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转化膜论文-郑嘉

有机转化膜论文-郑嘉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转化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镁合金,转化膜,植酸,海藻酸钠

有机转化膜论文文献综述

郑嘉[1](2015)在《有机转化膜对AZ31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腐蚀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材料之一,而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镁及其合金的密度(~1.80g/cm3)与人体骨密度(~1.75 g/cm3)相近;此外,镁离子无毒,是人体内含量仅次于钾的细胞内正离子。因此,镁合金体现出诱人的医学应用前景。但是它在体液中的耐腐蚀性能较差,因而制约其发挥性能优势。目前,镁合金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时的防腐蚀技术主要是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羟磷灰石转化膜,这种方法虽对镁合金在体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种类单一,成膜工艺复杂,稳定性较差。因此开发多种清洁转化膜技术可显着扩大镁合金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植酸转化膜、海藻酸钠转化膜对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SBF)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植酸和海藻酸钠都是清洁无污染,且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本文首先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Tafel)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确定了植酸、海藻酸钠的最优成膜工艺参数,利用失重实验比较了最优成膜条件下得到的两种转化膜对镁合金在SBF中腐蚀速率的影响;然后本文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研究了最优的成膜条件下两种转化膜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组成;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转化膜的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植酸转化膜的优化成膜条件为植酸溶液p H=5,浓度为2 g/L,转化温度为25℃,转化时间为50min。通过失重实验发现:经最佳条件的植酸溶液处理后的镁合金AZ31在SBF中的腐蚀速率为0.1917 g/(m2·h),与未处理的AZ31相比减小了89.48%。SEM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形成的植酸转化膜均匀平整,裂缝少。EDS结果表明:植酸转化膜的组成元素主要有Mg,P,Na,C,结合植酸的电离方程推理成膜机理主要为,植酸转化膜的主要成分为NaPhy Mg_212-xx。2)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转化膜的优化成膜条件为海藻酸钠溶液p H=2,浓度为2 g/L,处理温度为50℃,处理时间为40 min。失重实验表明:经最优条件的海藻酸钠溶液处理后的镁合金AZ31在SBF中的腐蚀速率为0.3625 g/(m2·h),与未处理的AZ31相比减小了80.11%。SEM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形成的海藻酸钠转化膜均匀平整,裂缝少。EDS结果显示:海藻酸钠转化膜主要是由C,O,Mg等元素组成,成膜机理,转化酶主要成分(C_6H_7O_6)_2Mg。(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陈晓明[2](2014)在《AZ91D镁合金上的有机转化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化学转化膜通常是将镁合金浸入到含有六价铬离子的溶液获得,但由于铬酸盐转化液中含有有毒的六价铬离子,受到环保的严格限制,因此出现各种替代的处理方法。在本文中,通过将镁合金浸入到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的溶液中,获得了一种OMCC镁合金的有机膜,利用SEM、FSEM和XPS方法对膜的表面形貌、厚度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镁合金的表面形成均一连续的转化膜,转化膜的主要成分是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它与镁合金形成了化学键。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表明,转化膜的耐蚀性远远高于传统的铬酸盐转化膜。(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4-10-25)

陈晓明[3](2013)在《AZ91D镁合金上的有机转化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化学转化膜通常是将镁合金浸入到含有六价铬离子的溶液获得,但由于铬酸盐转化液中含有有毒的六价铬离子,受到环保的严格限制,因此出现各种替代的处理方法。在本文中,通过将镁合金浸入到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的溶液中,获得了一种OMCC镁合金的有机膜,利用SEM、FSEM和XPS方法对膜的表面形貌、厚度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镁合金的表面形成均一连续的转化膜,转化膜的主要成分是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它与镁合金形成了化学键。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表明,转化膜的耐蚀性远远高于传统的铬酸盐转化膜。(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3-11-02)

陆飚,黄清安[4](2012)在《镁合金无铬有机转化膜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镁合金有机化合物化学转化的一些工艺:如草酸、单宁酸、植酸、有机硅偶联剂以及无机/有机杂化等转化工艺的配方、膜的性能、工艺的优缺点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转化膜及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5-27)

杨旭,潘复生,赵华文,周晓霞,李欣[5](2009)在《镁合金表面有机转化膜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镁合金表面膜的制备工艺,环境污染严重,且耐蚀性差。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在AZ61镁合金表面制备了有机转化膜。用附带能量色散分光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观察和分析镁合金表面形貌和成分,用动电位极化试验和划格试验评估有机转化膜的腐蚀保护潜能。结果表明:在5mmol/L对硝基苯偶氮间苯二酚(PNBAR)碱性溶液(pH值为13)中,以2.9V的工作电位进行15min的恒电位极化,在镁合金表面可形成较均匀的含氮有机转化膜。有机转化膜在5%的NaCl溶液中浸泡10min,待体系稳定后以10mV/s的扫描速度进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试验表明,镁合金的自腐蚀电位正移110mV,进一步与环氧树脂形成复合防护层后,划格试验表明有机转化膜对基体金属和表面漆的结合力达到GB/T9286的1级标准。(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09年01期)

杨旭[6](2009)在《镁合金表面有机转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因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电子工业等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最富有开发和应用潜力的“绿色工程材料”。但镁具有高的化学活性,极易被腐蚀,从而影响其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极大地限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镁合金表面防护是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一个阻挡层,将腐蚀介质与基体隔开,阻挡腐蚀电流的形成,是一种有效的防腐方法。在冶金控制及新型合金开发取得决定性进展之前,通过各种表面处理技术来控制镁合金的腐蚀,是当前业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镁合金表面防护技术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成本、前处理步骤复杂、结合力以及恶劣条件下的耐腐蚀性差等几个常见问题,通过选择环境友好型有机多功能团化合物,在水溶液中通过沉积作用制备表面具有反应性功能基的有机转化膜,着力简化前处理步骤,改善镁合金表面防护技术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为提高防腐蚀性能而形成复合防护层时转化膜与基体及表面防护漆的结合力问题。为在水溶液中制备有机转化膜提供了必要理论参考,实验研究了镁合金在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pH值小于11.5的溶液中,镁合金易被H+氧化而腐蚀;在pH值大于11.5的强碱性条件下镁合金能稳定存在,在一定的外加电位作用下可以氧化腐蚀镁合金,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极化行为分叁个区域,阴极极化区、钝化区、阳极极化区,在阳极极化区镁合金氧化腐蚀。镁合金氧化腐蚀受pH值影响,随着溶液的pH值升高,钝化区域变宽,氧化电位正移。在了解了镁合金在水溶液中腐蚀行为并借鉴镁合金其它表面防护技术及其它金属缓蚀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建立了镁合金表面有机缓蚀剂的选择方法。此方法以“结构上初筛(选择具有含氧、氮、硫或磷原子的多官能团有机物)—化学沉淀实验对腐蚀抑制潜能评估(能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形成难溶物)—电化学实验对腐蚀抑制作用测试(测量腐蚀电流密度的大小)—表面形貌的观察和表面成分分析”为选择程序,并筛选出了叁种环境友好型的镁合金有机缓蚀剂:“对-硝基苯偶氮间苯二酚(PNBAR)”、“植酸(PA)”和“鞣酸(AT)”。提出了在含有PNBAR的碱性溶液中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PNBAR转化膜的技术。研究了溶液的酸碱性和外加工作电位对制备有机转化膜的影响。通过控制工作电位,使镁合金的表面氧化与有机物PNBAR的沉积同步进行,PNBAR通过共价键Mg-O-N实现在镁合金表面的沉积。在pH值为13、浓度为5mmol/L的植酸溶液中施加3.2V的工作电位进行30分钟的恒电位极化,制得了使镁合金自腐蚀电位正移110毫伏,结合力达到1级(按照GB/T 9286)的有机转化膜。结合植酸的分子结构特点,提出并研究了四种在镁合金表面制备植酸转化膜的方法:利用表面的水合羟基与植酸羟基脱水成膜;利用表面氧化物与植酸反应成膜;利用植酸氧化合金表面金属沉积成膜;碱性条件下电化学沉积成膜。研究表明,在离开溶液进行的羟基脱水成膜和氧化物反应成膜实验中,固相反应活性低,不能形成转化膜。在pH值为13、植酸浓度为0.5mg/ml的碱性溶液中,经过3.2V的工作电位进行30分钟的恒电位极化,得到植酸转化膜。在pH值为13的溶液中,植酸与镁离子形成难溶性的[Mg5(H2L)].22H2O化合物,生成氢氧化镁的反应成为植酸沉积的竞争反应,氢氧化镁与植酸一起沉积在镁合金表面成膜。植酸在pH值为5的酸性溶液中经过20分钟的浸泡成膜可以形成约4~5微米厚的转化膜,植酸转化膜致密、生长有序,比碱性条件下得到的植酸转化膜耐蚀性强,使镁合金自腐蚀电位正移185毫伏,结合力达到1级(按照GB/T 9286)。植酸在酸性条件下与镁离子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植酸转化膜的形成主要是叁价铝离子与植酸根的沉积作用。最后,考察了镁合金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加工状态对植酸在酸性条件下成膜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所有的多价金属离子(镁离子除外)都可以与植酸根沉积成膜,多价金属离子与植酸形成的配合物溶解性越低,越有利于沉积成膜。一般来讲,金属离子与植酸形成的配合物溶解性顺序为:Mg2+>> Zn2+、Mn2+>> Zr2+、Al3+。对常见的镁合金,元素铝和锆由于含量和性能两方面的综合影响,对植酸成膜作用最显着,因此,AZ系和ZK系镁合金有利于制备植酸转化膜。同时,在酸性条件下,因易于提供金属离子,铸态比挤压态镁合金利于制备植酸转化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1-01)

有机转化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化学转化膜通常是将镁合金浸入到含有六价铬离子的溶液获得,但由于铬酸盐转化液中含有有毒的六价铬离子,受到环保的严格限制,因此出现各种替代的处理方法。在本文中,通过将镁合金浸入到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的溶液中,获得了一种OMCC镁合金的有机膜,利用SEM、FSEM和XPS方法对膜的表面形貌、厚度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镁合金的表面形成均一连续的转化膜,转化膜的主要成分是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它与镁合金形成了化学键。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表明,转化膜的耐蚀性远远高于传统的铬酸盐转化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转化膜论文参考文献

[1].郑嘉.有机转化膜对AZ31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腐蚀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

[2].陈晓明.AZ91D镁合金上的有机转化膜[C].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4

[3].陈晓明.AZ91D镁合金上的有机转化膜[C].2013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3

[4].陆飚,黄清安.镁合金无铬有机转化膜研究现状[C].第九届全国转化膜及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5].杨旭,潘复生,赵华文,周晓霞,李欣.镁合金表面有机转化膜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保护.2009

[6].杨旭.镁合金表面有机转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9

标签:;  ;  ;  ;  

有机转化膜论文-郑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