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醭毕赤酵母论文-吴锋

膜醭毕赤酵母论文-吴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醭毕赤酵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防治,桃果,拮抗酵母,转录组

膜醭毕赤酵母论文文献综述

吴锋[1](2019)在《膜醭毕赤酵母Y4对桃果采后软腐病的控制及其制剂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型水果。桃果采后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而导致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引起的软腐病是桃果采后的主要病害之一。本论文以桃果为研究材料,筛选对其软腐病具有控制作用的拮抗酵母,揭示其控制的生理机制,并利用转录组技术分析其诱导桃果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此外,对该拮抗酵母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采集的样品中筛选到4株对桃果采后软腐病具有控制作用的菌株(Y1,Y2,Y3和Y4),其中Y4处理的桃果贮藏72 h后,腐烂率和腐烂直径分别为26.23%和11.60 mm,显着低于对照(95.70%和35.72 mm),控制效果最明显。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Y4为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酵母为实际安全无毒类酵母。(2)用不同浓度的P.membranaefaciens Y4处理桃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P.membranaefaciens Y4均能显着降低桃果软腐病的腐烂率和腐烂直径。相比于对照,1×10~8 cells/mL的P.membranaefaciens Y4处理桃果的自然腐烂率降低了19.44%,并对其他品质指标无显着不良影响。该拮抗酵母对R.stolonifer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试验、在桃果上的生长动态及其处理后桃果内4种抗性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拮抗酵母控制桃果采后软腐病的生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直接抑制R.stolonifer孢子的萌发(孢子萌发率降低了46.82%);(2)可与病原菌竞争空间和营养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3)能诱导提高桃果防御相关酶,如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从而增强桃果对采后病原菌的抗性。(3)利用转录组技术研究P.membranaefaciens Y4诱导桃果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P.membranaefaciens Y4处理的桃果共有796个显着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上调的有391个,下调的有405个。通过对上述DEGs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初步揭示了P.membranaefaciens Y4诱导桃果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诱导桃果抗性物质如萜类、类黄酮和木质素等合成相关基因,如GGPS、PAL1、CHS1、PKS5、DFR、ANS、CYP75B2、PNC1和ROMT等的表达,从而提高桃果的抗病能力;(2)通过诱导提高桃果ET、JA和SA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一些转录因子基因,如ERF115、MYC4、WRKY18、WRKY53和WRKY33等的表达,从而激活下游防御基因的表达,如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PR-1,PR-3和抗过敏蛋白(PR-10)的编码基因等,从而提高桃果的抗病性;(3)通过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中的重要基因的表达,如RBOHA的下调表达、MUK11.19和CML48的上调表达来降低桃果的氧化损伤以及影响桃果的超敏反应、细胞壁增强和气孔关闭过程,从而增强桃果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4)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P.membranaefaciens Y4液体制剂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液体制剂保护剂的最佳配方为5%海藻糖、0.12%抗坏血酸和5%甘露醇,制备的液体制剂在25℃条件下保存15 d后存活率为52.30%(对照为32.13%);在4℃条件下保存90 d后,制剂中酵母存活率为50.98%(对照为10.66%)。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喷雾干燥条件为:壁材比例(阿拉伯胶:海藻糖=1:1)、壁材质量浓度100 g/L、雾化压强200 kPa、进风温度100℃和进料速率15 mL/min。在该条件下制备的P.membranaefaciens Y4固体制剂于常温(25℃)和4℃下保存90 d后,酵母的存活率分别为66.97%和82.91%,该酵母固体制剂处理可显着降低桃果采后软腐病的腐烂率(37.04%),略高于新鲜酵母处理组(31.48%)。(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鸿雁,王文军,邓丽莉,姚世响,曾凯芳[2](2019)在《膜醭毕赤酵母真空干燥制剂对热环境耐受力的提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处理、过氧化氢处理以及在酵母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钠、氯化钙等预处理方式提高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ifaciens)对逆境的耐受力,以此提高真空干燥后膜醭毕赤酵母的活性。对膜醭毕赤酵母进行40℃、40 min热处理后,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升高,真空干燥后,经热处理后的膜醭毕赤酵母较对照组活性更高。5 mmol/L过氧化氢对膜醭毕赤酵母处理40 min后,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升高,真空干燥后,经过氧化氢处理后的膜醭毕赤酵母较对照组活性更高。在培养基中添加0.1~0.9 mol/L氯化钠,1~10 mmol/L氯化钙均能诱导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的显着提高,其中添加0.7 mol/L氯化钠后诱导的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产生量最高,添加0.9 mol/L次之,添加5 mmol/L氯化钙后诱导的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产生量最高;不添加任何保护剂时,添加0.7 mol/L和0.9 mol/L氯化钠培养后的膜醭毕赤酵母经真空干燥后活性较未添加氯化钠的对照组高;添加5 mmol/L氯化钙培养后的膜醭毕赤酵母经真空干燥后较未添加氯化钙的对照组活性高。在添加保护剂时,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钠处理和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钙处理后的膜醭毕赤酵母干燥后活性与对照组基本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添加氯化钠或氯化钙培养后的膜醭毕赤酵母在真空干燥过程中,保护剂对其活性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田理刚,彭茹,姚世响,邓丽莉,曾凯芳[3](2019)在《膜醭毕赤酵母和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炭疽病的诱导抗病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锦橙447’为试材,研究了膜醭毕赤酵母和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在接种炭疽菌的情况下诱导柑橘果实抗病性的机制。结果表明:1×10~8 cells/mL的膜醭毕赤酵母和0.1 g/L的壳聚糖单独处理均能够有效抑制柑橘果实炭疽病的发病率,而复合处理的防治效果更好。膜醭毕赤酵母和壳聚糖复合处理能够增加NO、水杨酸、H_2O_2等信号物质的含量;提高苯丙烷代谢中间产物阿魏酸、对香豆酸、绿原酸的含量,相关防御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力;以及病程相关蛋白如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该研究结果表明,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可通过增强柑橘的抗病性来提高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周雅涵[4](2017)在《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壳寡糖诱导柑橘果实抗病性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果实从采收到消费需要经历采后处理、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柑橘果实容易受到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这些胁迫能引起果实自身生理生化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果实风味品质下降,营养物质损失,失水及腐烂变质。以青霉病、绿霉病和酸腐病为代表的侵染性病害是造成柑橘采后损失的主要原因。这些病害常常发生在采后果实抗性较弱的时候,并且多数病原菌能通过果实表皮的伤口、皮孔或破坏果皮组织的角质层侵入果实内部。目前,对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如抑霉唑,噻菌灵,嘧霉胺,咪鲜胺和咯菌腈等。然而,化学杀菌剂存在增强病原菌耐药性以及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等问题,所以人们一直寻找能够代替化学杀菌剂的病害控制技术。利用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激发子诱导果实自身的抗病能力来防治采后病害,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无污染的病害防治新方法。这些激发子能诱导果实局部抗病性和系统抗病性,增强果实自身的非特异性抗性来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其中,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作为叁种典型的果实抗性激发子,能诱导多种果实自身抗性,增强果实抵御采后生物胁迫的能力。因此,本论文以柑橘果实为试材,利用这叁种典型的外源激发子为处理手段,探讨这叁种激发子对柑橘采后病害的控制效力,对比它们诱导柑橘果实抗性能力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借助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传统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处理对柑橘果实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和物质代谢的影响,以此探讨激发子处理后柑橘果实抗性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全文主要结果如下:(1)在损伤接种的模式下,采用2.5 mmol·L-1水杨酸,1×108 CFU·mL-1膜醭毕赤酵母细胞悬浮液和1.5%壳寡糖处理柑橘果实,能显着降低果实采后青霉病、绿霉病、酸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但叁种激发子的控病能力因接种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处理液与病原菌同孔接种的情况下,酵母对病害的控病能力最强,其次是壳寡糖,水杨酸的效果最弱;在处理液与病原菌异孔接种的情况下,酵母与壳寡糖的控病能力相当,均强于水杨酸。(2)采用2.5mmol·l-1水杨酸,1×108cfu·ml-1膜醭毕赤酵母细胞悬浮液和1.5%壳寡糖浸泡柑橘果实,能显着降低柑橘果实贮藏期间自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伴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叁者控病能力产生一定差异。在果实贮藏后期,壳寡糖的效果明显好于膜醭毕赤酵母和水杨酸,酵母和水杨酸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3)利用rna-seq技术,从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处理的样品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水杨酸处理组2344个,酵母处理组918个,壳寡糖处理组1323个。荧光定量pcr验证实验结果表明rna-seq的数据真实可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单组织过程和刺激的响应等生物学过程。差异基因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激发子刺激了柑橘果实次级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同时,对碳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基因的转录表达也有显着影响。(4)利用itraq技术,从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处理的样品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水杨酸处理组109个,酵母处理组327个,壳寡糖处理组164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单组织过程等生物学过程。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激发子能显着影响柑橘果实碳代谢、次级代谢生物合成相关途径和抗氧化相关代谢途径;同时,酵母和壳寡糖激子还能显着影响柑橘果实逆境相关氨基酸代谢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5)柑橘果实经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处理后,对叁种处理共有差异基因和共有差异蛋白的分析结果表明,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在叁种激发子诱导的柑橘果实抗性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叁种激发子对该通路上关键基因和关键蛋白表达模式的调控具有一致性。(6)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了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处理后柑橘果皮主要初生代谢物—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叁种激发子通过提高柑橘果皮中可溶性糖和叁羧酸循环中关键的有机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苹果酸和富马酸)的含量,为抗病反应提供能量和底物;通过累积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相关的物质(肌醇、脯氨酸、谷氨酸等),来增强细胞组织对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的耐受力,从而强化果实抗逆性;通过刺激在抗病反应中与信号物质和抗性物质合成密切相关的初生代谢物(草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在果皮中的累积,直接间接的作用于果实的抗性反应。(7)利用传统的生理生化分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了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处理对柑橘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叁种激发子能显着增强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提高柑橘果皮中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对香豆酸的含量,刺激木质素的在果皮中的累积,进而强化果实的结构抗性和生化抗性。(8)结合转录组、蛋白组和常规生理生化分析的研究结果,从转录水平、翻译水平和产物水平,全面证实了苯丙烷代谢通路参与了柑橘果实对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和壳寡糖诱导的抗病性应答过程,说明激活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的转录表达,诱导该条途径上抗性物质的合成是这叁种激发子诱导柑橘果实抗病性的共有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5)

周雅涵,张璐,邓丽莉,曾凯芳[5](2015)在《膜醭毕赤酵母结合壳聚糖与炭疽菌-柑橘果实的互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旨在研究膜醭毕赤酵母单独或结合壳聚糖使用对柑橘果实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并探究拮抗菌.壳聚糖-病原菌在体外及柑橘果实上的互作机制。结果表明,膜醭毕赤酵母结合0.01%(w/v)的壳聚糖使用对柑橘果实采后炭疽病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酵母单独使用。在离体条件下,膜醭毕赤酵母能分泌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并对炭疽菌丝具有吸附作用,能和病原菌进行营养和空间的竞争。0.01%的壳聚糖能够显着抑制炭疽菌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诱导病原菌形态和结构的改变,但对酵母在体外和果实伤口处的生长状况没有显着影响。在果实伤口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壳聚糖能致使炭疽菌丝膨大畸形,酵母菌能附着在炭疽菌丝上,导致菌丝凹陷、变形。两者协同作用下,炭疽菌生长被显着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冯吉睿,周雅涵,曾凯芳[6](2015)在《膜醭毕赤酵母结合杀菌剂对柑橘果实采后病害的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膜醭毕赤酵母与低剂量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结合使用对柑橘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通过筛选能与膜醭毕赤酵母结合使用的杀菌剂,考察柑橘常见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继而在果实上验证结合处理对柑橘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离体实验的结果表明,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对酵母生长无抑制作用;柑橘青霉菌、绿霉菌和炭疽菌对两种杀菌剂敏感性不同,但半数抑制浓度(EC50值)均小于建议剂量的1%。果实活体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膜醭毕赤酵母结合低剂量的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对柑橘果实青霉病、绿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好于膜醭毕赤酵母和低剂量杀菌剂单独处理;但膜醭毕赤酵母结合低剂量的甲基硫菌灵对夏橙果实接种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不佳。同时,膜醭毕赤酵母结合低剂量的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对夏橙果实自然发病率的控制呈增效作用,对锦橙果实自然发病率的控制呈迭加作用,两种结合处理均能保证夏橙和锦橙的好果率。(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刘大群,华颖[7](2014)在《CO_2胁迫对膜醭毕赤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膜醭毕赤酵母是传统盐渍菜腌制发酵过程中形成菌醭的主要微生物之一。以膜醭毕赤酵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CO2胁迫处理后膜醭毕赤酵母上清液中电导率、蛋白质、核酸、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荧光强度,研究其对膜醭毕赤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2胁迫处理使毕赤氏酵母菌浮液的电导率及其内部的蛋白质、核酸、MDA含量以及荧光强度都比对照的高,说明这些物质在CO2胁迫处理时一部分已泄漏到胞外,反映了经CO2胁迫处理后酵母细胞通透性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部分膜醭毕赤酵母的死亡。(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彭茹,张璐,曾凯芳[8](2014)在《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及防御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和防御物质的影响。采用损伤接种与无损伤浸泡复合液两种处理方式,分别研究经复合处理后果实防御酶和防御物质在7 d和28 d贮藏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实相比,复合液接种处理果实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在贮藏期内活性增加明显,其中以PAL、POD、GLU 3种防御酶最为明显,在贮藏第3天时均达到最大值;复合液浸泡处理果实中的PAL、POD、几丁质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较为明显,在贮藏第14天时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能够诱导柑橘果实中防御酶活性和防御物质含量的升高,从而起到提高果实抗病性的效果。防御酶在果实贮藏前期发挥较关键的抗病作用,而酚类、木质素等防御类物质则在贮藏后期发挥抗病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张璐,张瑶,刘丽丹,曾凯芳[9](2013)在《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拮抗菌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病效果,同时从诱导抗病性的角度探讨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机理。结果表明:酵母的浓度与控病效果有关,浓度越高,控病效果越好,1×107CFU/mL酵母悬浮液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有显着的控制效果,且不会对果实表皮造成损伤。拮抗酵母菌通过诱导草莓果实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增强,提高了果实对灰霉病的抵抗能力。结果说明了膜醭毕赤酵母能够用于控制草莓果实采后灰霉病,诱导果实抗病性是其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22期)

汪开拓,郑永华,尚海涛,金鹏,芮怀瑾[10](2011)在《茉莉酸甲酯提高膜醭毕赤酵母对杨梅果实采后绿霉病生防效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复合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处理对"乌种"杨梅果实由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引起的绿霉病的抑制效果,同时分析了MeJA对酵母菌和病原菌生长以及果实抗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MeJA可有效提升P.membranefacien生防效力,10μmol/L MeJA与1×109CFU/mL P.membranefacien菌悬液的复合处理比单一处理能更有效抑制杨梅果实绿霉病的发生;该复合处理也更为显着的诱导了杨梅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的上升;此外,MeJA还可直接提高P.membranaefaciens在NYDB培养基和杨梅果实伤口处的数量,但MeJA对病原菌P.citrinum生长无抑制效果。这些结果表明,MeJA主要是通过直接促进拮抗酵母生长以及间接诱导果实抗病性来提升P.membranaefaciens生防效力,从而起到有效抑制杨梅果实采后腐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1年07期)

膜醭毕赤酵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热处理、过氧化氢处理以及在酵母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钠、氯化钙等预处理方式提高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ifaciens)对逆境的耐受力,以此提高真空干燥后膜醭毕赤酵母的活性。对膜醭毕赤酵母进行40℃、40 min热处理后,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升高,真空干燥后,经热处理后的膜醭毕赤酵母较对照组活性更高。5 mmol/L过氧化氢对膜醭毕赤酵母处理40 min后,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升高,真空干燥后,经过氧化氢处理后的膜醭毕赤酵母较对照组活性更高。在培养基中添加0.1~0.9 mol/L氯化钠,1~10 mmol/L氯化钙均能诱导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含量的显着提高,其中添加0.7 mol/L氯化钠后诱导的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产生量最高,添加0.9 mol/L次之,添加5 mmol/L氯化钙后诱导的膜醭毕赤酵母细胞内海藻糖产生量最高;不添加任何保护剂时,添加0.7 mol/L和0.9 mol/L氯化钠培养后的膜醭毕赤酵母经真空干燥后活性较未添加氯化钠的对照组高;添加5 mmol/L氯化钙培养后的膜醭毕赤酵母经真空干燥后较未添加氯化钙的对照组活性高。在添加保护剂时,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钠处理和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钙处理后的膜醭毕赤酵母干燥后活性与对照组基本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添加氯化钠或氯化钙培养后的膜醭毕赤酵母在真空干燥过程中,保护剂对其活性的影响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醭毕赤酵母论文参考文献

[1].吴锋.膜醭毕赤酵母Y4对桃果采后软腐病的控制及其制剂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9

[2].张鸿雁,王文军,邓丽莉,姚世响,曾凯芳.膜醭毕赤酵母真空干燥制剂对热环境耐受力的提高[J].食品科学.2019

[3].田理刚,彭茹,姚世响,邓丽莉,曾凯芳.膜醭毕赤酵母和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炭疽病的诱导抗病性(英文)[J].食品科学.2019

[4].周雅涵.水杨酸、膜醭毕赤酵母、壳寡糖诱导柑橘果实抗病性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5].周雅涵,张璐,邓丽莉,曾凯芳.膜醭毕赤酵母结合壳聚糖与炭疽菌-柑橘果实的互作机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6].冯吉睿,周雅涵,曾凯芳.膜醭毕赤酵母结合杀菌剂对柑橘果实采后病害的控制效果[J].食品科学.2015

[7].刘大群,华颖.CO_2胁迫对膜醭毕赤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4

[8].彭茹,张璐,曾凯芳.膜醭毕赤酵母与壳聚糖复合处理对柑橘果实防御酶及防御物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

[9].张璐,张瑶,刘丽丹,曾凯芳.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J].食品科学.2013

[10].汪开拓,郑永华,尚海涛,金鹏,芮怀瑾.茉莉酸甲酯提高膜醭毕赤酵母对杨梅果实采后绿霉病生防效力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

标签:;  ;  ;  ;  

膜醭毕赤酵母论文-吴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