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静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以及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理念的偏差成为影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重要阻碍,这些问题的原因源于多个方面,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意识薄弱理念偏差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4-057-02
近年来,作为社会经济生活急剧变化的产物,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众多高校开始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职业发展咨询服务,笔者所在的某高职院校已开设本门课程4年,期间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组织新生完成职业测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开启对职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但是在课程教学和职业辅导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笔者的经验体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笔者所在的院校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必修课,并同时开设选修课,可供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选修,由专职教师任课,任课教师同时还负责职业发展咨询工作。每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次课,笔者在课堂随机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5%的学生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绝大多数学生是在拿到课表后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学科的。信息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生的关注程度不高。学生普遍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有学生对现在就读的专业也一无所知,不清楚即将要学什么,将来会从事哪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也往往表现出对讲授内容的无视,课堂活动不积极,课后布置的生涯人物访谈、收集职业信息等任务也不予完成,在新生职业测评的反馈中,笔者在后台管理明显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测评敷衍了事,很多问题回答前后矛盾。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学生不能从课堂教学和辅导服务中受益,从而此阻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职业发展咨询工作的开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没能建立起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职业发展咨询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过低。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中任课教师只有2名为职业生涯规划专任教师,其余均由各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着眼点及理念大相径庭,多数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仅凭个人经验及自学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尤其在职业发展咨询工作中,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普遍由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从事此工作,职业发展咨询也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未经过专业理论、实践及技巧训练的教师也很难胜任职业发展咨询工作。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在大学之前生涯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专业选择与学习中产生迷茫,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适宜在一年级的春季学期开设,让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个人定位有个缓冲过程。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及步骤,尽管在课堂内外会组织学生进行非正式测评或职业环境探索等实践任务,但这种大班授课,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要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均有不同,不能完全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的职业发展问题。因此要针对一些“问题”学生或有需要的学生定期开展“职业生涯工作坊”、开放咨询日、职业生涯规划宣传等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偏差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本土成功移植后,随着近几年唯“经济发展”马首是瞻的理念愈演愈烈,职业生涯规划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混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原本一般由高校内的职能部门比如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着眼于学生临近毕业时,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搭桥”的作用,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就业率的高低,至于学生在该领域发展的稳定性、满意度都不予考虑。在引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后,有部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仍有此后遗症,在指导学生职业发展时只考虑学生能否就业,甚至有高校倡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尽管这其中不无一定的现实道理,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沦落”至此地步,也不能说不让人担忧。第二,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忽视自我价值的增强。更多的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强调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步骤的操作训练,如如何探索自我、搜集职业信息、如何确定职业发展路线,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自我价值培养的教育。唯有自我价值强大的人,生命中才总是充满了希望,从容淡定中自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宁静安详里洋溢身心和谐的力量。自我价值提升着生命价值,并造就着我们的未来。自我价值低的学生在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处理遇到的挫折抑或环境的变化,无法处理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第三,多元价值背景下,国内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世俗化的成功评价维度越来越倾向于金钱与权力,只要能够赚到钱,只要能够拥有权力,那么便是“成功人士”。这种变了味的评价标准蔓延到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在学生的作业中也不难发现,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多是拥有自己的公司,开名车,住独栋别墅之类,却没人思考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单维的评价标准忽略了职业只是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幸福才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本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金钱权利至上的职业规划,加重了国内社会发展的“铜臭”味道,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显然无益。
这些问题是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问题源于很多方面,如在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下,把文化课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这种标准下筛选出的高职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发展较晚,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课堂理论教学无兴趣;高职院校的就业模式一般是学校推荐单位,这样就让容易学生产生误解,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用,待毕业之时不管怎样都会有一份工作等着他,也不去考虑个人兴趣、性格是否契合,职业发展稳定性等问题;再有中国的传统说教式教育导致了学生从受教育以来自我认知的偏差,以至于在探索自我过程中无所适从。当然,我国在历史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重视是引起这些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职业规划教育后,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以上问题看来,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移植到我国,还需我们做更多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李中莹.重塑心灵(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林晓萍等著.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
[3]鲁伟.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4]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
[5]蒋珩、曾晓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6]阮海涛、王震.生涯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职业规划教育[J].人民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