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我院床位利用率评价

1990-2000年我院床位利用率评价

一、对我院1990~2000年床位利用情况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曹海苓[1](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赵佳明[2](2020)在《基于GIS的南昌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多维度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寿命也普遍延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使得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个国家所要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稍晚,但是,养老问题却早已引起重视。南昌于2002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从南昌市的养老事业发展看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老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带来了较大压力,并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困境和挑战。其中,机构养老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尤为突出,对南昌市的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了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背景,南昌市中心城区的机构养老设施以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状况以及空间布局问题,并自身的专业知识,本文开展以下研究。首先将国内外关于养老设施的供需关系、配置标准、规划研究、空间布局与优化等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将养老设施相关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学习。然后基于南昌市中心城区的老年人口规模、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养老设施进行空间分布的分析和评价,探究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对南昌市的养老设施布局优化提出针对性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南昌市中心城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和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不均衡的态势。机构养老设是虽然在老城区域分布较多,但是整体规模不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则在不同区域的空间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还有部分老年人口较多的街道乡镇还未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基于可达性分析,南昌市中心城区的的机构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呈现从市中心向外圈层是递减的形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则整体较低。(3)从养老设施入住率和空间覆盖均匀度来看,机构养老设施总体上以公办市级和区域入住率较高,并且入住率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覆盖率较低,并且分布不均。

孙蕊[3](2020)在《晋陕蒙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区域选定晋陕蒙宁地区,即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个省份,通过描述区域整体、省级尺度及地市尺度的医疗资源和居民健康的时空分布,来分析二者的时空关系,是对区域医疗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是对健康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深化。文中选取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床位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研究中的指标,选取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首先分析了医疗卫生资源和居民健康各指标的时空分布,进而通过熵值法测定权重分别构建了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评价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评价体系,并探讨其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情况,并运用spss及ArcGIS实现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晋陕蒙宁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在1990年到2015年间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中山西和陕西二省居多,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存在个别地市降低,但整体波动增长,空间上以各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市的配置占优;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呈增加态势,在晋陕二省省会城市附近存在稳定的高值地区,而内蒙古所辖各市由于面积广大,在区域东北部地市形成稳定的低值地区。(2)晋陕蒙宁地区的各项居民健康指标和居民健康水平在2000年至2015年不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升高且由区域中部向边缘递减;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在空间上前者表现为北高南低,后者在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较高而中部地区数值较低。居民健康水平始终数值略低于全国水平但增幅较高,在空间分布上以晋陕二省最高,高值地区在区域中部南北向集中,且范围逐渐扩大,低值地区在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集中,各地市间差异逐步缩小。(3)通过对2000年至2015年晋陕蒙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关系探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相关分析表明,区域内人均与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都存在显着正相关,且后者相关性高于前者,就各医疗卫生资源指标而言,人均及地均医疗床位数与居民健康水平相关性最高,就各健康指标而言,各项医疗卫生资源指标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促进作用最强;第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的提高都会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增加,其中人均医疗床位数、人均医疗卫技人员数、地均医疗床位数对居民健康水平的促进起到更显着的作用,而人均医疗机构数对此并未起到促进作用;第三,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与地均医疗卫生资源各指标对提升区域东北部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的作用较强,而对区域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进而通过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二元回归分析,表明晋陕蒙宁地区的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因子。

鲁佳[4](2020)在《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医疗卫生资源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社会因素,探究二者的时空关系,能为实现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居民的健康公平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0-2015年为时间范围,基于区域、省域、市域三个尺度,从总量、人均、地均三个方面构建以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床位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指标为基础的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并以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个指标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水平数据库。首先分析医疗卫生资源各分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居民健康水平各分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然后用摘值法构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最后运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卫生资源水平的时空演变:东北地区卫生资源水平波动增长,空间上分布不均衡。①时间上,1990-2015年东北地区卫生资源无论是按总量配置还是按人口配置和地理配置,都处于波动增长的趋势。②空间上,辽宁省的卫生资源水平在三省中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卫生资源总量由西南部及中部平原区向周边地市减少;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呈现由东部地市向西部地市递减的趋势,高值区分散在西北、东北、东部及西南部地市角落,低值区较为稳定地出现在齐齐哈尔与绥化两市周围;地均卫生资源水平形成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稳定分布格局,高值区稳定在西南部盘锦、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和大连等市,低值区稳定在黑河与伊春市等市周围。(2)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变: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空间分异明显。①时间上,2000-2015年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空间上,辽宁省居民健康水平居于三省之首,其后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处于三省之末。高预期寿命地带在东南、西南及西北部成团状散落分布,预期寿命低值区较为稳定地分布在绥化、伊春、通化等市;孕产妇死亡率因时而变,空间变化显着,没有较为稳定的高低值区;婴儿死亡率大致呈现由中部地区向西南及东北两侧降低的趋势;居民健康水平高值区分散在北部、东部及西南部边缘一些地市,低值中心稳定在绥化与通化市周围。(3)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①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均有正向相关关系,其中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整体高于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不管是人均还是地均,床位数与居民健康水平各个指标的相关性最高。②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的增加均能带动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机构数对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强,地均床位数的增加对区域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但人均与地均卫技人员的增加不能带动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提升。③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与地均卫生资源单一指标及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影响程度均呈由西南向东北减弱的趋势。④二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卫生资源水平是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比地均卫生资源水平更强。

孙碧竹[5](2019)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应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养老需求的不断膨胀,带来了养老金压力、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家庭照顾人员不足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的重要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事关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是我国推进老龄工作、实现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等还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本研究以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对策为主线,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及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概念,重点阐述了积极老龄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新公共管理等理论内涵及其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章,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求侧角度对老年人口状况进行数据分析,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方式和内容三个方面概括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挑战。第四章,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机制、方式以及内容三方面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从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制、政策、理念、监管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机制现状;从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方式现状;从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现状。第五章,分别从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方式和内容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养老服务机制来看,存在法制不健全、政策局限性、发展理念偏差、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从养老服务方式来看,存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效率较低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三种方式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农村养老难、养老服务民间资本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循环不良等共性问题;从养老服务内容来看,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给问题。第六章,剖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成因,主要围绕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层面展开讨论。通过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将养老服务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整理,从政府参与力度、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三方面对养老服务政策进行量化研究,旨在对养老服务政策在政策工具选择配置中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并为后续研究中政策优化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重点剖析了五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英国模式、有限政府责任的德国模式、以介护保险为特色的日本模式和社会福利的瑞典模式,总结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主要有:清晰的养老服务主体责任划分,完善的养老法制体系,专业的服务输送渠道和有效的监管与专业评估等。第八章,根据本研究结论提出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认为应从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扭转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均衡格局、加大医疗资源供给力度、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以及改善人才供给格局等方面出发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本论文主要有以下三处创新:首先,本研究提出了研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分析框架。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分为机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三个方面。并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机制分为法制支持、政策指引、理念转变、监管变革四个重点领域,服务方式分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三种主要方式,服务内容分为生活照料、经济援助、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四个主要内容。其次,本研究运用政策工具方法分析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内容。把我国近十年内有关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整理分类,从政府参与力度、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以及养老服务内容三维角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我国现行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模式。最后,目前我国学界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极少,多数仅以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某个要素进行了研究,内容庞杂而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适时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进策略。

刘秀珍[6](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王一涵[7](2019)在《城市收缩背景下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发展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关键转型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决定了这一阶段下人口会随着经济要素的流动而产生集聚,在此格局下,一些资源型、重工业型城市开始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城市收缩问题逐渐得到媒体与学界的关注。齐齐哈尔市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型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其人口增长显着放缓,2009年起人口数量开始出现负增长趋势,这一过程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工业型城市在转型阶段的经历十分相似,是趋势型收缩的一种典型表现。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收缩城市范本,以医疗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于齐齐哈尔收缩进程下的人口和经济变化特征的分析,探究齐齐哈尔的城市收缩表现与趋势,同时对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在现状配置、使用及分布等层面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总结。在充分掌握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的现状情况后,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及耦合发展模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水平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其时间发展数据与空间发展数据,总结出收缩趋势下,齐齐哈尔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发展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结合齐齐哈尔医疗服务设施在城市收缩期间的供需变化规律及现状发展问题,研究针对下一阶段的收缩趋势,提出了适用于齐齐哈尔医疗服务设施的协调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在近八年的收缩进程中,齐齐哈尔医疗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始终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整体上呈现“供不应需”的协调发展特点,但是面对城市收缩日益显着的人口流失、老龄化与空间集聚趋势,现状医疗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种类单一、缺乏特殊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表现将愈发突出。优先完善医疗层次结构,筹划养老服务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配置等规划手段将有助于提升齐齐哈尔医疗服务体系的稳定性,维持供需协调发展,有效应对未来变化,帮助城市平稳度过收缩阶段。

郎杰燕[8](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吕阳[9](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王琪[10](2019)在《高度城市化时期天津市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后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转入新常态,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建设也开始告别大规模、高速度、外延式的建设模式,逐步走向紧凑、集约甚至是存量更新的发展模式。伴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京津冀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与重塑成为当前规划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深入研究、认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京津冀地区人口格局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优化和重塑京津冀地区空间格局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北方特大城市,近年来天津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增加速度逐渐放缓,201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宏观视角的人口减少在微观视角将表现为建成环境的更新与重构。从国内外人口格局演变相关研究综述来看,由于数据的限制,对于近期以来天津市中微观人口分布演变的研究几乎空白。鉴于天津市的特殊定位,研究高度城市化时期天津市主城区人口格局的演变,从宏观格局研究天津市主城区人口演变进程,从微观格局研究对应区域建成环境的变化情况很有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高度城市化时期人口空间变动最为剧烈的主城区作为研究范围,以乡镇街道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人口格局演变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与机制,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对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界定本次研究的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第三章是对人口格局演变特征的论述。从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的角度研究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的特征。第四章、第五章是对人口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探究。分别从经济社会影响因素与设施影响因素两大方面进行解析,具体包括经济、人口结构、道路设施、轨道站点分布、医疗设施、教育设施与商业设施。第六章是机制与策略。通过影响因素和机制的解析,对当前主城区的规划提出策略并辅以实证。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研究成果,提出不足与展望。

二、对我院1990~2000年床位利用情况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院1990~2000年床位利用情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呈现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职能
        (二)政府治理
        (三)公共服务
        (四)社会化养老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准市场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GIS的南昌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多维度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
        1.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速不断加快
        1.1.3 欠发达地区城市养老设施建设面临困境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区域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
        2.1.2 养老模式
        2.1.3 养老设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老龄化相关理论
        2.2.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
        2.2.3 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2.3 研究区域概况
    2.4 研究数据来源
    2.5 小结
3 南昌市老龄化及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3.1 南昌市市域老龄化现状及基本特征
    3.2 南昌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分布状况
        3.2.1 老年人口分布现状
        3.2.2 老龄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3.3 南昌市养老模式现状比较与养老设施选择
        3.3.1 南昌市养老模式现状
        3.3.2 养老模式对设施的选择
    3.4 小结
4 南昌市中心城区机构养老设施分布多维度分析
    4.1 机构养老设施发展与利用度分析
    4.2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与老年人口密度匹配度分析
    4.3 机构养老设施可达性友好度评价
    4.4 机构养老设施入住率分析
    4.5 小结
5 南昌市中心城区社区养老设施分布多维度分析
    5.1 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发展与利用度分析
    5.2 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与老年人口密度匹配度分析
    5.3 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友好度评价
    5.4 社区养老设施空间覆盖均匀度分析
    5.5 小结
6 南昌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建设及布局优化策略
    6.1 构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养老设施分级分类体系
        6.1.1 构建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养老设施体系
        6.1.2 投资多主体合作,鼓励各类养老设施建设
    6.2 根据老年人口规模及配建标准,合理预测养老设施需求
        6.2.1 根据现状及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老年人口规模
        6.2.2 根据规范及案例借鉴,合理确定老年设施配建标准
    6.3 多规协调,合理布局养老设施,完善建设指引
        6.3.1 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布局机构养老设施
        6.3.2 依托邻里中心布局,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指引
        6.3.3 加强养老设施与轨道、公交站点联系,提高可达性
        6.3.4 医养结合,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现状机构养老设施及使用一览表
    附录二:现状社区养老设施一览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晋陕蒙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2.2 社会经济概况
    1.3 核心概念与数据来源
        1.3.1 核心概念
        1.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4 研究述评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2 晋陕蒙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2.1 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1 省级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2 地市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2 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1 省级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2 地市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3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3.1 省级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3.2 地市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4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
        2.4.1 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2.4.2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
        2.4.3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晋陕蒙宁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3.1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1.1 省级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1.2 地市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2 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1 省级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2 地市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 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1 省级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2 地市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4 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3.4.1 居民健康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3.4.2 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蒙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1 地市尺度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1.1 地市尺度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4.1.2 地市尺度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2 地市尺度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2.1 地市尺度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4.2.2 地市尺度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3 地市尺度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4)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与数据来源
        1.3.1 相关概念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区域
        1.4.1 区域位置与范围
        1.4.2 自然地理概况
        1.4.3 社会经济概况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2.1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2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3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3.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3.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4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时空变化
        2.4.1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测度
        2.4.2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
        2.4.3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3.1 东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1.1 省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1.2 市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2 东北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1 省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2 市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 东北地区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1 省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2 市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4 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变化
        3.4.1 居民健康水平的综合测度
        3.4.2 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1.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4.1.2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2.1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4.2.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3 市域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5)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的相关研究
        1.2.2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相关研究
        1.2.3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相关研究
        1.2.4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服务需求
        2.1.2 养老服务与社会养老服务
        2.1.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2 主要理论
        2.2.1 内外部需求的理论分析
        2.2.2 供给侧理论的逻辑演进
第3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挑战
    3.1 人口老龄化状况
        3.1.1 人口老龄化特点
        3.1.2 人口老龄化原因
    3.2 老年人口状况
        3.2.1 老年人口的构成
        3.2.2 老年人家庭规模
        3.2.3 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
        3.2.4 老年人健康状况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挑战
        3.3.1 对养老服务机制的挑战
        3.3.2 对养老服务方式的挑战
        3.3.3 对养老服务内容的挑战
第4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4.1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发展现状
        4.1.1 法制建设
        4.1.2 政策规划
        4.1.3 理念转变
        4.1.4 监管变革
    4.2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发展现状
        4.2.1 居家养老服务
        4.2.2 社区养老服务
        4.2.3 机构养老服务
    4.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的发展现状
        4.3.1 生活照料
        4.3.2 经济援助
        4.3.3 医疗保健
        4.3.4 精神慰藉
第5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5.1 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问题
        5.1.1 社会养老服务法制不健全
        5.1.2 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存在局限性
        5.1.3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理念有偏差
        5.1.4 社会养老服务监管不完善
    5.2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问题
        5.2.1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5.2.2 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传递不畅
        5.2.3 机构养老服务结构失衡
        5.2.4 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共性问题
    5.3 社会养老服务内容问题
        5.3.1 生活照料使用率低
        5.3.2 经济援助水平较低
        5.3.3 医疗保健与养护服务融合不畅
        5.3.4 精神慰藉缺失严重
第6章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6.1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分析的理论基础
    6.2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的分析框架
        6.2.1 X-Y-Z三维分析模型
        6.2.2 基于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二维分析模型
        6.2.3 养老服务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6.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问题成因的分析结果
        6.3.1 政策工具维度的分析结果
        6.3.2 政策工具类型分析
第7章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7.1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7.1.1 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
        7.1.2 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英国模式
        7.1.3 有限政府责任的德国模式
        7.1.4 以介护保险为特色的日本模式
        7.1.5 社会福利主义的瑞典模式
    7.2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
        7.2.1 清晰的养老服务主体责任划分
        7.2.2 完善的养老法制体系
        7.2.3 专业的服务输送渠道
        7.2.4 有效的监管与专业评估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点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
        8.2.2 强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
        8.2.3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8.2.4 扭转机构养老服务的不均衡格局
        8.2.5 持续加大医疗资源供给力度
        8.2.6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
        8.2.7 改善人才供给格局,变不良循环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2013-2018 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城市收缩背景下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发展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课题的目的
        1.2.2 研究课题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城市收缩
        1.3.2 医疗服务设施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城市收缩相关基础研究及理论
        2.1.1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1.2 城市人口转变理论
        2.1.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 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相关理论
        2.2.1 医疗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理论
        2.2.2 区位选择理论
        2.2.3 供需平衡理论
    2.3 供需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2.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2 AHP层次分析法
        2.3.3 耦合发展概念及内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齐齐哈尔市收缩概况与医疗服务设施特征
    3.1 齐齐哈尔市城市概况
    3.2 齐齐哈尔城市收缩特征与成因
        3.2.1 人口发展特征分析
        3.2.2 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3.2.3 城市收缩成因分析
    3.3 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3.3.1 医疗服务设施发展概况
        3.3.2 医疗服务设施配置现状
        3.3.3 医疗服务设施使用现状
        3.3.4 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发展评价
    4.1 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4.2.1 构建医疗服务设施供需水平评价模型
        4.2.2 度量医疗服务设施供需耦合发展水平
    4.3 齐齐哈尔医疗服务设施研究时期与范围确定
    4.4 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4.1 供需平衡整体表现为“供不应需”
        4.4.2 人口总数变化明显而需求水平相对平稳
        4.4.3 医疗设施供需耦合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且表现为上升趋势
        4.4.4 供需协调水平呈现空间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齐齐哈尔市医疗服务设施协调发展策略
    5.1 配置优化策略
        5.1.1 优先引入市场机制
        5.1.2 鼓励发展“医养结合”产业
    5.2 系统完善策略
        5.2.1 重点完善基础医疗
        5.2.2 丰富专科诊疗种类
    5.3 空间稳固策略
        5.3.1 提升空间布局效率
        5.3.2 合理部署稳定发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受惠群体较小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结果
        二、分位数回归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香港安老服务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三、“互联网+养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度城市化时期天津市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演进即将进入成熟稳定阶段
        1.1.2 人口布局优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1.1.3 天津市自2000年以来进入了高度城市化阶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4.1 人口格局
        1.4.2 高度城市化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数据来源
第2章 主城区人口数量的空间格局演变
    2.1 市域人口发展与格局演变
        2.1.1 市域人口发展与分布现状
        2.1.2 市域人口格局演变
    2.2 基于地域差异的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
        2.2.1 人口总量分布演变
        2.2.2 人口密度演变
        2.2.3 人口重心演变
    2.3 基于空间关联的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
        2.3.1 人口静态格局演变
        2.3.2 人口动态格局演变
        2.3.3 人口格局演变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城区人口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
    3.1 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
        3.1.1 总体特征
        3.1.2 老年人口分布格局演变
        3.1.3 低龄人口分布格局演变
    3.2 人口文化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
        3.2.1 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分布演变
        3.2.2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分布演变
    3.3 人口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
        3.3.1 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人口职业结构空间格局演变
        3.3.2 按行业门类划分的人口职业结构空间格局演变
    3.4 人口户籍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
        3.4.1 户籍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3.4.2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4.1 经济发展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4.1.1 经济发展影响因子提取
        4.1.2 经济发展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4.2 人口结构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4.2.1 人口结构影响因子提取
        4.2.2 人口结构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城区设施分布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1 道路设施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1.1 道路设施可达性分布
        5.1.2 道路设施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2 轨道站点设施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2.1 轨道站点覆盖率分布
        5.2.2 轨道站点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3 医疗设施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3.1 医疗设施核密度分布
        5.3.2 医疗设施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4 教育设施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4.1 教育设施核密度分布
        5.4.2 教育设施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5 商业设施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5.1 商业设施核密度分布
        5.5.2 商业设施变化对人口格局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机制与规划策略
    6.1 人口格局演变机制分析
        6.1.1 经济社会因素的作用机制
        6.1.2 设施因素的作用机制
        6.1.3 人口格局演变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6.2 人口格局演变下的规划策略与实证
        6.2.1 老城区收缩单元规划策略与实证
        6.2.2 近郊区增长单元规划策略与实证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对我院1990~2000年床位利用情况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GIS的南昌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多维度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D]. 赵佳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晋陕蒙宁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孙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鲁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孙碧竹. 吉林大学, 2019(02)
  • [6]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城市收缩背景下医疗服务设施供需协调发展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D]. 王一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9]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高度城市化时期天津市主城区人口格局演变研究[D]. 王琪.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1990-2000年我院床位利用率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