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露糖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β-甘露聚糖酶,GH,43家族,木糖利用,酿酒酵母
甘露糖苷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权[1](2018)在《β-甘露聚糖酶和糖苷水解酶Ttxy43性质分析及高效利用木糖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半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聚合物,其中木聚糖是含量最高的半纤维素,甘露聚糖次之。它们的降解利用需要大量的半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木聚糖降解后的主要产物木糖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生成乙醇,而甘露聚糖的降解产物低聚甘露糖(MOS)则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的益生元。本文作者拟在酿酒酵母内高效表达来源于硫色曲霉的β-甘露聚糖酶,并研究其在MOS生产中的作用;利用定点突变尝试阐明一个属于糖苷水解酶家族43(GH 43)的叁功能酶Ttxy43的作用机理;并构建能够直接利用木糖的酿酒酵母菌株。酿酒酵母是研究真核生物的模式菌株,并且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是安全的菌株,为了在其中高效的表达β-甘露聚糖酶,本文作者利用不同的策略构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表达菌株,它们由单倍体、双倍体、组成型表达、诱导型表达、外源基因游离、整合型表达通过不同方式组合而来,并分别测试了这些菌株在半合成培养基或合成培养基中的β-甘露聚糖酶的表达情况,最终确定β-甘露聚糖酶基因整合的组成型表达的单倍体菌株TIB作为该酶的生产菌株,通过高密度培养,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强度达到16 U/mL/day,该酶的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3.2和60℃,在以槐豆胶(LBG)或魔芋甘露聚糖(KGM)分别为底物时,km为24.13 mg/mL或33 mg/mL,max为715 μumol/min/mg或625 μmol/min/mg,而利用其生产MOS时,最高水解效率达到73.7%,水解产物包括甘露糖、甘露二糖、甘露叁糖、甘露四糖、甘露五糖、甘露六糖等。本室Abdul Basit等发现了一个属于糖苷水解酶家族43(GH 43)的叁功能酶Ttxy43,该酶分别具有β-木糖苷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和内切-1,4-β-木聚糖酶酶活,其最适反应βH分别为6.0、7.0和7.0,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50℃和60℃。为了阐明其催化机制,本文作者分别构建了 134Asp、228Glu、31Gla、170Glu、176Glu定点突变为Ala的突变株,分别命名为D134A、E228A、E31A、E170A和E176A,结果表明突变株D134A或E228A的叁种酶活均为0,说明134Asp和228Glu对于该酶的酶活起到重要作用,不同酶活性的底物的催化降解很可能是在同一活性中心完成的。另外,E176A突变株的β-木糖苷酶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酶活性分别下降55%和49%,说明176Glu在两种酶活发挥作用时起到了重要作用。酿酒酵母基因组中有几百个长的末端重复序列(LTR)称为δ序列,它可以做为外源基因整合的位点。酿酒酵母本身不能利用木糖,本文作者在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BY4741的基础上通过δ位点随机整合的方法导入来源于黑曲霉的和木糖的利用相关的基因木糖还原酶基因XR(Xylose reductase)、木糖醇脱氢酶基因XDH(Xylitol dehydrogenase)和木酮糖激酶基因XKS(Xylulokinase),构建了利用木糖的酿酒酵母菌株RHS,并在此基础上敲除保守的磷酸酶基因PHO13,再整合含有点突变(R277H)的木糖还原酶基因得到优化菌株RHS△PM,氧限制条件下以木糖为单一碳源时菌株RHS△PM在80 h内消耗40 g/L木糖,生成10 g/L的乙醇。综上所述,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扩展了甘露聚糖的应用范围,为工业应用提供可能,Ttxy43的研究为接下来进一步解释该酶的工作机理,提高木聚糖直接转化为木糖的效率提供可能,而利用木糖的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则能直接将木糖发酵生产乙醇,为木糖和木聚糖的直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任天赐,白利斌,巴信武[2](2016)在《质子转移开环聚合法制备超支化聚2,3-环氧丙基D-吡喃甘露糖苷》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支化聚糖是一种具有高度支化结构的糖类大分子,与线性聚糖相比,超支化聚糖具有分子结构紧凑、较低的均方旋转半径、流体力学半径和特性粘度等优点,使其在与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1,2])。本文以D-甘露糖为原料,依次通过乙酰化、叁氟化硼乙醚催化,将惰性双键引入到吡喃糖结构中,再经间氯过氧苯甲酸氧化得到环氧基团,在甲醇钠作用下,脱去乙酰基保护制备了含环氧官能团的2,3-环氧丙基D-吡喃甘露糖苷单体,最终通过质子转移开环聚合法制备了超支化聚2,3-环氧丙基D-吡喃甘露糖苷。(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期刊2016-07-01)
刘美艳,曾佑林[3](2016)在《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推荐一个综合药物合成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个综合药物合成实验——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以D-甘露糖为原料,经费歇尔糖苷化和苯甲酰化合成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用薄层色谱监测反应进程,采用过滤、洗涤、浓缩、萃取、干燥、柱层析等操作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熔点和旋光度测定、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6年04期)
伍桂龙,旷娜,陈朗秋,陈静,李贞操[4](2015)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D-甘露糖为原料,通过乙酰化、Helferich糖苷化、脱保护3步反应,简便地合成了对硝基苯基-α-D-吡喃甘露糖苷。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反应物摩尔比、温度、预先减压时间、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的量对Helferich糖苷化立体选择性和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1,2,3,4,6-五-O-乙酰基-D-甘露糖2.56 mmol,1,2,3,4,6-五-O-乙酰基-D-甘露糖与对硝基苯酚摩尔比1∶4,催化剂Sn Cl4用量0.308 mmol,预先负压时间和反应时间均为80 min,反应温度为120℃,在该条件下,Helferich糖苷化反应的α-立体选择性最好,产率可达72.4%。(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5年07期)
陈朗秋,伍桂龙,谢蓉[5](2015)在《对甲氧基苯基-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甲氧基苯基-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以D-甘露糖为原料,经乙酰化、选择性脱C1位乙酰基、转化成叁氯乙酰亚胺酯、与受体酚偶联和脱保护4步反应立体专一性地合成了对甲氧基苯基-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氢谱和质谱分析得到了确证,方法有效、产率高.(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伍桂龙,旷娜,陈朗秋,陈静[6](2015)在《烷基-α-D-吡喃甘露糖苷中间体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烷基-α-D-吡喃甘露糖苷是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和抗菌剂.以D-甘露糖为原料,经乙酰化、选择性脱C1位乙酰基、转化成叁氯乙酰亚胺酯、与受体偶联和脱保护五步反应立体专一性地合成了八种烷基-α-D-吡喃甘露糖苷中间体,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氢谱和质谱分析得到了确证,方法有效并且产率高.(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晓茵[7](2015)在《硫酸化α-甘露寡糖苷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寡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聚阴离子的性质,在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疟等疾病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最引人瞩目的是乙酰肝素类似物P1-88,它由甘露糖通过α-(1→2)和α-(1→3)糖苷键连接,经高度硫酸化后,得到的二糖至六糖的寡糖混合物。研究表明,它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双重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与硫酸乙酰肝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抑制血管新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应用于癌症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中,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抗晚期恶性肿瘤药物。据此,我们开展了硫酸化α-甘露寡糖苷的合成研究。1)甘露糖叁糖和五糖的合成首先经保护基操作合成出甘露单糖Ⅳ-对甲苯磺酰亚胺酯供体50,以TMSOTf为促进剂,与受体47发生糖苷化反应,以85%的收率得到二糖55。脱除二糖的苯甲酰基,得到二糖受体56,与50发生糖苷化反应,以79%产率得到α(1→2)-连接的直链甘露叁糖57,实现了糖之间立体选择性连接。在此糖苷化条件下,供体50与双羟基受体54,通过双糖苷化法合成支链状甘露叁糖62,然后脱除苯甲酰基,得到双羟基受体63与供体50发生双糖苷化反应,得到甘露五糖64,为高效地合成甘露糖寡糖片段提供借鉴意义。2)甘露糖叁糖和五糖糖苷的合成以廉价易得的胆固醇为原料,将5,6位双键还原氢解,得到苷元胆甾烷醇66;然后将支链状的甘露叁糖水解异头位的硫苷水解为羟基,制备叁糖的叁氯亚胺酯供体68,与胆甾烷醇连接,脱除保护基后,得到α-连接的甘露糖叁糖糖苷71。并在叁糖糖苷70的基础上,与供体58经双糖苷化反应,得到五糖糖苷72,完成寡糖糖苷的合成。3)硫酸化甘露叁糖和五糖糖苷的合成研究对于硫酸化糖苷的合成,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了尝试。i)以2,2,2-叁氯乙氧磺酰咪唑叁氟甲磺酸盐为磺化试剂进行寡糖的硫酸化,但是该间接硫酸化方法没有成功。ii)采用微波介导下的直接硫酸化方法,以SO3·pyridine复合物为磺化试剂,毗啶为自由碱,在溶剂CH3CN中进行的硫酸酯化反应,将4个羟基裸露的寡糖前体85和8个羟基裸露的寡糖前体91全硫酸化,得到全硫酸化α-甘露寡糖苷89和92。但是,将硫酸化后的寡糖苷89脱除保护基,经负离子质谱确证正确的目标分子38在’H-NMR谱图中信号峰不能明确归属,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结构明确的寡糖类物质,并对其进行硫酸酯化研究,为深入研究硫酸寡糖生物活性和分子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更好地开发新型糖类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30)
吴晓昀,张杰,郭奕斌[8](2013)在《α-甘露糖苷贮积症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在临床诊断与防治方面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MAN2B1基因突变导致α-甘露糖苷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是引起α-甘露糖苷贮积症的根本内因。对MAN2B1基因、LAMAN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诊防治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都取得了诸多新进展。本文重点围绕这几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孙俊[9](2012)在《基于α-甲基-D-甘露糖苷合成烯胺酮和下游中间体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是传统而又富有创新性的工作,一直是众多化学家和药物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作为动植物组织内的重要物质,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和重要的生理作用,例如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病毒,治疗心血管疾病,近来年发现糖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鉴于糖类化合物理化性质特殊性,糖化学的研究是复杂而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近年来,许多糖参与的新颖的化学反应被报道和应用,许多含有糖片断复杂天然活性产物被分离、合成,例如具有抗心力衰竭作用的地高辛和抗菌活性benzanthrin A。烯胺酮作为潜在的药物合成中间体和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已被制成多巴胺受体抑制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催产素受体拮抗剂和抗惊厥药,制备氮单杂环类化合物如吡啶、嘧啶、吡唑、哒嗪或稠杂环类化合物如吡唑并[1,5-a]嘧啶、嘧啶并[1,2-a]苯并咪唑、生物碱,而且能通过立体还原合成-胺醇和-胺酸。吡喃型酮糖通过加成-消除制备烯胺酮类化合物具有创新意义。随着不对称合成、金属催化等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许多学者对天然产物特别对具有药理活性显着的天然产物进行了多途径的合成与改造。吡喃型酮糖下游中间体带有易反应的迭氮、乙酰基等官能团,可与环状、笼状的母核进行重组合成复杂天然化合物。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发现、优化和扩展了以吡喃型酮糖以底物合成烯胺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首次报道吡喃型酮糖通过加成-消除生成烯胺酮的新方法。通过不同的反应体系筛选出最优的反应条件,并发现在叁氯化铟催化下生成另一新产物。通过12个底物考察了本反应的适用范围,应用~1H和~(13)C NMR、ES-MS、HSQC、HMBC和X-Ray等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2、以吡喃型酮糖为参考底物,经脱缩醛保护基等反应合成一系列的新的不同底物,进行探索影响反应的因素,结合本项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讨论其反应的机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3、以-甲基-D-甘露糖苷为原料,经缩合、还原、酰化、取代等7步完成了下游重要中间体甲基-3-迭氮基-4-氧苯甲酰基-2,3,6-叁脱氧--D-核-吡喃己糖苷的合成初步研究,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提高了总体产率,降低了反应的成本,通过~1H和~(13)C NMR、ES-MS等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为下一步天然产物全合成奠定基础。本课题深化了对吡喃型酮糖理化性质的认识和研究,特别对吡喃酮糖在碱的作用下通过取代-消除生成烯胺酮,为烯胺酮的合成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适用范围广,处理简单。下游中间体甲基-3-迭氮基-4-氧苯甲酰基-2,3,6-叁脱氧--D-核-吡喃己糖苷合成和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温和,可操作性强,产率高,为多步合成重要天然产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2-05-01)
孙晟,马庆,孟祥豹,李庆,李树春[10](2011)在《离子液体在甘露糖苷化过程中的β导向性:一种具有选择性构建1,2-顺式-β-D-甘露糖连接潜力的新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甲基咪唑型离子液体在进行6-O-乙酰基-2,3,4-O-叁-苄基-甘露糖叁氯乙酰业胺酯供体与离子液体载体的糖基化过程中的β导向性,并对该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出现该现象的潜在机理。在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之后,我们发展了一种选择性构建1,2-顺式-β-D-甘露糖连接的全新方法。(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1年06期)
甘露糖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支化聚糖是一种具有高度支化结构的糖类大分子,与线性聚糖相比,超支化聚糖具有分子结构紧凑、较低的均方旋转半径、流体力学半径和特性粘度等优点,使其在与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1,2])。本文以D-甘露糖为原料,依次通过乙酰化、叁氟化硼乙醚催化,将惰性双键引入到吡喃糖结构中,再经间氯过氧苯甲酸氧化得到环氧基团,在甲醇钠作用下,脱去乙酰基保护制备了含环氧官能团的2,3-环氧丙基D-吡喃甘露糖苷单体,最终通过质子转移开环聚合法制备了超支化聚2,3-环氧丙基D-吡喃甘露糖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露糖苷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军权.β-甘露聚糖酶和糖苷水解酶Ttxy43性质分析及高效利用木糖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18
[2].任天赐,白利斌,巴信武.质子转移开环聚合法制备超支化聚2,3-环氧丙基D-吡喃甘露糖苷[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2016
[3].刘美艳,曾佑林.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推荐一个综合药物合成实验[J].大学化学.2016
[4].伍桂龙,旷娜,陈朗秋,陈静,李贞操.对硝基苯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J].精细化工.2015
[5].陈朗秋,伍桂龙,谢蓉.对甲氧基苯基-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伍桂龙,旷娜,陈朗秋,陈静.烷基-α-D-吡喃甘露糖苷中间体的合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
[7].王晓茵.硫酸化α-甘露寡糖苷的合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8].吴晓昀,张杰,郭奕斌.α-甘露糖苷贮积症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在临床诊断与防治方面的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
[9].孙俊.基于α-甲基-D-甘露糖苷合成烯胺酮和下游中间体的初步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2
[10].孙晟,马庆,孟祥豹,李庆,李树春.离子液体在甘露糖苷化过程中的β导向性:一种具有选择性构建1,2-顺式-β-D-甘露糖连接潜力的新方法(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