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陈策

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陈策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间杂交,基因渐渗,金线侧褶蛙种组,微卫星

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文献综述

陈策[1](2011)在《金线侧褶蛙种组3物种间的杂交与基因渐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对种间杂交和基因渐渗研究进行了综述。二、利用9个微卫星位点探讨了金线侧褶蛙种组3个物种:福建侧褶蛙、湖北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之间存在的种间杂交与基因渐渗事件。我们利用获得的微卫星数据,进行了基于贝叶斯方法的Structure聚类分析、BayesAss个体归属及近期迁移率分析和种群遗传分化分析。Structure聚类分析和种群遗传分化分析支持这3种蛙是3个独立的物种,并提示湖北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在河南和山东等地区存在着较为频繁的基因渐渗。分析结果同时显示:河南的金线侧褶蛙种群在9个微卫星位点上与湖北侧褶蛙十分相似;而山东的金线侧褶蛙种群在9个微卫星位点上兼具金线侧褶蛙和湖北侧褶蛙的特征。结合之前对相同种群个体mtDNA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推测湖北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之间存在渐渗杂交。同时,我们利用BayesAss确定了部分杂交个体,并估算了物种间的近期基因流,结果提示在山东的杂交事件可能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种间杂交。同时我们发现,福建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间可能存在种间杂交和基因渐渗、福建侧褶蛙和湖北侧褶蛙间存在种间杂交和基因渐渗,主要为福建侧褶蛙向湖北侧褶蛙方向的基因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5-18)

张雄飞[2](2004)在《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种群遗传结构及与金线侧褶蛙的种间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 1.第1章对黑斑侧褶蛙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第2章介绍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概念、应用、分子标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测定了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12个地方种群112只蛙的mtDNA控制区5’端685bp的序列。比对后,共发现111个变异位点,定义了67种单元型,其中7种单元型为地方种群间共享单元型,多数单元型为地方种群内特有。12个地方种群合并一个大种群分析表明,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的线粒体单元型多样性相当高(h=0.98±0.005),总体核苷酸多样性也较高(0.0303±0.0029)。这样高的单元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与黑斑侧褶蛙作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广布种,种群大是相应的。基于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的地方种群系统发生分析中,代表东北地区的吉林通化和辽宁辽阳种群与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种群构成姐妹群。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吉林和辽宁种群代表的东北组(northeastem group)和其余10个地方种群代表的大陆组(mainland group)间出现了显着的种群分化(Φct=0.809,p<0.001),各地方种群间成对的Fst及种群间的核苷酸歧异度(Dxy)也均表明两者之间出现了显着的遗传分化。东北组与大陆组间的遗传分化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文中还探讨了大陆组总体上没有出现明显地理结构及部分地方种群存在一定程度遗传分化的可能原因。 4.通过测定的121只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和8只金线侧褶蛙指名亚种(Pelophylax plancyi plancyi)线粒体控制区5’端(5’CR)比对后的685 bp序列,加上测定的17只黑斑侧褶蛙和4只金线侧褶蛙指名亚种线粒体Cyt b基因比对后686 bp序列,研究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的种间变异。结果发现,黑斑侧褶蛙大陆组种群和金线侧褶蛙指名亚种种群间存在着很小的种间变异,且小于黑斑侧褶蛙东北组与大陆组间的种内遗传变异。这两个物种间的种间变育京师花大学二二00四月硕士学位论文按委 异为什么很小?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分化形成两个种 的时间并不长,两者之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黑斑侧褶蛙的东北种群发生了在前 一章中讨论的较快的遗传分化。另一个最可能的原因是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之‘间存在着渐渗杂交(introgression hybridization),即两者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 1.第1章对黑斑侧褶蛙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第2章介绍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概念、应用、分子标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测定了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12个地方种群112只蛙的mtDNA控制区5’端685bp的序列。比对后,共发现111个变异位点,定义了67种单元型,其中7种单元型为地方种群间共享单元型,多数单元型为地方种群内特有。12个地方种群合并一个大种群分析表明,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的线粒体单元型多样性相当高(h=0.98±0.005),总体核苷酸多样性也较高(0.0303±0.0029)。这样高的单元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与黑斑侧褶蛙作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广布种,种群大是相应的。基于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的地方种群系统发生分析中,代表东北地区的吉林通化和辽宁辽阳种群与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种群构成姐妹群。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吉林和辽宁种群代表的东北组(northeastem group)和其余10个地方种群代表的大陆组(mainland group)间出现了显着的种群分化(Φct=0.809,p<0.001),各地方种群间成对的Fst及种群间的核苷酸歧异度(Dxy)也均表明两者之间出现了显着的遗传分化。东北组与大陆组间的遗传分化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文中还探讨了大陆组总体上没有出现明显地理结构及部分地方种群存在一定程度遗传分化的可能原因。 4.通过测定的121只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和8只金线侧褶蛙指名亚种(Pelophylax plancyi plancyi)线粒体控制区5’端(5’CR)比对后的685 bp序列,加上测定的17只黑斑侧褶蛙和4只金线侧褶蛙指名亚种线粒体Cyt b基因比对后686 bp序列,研究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的种间变异。结果发现,黑斑侧褶蛙大陆组种群和金线侧褶蛙指名亚种种群间存在着很小的种间变异,且小于黑斑侧褶蛙东北组与大陆组间的种内遗传变异。这两个物种间的种间变育京师花大学二二00四月硕士学位论文按委 异为什么很小?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分化形成两个种 的时间并不长,两者之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黑斑侧褶蛙的东北种群发生了在前 一章中讨论的较快的遗传分化。另一个最可能的原因是黑斑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之‘间存在着渐渗杂交(introgression hybridization),即两者之间存在基因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参考文献

[1].陈策.金线侧褶蛙种组3物种间的杂交与基因渐渗[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张雄飞.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种群遗传结构及与金线侧褶蛙的种间遗传变异[D].南京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金线侧褶蛙种组论文-陈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