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慈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业绅士化,发展特征,产生机制,影响
大慈寺论文文献综述
石美施[1](2019)在《成都大慈寺周边地区商业绅士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也在加深,城市建设中中产阶级与弱势群体的需求矛盾产生了绅士化现象。绅士化是一种伴随着中产阶层替换低收入阶层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现象,它不仅仅出现在居住区的升级改造上,商业服务设施的升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对阶层更替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本研究引入商业绅士化的概念作为绅士化研究的延展,关注迎合中产阶级的消费偏好而进行的城市商业空间更新和低收入阶层被中产阶级代替的过程。事实上,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正在向金融商业转变,这使得消费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景观和人口结构的重要元素,以商业为主导的旧城再开发项目在中国城市中比比皆是。这种大规模的、持续的商业空间再开发取得的经济效应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对弱势群体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为了防止激化社会矛盾和影响和谐城市建设,本文以强调社会公平和维护弱势群体为主的最广大群体利益作为研究立场,从阶层变迁的视角研究城市更新中大规模的商业再开发的发展特征、产生机制和影响,从理论角度丰富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和消费空间转型的理论研究,从实践角度为未来城市更新技术、实施和政策方面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思路如下:本研究选择成都市大慈寺周边地区作为商业绅士化的实证研究案例,通过文献政策、网络问卷、半结构访谈进行数据收集,以定量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第二章为研究绪论,回顾了国内外绅士化和商业绅士的概念、发展衍化、过程特征、产生机制和后果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为实证部分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实证研究部分为第叁章至第六章,第叁章分析了成都城市更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相关发展背景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叁个发展阶段;第四章聚焦在大慈寺周边地区的商业绅士化发展过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商业业态、社会阶层、景观四个方面的发展特征;第五章通过分析商业绅士化过程中政府、开发者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动机和推动作用研究商业绅士化的产生机制;第六章以周边老旧小区及其居民为研究主体,探求商业绅士化对其的影响。最后,对本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诚实的评价和讨论,并对未来商业绅士化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崔剑锋,范乐,王燕语,宋宁,卢湘蓉[2](2019)在《历史文化街区绿色改造措施及要点——以成都市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四川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街区,大部分街区因年久失修,急需改造,但在改造中很少考虑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引用。文章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填补了绿色技术运用于既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空白。(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张意[3](2018)在《“可读性城市”及其街道空间的辩证法——以“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太古里”街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显示出单一、粗糙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的失败,城市需要重塑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健康生态的复合型城市空间。创意城市及其街道空间是后工业文明的产物,新型空间生产与工业文明的认知性、工具理性、功能主义观念解绑,与当代文化的非深度认知、关注流动、开放的意义,注重身体体验的倾向相契合。创意城市的空间建构具有可读性,体现着普遍性和地方性的辩证,功能与意象的对抗,以及内与外不断反转的空间映射。因而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辩证法的承载者,实现着物的媒介化和媒介的物化,并经历着空间-场所-记忆之所的递变,成为照拂人栖居和生产的空间之所。本文聚焦于长江上游的创意城市成都的两个街区案例,阐释历史记忆、文化品格在街道重造中的魅力,并试图探索创意城市的街道空间生产方向。街道空间的生产者只有深刻理解未来城市的魅力所在,理解城市空间中人与物彼此观照、映带,理解具有可读性意象的街道不断生产流动、即兴意义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唤起城市中越发赛博格化的人群对实体空间的依恋和参与。(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魏奕雄[4](2018)在《战时故宫文物存藏成都大慈寺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故宫文物南迁华东,避地西南,是战争年代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长征。从1933年2月迁离,到1950年1月返回北京,历时17年,颠沛10多省,这些文物万里关山,多次险遭灭顶之灾。在艰苦的环境中,故宫同仁以保护文物为职志,备尝辛楚;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同舟共济。故宫文物的保护过程,极大促进了抗战精神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本文作者魏奕雄先生,长期从事故宫文物抗战时迁徙的研究,并利用地方档案优势和口述史料,着述颇丰。本刊现就故宫文物西迁北路途中存藏成都大慈寺之经历刊文,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世纪》期刊2018年05期)
彭涛,王现[5](2018)在《大慈寺历史片区城市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慈寺片区经历了多次更新设计,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历史片区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文章简述了该片区的的更新背景,对最新的更新设计内容进行了解读,并从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析了更新设计做出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期待大慈寺片区下一阶段更新发展,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活,动态发展从城市设计层面进行研究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8年04期)
杨佳,周宗润[6](2018)在《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探析——以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历史街区商业化项目正在大规模开展,但其常因过度开发、忽视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同质化的商业业态等问题而被人诟病。面对历史街区商业化趋势的今天,探析其内在动力机制有利于对规划提出科学引导,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历史街区商业化的相关概念与发展历程,指出历史街区商业化的影响,并在国内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六个动力机制:重获生机的迫切需求、利用遗产实现经济价值、优越的区位条件与竞租动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体验经济和消费需求的影响。本文以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深度分析了历史街区中商业项目的开发过程、商业核心因素和动力机制。最后针对历史街区商业化过度开发问题,提出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界限,以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8-07-26)
薛天威[7](2018)在《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钻孔灌注桩工程后压浆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桩基础承载能力和抗变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钻孔灌注桩难以彻底解决桩周泥皮和沉渣之顽症,其优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写字楼塔楼区域的承压桩采用了后压浆技术,能更大限度地节约桩基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有效地增强质量稳定性和提高单桩承载力。本文对后压浆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8年03期)
鲁弯弯,刘恒武[8](2018)在《浙东传统禅寺景观营造特点论析——以宁波阿育王寺、大慈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阿育王寺和大慈寺是浙东地区典型的传统禅寺,两者寺内外建筑与园林的景观营造异曲同工,体现了禅寺景观营造的叁个特点:既有诠释净土思想的庭园设计,又有寄寓航海信仰的建筑配置,另外,寺内建筑组群与寺外园林彼此照合,人工堂舍与天然林泉相互交融,使寺院空间具有一种隽永禅意。(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8年06期)
万涛[9](2017)在《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身份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文章在总结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保护与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思考。(本文来源于《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越海洋,冯茜[10](2017)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共生——基于成都大慈寺街区与太古里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市大慈寺自修建以来经历了长久的兴衰变迁,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成都市城市格局和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现代化和商业开发的过程中,大慈寺外围形成的历史街区遭到了颠覆性的推倒,在缓慢寻找场地定位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保留的格局。太古里结合大慈寺文化区以及红星路商圈后发形成了低密度、高品质的商业形态。大慈寺的外延意义影响了太古里的生成,而太古里的形成融合了大慈寺以及场地中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存在也赋予了太古里独特的商业消费气质。历史街区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在形态上形成参照、协调,格局上实现新旧的融合,文化上相互尊重和平衡过渡,达到了共生。(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7年11期)
大慈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四川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街区,大部分街区因年久失修,急需改造,但在改造中很少考虑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引用。文章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填补了绿色技术运用于既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空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慈寺论文参考文献
[1].石美施.成都大慈寺周边地区商业绅士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崔剑锋,范乐,王燕语,宋宁,卢湘蓉.历史文化街区绿色改造措施及要点——以成都市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9
[3].张意.“可读性城市”及其街道空间的辩证法——以“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太古里”街道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8
[4].魏奕雄.战时故宫文物存藏成都大慈寺始末[J].世纪.2018
[5].彭涛,王现.大慈寺历史片区城市设计探究[J].四川建筑.2018
[6].杨佳,周宗润.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探析——以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7].薛天威.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钻孔灌注桩工程后压浆施工技术[J].四川水利.2018
[8].鲁弯弯,刘恒武.浙东传统禅寺景观营造特点论析——以宁波阿育王寺、大慈寺为例[J].设计.2018
[9].万涛.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7
[10].越海洋,冯茜.历史建筑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共生——基于成都大慈寺街区与太古里的分析[J].四川建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