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铁站综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站,广场,商业综合体,连接作用
地铁站综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汉杰[1](2019)在《广场在地铁站与商业综合体之间的连接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对商业综合体与地铁站之间的室外广场的连接作用进行研究,为商业综合体和轨道交通发展一种“整合”思路,分析两者的互相需求:一方面促进商业经济效益,缓解商业综合体带来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也反哺轨道交通,为城市产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地铁站和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室外广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广场的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空间组织模式叁个层面研究广场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广场中四种类型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行为观察法,分析不同组织模式广场中的人流动向,研究地铁站与商业综合体出入口对广场中人流动向的影响。然后,使用GIS软件对广场中的人群分布和通行路径轨迹点进行核密度分析,研究广场中各要素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最后,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广场空间的六个连接特性,解读广场在地铁站与商业综合体之间的连接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靖怡[2](2018)在《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地铁站与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集约化加剧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由地缘社会向社缘社会转变,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形式之一,承载了城市大部分人流。与此同时,地铁站域所形成的综合体随之成为城市经济、办公、文化的重要节点,服务于城市生活。因此,地铁及其城市综合体的中介空间作为联系二者的主要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缘由于此,笔者发现现存中介空间的设计值得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地铁空间与综合体空间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体系进行设计,忽略了两者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主要空间概念,将中介空间的共生形式进行分类,并进行设计语言表达,探讨在中介空间设计的模式与策略。由以下叁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及理论研究。通过研究现状的概述,对中介空间发展、属性及现存问题进行梳理。经由文献梳理,借助共生理论的分类视角,从建筑学的空间学术取向,对共生理论与中介空间二者之间进行方法论的建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依据。第二部分:中介空间的研究方法。在共生理论的研究视角下,转译出中介空间的两种共生形式:整体型共生、内在型共生。通过图形学的分类方法归纳叁种整体型共生方式(分离式、相交式、嵌入式)以及叁种内在型共生方式(广场式、通道式、中庭式),通过分析对比,提出衔接空间基本的空间设计原则,为衔接空间设计的策略与应用提供基本理论依据。第叁部分:中介空间设计的策略及应用探讨。通过前文的理论概述、归类分析、案例对比,一方面从空间布局、功能激活、流线组织等叁方面提出整体型共生形式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另一方面从功能组织、空间形态、导向秩序等叁方面提出内在型共生形式下的空间设计策略。经过论述,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地铁站与城市综合体是两个共生单元;衔接空间为地铁站与城市综合体的中间领域;在共生视角下对衔接空间可进行整体型共生与内在型共生两个层面的设计研究;基于空间分类及对比,梳理总结设计原则,提出初步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于佳璐[3](2018)在《紧凑城市视角下地铁站建筑综合体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城市视角下地铁的建设,一方面缓解城市地上交通压力,疏通地铁大量的人流。另一方面给现在的城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地铁站周边新的商业圈如雨后春笋一般建起。地铁站和建筑综合体结合,给现代城市的协调性、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该课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结合对本课题研究的探索与思考,从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脉络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一阐述。二是对紧凑城市、建筑综合体、基于集约化紧凑城市下的地铁站综合体等概念进行论述与界定,接着叙述与地铁站建筑综合体有关的理论内容,作为本文坚实的理论基础。叁是立足本研究课题方向从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与研究,并主要从功能布局如交通职能、商业、办公等功能以及空间组织要素、空间组织形式、交通流线组织等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通过青岛地铁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研究为案例,发现实际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四是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佳[4](2018)在《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接驳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随着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压力、土地稀缺等问题接踵而至,此时地铁轨道交通开始运行,它可以减缓压力、增大土地利用率以及改善交通问题。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相对成熟的地铁发展,南昌这类二叁线城市地铁发展还处于比较稚嫩的状态,但就目前地铁规划成效来看,地铁势必将成为我国大型城市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地铁为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还可以提升其沿线的物业价值,推动城市化商业集聚发展,故有着高度集约化和一站式消费的特点的“商业综合体”模式应运形成,为了更好地发挥地铁与商业综合体的价值,如何引导人流、积聚人流,无疑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而两者间的接驳空间则成了设计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明确了接驳空间的相关概念,并对接驳空间的既往研究、发展概况以及与接驳空间设计有关的理论基础资料进行了概述。其次,本文梳理了南昌的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基本信息,确定了地铁站点500米内的商业综合体的调研案例对象,做了基本的信息归纳,并基于建筑学及其设计理论,通过对南昌接驳空间案例实地调研考察,分别从接驳模式、空间型式、功能设置、空间形态以及环境体验五个方面对调研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各方面的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再者,本文基于已分析出的南昌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接驳空间案例的接驳模式、空间型式、功能设置、空间形态以及环境体验五个方面的主要不足,通过对上海和日本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接驳空间案例进行实地的调研考察分析,总结出各方面的适用条件以及优化建议。最后,本文基于南昌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接驳空间实例的接驳模式、空间型式、功能设置、空间形态以及环境体验五个方面的适用条件、优点及优化建议,将其用于实际项目明园九龙湾商业综合体与国体中心站的接驳空间设计中,同时也为其他二叁线城市的接驳空间案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6-01)
盛晨星[5](2017)在《地铁站建筑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方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建构已逐步脱离传统的布局模型,转向空间协同的方向发展。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作为"地铁+物业"的典型组合方式,不仅对公共交通及慢行系统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还为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地铁站的建设过程中,其综合体建筑设计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城市管理者在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依据于现实实际综合分析,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施工建设方案,使地铁站综合体的建筑设计高效合理,符合实际需要。(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7年40期)
[6](2017)在《地铁站间综合体东鼓道开业》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地铁鼓楼站与东门口站间的东鼓道于8月21日开业,这是宁波首个纯地下商业空间,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此外,它是目前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地铁两站一区间单体项目,也是浙江省地铁首个站间商业项目,被列入全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宁波通讯》期刊2017年16期)
张燕,徐昭,潘慧敏[7](2017)在《地铁站间综合体东鼓道月底开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燕 通讯员徐昭 潘慧敏)我省地铁首个站间综合体、宁波首个纯地下商业空间——东鼓道将于本月底亮相,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位于地铁鼓楼站与东门口站间的东鼓道,将开通17个出入口直通地铁,加上鼓楼站、东门口站已有的12个出入口,未来有29个出(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7-08-14)
罗建斌[8](2017)在《探讨赤湾地铁站城市综合体项目基坑开挖爆破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深圳地铁2号线赤湾地铁站城市综合体项目基坑开挖为工程背景,探讨了基坑开挖爆破施工技术。考虑到爆区的环境因素,对综合体项目基坑设置4个爆区;为了控制爆破震动和降低飞石威胁,对4个爆区分别采用浅孔台阶控制爆破和深孔台阶控制爆破,桩井采用浅孔爆破。通过合理选择装药结构、爆破网络和爆破控制,取得了良好爆破效果,为赤湾地铁站城市综合体项目基坑开挖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7年22期)
黎志涛[9](2017)在《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地铁站厅进出客流组织仿真研究——以凯达尔国际广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是轨道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交通"零换乘"以及一体化建设是其成败的关键。以凯达尔国际广场为背景,根据客流特征,对地铁站厅进出客流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行人仿真软件构建了仿真模型,通过比对分析多个方案下的仿真结果相关技术指标,提出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地铁衔接优选方案,为具体设计、运营管理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7年14期)
刘文,魏琰琰[10](2016)在《基于城市设计层面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空间结构的调整适应——以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发生变革,在城市现代转型中诞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通过将不同的城市功能与公共交通杂糅在一起,而表现出更高的城市级别和更深的城市影响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空间。北京作为我国地铁网线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由此产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促进引导作用也相对明显,并以城市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商圈结构为典型代表。文章以北京为例,从城市设计的层面探讨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商圈布局之间的调整适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6年11期)
地铁站综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城市化集约化加剧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由地缘社会向社缘社会转变,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形式之一,承载了城市大部分人流。与此同时,地铁站域所形成的综合体随之成为城市经济、办公、文化的重要节点,服务于城市生活。因此,地铁及其城市综合体的中介空间作为联系二者的主要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缘由于此,笔者发现现存中介空间的设计值得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地铁空间与综合体空间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体系进行设计,忽略了两者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主要空间概念,将中介空间的共生形式进行分类,并进行设计语言表达,探讨在中介空间设计的模式与策略。由以下叁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及理论研究。通过研究现状的概述,对中介空间发展、属性及现存问题进行梳理。经由文献梳理,借助共生理论的分类视角,从建筑学的空间学术取向,对共生理论与中介空间二者之间进行方法论的建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依据。第二部分:中介空间的研究方法。在共生理论的研究视角下,转译出中介空间的两种共生形式:整体型共生、内在型共生。通过图形学的分类方法归纳叁种整体型共生方式(分离式、相交式、嵌入式)以及叁种内在型共生方式(广场式、通道式、中庭式),通过分析对比,提出衔接空间基本的空间设计原则,为衔接空间设计的策略与应用提供基本理论依据。第叁部分:中介空间设计的策略及应用探讨。通过前文的理论概述、归类分析、案例对比,一方面从空间布局、功能激活、流线组织等叁方面提出整体型共生形式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另一方面从功能组织、空间形态、导向秩序等叁方面提出内在型共生形式下的空间设计策略。经过论述,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地铁站与城市综合体是两个共生单元;衔接空间为地铁站与城市综合体的中间领域;在共生视角下对衔接空间可进行整体型共生与内在型共生两个层面的设计研究;基于空间分类及对比,梳理总结设计原则,提出初步设计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铁站综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汉杰.广场在地铁站与商业综合体之间的连接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王靖怡.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地铁站与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2018
[3].于佳璐.紧凑城市视角下地铁站建筑综合体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4].王佳.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接驳空间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18
[5].盛晨星.地铁站建筑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方式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
[6]..地铁站间综合体东鼓道开业[J].宁波通讯.2017
[7].张燕,徐昭,潘慧敏.地铁站间综合体东鼓道月底开业[N].宁波日报.2017
[8].罗建斌.探讨赤湾地铁站城市综合体项目基坑开挖爆破施工技术[J].科技经济导刊.2017
[9].黎志涛.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地铁站厅进出客流组织仿真研究——以凯达尔国际广场为例[J].中国标准化.2017
[10].刘文,魏琰琰.基于城市设计层面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空间结构的调整适应——以北京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