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不同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

针刺不同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

一、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淑琪[1](2019)在《基于ReHo观察巨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s-fMRI)技术的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法,研究巨刺以右侧基底节梗塞为主的中风偏瘫患者右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观察巨刺法前后,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区局部一致性差异,探讨巨刺法在病理状态下的中枢机制,为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提供初步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以右侧基底节区为主的缺血性中风伴左侧肢体偏瘫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4-68岁,平均57.70±7.69岁;病程11-35月,平均24.60±9.14月)。试验全程在影像科MR室完成。患者平卧在MR检查床上,封闭视听状态下,静息5分钟后,在无干预状态下进行fMRI全脑扫描,采集图像作为空白对照。空白数据扫描完毕后,退出检查床,由2名医师对患者右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用管针同时进针,移开套管后,直刺15±2mm,均匀地边提插边捻转,持续行针,诱导15分钟后出针,确保无出血后,即刻进行第2次fMRI扫描,采集图像为巨刺组数据。扫描完毕后,退出检查床,嘱患者回忆针感情况,详细记录针感类型、针感强度及针刺异常情况。统计方面,在MATLAB 7.8平台下,使用静息态fMRI处理助手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应用REST软件进行ReHo分析,使用Slice Viewer、Xjview图形插件来识别MNI模板中激活的脑区坐标、解剖位置和T值。用SPM8软件对数据运行单样本t检验,对巨刺前后脑区ReHo值实现统计比较。针感方面,用SPSS 22.0软件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曲池穴和足三里穴针感评分进行统计,评估两穴针感程度差异;针感性质方面,运用柱状图展示优势针感。结果:巨刺前后对比,右侧中央前回及额上回ReHo值较针刺前升高(P<0.05),右侧顶上小叶、左侧梭状回及左侧补偿运动区ReHo值较针刺前降低(P<0.05)。结论:针刺单侧腧穴可产生双侧脑区效应。右侧大脑半球的中央前回可能是巨刺左侧肢体偏瘫患者曲池穴配合足三里穴发挥效应的关键脑区。巨刺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右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能引起右侧中央前回ReHo值升高,推断巨刺有利于病灶脑区功能康复。

刘昊[2](2017)在《基于mTOR信号通路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自噬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6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0±10g)随机分成7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出血模型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3-MA组、3-MA+针刺组、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针刺组。每组按时间点(1d、3d、7d)分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根据大鼠立体定位图谱,将50μL自体血注入到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分别给予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3-MA(侧脑室注射)、雷帕霉素(侧脑室注射)进行干预,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复合神经功能评分、前肢放置测试、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并于评分结束后取材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B、p62和mTOR信号相关蛋白p-mTOR、p-S6K1的表达含量变化。结果:1.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够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体征(vs.模型组,p<0.01);3-MA组能够加重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vs.模型组,p<0.01),而3-MA+针刺组无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vs.模型组,p>0.01);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针刺组可以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vs.模型组,p<0.01)。2.各组脑出血大鼠脑组织LC3A/B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在1、3、7天大鼠脑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细胞质内LC3 A/B蛋白表达为阳性,有明显的LC3A/B蛋白表达上升(vs.假手术组,p<0.05)。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能在3、7天上调LC3A/B蛋白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噬抑制剂3-MA组能明显下调LC3 A/B蛋白含量表达,同时针刺干预能在3、7天上调蛋白的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能上调LC3A/B蛋白含量,同时介入针刺干预能在3、7天稍下调LC3A/B蛋白含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6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在1、3、7天有明显的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vs.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均能下调p62相对蛋白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噬抑制剂3-MA组能明显提高p62蛋白含量表达,同时针刺干预能在1、3天下调p62蛋白的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能下调p62蛋白含量,同时介入针刺干预能在1、3天明显上调p62蛋白含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脑组织p-mTOR、p-S6K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在1、3、7天有明显的p-mTOR、p-S6K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vs.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均能下调p-mTOR、p-S6K1相对蛋白表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雷帕霉素组在各个时间点均能下调p-mTOR、p-S6K1蛋白含量,同时介入针刺干预能能上调p-mTOR、p-S6K1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2.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适度激活大鼠脑出血后自噬水平;3.针刺百会透曲鬓穴抑制mTOR信号通路中p-mTOR、p-S6K1蛋白含量的表达;4.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能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促进脑出血后自噬水平,进而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赵学宇[3](2017)在《病灶对侧头电针干预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病灶对侧头电针干预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情况,探讨病灶对侧头电针治疗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疗效,为病灶对侧头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合综合康复疗法,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病灶对侧头电针疗法。两组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CS-P)、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每疗程治疗结束后各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CT出血量血肿吸收情况及以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为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并计算两组患者的清醒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26%,两组治疗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血肿吸收方面:组内比较,每疗程结束后两组血肿体积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减小血肿体积程度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3.组内比较,每疗程结束后两组GCS、FOUR、GCS-P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试验组GCS、FOUR、GCS-P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程度较轻,处理后继续治疗,其余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干预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的改善均有疗效,在西医常规治疗结合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病灶对侧头电针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的改善疗效更好(P<0.05)。

汪军,傅勤慧,裴建[4](2017)在《头针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合近10年来头针在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从头针刺激区的选择、针刺方法、留针时间等方面系统总结头针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刺治疗规律,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差异,为今后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李雨蔓[5](2016)在《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脑梗死是一种发展快、恢复慢、致残率高的急性局部脑血管病,脑梗死在古代被归为中风,中医学上又称为脑卒中。发生中风的病人会出现突然昏迷、行动不便、眩晕、口角歪斜等症状,被认为是风邪所致。中医理论关于中风的成因和西医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有共同点,例如中医提出的“气血逆乱”认为中风的原因跟气血运行有关,“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则是直接将病因归为脑血管疾病范畴。关于中风的治疗,中医一般采用药物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疏于整理、分析、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指定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为数据源,以“针灸”、“脑梗死”为主题词,检索时限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整理并筛选相关文献106篇,从中总结出较为完整的临床针刺治疗的进展,并从中总结出不足,为临床科研及试验提供新思路。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由于脑梗死在古代被归为中风病的范畴,所以第一部分运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自晋朝至清末共七个朝代有关中风病论述相关文献,对中风症状的名称及成因,就中医历史文献结合现代医学思想进行整理研究,汇总中医领域对于脑梗死症状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对脑梗死的临床针灸常规治疗进行了总结,主要是从针刺介入的时机、针刺的取穴方法及针灸治疗脑梗死的常规疗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总结得出,针刺治疗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针刺的取穴方法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之间缺少临床对比试验,尚未总结出一套适用性广的常规疗法。第三部分,总结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的名家学派运用针灸治疗脑梗死的学术思想,包括焦氏头针、靳三针、于氏头针及醒脑开窍法。并且收集了各名老专家所创立疗法在临床应用的观察试验,实践证明各疗法都是可靠有效的。但是,临床缺少不同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对比观察试验,难以证明哪种疗法效果最好。第四部分,对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进行了总结。针刺能够通过扩张血管、增加侧支循环来改善梗死区的脑血流,针刺同时能够抑制细胞的凋亡,针刺还能够减少梗死区细胞内毒性物质的生成,针刺还可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我们现在对于针刺治疗的机制认识还只是粗浅的,还有很多重要环节没有被揭示,尤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还有更多的与之相关的物质没有被发现,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第五部分,总结结果和不足,为今后临床与科研运用针刺治疗脑梗死提供方法与思路。

时烨[6](2016)在《电针头穴刺激对健康人大脑各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头针作为一种特殊针法,因其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着、安全可靠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对于脑源性疾病的治疗,但头针疗法的作用途径是什么?究竟应该用经络系统的未知作用来解释,还是用大脑皮层的神经调节机制来说明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头针的疗效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包括脑血流、生化水平和神经电生理等。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高安全性、高空间及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已逐渐成为针灸机制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目的:研究电针刺激特定头穴线对脑内特定相关功能区域活动的影响及规律,探索头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排除核磁共振禁忌症,吃过晚饭后约下午六点在我院影像中心进行试验。与受试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相关试验过程后进入MRI扫描间,耳中塞耳塞并戴上耳机,戴上遮光眼罩,软垫固定头部,嘱其保持头部不动,关闭灯光,减少声音和光线刺激引起的皮层伪激活,然后进行常规MRI扫描和静息态数据采集(510s);采集完毕后由同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进入扫描间进行头针(右侧顶颞前斜线和右侧顶颞后斜线)针刺,稍行捻转手法后连接电针(波形:疏密波,频率:2/15Hz),强度以受试者感觉跳动但无疼痛感为度,刺激10min后并在保持持续刺激状态下进行第二次静息态数据采集(510s)。观察针刺前、针刺过程中静息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图的低频振幅值变化。结果:6例受试者在接受头针针刺后,脑功能激活区域中小脑、颞叶激活簇最明显、激活强度最高,且以左侧更为明显;结论:电针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可引起对侧小脑功能区的激活;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具有对侧交叉支配功能的特异性;头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中枢效应机制有关。

姚淑琴[7](2015)在《电针极泉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探讨电针极泉穴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体功能的疗效与常规针刺治疗的差异性。将24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二组分别进行电针和常规针灸治疗,取穴以体穴和头针同时进行,治疗组每穴用电针综合治疗仪选用连续脉冲波,每穴35min,留针30min。治疗组和对照组242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均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上、下肢体功能,治疗组上肢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与对照组。电针极泉穴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上肢体功能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宗俊,肖洪波,陈瑞全,邵俊[8](2014)在《促进技术和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在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120万150万人,累积存活者中约75%致残,其中老年患者的残疾率高达80%9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能力,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偏瘫是脑卒中后主要的后遗症,指脑卒中后遗留的,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早期康复的介入疗效显着,在病情稳

马彬[9](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张一宁[10](2012)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肢体活动能力(FMA)量表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各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提供客观依据,为进一步规范本病的针刺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对该项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起到推广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60例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病房住院患者,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证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取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针刺治疗中风病方案临床验证)30例,对照组(针刺取穴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病)30例2、基础药物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2005)两组所有纳入病例均按照《指南》给予吸氧、控制血压、纠正血糖,必要时防治感染、控制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降颅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0.1g等基础治疗,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3、治疗方法治疗组(针刺取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针刺治疗中风病方案临床验证)取穴所有穴位均规定具体的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手法等参数。对照组(针刺取穴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病)其治疗方案为体针取穴、针刺方法,具体方法同上述。4、疗程各组疗程均为四周(28天)每周14次针刺,每天2次针刺;基础药物治疗为14天。5、疗效评定对每组入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四周后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ADL)三个方面。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两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气虚血瘀型均有明显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四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明显,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Ho观察巨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病理机制
        1.1.1 脑卒中后神经凋亡
        1.1.2 脑卒中后的兴奋性毒性
        1.1.3 脑卒中后的氧化和硝化应激
        1.1.4 脑卒中后的炎症反应
    1.2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机制
        1.2.1 针刺改善缺血区循环
        1.2.2 针刺保护神经元细胞
        1.2.3 针刺减轻炎症反应
        1.2.4 针刺改善神经元微环境
        1.2.5 针刺促进神经功能重建
    1.3 巨刺法的作用机制
        1.3.1 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中医机制
        1.3.2 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西医机制
        1.3.3 巨刺法fMRI研究
第二章 巨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影响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时间和地点
        2.1.2 伦理批注
        2.1.3 志愿者来源
        2.1.4 诊断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针刺方法
        2.1.8 fMRI扫描
        2.1.9 数据处理
        2.1.10 统计学运算
    2.2 结果
        2.2.0 一般资料
        2.2.1 针感结果
        2.2.2 fMRI结果
    2.3 讨论
        2.3.1 ReHo法原理及分析方法
        2.3.2 选穴依据
        2.3.3 得气感分析
        2.3.4 fMRI结果分析
    2.4 结语
    2.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基于mTOR信号通路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脑出血的认识
        1.1 中风病名的沿革
        1.2 古今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灸对中风病的治疗与进展
    2 脑出血的现代研究
        2.1 脑出血病理生理学研究
        2.2 脑出血风险因素
        2.3 脑出血预后因素
        2.4 脑出血临床表现
    3 自噬机制概述
        3.1 自噬的基本过程
        3.2 自噬与mTOR信号通路的关系
        3.3 自噬与脑出血研究现状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评价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2.2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3 讨论
        3.1 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建立
        3.2 针刺干预的选择
        3.3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3.4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组织形态学影响
        4 结论
    实验二 基于mTOR通路研究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脑组织LC3A/B蛋白免疫组化结果
        2.2 各组大鼠脑组织LC3A/B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3 各组大鼠脑组织p6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4 各组大鼠脑组织p-mTOR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2.5 各组大鼠脑组织p-S6K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3 讨论
        3.1 自噬的干预方法
        3.2 针刺对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的影响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3)病灶对侧头电针干预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技术路线图
        2.6 不良事件处理
        2.7 安全性评价
        2.8 依从性评价
        2.9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3.4 依从性评价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关于脑出血昏迷的认识
        4.2 祖国医学关于脑出血昏迷的认识
        4.3 头电针对脑出血昏迷意识障碍改善的机理探讨
        4.4 病灶对侧头电针对脑出血昏迷意识障碍改善的可能机制
        4.5 关于量表的选择与观测指标
        4.6 结果的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取穴与定位
    附件三:病例报告表
    附件四:随机数字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头针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头针刺激区的选择
    1.1 焦氏头针
    1.2 国际标准化头针
    1.3 方氏头针
    1.4 靳氏头针
    1.5 头穴透刺
    1.6 病灶定位围针法
    1.7 头针刺激区比较
2 针刺方法
    2.1 进针方式
    2.2 针刺手法
3 留针时间

(5)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综述
    1 中风病历史沿革
        1.1 汉代以前
        1.2 两汉时期
        1.3 隋唐时期
        1.4 宋金元时期
        1.5 明清时期
        1.6 近现代时期
    2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法
        2.1 常规疗法
        2.1.1 针刺的介入时机
        2.1.2 针刺的取穴
        2.1.3 常规治疗
        2.2 名家流派治疗脑梗死
        2.2.1 焦氏头针
        2.2.2 靳三针
        2.2.3 于氏头穴丛刺法
        2.2.4 醒脑开窍法
    3 针刺的机理
        3.1 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
        3.2 增加脑血流量,优化脑部血液微循环
        3.3 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脑血流
        3.4 改善侧支循环,增加脑血流
        3.5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改善脑血流
        3.6 降低一氧化氮的神经毒性
        3.7 控制细胞凋亡
        3.8 控制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反应
        3.9 消弱兴奋性氨基酸带来的伤害
        3.10 控制钙超载
        3.11 促进脑代谢
讨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针头穴刺激对健康人大脑各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头针研究进展
        1.1 头针的起源
        1.2 头针的发展
        1.3 头针的取穴方法
        1.4 刺激手法和刺激量
        1.4.1 电针刺激
        1.5 头针的适用范围
        1.6 头针作用原理
        1.7 头针的研究手段
    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2.1 功能性磁共振的概念
        2.2 BOLD(血氧水平依赖信号)的成像原理
        2.3 静息态磁共振技术
        2.4 低频振幅(ALFF)
        2.5 fMRI在头针研究中的应用
        2.6 应用fMRI头针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实验用品
        1.3 实验前准备
        1.4 实验方法
        1.5 图像后处理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2 机制探索
    4 结论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针极泉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选穴[4]:头针体针并用
        1.3.2 取穴原则
        1.3.3 操作方法
        1.3.4 康复治疗
    1.4 疗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促进技术和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
    1 Brunnstrom疗法
    2 Bobath疗法
    3 Rood疗法
    4 PNF技术
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
    1焦氏头皮针刺激区
    2国际头皮针标准线
促进技术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
讨论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中风病研究概述
        1.2 中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3 现代中药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1.4 古代针灸的治疗
        1.5 现代针灸治疗
    2 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2.1 针刺对于脑血流的影响
        2.2 针刺促进残存脑组织的重塑和功能代偿
        2.3 针刺对自由基生成的影响
    3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3.1 流行病学资料
        3.2 定义
        3.3 脑梗死形成病因
    4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5 缺血性卒中辅助检查技术
    6 预防
        6.1 一级预防
        6.2 二级预防
    7 临床治疗
        7.1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7.2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8 目前西医康复的主要技术方法
        8.1 Bobath治疗手法
        8.2 Brunnstrom方法
        8.3 PNF法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基础药物
        2.4 治疗时间及疗程
        2.5 意外情况的处理
    3 疗效观察及评定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病例基本情况
        5.2 两组可比性(基线)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后各项结果比较
讨论
    1 针刺选穴意义
    2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的疗效评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四、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Ho观察巨刺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影响研究[D]. 陈淑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基于mTOR信号通路研究针刺“百会”透“曲鬓”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D]. 刘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3]病灶对侧头电针干预脑出血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的临床研究[D]. 赵学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头针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J]. 汪军,傅勤慧,裴建. 环球中医药, 2017(02)
  • [5]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D]. 李雨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电针头穴刺激对健康人大脑各功能区变化的fMRI研究[D]. 时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电针极泉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 姚淑琴. 甘肃科技, 2015(09)
  • [8]促进技术和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研究现状[J]. 朱宗俊,肖洪波,陈瑞全,邵俊.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05)
  •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10]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D]. 张一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针刺不同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