝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有没有嗅觉等感觉,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以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为例,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植物在激素的调控下,不仅具有嗅觉,而且通过嗅觉,寄生植物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寄主,而且可以起到"预警"等社会交往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7年34期)
李萌姣,陈青,李婷,叶万辉,沈浩[3](2018)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对五种红树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由于受到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危害发生大面积退化,而田野菟丝子寄生是防控薇甘菊的有效途径。为了探讨田野莬丝子寄生对红树植物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同质园控制试验,利用PAM-21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叁种真红树植物(老鼠簕、木榄、秋茄)和两种半红树植物(海芒果、银叶树)幼苗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及对照情况下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对红树植物幼苗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没有显着影响;对更为敏感的红树植物幼苗PSⅡ潜在活性(F_v/F_o)同样也没有显着影响;试验后期发现田野菟丝子对红树植物幼苗无法成功寄生。由此可见,田野菟丝子用于红树林薇甘菊的防治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10期)
刘梦佼,洪岚,沈浩,韦霄,叶万辉[4](2011)在《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田野菟丝子不同寄生密度的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利用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对入侵杂草薇甘菊进行生物控制的有效措施,研究了薇甘菊对0、1、2、4和8棵田野菟丝子幼苗寄生在可溶性蛋白和一些抗氧化酶活性方面的响应。寄生后30 d,1棵田野菟丝子/株薇甘菊(以下简称棵/株)以上的寄生密度导致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和对照相比,在寄生密度为1棵/株时,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增强;但随着寄生密度的加大而下降,而且在寄生密度为4棵/株时,SOD和POD分别等于和小于对照,在8棵/株时均显着小于对照。在各寄生密度下,寄主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小于对照,而SOD/CAT,SOD/POD和SOD/(CAT+POD)比率均大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对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依赖于寄生密度,在野外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最理想寄生密度是4棵/株,从而可为野外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技术体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1年04期)
黄东佳,陈华,韦霄,沈浩,叶万辉[5](2011)在《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的形态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及光镜观察田野菟丝子——薇甘菊茎的全寄生系统建立的过程。根据对吸器发生发育的观察,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接触反应、吸附作用、侵入生长及维管系统的建立。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吸器由吸器原基发育而来;当田野菟丝子成功吸附到可寄生寄主时,两者间的接触面会积累一些分泌物;吸器原基继续发育为内生原基,侵入寄主植物后单向生长并进一步分化出韧皮部和木质部"搜索菌丝体",木质部菌丝有明显的环纹次生壁加厚;两种"菌丝体"分别与寄主的韧皮部筛管和木质部导管相连通,有的甚至到达寄主植物的髓部,从而完成寄生过程。另外,如果吸器原基形成时未能成功接触到可寄生寄主,则会保持在内生原基阶段,停止发育,这个结构称之为假吸器。(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1年04期)
林积秀[6](2010)在《田野菟丝子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菟丝子是一年生寄生缠绕草本植物,主要是借助吸器固着寄主,吸收寄主的养料和水分,致使寄主生长不良,降低产量与品质,甚至成片死亡。本文作者对田野菟丝子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并提出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0年12期)
陈华,林淑玲,沈浩[7](2010)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不同叶位对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的寄生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寄生效应。[方法]连续3d从野外取样,采用叶绿素成像技术和分光光度计,测定寄生影响。[结果]寄生显着降低了薇甘菊第4、5片叶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低光诱导下的qP和NPQ均无显着影响,却显着降低了第8、9片叶子的光合电子传递相对速率(ETR)。寄生也改变了寄主叶片的均质性。寄生非显着地降低了寄主薇甘菊第4~9片叶的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地降低了第6、7、9片叶的叶绿素a/b值。田野菟丝子茎内的色素含量均非常低,叶绿素a/b却保持与寄主薇甘菊相似的水平。[结论]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对寄主产生的胁迫直接影响寄主的光化学中心的活性,从而影响其光合进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30期)
陈华,胡晓颖,沈浩,曹洪麟,叶万辉[8](2008)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气孔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菟丝子寄生已成为当前控制薇甘菊入侵蔓延的最佳生物防治手段之一。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并统计分析了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叶片气孔形态参数的影响,为了解寄生对薇甘菊生理特征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形态学依据。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叶片的气孔长宽比和气孔面积产生显着影响:对照薇甘菊叶片的气孔长宽比和气孔面积表现为双峰日变化动态;而被寄生的薇甘菊的叶片气孔长宽比和气孔面积则表现为单峰日变化规律。对照薇甘菊气孔的长宽比分别在12:00和10:00,气孔面积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日变化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在15:00到16:00气孔长宽比和气孔面积再一次达到一个峰值,使气孔长宽比和气孔面积的日波动形成一个双峰曲线。被寄生的薇甘菊的叶片气孔长宽比和气孔面积则表现出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4:00。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的气孔密度没有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8年05期)
李钧敏[9](2008)在《田野菟丝子寄生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土壤微生物和薏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入侵我国南方的薇甘菊是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采用田野菟丝子可以较好地控制薇甘菊,但有关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机理仍是未清楚。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是否会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前后土壤是否会对薏苡生长有不同的影响?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是否会影响薏苡的生长?为了进一步阐明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本地共存非寄主植物薏苡的生长影响的可能机理,本论文比较分析了自然群落中田野菟丝子寄生入侵植物薇甘菊后对土壤化学特性、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受控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的规律性;比较分析了不同微生物抑制剂和活性碳处理下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前后土壤及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薏苡各部位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格局、光合特性、相对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等的差异,从薏苡的生理生态、土壤营养循环、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化感物质角度探讨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及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后群落土壤对薏苡生长影响的可能机理。1.本文比较分析了广东省内伶仃岛薇甘菊未入侵群落(WU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W群落)、田野菟丝子刚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TW1)和田野菟丝子寄生3年的薇甘菊入侵群落(TW3)的土壤化学特性、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格局的变化。W群落土壤的pH值、有机碳、全氮、有机氮和氨态氮含量要显着地高于WU群落土壤,而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要显着地低于WU群落土壤,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没有明显的差异;W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要显着地高于WU群落土壤。TW1群落土壤的pH值、有机碳、全氮、有机氮、氨态氮和无机氮含量显着低于W群落,而土壤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则无明显差异;同时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下降,但改变后的土壤与未入侵地之间仍具有一定的差异。TW3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有机氮、氨态氮、无机氮含量相对于TW1群落显着增加,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等含量恢复到W群落水平,与WU群落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无显着性影响,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脲酶活性显着升高。4个群落土壤微生物AWCD值和阳性孔数目的高低顺序为W>TW1>TW3>WU,表明薇甘菊入侵可以提高土壤的微生物活性,而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可以降低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且随着寄生时间的延长而下降。4个群落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经PCA分析,可将12个土壤样品分为4大类,分属WU、W、TW1和TW3四个不同群落;CCA分析显示,薇甘入侵、田野菟丝子寄生及寄生时间均可以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而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总氮、总碳和pH值。基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4个群落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高低顺序均是W>TW1>TW3>WU,显示薇甘菊入侵、田野菟丝子寄生及寄生时间均可以显着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2.本文采用7周的盆栽受控实验比较分析了薏苡单培养物土壤(Y土)、薏苡和薇甘菊共存土壤(YW土)、薏苡和薇甘菊(田野菟丝子轻度寄生)共存土壤(LYWT土)、薏苡和薇甘菊(田野菟丝子中度寄生)土壤(MYWT土)、薏苡和薇甘菊(田野菟丝子重度寄生)土壤(HYWT土)的土壤化学特性、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格局的差异,旨在进一步确定薇甘菊入侵及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规律。与Y土壤相比,YW土的化学特性没有显着变化,LYWT土壤的总有机碳显着高于YW土,MYWT土壤的pH值显着低于LYWT土,HYWT土壤的土壤化学特性基本恢复,接近于Y土壤水平。YW土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高于Y土,HYWT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低于其它土壤,MYWT土壤的脲酶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土壤。YW土的MBC显着高于Y土,LYWT、MYWT和HYWT土壤的MBC、MBN、MBP均显着低于YW土,MYWT和HYWT土壤的MBC显着低于LYWT土。YW土壤的微生物AWCD值和阳性孔数目显着上升,LYWT和HYWT土壤的AWCD值和阳性孔数目显着低于YW土,但MYWT土壤却显着高于其它土壤。薇甘菊入侵及不同程度的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均可使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格局发生改变,PCA分析可将20个土壤分为5大类,其中YW、LYWT、MYWT叁个土壤彼此之间相距较远,且与Y土壤相距较远,MYWT土略接近于Y土,而HYWT和Y土壤相距最近。基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高低顺序均是YW>MYWT>LYWT>HYWT>Y,但丰富度指数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可使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碳源利用格局改变,功能多样性改变;而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可使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碳源利用格局改变,功能多样性改变,且使基于碳源利用能力分类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类群接近于Y土,寄生程度越高,恢复越接近于Y土。3.东莞市等水岭村弃荒地上薇甘菊未入侵群落(WU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W群落)、田野菟丝子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TW群落)的土壤化学特性、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内伶仃岛上四个群落的土壤的变化规律一致,除了土壤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微生物抑制剂及活性碳处理下叁种不同土壤对薏苡生长的影响,旨在从土壤微生物及化感物质角度探讨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薏苡生长的影响机理。3种土壤上薏苡叶片、茎、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高低顺序为W>TW>WU,表明薇甘菊入侵土壤可以促进薏苡的生长,而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后土壤对薏苡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3种土壤上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的高低顺序为TW>W>WU。薇甘菊入侵可使薏苡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及光能利用效率(WUE)下降,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可使他们回升,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孔因素。W土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升高,F_0和Fm显着性升高,使Fv/Fm和Fv/F_0显着性下降;TW土的叶绿素含量略下降,F_0和Fm略下降,Fv/Fm和Fv/F_0比值略上升,但与W土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W土可损伤薏苡的光系统Ⅱ,使叶片光合效率下降,但却增加了叶绿素含量,使光合强度上升,促进了薏苡的生长;TW土对薏苡光系统的损伤下降,但叶绿素含量也下降,光合强度下降,对薏苡生长的促进作用下降。3种土壤上生长的薏苡叶片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pH、总磷、总氮、总有机碳之间存在显着性正相关,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土壤pH、总磷、总氮之间存在显着性正相关,薇甘菊入侵及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均可间接通过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来影响薏苡的生长。薏苡各部位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在薇甘菊入侵及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薏苡生长的影响中起着重要作用。真菌抑制剂及细菌和真菌抑制剂共同处理可以使薏苡各部位生物量显着下降,而细菌抑制剂对薏苡生物量的影响不大,表明真菌在抑制生长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微生物抑制剂处理下W土对薏苡各部位的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真菌抑制剂、细菌抑制剂、细菌和真菌抑制剂共同处理下,W土上生长的薏苡的总生物量是WU土上生长的薏苡总生物量的3.93、1.44、2.39倍;而未做处理时,W土上生长的薏苡的总生物量是WU土上生长的薏苡总生物量1.65倍,推测W土中可能存在抑制薏苡生长的真菌,而可能存在略促进薏苡生长的细菌。真菌抑制剂、细菌抑制剂对TW土壤的处理对薏苡生物量没有显着性影响,但细菌和真菌抑制剂共同处理可使薏苡生物量显着增加,真菌抑制剂、细菌抑制剂、细菌和真菌抑制剂共同处理下,TW土上生长的薏苡的总生物量是WU土上生长的薏苡总生物量的3.50、1.34、2.84倍;而未做处理时,TW土上生长的薏苡的总生物量是WU土上生长的薏苡总生物量1.47倍,推测TW土中可能仍存在抑制薏苡生长的真菌,而可能仍存在略促进薏苡生长的细菌。活性碳处理后,W土与TW土上生长的薏苡的生物量分别是WU土上生长的2.05倍和1.61倍,与活性碳未处理前的1.47倍和1.05倍相比较,表明W土与TW土中均存在化感物质可以抑制薏苡的生长,且W土的抑制作用要高于TW土。但活性碳处理后,WU土、W土和TW土上薏苡的生物量是未处理前的1.12倍、1.40倍和1.24倍,表明化感物质对薏苡的生长的影响不是很大。活性碳处理后,叁种土壤上的薏苡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未处理土,活性碳处理可以使W土和TW土上生长的薏苡的F_0和Fm下降,Fv/Fm和Fv/F_0比值上升,表明土壤中的化感物质在被活性碳吸附后,对本地植物薏苡光合作用的抑制可被缓解。4.本文采用盆栽受控实验比较分析了培养7周后的不同微生物抑制剂及活性碳处理下不同程度的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薏苡生长的影响,旨在从土壤微生物及化感物质角度进一步验证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薏苡生长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可以提高薏苡叶片、地上部分和总生物量,重度寄生时与未处理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薇甘菊入侵可使薏苡根生物量比及根冠比显着增高,不同程度的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对薏苡各部位生物量比及根冠比均没有显着性影响。由于培养周期太短,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对薏苡生长的影响与土壤化学特性关系不大。除种子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外,其它部位生物量与土壤脲酶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而叶片和总生物量与土壤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存在显着性负相关,表明土壤的N和P循环,对薏苡生长具有显着作用。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后可使本地植物薏苡叶片的光合效率升高,并且随着寄生程度的增加,光合效率也不断上升,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孔因素。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为MYWT>HYWT>LYWT>YW。田野菟丝子中度寄生和重度寄生则可以显着性地提高薏苡的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强其光合作用,促进薏苡的生长。薏苡的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均存在显着性负相关,推测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增加,且这部分微生物对薏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田野菟丝子寄生后使这部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薏苡生物量增加。叁种抑制剂处理后,5种处理土壤上的薏苡的生物量的高低顺序均表现为细菌抑制剂>细菌和真菌抑制剂>真菌抑制剂,显示真菌对薏苡生长是必须的,可以促进薏苡的生长,而土壤中的细菌可能对薏苡生长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真菌与细菌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但在MYWT处理中,真菌抑制剂可以促进薏苡的生长。未做微生物抑制剂处理时,田野菟丝子中度寄生薇甘菊后薏苡的生物量是未寄生的1.87倍,而真菌抑制剂、细菌抑制剂、细菌和真菌抑制处理后,田野菟丝子中度寄生薇甘菊后薏苡的生物量分别是未寄生的2.10倍、1.61倍和1.72倍。推测可能在MYWT处理中,土壤微生物活性增高,真菌种类发生改变,出现对薏苡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真菌,或是存在一些不受实验所用的真菌抑制剂影响的真菌。活性碳处理后,各组别薏苡分别是活性碳未处理前的1.027倍、0.581倍、0.809倍和1.032倍,表明薇甘菊入侵后,土壤中的化感物质对对薏苡的生长没有显着性影响,田野菟丝子轻度寄生薇甘菊时,土壤化感物质对薏苡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寄生程度的加剧,这种促进作用越来越小。活性碳处理后,MYWT和HYWT处理组的薏苡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仍高于未处理土,活性碳处理可以使MYWT土和HYWT土上生长的薏苡的F_0和Fm下降,Fv/Fm和Fv/F_0比值上升,表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在被活性碳吸附后,对本地植物薏苡的光合效率的抑制可被缓解,暗示了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存在化学物质可以抑制本地植物薏苡的生长,而田野菟丝子寄生后可改变土壤中的化感物质,以促进薏苡的生长。5.薇甘菊入侵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微生物功能,增强土壤营养循环,提高土壤养分,促进薏苡的生长;而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可以打破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使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微生物功能下降,土壤养分下降,从而间接地减弱薇甘菊入侵通过土壤微生物对薏苡生长的促进效应。其中,真菌起了重要作用,而细菌及化感物质作用不大。但在盆栽实验中,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可以促进薏苡生长,且随着寄生程度增加,促进效果也加强,推测与植物对养分的竞争有关,其中土壤真菌起了重要作用,而细菌和化感物质的作用不大。薏苡叶绿素含量增高是促进薏苡生长的主要生理生态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寄生植物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为深入探讨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李钧敏,钟章成,董鸣[10](2008)在《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寄生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分析了广东省内伶仃岛薇甘菊未入侵群落、薇甘菊入侵群落、田野菟丝子刚寄生的薇甘菊入侵群落和田野菟丝子寄生3 a的薇甘菊入侵群落的土壤化学特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薇甘菊入侵如何改变土壤特性及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如何改变薇甘菊入侵地土壤特性。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pH值(6.046)、有机碳(35.937 g.kg-1)、全氮(2.449 g.kg-1)、有机氮(2.383 g.kg-1)和氨态氮(0.051 g.kg-1)含量要显着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5.593,29.512g.kg-1,0.800 g.kg-1,0.722 g.kg-1,0.043 g.kg-1),而土壤硝态氮含量(0.015 g.kg-1)要显着地低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0.033 g.kg-1),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没有明显的差异;薇甘菊入侵群落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要显着地高于薇甘菊未入侵群落土壤。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pH值(5.634)、有机碳(27.225 g.kg-1)、全氮(1.836 g.kg-1)、有机氮(1.793 g.kg-1)和氨态氮(0.024 g.kg-1)含量显着性下降,对于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则无明显影响;同时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下降,但改变后的土壤与未入侵地之间仍具有一定的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达3 a的薇甘菊入侵地的土壤总有机碳(35.719 g.kg-1)、全氮(2.356 g.kg-1)、有机氮(2.304 g.kg-1)和氨态氮(0.040 g.kg-1)含量相对于寄生早期显着增加,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等含量恢复到薇甘菊入侵地的水平,与未入侵地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田野菟丝子寄生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无显着性影响,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脲酶活性显着升高,甚至超出薇甘菊入侵地。薇甘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最终改变土壤化学特性,有利于其入侵;而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打破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改变,而最终又引起土壤化学特性的改变。此研究结果对于评价薇甘菊入侵的后果、田野菟丝子防治的可能机制及带来的后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田野菟丝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有没有嗅觉等感觉,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以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为例,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植物在激素的调控下,不仅具有嗅觉,而且通过嗅觉,寄生植物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寄主,而且可以起到"预警"等社会交往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田野菟丝子论文参考文献
[1].宋雪,蒋露,郭强,孙延军,昝启杰.应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对其他植物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梁微.漫谈植物世界的嗅觉——以田野菟丝子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7
[3].李萌姣,陈青,李婷,叶万辉,沈浩.田野菟丝子寄生对五种红树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8
[4].刘梦佼,洪岚,沈浩,韦霄,叶万辉.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田野菟丝子不同寄生密度的响应(英文)[J].广西植物.2011
[5].黄东佳,陈华,韦霄,沈浩,叶万辉.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广西植物.2011
[6].林积秀.田野菟丝子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0
[7].陈华,林淑玲,沈浩.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
[8].陈华,胡晓颖,沈浩,曹洪麟,叶万辉.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气孔行为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8
[9].李钧敏.田野菟丝子寄生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土壤微生物和薏苡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
[10].李钧敏,钟章成,董鸣.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寄生对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入侵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