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共生论文-张月芳

意象共生论文-张月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象共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言意共生

意象共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芳[1](2019)在《意象互动 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以阅读为导向,忽视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随着素质教学的开展,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语用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言意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31期)

汤果[2](2019)在《意象互动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语用"是语文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多,也因此,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频繁的接触语文学习资源,进行语文实践。"语用"就是语文实践。本文将通过意向互动和言意角度,探讨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很强调学生要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知相关意向,感知和频为语文的人文和情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达到了解语文课程内容所包含的人文文化及(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9年05期)

陈明太[3](2018)在《意象互动 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言意"互动学习模式,符合语用能力培养诉求,与新课改基本精神相一致。教师要对教材有敏锐的感知意识,通过深度挖掘文本意象线索,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品悟、揣摩、想象等学习操作,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读梳理、个性品悟、及时补白、仿写创编等学习操作,为学生创设更多"言意"感知体悟机会,以促进学生语用综合素质的成长。(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8年11期)

朱晓佳,卢念念,孔祥翔[4](2018)在《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与瑶族服饰的文化意象——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系列研究之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服饰文化既是农耕文明留存下来的经典文化形态,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瑶族服饰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神秘吉祥的图案纹样特征,无疑渗透了民族集体意识的"文化密码",成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生态的典型样式,承载着瑶族多元文化事象。瑶族服饰的变迁史成为研究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汪欣[5](2018)在《杨锁强:书道发微 意象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手合无乖,忘我忘书怀。清心无挂碍,处处莲花开。”这是杨锁强教授多年以来以书入道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彰显着其对书法创作的根本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农耕文明赋予了中国人亲近自然、师法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古人正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8-08-28)

查晓红[6](2017)在《意象共生 形义并进——陈雯雯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8》教学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8》属于特殊偏旁教学。编者通过一张偏旁演变图表和两行词串,将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图像性和表意性的特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简单的背后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及深厚的文化意蕴。陈雯雯老师基于儿童认知规律,从汉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将汉字形音义与意象思维有机融合,努力拓展汉字学习的意义空间与思维空间,呈现出意象共生、形义并进(本文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师》期刊2017年04期)

张兴林[7](2013)在《本土与海外:青岛城市旅游的文化意象与文化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一直受到诸多领域学者的赞叹与关注,成为近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成功典范。当代的青岛,在城市规划、文化底蕴和旅游开发上,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通过总结青岛的文化演变,对青岛的城市文化进行了解读,并以青岛的文化特点为基础,归纳总结出青岛的城市特征。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青岛景区的开发状况,对青岛的旅游格局提供一些建议。本文首先对青岛做了总体的介绍,继而分析青岛的文化演进以及历史走向。从史前时期到封建时期再到近代,青岛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青岛文化的转移史。经过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对青岛文化的洗礼,形成了青岛独特的本土文化。随着近代国门的关闭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青岛的文化再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青岛在文化转移和变革中所形成的城市文化,则是旅游开发过程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为被广大学者忽视的地方。随着文化脉络的逐渐清晰,青岛一些有代表性的景区开发上的不足和缺陷就显露了出来。本文通过分析八大关景区、崂山风景名胜区、琅琊台景区、中山路步行街、栈桥、奥运会帆船中心和五四广场等景区,再次将景区中所缺失的青岛文化归纳出来,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青岛的城市意象和文化模式。通过本学位论文的撰写,对青岛市的城市旅游的资源优势、发展前景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介绍,为青岛的城市旅游开发提新的视野。通过对青岛市的文化模式进行解读,提出符合青岛自身特点的城市意象,为将来的旅游开发,以及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青岛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全面解读分析,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实际调研为佐证,结合国家政策和旅游发展趋势提出青岛城市旅游开发模式策略的构想,为青岛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4)

李淑文[8](2012)在《天地共生,万物唯一——华兹华斯诗歌《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审美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们重要领军人物,他被列为全部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个诗人之一。人们谈到他的诗常用"崇高"等字眼,但他的文字却极其通俗易懂,可是在平淡质朴语言背后却有其独特的诗歌审美艺术。本文旨从华兹华斯抒情诗代表作之一《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来探讨华兹华斯创作诗歌的理念和审美意象。(本文来源于《金田(励志)》期刊2012年10期)

杨金融[9](2011)在《试析汉字“意象共生”审美品格现代语义转换的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汉字"意象共生"的审美品格,简言之,就是既强调字象的"以形媚道",又强调其意的"韵外之致"。其核心即"立象尽意,得意妄言",追求汉字象与意的高度统一,从而产生别具韵趣的中和之美。我认为,以汉字"意象共(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1年01期)

杨金融[10](2009)在《意象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承载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经过了几千年的流变之后,它从最初的纯记录功能衍生出了独立的书法美学并在艺术设计领域展现了独特的风姿。因着汉字贯穿中国从远古到现代的一切文化领域的特殊性,它融汇了中国的一切审美文化。也正因为此,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设计家们通过对汉字或解构、或重组、或形变、或意合的设计手段赋予汉字新的面貌,从而完成自己的蓄意表达。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海报、书籍装帧、包装、陶艺、服装甚至是建筑设计作品在“图像化”时代的冲击下以其特有的审美趣味独领风骚。这一所谓“特有的审美趣味”就是汉字“意象共生”的审美品格。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经历了漫长的蜕变之路。时至今日,对于擅长把玩视觉元素的视觉设计师们而言,我们有责任让“意象”这一内涵丰富的古典美学范畴走出传统美学的樊笼,以意味悠长而又个性鲜明的视觉形象现身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以走出一条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本文试以汉字为载体来透析意象审美品格的现代转换思路。并试从中国意象审美如何生成、汉字意象审美的发展、现代汉字意象品格的表现及其影响四大方面来具体论述论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3-01)

意象共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语用"是语文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多,也因此,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频繁的接触语文学习资源,进行语文实践。"语用"就是语文实践。本文将通过意向互动和言意角度,探讨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很强调学生要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知相关意向,感知和频为语文的人文和情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达到了解语文课程内容所包含的人文文化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象共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月芳.意象互动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J].学周刊.2019

[2].汤果.意象互动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J].读书文摘.2019

[3].陈明太.意象互动言意共生——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

[4].朱晓佳,卢念念,孔祥翔.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与瑶族服饰的文化意象——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系列研究之七[J].贺州学院学报.2018

[5].汪欣.杨锁强:书道发微意象共生[N].中国书法报.2018

[6].查晓红.意象共生形义并进——陈雯雯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8》教学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7

[7].张兴林.本土与海外:青岛城市旅游的文化意象与文化共生[D].四川师范大学.2013

[8].李淑文.天地共生,万物唯一——华兹华斯诗歌《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审美意象研究[J].金田(励志).2012

[9].杨金融.试析汉字“意象共生”审美品格现代语义转换的条件[J].美术大观.2011

[10].杨金融.意象共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意象共生论文-张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