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未分化子宫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论文文献综述
刘银萍,桑震宇,鲍伟,章燕,祝亚平[1](2019)在《盆腔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恶变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肿瘤进一步转化为未分化子宫肉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恶变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较为罕见,由盆腔外弥漫性Ems病灶恶变为低级别ESS(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进一步转化为未分化子宫肉瘤(undifferentiated uterine sarcoma,UUS)在国内外更是鲜有报道。本例为42岁女性患者,初次就诊时术后病理诊断为Ems。17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卵巢低级别ESS,Ems症。1年后再次复发,病情进展为未分化ESS。术后予以放射、化学药物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9个月后患者去世。(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茹,李雁,高立,魏芳[2](2019)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为子宫肌瘤二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LG-ESS 30例中2例曾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就诊初期均误诊为子宫肌瘤,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G-ESS,1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右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7年复发,1例行全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切口愈合后出院,术后随访3年未复发。结论 LG-ESS临床较为少见,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诊断多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易误诊。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并拓展诊断思维,对疾病进行全面评估以降低误诊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8期)
胡晓燕,谷袁源,叶竹,周遵伦[3](2019)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二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病例摘要病例1:患者38岁,因月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半年于2016年6月14日入院。半年前经期从原来4~5 d延长到8~10+d。7 d前月经来潮,阴道流血量较多,伴腹痛。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78次/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阴性。妇科检查:阴道内见大量凝血块,宫颈外口见大小4 cm×3 cm息肉样赘生物,表面见脓苔附着,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左附件扪及质硬包块,大小6 cm×7 cm,无压痛。B超示:①子宫腺肌病;②子宫内膜息肉可能;③左附件实性包块。为排除子宫内膜病变,行分段诊刮术及宫颈赘生物摘除术,结果回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苏萍,王婉,高爽,刘强,韩健[4](2019)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断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肉瘤(uterine sarcoma),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发生率极低,恶性程度高,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意外发现子宫肉瘤的风险为0. 2%~0. 3%~[1-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第二大类的子宫恶性间叶来源肿瘤,在生殖道恶性肿瘤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期刊2019年08期)
杨成[5](2019)在《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抽取院内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止诊治的12例ESS病人和12例ESS病人分别纳入到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免疫组化法与高倍显微镜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观察结果差异。结果本组12例ESS患者,其中有10例属于LGESS,2例患者属于HGESS;HCL患者肿瘤直径处于2.4~10.0cm之间,呈现为实性,其肿瘤组织均为灰白色,其质地与ESS患者有差异,相对粗糙;ESS患者其肿瘤细胞的CD10、SMA、MAS、Desmin阳性率与HCL患者对比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S患者组织形态学特点较为特殊,可能出现平滑肌分化,通过联合应用病理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有助于提升ESS患者的诊断及鉴别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5期)
黄高廷,王帅,黄婷,朱耀魁[6](2019)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子宫肌瘤及变性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病率低,一般术前难以确诊,病情进展快,预后差。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在临床上易误诊为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子宫肌瘤,但二者在术中、术后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术前完善二者的鉴别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与远期生存质量意义重大。本文报告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子宫肌瘤及变性病例1例,以供临床医师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魏慧慧,宋亭,张桂元,陈永露,黄健威[7](2019)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CT、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SS的11例患者的CT、MRI资料。11例中,5例接受CT检查,6例接受MR检查,均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ESS 9例,未分化肉瘤2例。11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宫腔内7例、肌壁间4例,其中类圆形肿块8例、不规则形肿块3例,病灶最大径(9.18±1.36)cm,肿块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7例;病灶CT、MRI表现以实性为主4例、呈囊实性6例、以囊性为主1例。CT平扫示5例病灶实性部分密度均近似于或低于子宫肌层,其中4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MRI平扫示6例病灶ADC图信号均减低,其中5例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且DWI呈明显高信号,另1例(以囊性为主)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且DWI呈中心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持续性强化,1例以囊性为主的病灶未见强化。8例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6例肿瘤浸润、破坏子宫深肌层。11例中,伴子宫腺肌症2例、子宫肌瘤5例,合并少量盆腔积液5例、宫腔内积血1例、输卵管积液2例。结论 ES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为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静[8](2019)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前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个人资料、临床表现、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型,重点总结ESS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增加医务工作者对ESS的认识,提高超声检查对ESS的术前检出率。并设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重点探讨ESS与子宫肌瘤的异同,提高ESS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提示临床术前提供充分准备及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资料与方法对齐鲁医院自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的患者电子档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除资料不全及信息不符者,整理并留存确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为ESS的患者的个人信息、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等。总结ESS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如肿块数目、位置如壁内肿块或壁内肿块突入宫腔、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和囊性变性的存在以及彩色血流定性分布等。设立子宫肌瘤作为对照组,整理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肌瘤的患者的个人信息、超声影像学资料等。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统计ESS与子宫肌瘤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学表现区别,确定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前诊断的价值。结果回顾性分析ESS患者33例,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1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26例,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5例,未分化子宫肉瘤(UUS)1例。ESS患者年龄平均值为(42.8±11.6)岁,主要临床表现:18例(54.5%)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9例(27.3%)因查体发现就诊,3例(9.19%)因腹痛就诊,2例(6.1%)自觉腹部盆腔包块就诊,1例(3.0%)因异常阴道排液就诊。术前超声诊断为明确诊断为子宫、盆腔占位待进一步检查病例14例,误诊病例共19例,误诊为子宫肌瘤伴变性2例(6.1%),子宫肌瘤10例(30.3%),子宫腺肌症3例(9.1%),子宫内膜息肉1例(3.0%),子宫术后改变3例(9.19%),总误诊率为57.7%。ESS的超声表现:子宫体积增大,形态饱满。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1.5-16.6CM。病灶多为单发,位置不同,病灶可见于肌壁间、内膜下或突入宫腔,较大时可累及宫腔及肌壁全层,部分也可外突位于盆腔。病灶多呈不均质混杂回声包块或中低回声包块。ESN1例表现为偏低回声的实性肿块,LGESS26例中17例混杂回声病灶内部可见多个小囊样回声及大的囊性暗区,HGESS4例表现为内含多囊样回声区的不均质混杂回声,UUS1例表现为宫壁肌层以实性成分为主的混杂回声包块,内见少量片状液性暗区,故ESS内部含囊性回声的比例为69.7%(23/33)。CDFI显示ADLER血流分级:ESN1例为Ⅰ级,LGESS为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7例,HGESS3例均为Ⅲ级,UUS1例为Ⅱ级,所以ESS大多数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杂乱的条索状血流信号及多发短条状、星点状血流信号,其中HGESS的血流信号较ESS其他亚组更丰富。对照组306例子宫肌瘤年龄平均值为(44.2±9.1)岁,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子宫异常出血、盆腔包块及压迫症状、下腹痛等。超声表现:子宫体积增大,位于肌壁间的边界清晰的不均质回声结节,或位于浆膜下外突的异常回声结节,或位于粘膜下突向宫腔的偏低回声结节,多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单发大肌瘤可见明显后方衰减,当肌瘤发生变性时内回声欠均匀,内部见囊性回声者为14例,比例仅为4.58%。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肌瘤周边可见较丰富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并呈分支状进入瘤体内部。ESS与子宫肌瘤的年龄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0.071(P>0.05),两者发病年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两者临床表现相近。超声影像中ESS肿块囊性回声比例与子宫肌瘤肿块通过卡方检验比较P=0.0000(P<0.050),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论ESS的发病年龄与子宫肌瘤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别,故以年龄及临床表现区别二者较为困难。超声表现ESS病灶多呈不均质混杂回声包块或中低回声包块,实性成分较子宫肌瘤回声更低,多发小囊样回声及大的囊性暗区较子宫肌瘤多见,边界不清晰,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子宫肌瘤更为丰富且杂乱,可为ESS与子宫肌瘤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当超声表现为位于肌壁内的边界不清晰的多囊样混杂回声且观察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杂乱时,超声工作者应考虑到ESS的可能,提高对ESS的认识有利于减少临床误诊的发生。总之,超声检查是子宫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ESS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2)
杨直,张洪生,杜薇,杨丽英,孔令英[9](2019)在《伴有特殊形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 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变异形态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LG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CD10、vimentin、ER、PR、SMA、desmin、H-caldesmon、α-inhibin和Ki-67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LGESS平均发病年龄47. 5岁,肿块最大径4. 1~12. 2 cm;镜下除经典形态外,8例见黏液变,4例伴平滑肌分化,3例呈印戒细胞样形态,2例伴纤维化,2例间质出现石棉样纤维,2例微囊性变,1例伴广泛玻璃样变性,1例同时出现性索样、腺管样、腺瘤样瘤样、梁状、囊性变、伴横纹肌分化等形态,1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卵巢转移灶见蜕膜样形态。10例LGESS均表达CD10、vimentin,1例ER、PR阴性,ESS瘤细胞中Ki-67增殖指数均<10%,1例伴性索样分化ESS局部α-inhibin阳性,在伴有平滑肌分化的区域H-caldesmon阳性(4/10)、desmin(4/10)阳性、SMA(6/10)阳性。结论 LGESS特殊变异形态给病理医师带来病理诊断上的挑战,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可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病理诊断。(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韩金标,胡霞,何翔[10](2019)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在临床表现、肿瘤情况、临床分期、预后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61例LG-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对比不同年龄组[≤40岁(29例)和>40岁(32例)],以及年轻患者(≤40岁)中有症状组(15例)和无症状组(14例)间在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61例患者平均年龄39.61±9.47岁(17~60岁),其中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期47例(77.05%),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19例(31.15%)。②≤40岁组与>40岁组比较,单发肿瘤比例(89.65%vs 59.37%)、单发肿瘤最大直径(6.84±2.20 cm vs 6.34±3.83 cm)、无临床症状的比例(48.28%vs 1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年龄组FIGO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2.8个月(18~60个月),共3例FIGOⅡ期以上患者死亡。不同年龄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40岁组患者中,有无症状组间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G-ESS发病年龄相对年轻,肿瘤常单发,直径较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病时以早期病例多见,预后较好。临床上对40岁以下年轻无症状的子宫占位的患者应警惕LG-ES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LG-ESS 30例中2例曾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就诊初期均误诊为子宫肌瘤,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G-ESS,1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右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7年复发,1例行全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切口愈合后出院,术后随访3年未复发。结论 LG-ESS临床较为少见,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诊断多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易误诊。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并拓展诊断思维,对疾病进行全面评估以降低误诊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论文参考文献
[1].刘银萍,桑震宇,鲍伟,章燕,祝亚平.盆腔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恶变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肿瘤进一步转化为未分化子宫肉瘤1例[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2].张茹,李雁,高立,魏芳.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为子宫肌瘤二例报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胡晓燕,谷袁源,叶竹,周遵伦.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二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
[4].苏萍,王婉,高爽,刘强,韩健.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断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
[5].杨成.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黄高廷,王帅,黄婷,朱耀魁.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子宫肌瘤及变性1例[J].当代医学.2019
[7].魏慧慧,宋亭,张桂元,陈永露,黄健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CT、MRI表现[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
[8].张静.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前诊断价值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杨直,张洪生,杜薇,杨丽英,孔令英.伴有特殊形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10].韩金标,胡霞,何翔.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对比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未分化子宫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