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李建亮,亢川川,何玉林,梁明剑

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李建亮,亢川川,何玉林,梁明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场地条件,地震反应,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性

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亮,亢川川,何玉林,梁明剑[1](2011)在《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在计算时对每种工况均采用9条互不相关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同时用均方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离散性,发现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其最大均方差为0.206,最小均方差为0.138,且离散性随基岩地震动输入强度的增大而变大,随场地类别的变差也变大。(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林立,卓卫东,范立础[2](2009)在《基于概率烈度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分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结构抗震可靠性进行分析时,常常忽视地震设防区的地震烈度发生的概率性,并且简单地将地震烈度与地面峰值加速度取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以简化计算,但是这样的简化带来的往往是十分粗糙的计算结果,严重影响分析的精确性。本文基于地震设防区地震发生烈度概率的分析,离散地面峰值加速度概率,建立基于概率烈度的地面加速度峰值概率的计算公式,为进行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建立更为准确的地面峰值加速度概率的取值方法。(本文来源于《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5-01)

蒋维强[3](2005)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面加速度峰值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的工程场地采用20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对广东省307个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662个地震钻孔剖面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用相对均方误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值,发现地面加速度峰值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大的离散性,最大相对均方误差为19%,平均相对均方误差为7.53%;地震基本烈度高的地区比地震基本烈度低的地区的相对均方误差大,场地类别差的比场地类别好的相对均方误差大;目前较为普遍地用1条或3条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是明显不够的,应适当地增加,对于高烈度地区和场地类别较差的场地更是如此,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地面加速度峰值。(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N,N,Ambraseys,安东[4](1996)在《欧洲地区地震峰值地面加速度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1 前言 为了定量评估地震危害性,需要估算由给定震级地震产生的在一定距离上的地面震动,而为了得到这些估算值,需要建立一些半经验的公式,这些公式给出地面运动的某种量度,作为震级和距离的函数。(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1996年01期)

周炳荣,肖桂青[5](1986)在《我国西南地区地震烈度和地面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研究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目前,关于地震衰减规律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的方法,而统计方法只适用于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强震观测资料的地区,例如美国西部和日本等。对于我国西南地区,强震记录太少太小,很难直接建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叁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1986-10-01)

M.W.McCann,Jr.,F.Sauter,H.C.Shah,聂凤兰[6](1982)在《用于破坏估计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与烈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注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修正墨卡里烈度(MMI)关系的应用。回顾过去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可以认为,假定log_(10)(PGA)与MMI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函数,几乎是自然而然的。本文对这种关系提出了一种二次式的形式,旨在研究应用PGA—MMI关系来解决强震地面运动所引起的破坏估计问题。根据PGA-MMI的函数关系,可以把概率数据的基础以作为地震危险分析典型参数的PGA转换为与结构破坏关系最密切的参数MMI。本文还讨论了破坏估计中所用变量的不定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动态》期刊1982年S1期)

刘贞荣[7](1982)在《关于地震烈度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模糊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建议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可靠性问题。 文中使用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建立了烈度(以平均房屋震害指数为度量标准)与地面运动之间的模糊关系,从而在没有强震记录情况下,可以反推地面运动,适当弥补缺乏仪器记录之不足。(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1982年03期)

Martin,W,McCann,Jr,Franz,Sauter,Haresh,C[8](1982)在《关于峰值地面加速度和烈度的关系及其在震害估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序言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与修订的麦加利烈度(MMI)之间的关系:他们当中有 Gutenberg 和 Rich-ter(1956),Hershberger(1956),Tri-funac 和 Brady(1975)。这种关系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或动机就是在给出较长的(本文来源于《国外地震工程》期刊1982年04期)

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对结构抗震可靠性进行分析时,常常忽视地震设防区的地震烈度发生的概率性,并且简单地将地震烈度与地面峰值加速度取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以简化计算,但是这样的简化带来的往往是十分粗糙的计算结果,严重影响分析的精确性。本文基于地震设防区地震发生烈度概率的分析,离散地面峰值加速度概率,建立基于概率烈度的地面加速度峰值概率的计算公式,为进行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建立更为准确的地面峰值加速度概率的取值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亮,亢川川,何玉林,梁明剑.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性的影响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1

[2].林立,卓卫东,范立础.基于概率烈度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分布的分析[C].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

[3].蒋维强.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面加速度峰值计算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

[4].N,N,Ambraseys,安东.欧洲地区地震峰值地面加速度的预测[J].世界地震工程.1996

[5].周炳荣,肖桂青.我国西南地区地震烈度和地面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第叁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86

[6].M.W.McCann,Jr.,F.Sauter,H.C.Shah,聂凤兰.用于破坏估计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与烈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注解[J].地震工程动态.1982

[7].刘贞荣.关于地震烈度与地面加速度峰值的模糊关系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

[8].Martin,W,McCann,Jr,Franz,Sauter,Haresh,C.关于峰值地面加速度和烈度的关系及其在震害估计中的应用[J].国外地震工程.1982

标签:;  ;  ;  ;  

峰值地面加速度论文-李建亮,亢川川,何玉林,梁明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