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草地论文-高艳妮,郭艳芳,王维,李付杰,黄盼盼

中国北方草地论文-高艳妮,郭艳芳,王维,李付杰,黄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北方草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一致性检验,采样点,精度验证,1∶1000000草地资源图

中国北方草地论文文献综述

高艳妮,郭艳芳,王维,李付杰,黄盼盼[1](2019)在《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在中国北方草地的精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精确界定草地边界对于开展草地资源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草地分布最集中的北方地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调查获取的草地样点数据为主要评价依据,对来源于7种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中国北方草地边界精度进行评价,包括全球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GLT80s)、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LUCC2010)、中国土地覆盖数据(MICLCover)、全球陆地覆盖数据(Globcover2009)、全球土地覆盖数据(GLC2000)和MODIS土地覆盖数据(MCD12Q1)。结果表明:GLT80s划定的北方草地面积最大,与其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划定的草地分布一致区域最多,基于采样点验证的精度也最高,数值为88.32%,而Globcover2009的精度最低,仅为29.31%,MCD12Q1和GLC2000的采样点验证精度分别为83.74%和83.45%,其他草地图的采样点验证精度则介于73.42%~78.97%;分省统计分析显示,在青海省MCD12Q1的精度最高,数值高达94.23%,GLC2000和GlobeLand30的精度在90%以上,而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则均为GLT80s的精度最高;与GLT80s对比分析显示,其他数据源与其分布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将GLT80s中的温性荒漠类草地部分划为裸地,面积占分布不一致区域总面积的22.59%~42.87%。建议在开展有关北方草地资源及功能评价时,除青海省优先选用MCD12Q1数据外,其他省份优先选用GLT80s数据,但要特别注意其在温性荒漠类草地区域划分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杜金燊,于德永[2](2018)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黄土高原北部,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草地是该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类型,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易发生退化.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利用CASA模型和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分别模拟2000—2015年草地实际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潜在NPP,草地潜在NPP与实际NPP的差值代表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42.29%的草地处于退化状态,57.71%的草地处于恢复状态.其中18.46%和7.39%的草地分别受到气候变化和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退化;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分别有7.51%、30.26%和19.94%的草地处于恢复状态.因此,2000—2015年间,气候变化是退化草地区域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是恢复草地区域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井水水[3](2018)在《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碳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及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增加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文循环过程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另外,氮肥的使用以及化石燃料燃烧也加剧了大气氮沉降。全球变化(CO_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雨格局改变以及氮沉降增加等)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于估算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的碳交易和碳循环极其关键。为了更好地探索全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多伦县半干旱草地的模拟全球变化(增加CO_2、夜间增温、增雨以及氮添加)的控制实验平台,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的碳组分,包括轻组(light fraction,LF)、重组(heavy fraction,HF)、易分解碳库(labile pool,LP)以及难分解碳库(recalcitrant pool,RP),并通过测定植物和土壤的δ~(13)C来估算土壤新碳输入比例(fraction of new carbon,FNC)以及土壤碳的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2014至2015年,增加CO_2分别使群落以及C_3功能群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显着降低1.8‰和1.4‰(绝对变化),同时使冰草、糙叶、菊叶、羊草、针茅以及隐子草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分别减少1.1‰、1.4‰、1.3‰、0.8‰、0.9‰和1.3‰。增温均没有改变群落、功能群以及物种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增雨使C_3功能群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显着降低0.8‰,而对群落水平以及C_4功能群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没有影响,但是使隐子草(C_4植物)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显着增加1.2‰。氮添加分别使群落水平以及C_4功能群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提高1.2‰和1.3‰,而对C_3功能群水平以及物种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没有影响。增加CO_2、增温、增雨以及氮沉降对群落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的δ~(13)C不存在交互作用,而增加CO_2、增雨以及氮添加对C_3功能群水平的植物地上部分δ~(13)C具有交互作用。增加CO_2使0-10 cm根系的δ~(13)C降低0.9‰,增雨使10-20 cm根系的δ~(13)C降低0.8‰,然而增温或氮添加对根系δ~(13)C均没有影响,增加CO_2、增温以及增雨对10-20 cm根系δ~(13)C具有交互作用。2015至2017年,增加CO_2、增温、增雨以及氮沉降对土壤δ~(13)C均没有影响,而在2016年,氮添加使0-10 cm土壤δ~(13)C提高0.2‰。2015至2017年,增温、增雨或者氮添加对基于植物地上部分δ~(13)C计算的新碳输入比例(FNC_(shoot))均没有影响,而在2015年,增温使土壤FNC_(shoot)提高7.3%(绝对变化)。2015至2017年,增温使基于根系δ~(13)C计算的新碳输入比例(FNC_(root))增加5.4%。此外,在2017年,增雨使FNC_(root)增加15.0%,在2015年,氮添加使土壤FNC_(root)减少7.7%。2015至2017年,增温使基于根系δ~(13)C计算的土壤碳滞留时间(MRT_(root))延长36.8年。增雨使基于植物地上部分δ~(13)C计算的土壤碳滞留时间(MRT_(shoot))缩短109年,但是使土壤MRT_(root)延长26.4年。氮添加使土壤MRT_(shoot)缩短108年。在2016年,增加CO_2对0-10 cm的轻组有机碳含量没有影响,却使重组有机碳降低了0.1 mg g~(-1),导致轻重组有机碳之比减少16.0%(绝对变化)。此外,增加CO_2使10-20cm的轻组有机碳提高0.8 mg g~(-1)。增雨使0-10 cm的重组有机碳降低0.1 mg g~(-1),导致轻重组碳之比下降12.3%。增雨没有影响土壤的易分解碳含量,但使易分解碳库1降低0.5mg g~(-1)。而增温和氮添加均没有改变任何土壤碳组分。增加CO_2提高轻组有机碳有利于土壤碳固持,而重组有机碳降低可能会刺激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周转,抵消增加CO_2引起的碳积累。此外,增雨增加新碳的输入,却降低重组碳以及易分解碳库,可能会不利于土壤碳积累。而氮添加引起的物种丢失导致新碳输入降低以及土壤碳滞留时间的减少,可能也会限制土壤碳固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嘉嘉[4](2018)在《不同时期降雨变化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加强了水文循环,导致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降雨格局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深远,为此生态学家相续开展了降雨量、降雨频度以及降雨时机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但是,关于降雨量和降雨时机共同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功能性状、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建立改变降雨量和降雨时机的控制实验,实验包括对照、生长季前期(4-6月)和生长季后期(7-9月)分别增加和减少60%的降雨量、整个生长季增加和减少60%的降雨量等7个处理,以探究改变不同时期降雨量对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功能性状、群落组成、物种丰富度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影响。2015至2017年,前期减雨对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各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都没有影响。后期减雨使物种丰富度和多年生非禾本杂类草(PF)丰富度分别降低18.67%和28.53%,但是对禾草(GR)丰富度、灌木半灌木(SS)丰富度和以及一、二年生植物(AB)的丰富度没有影响。后期减雨引起土壤水分和微生物碳含量的下降,因此降低了PF的丰富度,进而减少了群落水平物种丰富度。我们进一步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分析,在物种水平上,植物叶片含水量越高的物种,后期减雨引起损失的几率越大。在群落水平上,物种丰富度随着群落水平的干物质含量和叶面积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叶片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前期增雨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都没有影响。后期增雨对植物物种丰富度、PF丰富度,GR丰富度和SS丰富度均没有影响,但是却使AB丰富度显着地增加33.90%。后期增雨引起土壤可利用氮的增加进而提升了AB的物种丰富度。前期减雨显着地降低了28.88%的ANPP和53.31%的GR生物量,但是对PF生物量、SS生物量以及AB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前期减雨引起ANPP的显着下降主要是由于减少的前期土壤水分限制了GR的生长,导致GR生物量的降低引起的。后期减雨显着地降低38.63%的ANPP,68.37%的PF生物量和50.44%的SS生物量,但是对GR生物量和AB生物量都没有影响。后期减雨引起ANPP的下降主要是由于PF和SS生物量的减少造成的。其中增加的后期土壤温度降低了PF的生物量,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减少引起了SS生物量的下降。前、后期增雨对ANPP和各功能群生物量都没有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相比于不同时期增雨,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不同时期减雨的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后期减雨。在功能群水平上,相比于后期减雨,GR对前期减雨更敏感,而PF和SS则对后期减雨更敏感。在物种水平上,后期减雨处理下叶片含水量较高的物种耐旱能力更差。该项研究是对现有改变降雨模式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将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响应降雨模式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殷建鹏,高金龙,冯琦胜,葛静,侯蒙京[5](2018)在《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草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更是我国北方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掌握北方草地资源的整体状况、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变化,本研究基于ArcGIS Server 10.0服务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等环境,将Flex框架与WebGIS技术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在网页上快速浏览、查询、管理北方草地资源的功能,构建了一个全面、准确、高效的草地资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推动了我国数字草业的发展进程。(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殷建鹏,高金龙,冯琦胜,葛静,侯蒙京[6](2017)在《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草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更是我国北方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掌握北方草地资源的整体状况、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变化,本研究基于ArcGISServer10.0服务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等环境,将Flex框架与WebGIS技术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在网页上快速浏览、查询、管理北方草地资源的功能,构建了一个全面、准确、高效的草地资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推动了我国数字草业的发展进程。(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5)

潘文杰[7](2017)在《中国北方草地土壤植硅体碳累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硅体(phytolith)形成过程中,通常会包裹一部分有机碳(约0.1~6%),这部分被植硅体包裹的有机碳被称为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Phyt OC)。植硅体碳汇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机制,在减少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草地作为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面积广、地表净初级生产力(ANPP)高和硅(Si)富集能力强等特点。同时,草地也是遭受人类干扰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就是草地退化。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不同类型草地、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和由草地改造成的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法氧化法和重液悬浮法提取土壤中的植硅体,利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来测定土壤植硅体中碳的含量,研究草地类型、草地退化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分布和积累的影响,阐明影响土壤植硅体稳定性的因素,探讨合理可行的草地管理措施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硅体碳汇量,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如下叁个方面的主要结论:(1)研究发现,典型草地、草甸草地和草甸叁种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植硅体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甸土壤(33.44±0.91 t ha–1)>草甸草地(26.8±0.98 t ha–1)>典型草地(21.19±4.91 t ha–1),这与其地表凋落物植硅体归还通量的趋势相一致。典型草地、草甸草地和草甸土壤中(0–60 cm)的植硅体碳储量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0.23±0.02、0.29±0.02和0.39±0.01 t ha–1。典型草地、草甸草地和草甸土壤植硅体的周转时间分别为665年、529年和607年。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凋落物植硅体归还通量对土壤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储量有显着的影响;土壤植硅体的相对稳定性依次为:典型草甸>草甸>草甸草地,草地土壤植硅体的稳定性可能受不同草地类型的影响;气候和土壤环境通过影响土壤植硅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植硅体碳在土壤中的积累量。(2)对四种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研究发现:四种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储量按以下顺序呈显着递减趋势:轻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植硅体储量和植硅体碳储量在未退化、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为12.97±2.15、15.90±0.65、14.35±0.79、13.22±1.07 t ha–1和0.11±0.02、0.16±0.02、0.12±0.01、0.07±0.01 t ha–1。草地退化使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植物植硅体碳产生通量分别减少35%,50%和56%。人为干扰,尤其是放牧和收割,是影响中国退化草地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储量的主要因素。退化草地的恢复不仅能遏制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将大大增加植硅体碳汇的潜力,提高退化草地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作用。(3)对草地和林地土壤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对比研究发现,土壤植硅体储量(0–60 cm)在草地中为48.55±3.97 t ha–1,显着高于林地土壤(21.20±8.82 t ha–1)。同样,草地中土壤植硅体碳的储量(0.23±0.03 t ha–1)也显着高于林地(0.16±0.01 t ha–1)。草地造林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会造成土壤植硅体碳汇量降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草地生态系统硅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6-05)

茹靖益[8](2017)在《降水季节分配变化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环流模型预测全球的水文循环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会增强。全球水文循环的增强会造成降雨在年际间和年内的变异增大,其中包括降雨量的变化及其分布模式的改变,特别是降雨季节分配的变异。尽管之前有很多研究已经关注到了降雨量、降雨频度及降雨强度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却很少有研究去探究降雨季节分配的影响。与降雨量相比,降雨季节分配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中。为了探究降雨季节分配变化对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控制的方法改变生长季降水分配,将6月份降水与7月份降水互换以及8月份的降水与9月份降水互换,分别模拟提前和推迟生长季降雨峰值,来研究降雨季节分配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SR)、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的影响。通过连续四个生长季(2013-2016年)的实验观测,我们发现,提前降雨峰值显着降低了 25.5%的微生物量碳(MBC)和44.8%的微生物量氮(MBN),通过对微生物活动的抑制从而减少了 6.5%的生长季SR。推迟降雨峰值显着降低了 16.7%的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并通过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长显着减少了 8.5%的SR。提前降雨峰值对NEE、ER和GEP的影响不显着。但是,推迟降雨峰值分别显着地降低了 8.8%的ER和7.8%的GEP,另外,由于ER和GEP的同时降低,造成了推迟降雨峰值对NEE没有影响。同时,不同年份的生长季中期降雨量与SR、NEE、ER和GEP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是生长季前期(5-6月)和后期(9-10月)的降雨量与SR、NEE、ER和GEP不存在相关关系。我们的研究证明,推迟降雨峰值相对于提前降雨峰值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更强烈的影响。同时,生长季中期的降雨量比生长季前期或者后期降雨量更加重要,它决定了碳循环过程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异。本研究结论强调了降雨季节分配在调节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生长季中期降雨在整个生长季中的重要地位。在未来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循环对降雨季节分配改变的响应会进一步反馈给气候变化,并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韩士杰,袁志友,方运霆,王智平[9](2016)在《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开始出现,现今已超越科学领域,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在科技部的"十叁五"期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下,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6个单位31位科学家于2016年7月开始承担"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1)凸显中国北方植物群落演替在温室气体吸收和排放平衡,特别是在我国未来碳汇中的作用;2)绘制森林和草地碳源汇转变的敏感区、脆弱区;3)建立和发展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多时间序列历史变化及其对全球氮沉降、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4)揭示氮沉降、升温、火干扰和植被演替驱动的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及其碳源汇响应。通过该项目5年的实施,预期能增加我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增强对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预测能力和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李雨桐[10](2016)在《中国北方草地土壤非晶态硅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遭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严重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草地沙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后果,而且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硅元素作为地壳中丰度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不仅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国北方不同类型草地、不同沙化程度草地以及草地—草地造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提取并测量土壤中酸可溶态硅、可氧化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以及无定形态硅这四种非晶态硅的含量,探析草地类型、沙化程度以及退草还林对土壤非晶态硅的含量、分布和形态组分的影响,论述草地土壤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为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1)对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草甸叁种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非晶态硅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草地酸可溶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1.09~465.51 mg kg-1,可氧化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9.21~358.85 mg 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45.5~568.02 mg kg-1,无定形硅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171.73~4503.91mg kg-1;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典型草原的酸可溶态硅、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和无定形硅的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草甸草原和草甸,可氧化态硅含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对草地土壤非晶态硅的含量、空间分布及组分都具有显着的影响。(2)对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和重度沙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土壤中非晶态硅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沙化草地的酸可溶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93.16~138.64 mg kg-1,可氧化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46.23~101.96 mg 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3.64~110.31 mg kg-1,无定形硅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70.47~1226.46 mg kg-1;未沙化草地的酸可溶态硅在0-10 cm和10-30cm深度的土壤中均显着(p<0.05)低于重度沙化草地(在30-50 cm深度的土壤出也呈现类似的趋势),未沙化草地的可氧化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以及无定形硅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重度沙化草地。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沙化对草地土壤的硅形态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沙化程度的加剧会使得非晶态硅中的其他形态硅向酸可溶态硅转化。(3)对比造林土壤与草地土壤中非晶态硅的研究发现:草地和林地酸可溶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61.92~337.76 mg kg-1和82.50~134.67 mg kg-1,可氧化态硅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13.58~334.95 mg kg-1和192.85~231.50 mg 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85.01~332.88 mg kg-1和204.27~213.37 mg kg-1,无定形硅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1946.47~2763.08 mg kg-1和1497.80~1630.30 mg kg-1;在草地—草地造林地,四种非晶态硅在草地表层土壤(0-10 cm)中的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其在林地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在其他深度土壤中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对草地土壤硅形态有影响且造林会弱化其他形态的非晶态硅向酸可溶态硅转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6-11-14)

中国北方草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黄土高原北部,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草地是该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类型,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易发生退化.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利用CASA模型和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分别模拟2000—2015年草地实际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潜在NPP,草地潜在NPP与实际NPP的差值代表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42.29%的草地处于退化状态,57.71%的草地处于恢复状态.其中18.46%和7.39%的草地分别受到气候变化和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退化;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分别有7.51%、30.26%和19.94%的草地处于恢复状态.因此,2000—2015年间,气候变化是退化草地区域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是恢复草地区域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北方草地论文参考文献

[1].高艳妮,郭艳芳,王维,李付杰,黄盼盼.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在中国北方草地的精度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9

[2].杜金燊,于德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井水水.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8

[4].张嘉嘉.不同时期降雨变化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8

[5].殷建鹏,高金龙,冯琦胜,葛静,侯蒙京.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草业科学.2018

[6].殷建鹏,高金龙,冯琦胜,葛静,侯蒙京.中国北方草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C].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7].潘文杰.中国北方草地土壤植硅体碳累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8].茹靖益.降水季节分配变化对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7

[9].韩士杰,袁志友,方运霆,王智平.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

[10].李雨桐.中国北方草地土壤非晶态硅形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标签:;  ;  ;  ;  

中国北方草地论文-高艳妮,郭艳芳,王维,李付杰,黄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