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马立超,胡耀宗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马立超,胡耀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儿童,公用经费分担,政策趋向,政策工具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超,胡耀宗[1](2019)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分担的政策趋向与工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近二十年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发现,公用经费的分担经历了办学者和学生家庭自筹、流入地政府负责、中央与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等阶段。政策始终以教育公平为旨归,致力于改善"薄弱环节";经费结构和责任范畴的划分趋于精细化;财政分担主体由市场转向政府;中央渐进介入,分担主体重心升高。从政策工具视角审视政府的行动逻辑可知,流动儿童公用经费分担政策的改进是以权威型工具为根本,以能力型工具为支撑,以诱因型、劝说型和学习型工具为指引,并不断调整原有工具的使用频率与作用形式。混合型政策工具将是应对"政策效果递减"和实现教育体制转变过程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汪广荣[2](2018)在《以教育流动空间为核心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义务教育政策是以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及均衡优质发展为导向,重点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就近入读公立学校。对于流动儿童实施救助保护网络体系,政策成效显着。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撑体系,难以解决流动儿童因人口迁移而中断义务教育过程的问题。流动儿童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共享性教育信息资源要素、开放式教育信息管理要素以及流动性教育空间要素,其基本架构包括义务教育的核心主体、服务主体、内容体系、实践过程与教育环境,分系统包括信息化教育需求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支持系统。启动国家教育部门主导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学习机制、公立学校与公共设施机构之间的信息化教育共管机制、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信息化"教学—考核—认证"机制、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教育流动、通力合作的信息化义务教育体系,是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根本保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8年12期)

王少康[3](2018)在《以财政体制安排破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前仍处于一定分割程度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全国各大省市间(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因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其随迁子女较难享受到与他们所定居的城市中同龄儿童均等和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又因其外迁而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这种处于夹层式的状态一度使体量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期刊2018年18期)

佘宇,冯文猛[4](2018)在《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政策与城镇化政策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国家教育政策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功能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资源供给与流动儿童公平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是导致当前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具体举措应当包括:突破计划控制思维,科学预测城市人口,适时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支出中的分担比例;规范学籍的线上与线下管理,落实打工子弟学校财政补贴;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辅导,提高其对相关教育政策的认知和理解。(本文来源于《社会治理》期刊2018年05期)

陈栩[5](2018)在《义务教育政策对流动儿童入学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国现有的有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武汉市一所公办小学和一所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发现现行政策中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这些直接影响到城市流动儿童的入学选择,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融入和未来发展。(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张海鑫[6](2018)在《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届叁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要求也开始由“有学上”向着“上好学”的方向转变。进入“十叁五”,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决策,也是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要从过去的数量要求向质量要求转变,要根据当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切实需求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不仅要足量供给,更要高质量供给,在教育供给结构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努力为流动儿童提供有选择性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多方面供给因素共同决定着其能否真正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义务教育流动儿童群体及其家庭的文化性和内部结构特征和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再生产”形式作为重要的内生因素影响着我国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学校教育时期,文化再生产的屏障便开始产生作用,滞化了各级阶层之间的流动路径,文化资本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显着。这种文化再生产的闭环是流动儿童接受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的桎梏,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理念的深化、义务教育结构的调整、城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等教育供给方面着力促进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公平发展。本文将城市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外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内部的流动儿童家长文化再生产方式作为分析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教育公平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与总结,审思当下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现状展开理论逻辑梳理、实践特点描述、现状原因剖析、调试对策归纳等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大量实地调研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来反映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并透过现状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使流动儿童能够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力求推动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媛媛[7](2018)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执行偏差的相关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6年开始的我国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政策本身设定,政策执行环境以及政策执行相关主体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政策执行上出现了一定偏差。文章主要从政策的设定、政策执行环境以及政策相关利益主体叁个方面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佘宇,冯文猛[8](2017)在《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当前特大城市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面临公办学校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钱随人走"实际变成"钱随籍走"、学校教育连续性的破坏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身份认同等心理问题严重,以及民办学校特别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政策与城镇化政策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国家教育政策与地方政府及府际之间功能和利益的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供给与流动儿童公平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顺应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内在规律,做好1亿人左右的人力资本储备和提升。具体政策建议包括突破计划控制思维,科学预测城市人口,适时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支出中的分担比例;规范学籍的线上与线下管理,减少权力寻租行为,落实打工子弟学校财政补贴;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辅导,提高其对相关教育政策的认知和理解。(本文来源于《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黄浩[9](2017)在《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意见》里已经提出,我们应该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但至今这仍是一个大问题。”3月28日,在 2016年“流动儿童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当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报》期刊2017-04-05)

杜晓,孟雨佳[10](2017)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仍有短板待补齐》一文中研究指出需要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通过科学地预测人口,调整城市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顺应人口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省级统筹,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7-04-01)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是以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及均衡优质发展为导向,重点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就近入读公立学校。对于流动儿童实施救助保护网络体系,政策成效显着。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撑体系,难以解决流动儿童因人口迁移而中断义务教育过程的问题。流动儿童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共享性教育信息资源要素、开放式教育信息管理要素以及流动性教育空间要素,其基本架构包括义务教育的核心主体、服务主体、内容体系、实践过程与教育环境,分系统包括信息化教育需求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支持系统。启动国家教育部门主导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学习机制、公立学校与公共设施机构之间的信息化教育共管机制、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信息化"教学—考核—认证"机制、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教育流动、通力合作的信息化义务教育体系,是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根本保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马立超,胡耀宗.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分担的政策趋向与工具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19

[2].汪广荣.以教育流动空间为核心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

[3].王少康.以财政体制安排破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缺失[J].中国财政.2018

[4].佘宇,冯文猛.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建议[J].社会治理.2018

[5].陈栩.义务教育政策对流动儿童入学选择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8

[6].张海鑫.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7].陈媛媛.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执行偏差的相关者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

[8].佘宇,冯文猛.破解特大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建议[J].发展研究.2017

[9].黄浩.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N].中国教师报.2017

[10].杜晓,孟雨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仍有短板待补齐[N].法制日报.2017

标签:;  ;  ;  ;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论文-马立超,胡耀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