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程斜坡,人工模拟降雨,降雨强度,坡度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狂飙,袁超,周峙,罗易,米敏[1](2019)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斜坡体水土流失主要由水力侵蚀的导致,为研究土壤侵蚀的水动力过程,通过足尺模型试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度由15°增大至53°、降雨强度由50 mm/h上升至100 mm/h时:①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减小,径流强度曲线以指数型增长,坡度与径流强度成负相关,这是由于雨滴打击作用致使降雨初期径流强度缓慢增长,后快速增大至峰值;②由于径流作用,径流含沙量前阶段出现短时间减小,随后恢复增大趋势,且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幅越明显,径流含沙量越大,两者交互作用大于单指标对径流含沙量的影响程度,这是由于雨滴击溅作用加强了水流对泥沙的迁移能力,进而增大了径流含沙量,且产沙量与径流量的关系密切,径流强度直接影响产沙量的大小,两者的增长趋势成正相关;③坡面侵蚀最先产生细沟,细沟侵蚀导致产沙量快速增加,随着降雨历时的推移,侵蚀类型最终发展为浅沟、切沟,并成为侵蚀产沙的主要方式,这是由于雨滴打击作用促进了侵蚀沟的发育,增强了径流对颗粒的分选能力,从而增加了细粒土的流失。(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孙狂飙,罗易,袁超,米敏,程保民[2](2019)在《边坡足尺模型试验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设计与参数率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边坡足尺模型试验研究所需的降雨特点,设计了一种可循环、可移动式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该装置采用3种规格不同的旋转下喷式喷头,通过调节供水管道压力和启闭不同类型的喷头,实现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历时的人工模拟降雨过程。降雨特性参数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降雨强度为10.4~256.8 mm/h的模拟降雨,此范围内的降雨均匀度能保持在80%以上,雨滴直径范围为0.1~4.8 mm,雨滴终点速度可达2.0~2.9 m/s。该装置能产生与天然降雨相似度较高的人工模拟降雨,可用于边坡模型试验。(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柯奇画,张科利[3](2018)在《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相似性和应用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果的相似性,通过文献数据和观测数据,分析了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与天然降雨小区观测在径流、泥沙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从数值和规律2方面深入讨论了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结果的相似性问题。结果表明:(1)模拟降雨试验弱化了降雨因子对坡面径流和泥沙的影响,且雨强/雨量或降雨侵蚀力越小,模拟试验的相似性越差。(2)模拟降雨试验中产流和产沙随坡度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于天然降雨观测情况。(3)在坡面条件和降雨作用相同的情况下,在黄绵土坡面上利用静止喷嘴式降雨机进行人工降雨试验观测得到的土壤侵蚀量不到天然降雨小区的50%。因此,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在数量和规律上与天然降雨观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二者的相似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甘艺贤[4](2018)在《人工模拟降雨下喀斯特裸露坡耕地溶质迁移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土壤养分流失,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制约当地的农业生产。本文以喀斯特裸坡为研究对象、以石灰土作为试验土壤,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地形、地下孔(裂)隙度下的喀斯特裸坡土壤溶质迁移及养分流失特征,揭示喀斯特坡地侵蚀产沙与养分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为喀斯特地区的面源污染治理及养分流失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降雨强度与地下产流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地下产沙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坡度与地下产流量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地下产沙量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地下孔(裂)隙度与地下产流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地下产沙量呈现正相关关系。(2)地表径流中氮素、磷素、水溶性有机碳的输出浓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地表泥沙中养分的迁移速率与迁移量总体上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表溶质的迁移量约为地下溶质迁移量的2倍,地表泥沙迁移量约为地下的3倍,土壤溶质迁移和泥沙养分迁移均以地表迁移为主。随坡度的增大地表泥沙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地下溶质迁移量随坡度的增大呈现出减小的变化趋势;地下泥沙养分迁移量与坡度的关系不明显。地下溶质迁移速率总体上随地下孔裂(隙)度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地下泥沙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土壤有机碳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呈现出增大的趋势。(3)降雨强度与地表径流中溶质迁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且与地表泥沙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土壤有机碳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坡度与地表溶质迁移量成正相关关系,且坡度与地表径流磷素迁移量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地表水解氮迁移量成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地下孔(裂)隙度与地表溶质迁移量成负相关关系,且与地表氮素、钾素和水溶性有机碳成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4)降雨强度与地下径流中溶质迁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且与地下泥沙中全氮、全磷、全钾、土壤有机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坡度与地下径流中的溶质迁移量成负相关关系,且坡度与地下水溶性有机碳成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坡度与地表泥沙中水解氮迁移量成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坡度与地下泥沙中有效磷迁移量成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地下孔(裂)隙度与地表泥沙全氮、全磷、全钾、土壤有机碳成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地表速效钾成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地下孔(裂)隙度与地下泥沙全氮、全磷、全钾和土壤有机碳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地下水解氮成正相关关系。(5)降雨强度与溶质迁移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好,拟合程度较高。坡度与地表泥沙中全磷的拟合方程为Y=211.17+28.996X-2.67X~2+0.064X~3(R~2=0.794);坡度与地下泥沙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拟合方程为Y=479.975X~(-0.44)(R~2=0.765),坡度与地表泥沙中全磷的拟合方程为Y=347.886-39.195X+3.321X~2-0.071X~3(R~2=0.833);坡度与地下泥沙中有效磷的拟合方程为Y=44.01-1.574X+0.06X~2(R~2=0.812)。地下孔(裂)隙度与地表泥沙全氮的拟合方程效果最好,其拟合方程为Y=69.231X~(-1.208)(R~2=0.825),总的来说降雨强度与地下孔(裂)隙度的影响较为显着,而坡度的影响次之。(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蒋建清,程超,蔡晶垚,夏平,王亮[5](2017)在《一种自循环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降雨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天然降雨特性,研制了一套适于岩土工程降雨模型试验和水土保持的自循环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并对其降雨特性进行了率定试验,得到了该装置降雨强度与控水阀门开度、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雨滴平均直径与滤纸色斑平均直径等特征量之间的计算关系式及雨滴直径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雨水自循环利用,可模拟的降雨强度范围为4.65 mm/h-406.05 mm/h,降雨均匀度超过85%,雨滴粒径和雨滴终点落地速度分别在0.94-2.16 mm、3.69-7.14 m/s之间,模拟降雨与天然降雨的相似度好,为实验室为在短期内开展大批量降雨模型试验和获取实验数据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刘雨鑫,谢云,辛艳,王文婷,张珊珊[6](2016)在《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垄作区田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发生溢流和损毁的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为实施垄作区田的适宜条件评价和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垄作区田和顺垄耕作实施不同雨强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二者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土保持效益变化。[结果]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有溢流产生,但土档不会损毁,水土保持效益略有降低;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土档在溢流后很快损毁,水土保持效益有明显的下降。区田未损毁情况下的蓄水效益为87.5%,保土效益为88.2%;区田损毁后的蓄水效益降至34.1%,保土效益降至21.0%。[结论]垄作区田在60mm/h雨强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超过60mm/h时,由于土档在溢流后容易损毁,从而使其水土保持效益显着下降,丧失了拦蓄径流和泥沙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小华,曹月娥,杨建军[7](2016)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伊犁河流域黄土区土壤侵蚀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以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不同降雨历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模拟降雨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同一坡度,植被覆盖能相对的延缓初始产流时间,且降雨强度越大,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坡面产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量影响越明显,坡度为20°时产沙量突减,因此认为试验的临界坡度为20°~25°;降雨强度和产流量、产沙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着,相关系数为0.986和0.970;短降雨历时的产流量变化较长降雨历时的小,降雨历时和产流量、产沙量之间呈正相关;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减沙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霍云梅,毕华兴,朱永杰,许华森,王晓贤[8](2015)在《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降雨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水土保持试验更可靠,采用人工降雨试验方法,通过研究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降雨特性,探讨该装置在水土保持科学试验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雨滴达到终速时雨滴-色斑直径的关系为d=0.383 9D0.709;2)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有效降雨均匀度超过80%;3)在试验范围内,雨滴直径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雨滴中数直径与降雨强度呈d50=0.559 5I0.280 5的幂函数关系,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雨滴直径较天然雨滴偏小20%~70%;4)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呈E=0.004 2I-0.021的线性关系,可通过控制降雨强度实现降雨动能与天然降雨的相似性;5)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性能稳定、可控性强,可适用于室内土壤侵蚀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徐晓鹏,徐志春,张鼎辉,杨轩[9](2015)在《云南省坡改梯试点工程水保监测项目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坡改梯试点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产汇流和侵蚀规律,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可控性、重现性等优点。以石佛山项目为例,对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JDZ02型雨量器记录结果,有7场次降雨接近或超过设计雨强,说明在径流小区局部人工模拟降雨雨强是达到设计要求的;而受风速、风向、试验支架架设高度和植被的影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径流小区内21只普通雨量器的实测面平均雨量均小于设计雨量,相对误差在-62.7%~-27.0%之间。上述结果表明该模拟降雨系统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此外,还对3个坡地小区和1个梯地小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5年02期)
徐晓鹏,徐志春,张鼎辉,杨轩[10](2014)在《云南省坡改梯试点工程水保监测项目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坡改梯试点工程水保监测项目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土壤产汇流规律和侵蚀规律,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可控性、重现性等优点。本文以石佛山项目为例,对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系统,在野外试验环境下还存在不足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水利学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12-11)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边坡足尺模型试验研究所需的降雨特点,设计了一种可循环、可移动式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该装置采用3种规格不同的旋转下喷式喷头,通过调节供水管道压力和启闭不同类型的喷头,实现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历时的人工模拟降雨过程。降雨特性参数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降雨强度为10.4~256.8 mm/h的模拟降雨,此范围内的降雨均匀度能保持在80%以上,雨滴直径范围为0.1~4.8 mm,雨滴终点速度可达2.0~2.9 m/s。该装置能产生与天然降雨相似度较高的人工模拟降雨,可用于边坡模型试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孙狂飙,袁超,周峙,罗易,米敏.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孙狂飙,罗易,袁超,米敏,程保民.边坡足尺模型试验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设计与参数率定[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3].柯奇画,张科利.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相似性和应用性探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4].甘艺贤.人工模拟降雨下喀斯特裸露坡耕地溶质迁移特征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18
[5].蒋建清,程超,蔡晶垚,夏平,王亮.一种自循环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降雨特性的试验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刘雨鑫,谢云,辛艳,王文婷,张珊珊.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6
[7].李小华,曹月娥,杨建军.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伊犁河流域黄土区土壤侵蚀试验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6
[8].霍云梅,毕华兴,朱永杰,许华森,王晓贤.QYJY-503C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降雨特性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
[9].徐晓鹏,徐志春,张鼎辉,杨轩.云南省坡改梯试点工程水保监测项目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5
[10].徐晓鹏,徐志春,张鼎辉,杨轩.云南省坡改梯试点工程水保监测项目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数据分析[C].云南省水利学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