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端午风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端午,兰汤,元气,气血
端午风俗论文文献综述
木易[1](2019)在《端午风俗 唤醒元气之夏》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土记》记载:"端午仲夏,端者,初也。"也就是说,过了端午,才算是真正迎来盛夏。端午节时,给门上挂一束艾草,拎着一网兜粽子访亲探友,目之所及、鼻端所闻,便是一个正在徐徐铺展开来的夏天。吃"五毒饼"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虽然这种饼不过是上(本文来源于《人民周刊》期刊2019年11期)
蒋蓝[2](2019)在《端午节:演变中的风俗》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端午节(2009年9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内涵丰富,其风俗习惯在历史上亦有一个演变流传的过程。一般认为以民间驱邪除秽的端阳(端午)节形成在前,以纪念屈原为主的具有文化仪轨的端午节日形成在后(本文来源于《四川经济日报》期刊2019-05-30)
金鹏[3](2018)在《端午节:中国的圣婚仪式——端午节风俗探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对端午节活动进行了研究,找到了端午节与欧洲的仲夏节、五朔节以及本国的"叁月叁"上巳节具有异构同质之处,那就是弗雷泽在《金枝》中所总结出的圣婚仪式原型。围绕圣婚仪式所举行的各类节俗活动,虽因地域差异而各有不同,但追本溯源,最初动因只有一个:祈求子孙繁衍、大地丰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肖传龙[4](2018)在《端午节风俗差异及其保护——基于闽江与黄河下游地区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午节,自起源至后来的传承过程中因地域差异和人文因素的不同导致我国各地区对端午节风俗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存在差异性,尤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南北地区最为明显。庄孔韶先生的纪录片《端午节》形象地揭露了黄河下游地区对端午节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式,而黄河下游地区对端午节的传承与保护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以黄河下游与闽江两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露不同地域人文环境对端午节传承的风俗与保护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18期)
邱丽君[5](2018)在《中国端午风俗在日本流变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端午节源于中国,在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历经千余年的沉淀和蜕变由皇室例行活动和女性祭祀活动发展为男儿节,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儿童节。日本人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将中国的端午节从庆祝方式和节日意义上进行变革。虽然日本政府根据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对这一外来文化加以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独具日本特点的端午节,但其端午文化内涵仍然具有中国文化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8年07期)
梁小明[6](2017)在《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origin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的由来Falling on the 5th day of the 5th month according to Chinese lunar calendar,the Dragon Boat Festival(also called Duanwu Festival)is one of great significance.It has been held annually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and is notable for its educational influence.Many legends circulate around the festival but the most popular is the legend(本文来源于《中学生英语》期刊2017年20期)
谈书[7](2016)在《90后过端午 请别让传统文化褪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商报讯 端午,90后群体怎么过?百度知道从端午由来、端午习俗、端午过节方式这几个层面入手,对6300多位在校大学生和白领网友进行调研后,昨日发布了《百度知道端午大数据报告》:90后作为社会新生代,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商报》期刊2016-06-10)
尹智炜[8](2016)在《端午佳节 健康与风俗同行》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午佳节雨大潮湿,滋生病菌,大好时光若是疾病来袭,定是不堪烦扰,那么您用什么秘笈保护健康呢?那些风俗活动究竟有没有益处呢在端午节,很多地方都有赛龙舟、佩戴香囊、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些是否可行呢?赛龙舟同船共济悦身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佞臣排(本文来源于《养生大世界》期刊2016年06期)
巩玲玉[9](2016)在《端午日 话风俗 情忆深》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俗世画卷》中的《端午日》(沈从文)、《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端午节传统习俗蕴含的情趣。2.品味文章语言,发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3.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教师之窗)》期刊2016年Z1期)
李清华[10](2015)在《中日端午节风俗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午节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推移与文化的演变,两国在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已经大不相同。由此体现出了两国在文化内涵、宗教信仰、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37期)
端午风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端午节(2009年9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内涵丰富,其风俗习惯在历史上亦有一个演变流传的过程。一般认为以民间驱邪除秽的端阳(端午)节形成在前,以纪念屈原为主的具有文化仪轨的端午节日形成在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端午风俗论文参考文献
[1].木易.端午风俗唤醒元气之夏[J].人民周刊.2019
[2].蒋蓝.端午节:演变中的风俗[N].四川经济日报.2019
[3].金鹏.端午节:中国的圣婚仪式——端午节风俗探幽[J].现代农业研究.2018
[4].肖传龙.端午节风俗差异及其保护——基于闽江与黄河下游地区对比研究[J].西部皮革.2018
[5].邱丽君.中国端午风俗在日本流变考[J].中州学刊.2018
[6].梁小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J].中学生英语.2017
[7].谈书.90后过端午请别让传统文化褪色[N].重庆商报.2016
[8].尹智炜.端午佳节健康与风俗同行[J].养生大世界.2016
[9].巩玲玉.端午日话风俗情忆深[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6
[10].李清华.中日端午节风俗比较[J].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