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527200
摘要: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目标,然而只重视验收不重视全过程管理,使质量管理缺乏预见性且低效,因此本文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
工程质量是建筑物保证安全、功能有效、耐久性的基础,同时也是施工单位立足市场、保持竞争力的根本[1]。建筑工程的质量价值涵盖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并随着不同阶段的传递,直至报废拆除质量价值才消失,所以质量管理不应局限于实施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更高[2]。如果只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来观察,质量管理不应局限于事后质量控制,更应重视事前质量预控和事中质量控制[3]。鉴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主要从实施阶段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进行了探讨。
1房屋建筑工程事前质量预控与管理
1.1事前质量预控的必要性
过去施工单位只注重验收,发现问题才去处理,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质量管理方式,不仅管理上非常被动,而且有些问题“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要付出很大代价。事前质量预控充分发挥组织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根据控制目标、工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的全面分析,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针对性强,管理主动,因而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式。
1.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
对于那些施工难度大、对工程质量影响大的对象或环节应设置为质量控制点,例如隐蔽工程、质量不稳定工序、采用“四新”技术部位、质量通病环节、施工条件困难的工序、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设置质控点,首先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施工单位应与监理单位配合共同研究确定质控点,并根据其重要性,划分“见证点”和“待检点”。前者属非常重要的对象,需提前通知监理旁站;后者如隐蔽工程,在覆盖前应通知监理验收。其次,应进行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对质控点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要进行例行检查,收集质量数据,以便分析。
1.3对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施工生产要素包括施工人员、材料设备、工艺方案、施工机械、施工环境几方面。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状况、心理行为、责任心等对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施工单位应对人员进行鉴别和选择,例如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视力、听力不佳的人员不宜参与测量、旗语指挥的作业等。材料设备不合格,工程质量难保证,所以要加强原材料、半成品、工程设备的质量控制,加强进场检测和验收。工艺方案正确性是影响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制定工艺方案时需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方案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施工机械决定施工效率和质量,应合理选型和配置,加强使用监控和定期维修保养。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强,应从消除其对施工质量不利影响出发,加强预测和预防。
1.4对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准备是质量预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施工准备包括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编制作业指导书、检验项目划分与检验批确定、技术培训与技术交底、计量控制、测量控制、施工平面图控制等。
2房屋建筑工程事中质量控制与管理
2.1事中质量控制的意义与途径
工程质量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过程控制必然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施工活动是由一系列的作业过程组成的,这个过程我们可称之为工序,只有实现了工序质量的控制,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才有保障,为此必须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由于施工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要让过程质量始终受控,必须坚持动态控制。而且质量控制还应借助统计分析原理提高控制效率和科学性。
2.2提高作业质量自控能力
作业质量自控主要通过作业技术交底、落实“三检制”(作业活动自查自检、互查互检、质检人员专检)等方式实现,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检查、成品保护检查等内容。在作业自控时,应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控制、严格标准、记录完整等要求。为了更好实施质量自控,应建立并完善质量自检、质量样板、质量例会、质量会诊、质量评比、质量挂牌等制度。
2.3加强作业质量动态监控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与质量事故,应加强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薄弱环节的主动预控。动态控制就是针对控制对象(工序质量、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批等)提出控制目标(计划值),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收集质量数据,将实际执行结果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如果有偏差就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然后采取纠正措施。这个过程可以用PDCA循环来表示,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使质量不断改善,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目的。
2.4见证取样送检
我国规定对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构配件以及留置试块、试件等实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应由建设单位、监理机构专业人员担当见证人员,并送到国家或地方认证实验室检测,送检程序应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
2.5技术复核与技术核定
对于施工轴线、标高、配方、样板等作为施工依据的内容,须严格执行技术复核规定。对于施工图纸疑惑、材料调整或代用、节点构造与管线走向改变等内容,应由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提出并报设计单位核准确定。
2.6运用统计分析原理实施质量控制
运用调查表、帕累托图、特性因素图等统计分析方法,可提高质量控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使施工过程处于统计状态,可提高控制成效。
3房屋建筑工程事后质量控制与管理
3.1事后质量控制的改进
事后质量控制是对最终工程质量的评定和判定,防止不合格工序流入下道工序或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但传统事后质量控制只能对不合格检验批或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对整个施工过程控制帮助不大,因为不合格品既成事实,无论施工单位怎样整改,损失已无法避免,所以事后控制应与事前控制结合起来,通过不同阶段质量控制的联动,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3.2制定质量控制方案
事后质量控制方案应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及偏差范围,并确定检查人员。通常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先进行自检,然后由监理单位进行复查,最后由质监站检查和评定。
3.3工序活动质量检验
工序活动须有专职质量员跟踪。质量员应及时收集质量数据,并按照质量评定标准评定质量,发现问题立即研究处理。
3.4对不合格质量的处理
对于施工中质量不合格情况(分部分项工程、工序),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应会同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制定处理方案,并按照处理方案进行返修。返修之后再报业主复查。如果仍达不到要求,则需继续处理,直至合格为止。
3.5工程质量的评定
应按国家标准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分项工程先由施工班组自评,再报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核定。出现评定不合格情况时,应由专职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单,并由技术部门提出整改措施。整改后再进行评定。
4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形成于施工的各个阶段,仅凭事后检验不能获得良好的质量效果,而且管理效益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而质量管理应重视全过程管理,通过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达到有效管控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莹,周福新,李清立.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33):109-113.
[2]刘佳鑫,谢吉勇.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5(11):5-11.
[3]吉治国.谈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15,41(13):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