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武夷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木模型,SketchUp,分块建模,视图展示
武夷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冯婉玲,陈水飞,何立恒,吴迪[1](2019)在《基于SketchUp模型的武夷山区优势树种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如何绘制虚拟环境中的真实植被模型,利用SketchUp进行树木的叁维建模,以实验区10个优势树种为例,先精确绘制单株植物,再分块建立成片植被景观模型,以不同视图展出,最后进行建模结果分析,得到植被树种组成分布格局。从建立的模型图来看,实验区的中小型树种较多,大型树木较少,推断实验区新生树木多,植物生长势头较好;整体来看,米槠和甜槠占有绝对优势。本文采用SketchUp模拟出单个树木的形态,并考虑环境因素设置树木形态参数,较好地模拟树木,使树木形象化、信息化和简单化。分块进行树木的建模,不仅简化建模过程、易于完善模型和集成模型,还使电脑运行负担降低,加快软件运行速度。最后拼合成整体,较好地实现了林分可视化,为林业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陈宁生,张勇,刘丽红,许银燕,周新闻[2](2018)在《武夷山区建宁县地貌与生态农业特征的气候驱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等方法对建宁县的地貌与生态农业特征及区域特殊气候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式气候的驱动下,建宁县域26.7亿年古老的变质岩和燕山期岩浆岩,在冻融作用和径流作用下形成了巨厚堆积的阶地或盆地,最终发育为建宁县的圆山丘和厚盆地组成层状地貌;区域内生态农业和植被均呈立体式分布状况;混合式气候及其作用下发育的厚土壤层驱动了建宁县生态农业产品的高品质特征,区域土壤和气候的特殊性,使得农产品质量较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文静[3](2016)在《农发政策创新推动武夷山区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集中资金实施武陵山农发政策创新区项目以来,武陵山区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取得显着成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近期对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武陵山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本文来源于《中国财经报》期刊2016-04-21)
叶盼[4](2016)在《王夷卫:武夷山区的“女汉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夷卫,是国网铅山县供电公司紫溪供电所的员工。她没有惊天壮举,没有显赫业绩,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坚守在供电一线平凡的岗位上。26年的爬电杆生涯,燃烧了她的青春与年华。她曾先后获得上饶地区武夷山综合垦殖场供电所颁发的"叁八"红旗手、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王夷卫原在国营武夷山综合垦殖场工作,2002年9月进入供电公司。她所在的供电所位于华东屋脊黄岗山脚下,担负着一乡一镇的电力供应。当时正值农网改造,每天早上她和同事一道发放各种规格、型号的材料。碰上赶工期,她就和男人们一道登杆作业。北武夷山的各山、各水、各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和汗水。(本文来源于《江西电力》期刊2016年03期)
王成华,钟卫[5](2011)在《极端降雨作用下斜坡表部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对策——以2010.6武夷山区特大洪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极端降雨作用下,斜坡表部大而积变形破坏。15°~25°的缓坡地形以表土层滑坡破坏机理为主:25°~35°的陡坡地形以表土层溜滑破坏机理为主:35°~45°的陡坡地形,先是表土层溜滑机理,紧随其后便是强风化碎屑土发生强烈水土流失。对于斜坡中、下部表土层滑坡,可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采用地表排水和抗滑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大面积的表土层溜滑和水土流失可采用生物工程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控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7-26)
邱剑飞[6](2010)在《基于GIS的武夷山区植被分布与环境梯度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基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研究热点,以福建武夷山区各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和植被数量分析方法,选取不同尺度的网格单元,分别按逻辑矩阵与面积矩阵方法,将其与地形和气候环境因子矩阵进行CCA排序,研究植被类型分布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地形与气候环境对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成结构的影响规律,为保护武夷山区天然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5km×5km网格单元的CCA排序效果优于10km×10km网格单元;面积矩阵的CCA排序效果优于逻辑矩阵;5km×5km网格单元的植被类型逻辑矩阵和环境因子矩阵的CCA排序中海拔因子影响最大,植被类型面积矩阵和环境因子矩阵的CCA排序中坡度因子影响最大,植被类型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分析表明:海拔是福建武夷山区植被类型分布的主导生态梯度,随着海拔的增加,水热因子发生变化,形成水热因子复合梯度,对应的植被类型相应改变。在海拔和年均温的基础上,坡度对植被类型面积分异作用最大。沿CCA排序图的第一轴从左至右将28种植被类型划分为4个类群,揭示出重要的环境梯度和每一个类群具有其特定的生境特点。(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阳文华[7](2010)在《福建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服务为目的,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调节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在保护责任人与利益分享者之间的重新合理分配。福建武夷山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含大量物种和种质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价值,积极探讨福建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在概述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的内涵、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价值分类与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价值当量因子综合比较法和补偿意愿调查法对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总价值进行估算,并对其价值流向、生态补偿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补偿主体承担补偿责任比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论文明确了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主体承担补偿责任比例并提出了生态补偿相关机制与实施保障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福建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总价值为391.4×108元·a-1,单位价值为3.69×104元·hm-2·a-1;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接受意愿总量(WPA)为6.53×108元·a-1,愿意接受的补偿中位值为1000元·a-1;生态补偿总量介于6.53×108~133.47×108元之间,即介于615.81元·hm-2~12586.88元·hm-2之间,区域人均生态补偿量介于642.02~13122.60元·a-1之间。研究结果为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政府制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补偿政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其它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2)
罗钰坊[8](2009)在《武夷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武夷山区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山地灾害严重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生态经济问题,应当立足于生态经济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庭院生态和生态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8期)
王芳,陈培珠[9](2009)在《武夷山区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夷山区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综合体,在诸多自然要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自然环境。通过对武夷山的初步考察,分析了武夷山区土地资源的形成及其特点,并对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指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人地关系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期刊2009年13期)
汪进[10](2008)在《武夷山区惊现雾凇奇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铅山讯 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从12月21日起,地处铅山南部的武夷山区出现雨雪天气,温度持续下降。从22日起,更是出现了今冬首次雾凇景观。 笔者站在海拔1200多米的江西与福建交界的铅山桐木关路段,昔日连片葱郁的高山上如今玉树银花、银装素裹,整(本文来源于《上饶日报》期刊2008-12-27)
武夷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等方法对建宁县的地貌与生态农业特征及区域特殊气候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式气候的驱动下,建宁县域26.7亿年古老的变质岩和燕山期岩浆岩,在冻融作用和径流作用下形成了巨厚堆积的阶地或盆地,最终发育为建宁县的圆山丘和厚盆地组成层状地貌;区域内生态农业和植被均呈立体式分布状况;混合式气候及其作用下发育的厚土壤层驱动了建宁县生态农业产品的高品质特征,区域土壤和气候的特殊性,使得农产品质量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夷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冯婉玲,陈水飞,何立恒,吴迪.基于SketchUp模型的武夷山区优势树种建模[J].森林工程.2019
[2].陈宁生,张勇,刘丽红,许银燕,周新闻.武夷山区建宁县地貌与生态农业特征的气候驱动[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3].陈文静.农发政策创新推动武夷山区经济发展[N].中国财经报.2016
[4].叶盼.王夷卫:武夷山区的“女汉子”[J].江西电力.2016
[5].王成华,钟卫.极端降雨作用下斜坡表部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对策——以2010.6武夷山区特大洪灾为例[C].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6].邱剑飞.基于GIS的武夷山区植被分布与环境梯度关系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
[7].阳文华.福建武夷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8].罗钰坊.武夷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9].王芳,陈培珠.武夷山区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
[10].汪进.武夷山区惊现雾凇奇观[N].上饶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