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合激励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励制度,信息不对称,组合报酬契约,股票期权
组合激励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肖嫣,张国民,陈进[1](2011)在《经理人组合报酬激励契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理人报酬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理人的报酬激励具有多种实现形式。为了激励经理人的有效行为,利用最优报酬契约经济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短期激励以及长期激励的财务性组合报酬契约模型,以及分析非财务性报酬对经理人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报酬激励制度优化问题,应该是很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企业活力》期刊2011年12期)
贺伟,龙立荣[2](2011)在《内外在薪酬组合激励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组织经营管理实践中,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员工的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持久性难题。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内外在薪酬激励相关研究基础上,借鉴"内外结合,刚柔相济"的思想,构建了旨在提升组织人力资源长久动力的内外在薪酬组合激励模型,特别是提出的推动式、牵引式和权变式叁种具体激励策略,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并为今后有关激励与薪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1年09期)
郭岚,彭礼坤[3](2010)在《物质与非物质组合激励的概率约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实的复杂人为前提,以H-M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概率化代理人的参与约束条件构建了物质与非物质组合激励得概率约束模型。模型一方面能反映现实中的公司经理在面对风险是时的"非理性"和"效用偏好";另一方面能反映公司经营者的物质与非物质需求从而增强了模型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0年06期)
张晓旭,陈力奋,宋汉文[4](2009)在《桥梁节段模型实验的组合正弦激励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实验环境下桥梁节段模型的气动导数辨识,提出了组合正弦激励方法。该方法以倍频激励为主要手段,步进激励为辅助补充,分析桥梁节段模型在均匀流场中的频响特性,进而通过阻抗分析或者传递函数分析得到不同流场作用下的气动导数。该激励方法独立于初条件响应法和脉冲激励法,具有抗噪能力强的优势。同时,利用叁角函数的正交性对激励及响应进行积分变换,可以简单而精确地提取各激励频率下的频响特性数据,无需数据拟合,从而优化了传统的信号处理方式。通过数值仿真,对该实验方法的精度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论气动导数如何变化,由组合激励方法得到的频响特性数据都能保持很高的精度,也说明了该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9年12期)
郭岚[5](2009)在《物质与非物质组合激励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在H-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贴现因子建立的物质与非物质组合激励模型,能够对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期望收入的改进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魏颖辉[6](2009)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如何依据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企业内部条件设计科学的组合激励模式,激励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按照制度提供的信息,在自利的内在激励下的决策行为与公司目标一致,从而提高公司业绩和价值,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人性假设理论与心理契约理论入手,在现有文献研究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式需求的概念并进行了特征剖析。开发了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的测量题项,并基于上市公司调查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实证结果识别了复式需求的维度架构,提出了复式需求维度模型。研究进一步根据熵权法、离差最大化的原理进行复式需求维度的重要度的集成计算及重要度排序。研究表明,满足生存需求依然是目前高管人员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因之一,高管人员同时也追求与职位相适应的管理权力、良好的职业声誉以及能力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职业阶层的归属感。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各种需求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确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的前提假设与约束条件,基于复式需求多角度构建组合激励模型。构建了基于薪酬、显性控制权与隐性控制权的高管人员组合激励委托—代理优化模型。围绕高管人员隐性价值和隐性需求,构建了基于创新激励政策的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模型,构建基于复式需求的同步组合激励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提出基于激励成本预算下的显性与隐性激励的组合激励模式、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同步组合激励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公司的绩效。通过对高管激励现状的统计分析根据同步组合激励模型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条件提出组合激励对策。首先,采用2006年度1026家上市公司样本通过描述性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行业差异状况;其次,以公司所处行业、公司规模、公司类型等作为调节变量进行高管激励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根据同步组合激励模型和线性分组回归结果提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对策:报酬体系设计体现现期保险收入与短期、长期风险收入的动态组合;上市公司应综合考虑其公司特征因素权变地确定高管人员的组合激励;控制权激励注重合理与稳定;高管人员声誉激励机制市场化;提供面向创新的激励政策安排;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以增加高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最后,就相关政策层面提出必要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赵骅,钱进[7](2008)在《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创业投资组合激励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利用信息经济学有关理论构建了一个创业投资家和两个创业企业家之间的激励模型,以考察创业投资家将如何在不同的创业企业家之间设定激励水平,用委托代理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创业投资家采取何种组合激励合约。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多个创业企业家需要资金的情况下,创业投资家应对重要性更强和更愿意承担风险的创业企业家设定更高的激励水平。(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期刊2008年04期)
甘露,曾德明,彭盾[8](2007)在《基于股票期权的核心知识员工多重激励组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知识型员工与一般知识员工相比,其鲜明的个性和工作特征决定了他们的需求为混合交替式需求模式。通过引入股票期权变量构建核心知识员工的多重激励组合模型,旨在将给予核心知识员工的货币性薪酬和股票期权联系起来,以探讨基于股票期权的多重激励组合所诱发的公司委托人与核心知识员工的行为选择特征。(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与实践》期刊2007年06期)
贺家铁,曾德明,姚艳红[9](2005)在《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组合模型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隐性价值和隐性需求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隐性价值与隐性需求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组合模型,以期克服传统的单一的物质性显性激励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2005年12期)
李作战[10](2005)在《企业家组合激励模型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企业家激励理论的简单评析有关企业家激励理论的文献分为叁类:第一类是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对代理人激励的方案(这一方案中给代理人的支付是可观测变量如利润的一个函数),使得在满足代理人的参与约(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05年13期)
组合激励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组织经营管理实践中,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员工的绩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持久性难题。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内外在薪酬激励相关研究基础上,借鉴"内外结合,刚柔相济"的思想,构建了旨在提升组织人力资源长久动力的内外在薪酬组合激励模型,特别是提出的推动式、牵引式和权变式叁种具体激励策略,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并为今后有关激励与薪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合激励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肖嫣,张国民,陈进.经理人组合报酬激励契约模型研究[J].企业活力.2011
[2].贺伟,龙立荣.内外在薪酬组合激励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1
[3].郭岚,彭礼坤.物质与非物质组合激励的概率约束模型[J].财会通讯.2010
[4].张晓旭,陈力奋,宋汉文.桥梁节段模型实验的组合正弦激励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9
[5].郭岚.物质与非物质组合激励模型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魏颖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7].赵骅,钱进.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创业投资组合激励模型[J].工业工程.2008
[8].甘露,曾德明,彭盾.基于股票期权的核心知识员工多重激励组合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
[9].贺家铁,曾德明,姚艳红.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组合模型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5
[10].李作战.企业家组合激励模型及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