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论文-严昌洪

近代中国社会论文-严昌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中国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海救火联合会,民间参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研究》,厕所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严昌洪[1](2018)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研究》序言》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部研究"市政"的着作。我们每个城市人都置身于"市政"之中,而且须臾不可离。一般人对"市政"的理解,无非就是城市里的道路、桥梁、水电气设施、广场、公园、绿道、公厕、下水道……的建设。而在市政研究者那里,"市政"却不那么简单,它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而且他们对市政的内涵与外延各有不同的理解。按照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一般人眼中的上述"市政",不论在广义上还是狭义上,都只是"市政"概念所包含的极小部分内容,简直是狭而又狭。(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期刊2018年00期)

[2](2019)在《“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26—29日,"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山西省历史学会承办。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魏晓锴,岳子璇[3](2019)在《“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26日至29日,"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家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山西省历史学会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150余名学者参会,共收到会议论文11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民众、民风、民生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拓展了新的议题,现将相关内容及观点整理,简要介绍如下。(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熊金武[4](2019)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变迁研究——基于经济思想范式演进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发生了从传统的、前科学的经济思想向现代的、科学的经济学转型。拉卡托斯科学革命纲领方法论有利于理解经济思想范式变革。通过构建经济思想演进机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转型,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变迁的可能方向,说明社会经济思想形态的复杂性,留学生、海归经济学家、传教士等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经济思想范式演进息息相关。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需要坚守本土经济思想文化传统,扎根于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面向实际经济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聂鑫[5](2019)在《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主导的社会救济体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古代中国早熟的官僚体制为荒政的落实提供了必要条件。无独有偶,在16-18世纪的德语国家,社会救济的责任也由教会转移给了政府;在以普鲁士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官僚体系也逐渐成熟壮大。近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战乱,社会救济刻不容缓;政府也以复兴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为号召,部分移植了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近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立法蓬勃发展,社会福利由消极的临时性赈济变为积极的常态化救济,由在上者单方面的"恩赐"转变为国家的责任与人民的权利。社会立法是中国近代国家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德两国在福利国家模式上的类似选择源于自身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统。(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学智[6](2019)在《城市发展与民间参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史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方秋梅教授之《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以下简称《参与研究》),即为中国城市史众多研究成果中富有特色的力作。读后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本文来源于《近代史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骆正林[7](2019)在《传媒技术赋权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自强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传播是一种技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权力。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特定人群对传媒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状况,决定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话语权和命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特点是社会变迁,而传媒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上,既有知识分子利用传媒赋权实现身份转型,也有大清帝国利用技术赋权实现体制自救。传媒赋权有时是社会启蒙的工具,有时是完善体制的动力,有时是权力更迭的催化剂。社会不同力量得到的传媒赋权不同,造成各种力量在社会场域中的博弈,最终形成"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切换。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利用传媒赋权,实现了民族国家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走向自救、自强之路。(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9年06期)

丁进孝[8](2019)在《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61年1月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官方性质的洋务运动开启。可以说,洋务运动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兴起的,前后经历了30年的时间,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是中国的"自救运动"及"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以奕(1833-1898)、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张之洞(1837-1909)、李鸿章(1823-1901)等为代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强"和"求富"。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其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另一方面还推动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并且还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步伐。(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7期)

孙佳源[9](2019)在《浅谈档案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代档案事业在从无到有,从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漫长发展、变化中,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中,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近年来的档案学术专着和学术期刊中,关于我国近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许多学者往往选择一个历史阶段来进行研究,或者选择某一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如北洋政府时期机关档案工作研究等,很少涉及到近代档案事业整体的宏观研究,从而使该课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水平也有待提高。当前,重新对近代各个历史阶段的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探究,探讨其发展历程和演(本文来源于《档案天地》期刊2019年06期)

李张容[10](2019)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上的互动——以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发动者、实施者和推进者。从主体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同主体实践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上的探索及其成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就是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互动的结果。这一互动体现了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不同特点与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党的一大至六大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得到了党政治上的肯定,而党的领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上处于主导地位。六大后至六届六中全会之前,党的领袖主体参与并领导论战,知识分子主体则进行学术论证,二者共同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得到学术肯定。六届六中全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通过党的领袖主体的系统阐述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的研究宣传,实现了从学术成果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成为定论。(本文来源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近代中国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7月26—29日,"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山西省历史学会承办。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中国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严昌洪.《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研究》序言[J].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8

[2]..“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J].地域文化研究.2019

[3].魏晓锴,岳子璇.“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地域文化研究.2019

[4].熊金武.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变迁研究——基于经济思想范式演进框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

[5].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李学智.城市发展与民间参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民间市政参与研究》读后[J].近代史学刊.2019

[7].骆正林.传媒技术赋权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自强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9

[8].丁进孝.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9

[9].孙佳源.浅谈档案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J].档案天地.2019

[10].李张容.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探索上的互动——以党的领袖主体和党的知识分子主体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

标签:;  ;  ;  ;  

近代中国社会论文-严昌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