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王虹皖

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王虹皖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当量因子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虹皖[1](2019)在《芜湖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县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思路和措施。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县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以芜湖县为例,测算其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结果:一是2003年芜湖县耕地整体向外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值为8.64亿元,实际输出4.22亿元;二是耕地等别每增加一等,其额外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逐渐递减;叁是2003年芜湖县人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补偿为1151元,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1.2%。研究结论:计算结果符合芜湖县实际情况,可为确定县域耕地保护指标、耕地生态保护补偿路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25期)

李欣哲,李淼[2](2019)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陕西省耕地需求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耕地保有量的重要依据。以陕西省为例,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通过选取标准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运用传统方法和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对2020年陕西省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传统方法预测中,只需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变即能满足规划期末区域内粮食的需求;运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时,陕西省现有标准耕地数量小于标准耕地需求量,需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才能确保区域的粮食安全。(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董秀茹,姜欣怡,卢巍巍[3](2018)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研究——以营口市鲅鱼圈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及改造方向是耕地提质改造及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基础,因此,合理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从分析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素的角度出发,以改善耕地质量限制因素、补耕地质量"短板",从而达到提升耕地质量为理论依据,构建了耕地质量提升理论潜力测算方法;并依据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因素类型,将待提升质量耕地划分为水条件提升型、土壤条件提升型及地形地貌条件提升型,依据各种耕地质量提升类型的特点,考虑耕地所处区域水文条件、土壤资源条件、地质地貌条件、农民的耕作习惯及经济可行性等因素,提出耕地等别现实提升潜力的测算思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鲅鱼圈区理论上可提升0.5等和1等的耕地面积分别62.17 hm~2和5.56 hm~2,对应的现实潜力分别为51.20 hm~2和3.83 hm~2。(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宁[4](2018)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耕地数量以及质量的稳定性决定着耕地资源的安全性,耕地安全性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性。对耕地生产力的评价要客观、准确。明确耕地的分布特点、数量大小以及生产潜力。根据耕地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以便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更好地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及调节工业化发展与保护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农用地分等和耕地生产能力测算等综合理论知识,以绥化市为例,综合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等来确定绥化市农用地分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模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测算,同时采用arcgis10.2软件对耕地进行空间分析,最后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等综合方法,测算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经济生产潜力,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等指数。研究结论如下:根据绥化市农用地分等结果发现绥化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分为6~10共5个等别,其中7、8、9等叁个等别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为98%以上,优质农用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多;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耕地质量分布呈现区域性特点,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主要分布在呼兰河、克音河之间冲积平原。经过测算绥化市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结果为:玉米的自然生产潜力18.9t/ha,水田的自然生产潜力11.2t/ha,旱田的自然生产潜力22.6t/ha;绥化市耕地利用生产潜力结果为:玉米的利用生产潜力18.4t/ha,水田的利用生产潜力10.9t/ha,旱田的利用生产潜力22.0t/ha;绥化市耕地经济生产潜力结果为:玉米的经济生产潜力17.8t/ha,水田的经济生产潜力10.5t/ha,旱田的经济生产潜力21.3t/ha;绥化市耕地粮食现实生产能力,即标准粮总产为43.04万t。绥化市耕地面积为216102.46ha,由此可以得到绥化市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为1991.65kg/ha。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大小排名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经济生产潜力>现实生产能力,因此,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王晓瑜[5](2018)在《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新民市基本农田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节约用地使土地供应总量保持平衡,并做到在数量上尽可能增加质量上尽可能保持上乘,做到有效地保护耕地,这个问题是在我国当前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新民市的基本农田建设具体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农业用地的质量就直接体现在农用地分等上,在我国庞大的耕地需求中把农用地进行分等处理,可以通过分等判断出不同农用地的质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详细分析该农业用地日后出产粮食的潜力,为今后的土地总体规划做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14期)

成昱洁[6](2018)在《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康平县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不断完善,已经从单纯的数量平衡发展到重视数量、质量、生态“叁位一体”保护耕地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占用耕地仍在持续,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加严重。另一方面,后备耕地资源基本枯竭,寻找新的占补平衡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现有耕地质量从而保障粮食生产能力成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可行途径之一。本文以沈阳市康平县为研究案例区,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通过对比各等级区域限制的阈值,得到各因素提升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数,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耕地质量提升措施,研究成果将为现有耕地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结合实际情况与投入产出比,针对平原耕地选取的7个分等因素,可以确定每一分等因素情况下最具潜力地块的具体位置,得到各因素提升示意图。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具潜力的地块数有7个,约0.5km~2,提升值为0.3%。土壤盐渍化程度:最具潜力的地块数有2个,约0.12km~2。排水条件:有1575个排水条件基本健全的地块提升为排水条件健全后,约占76.37km~2。土壤酸碱度:最具潜力的地块有427个,约21.8km~2,由原来的pH9.1提升为pH9.0。灌溉水源:最具潜力的地块有508个,约27km~2,由用深层地下水提升为用浅层地下水灌溉。障碍层次:最具潜力的块有203个,约9.1km~2,由75cm提升为60cm。灌溉保证率:其中将提升为基本满足的地块有2651个,约152.1km~2。坡耕地选取的5个分等因素,得到各因素提升示意图。有效土层厚度:最具有潜力的地块为20cm提升为30cm,有1007个地块约33.8km~2。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具有潜力的地块数为1个,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7%提升至1%,约0.06km~2。土壤酸碱度:最具潜力的地块有9个,约0.63km~2,pH由9.1改为9.0。地形坡度:具有潜力的地块有2443个地块,约90.6km~2。灌溉保证率:最具潜力的地块由无灌溉保证率提升为基本满足,有3041个地块约119km~2。(2)本研究在对康平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县域耕地质量提升评价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的四种方案下农用地等指数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总结。单一分等因素下等指数变化的大小与分等因素的权重成正比;多种分等因素结合下,等指数变化多样。在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升现有耕地质量来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保障粮食安全是可行的途径。在耕地质量提升时,可不拘泥于必须实现等级的提升,能够实现等指数提升也应该鼓励。(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0)

王小东[7](2018)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营口市鲅鱼圈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耕地总量少,中、低等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大,耕地整体质量偏低,大部分耕地都存在着限制因素,且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匮乏,导致目前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在这种条件下挖掘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从鲅鱼圈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素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模型构建法对各等别耕地的限制因素及限制程度进行测算,并确定各等别耕地的主导限制程度与主导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限制因素提升的现实可行性,测算出研究区内各等别耕地利用等提升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耕地质量提升措施,使研究成果可以为鲅鱼圈区耕地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鲅鱼圈区各等别耕地的限制因素与限制程度都不同。10等地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地形坡度、灌溉水源以及剖面构型五种限制因素,主导限制程度为轻度,主导限制因素为“有机质”;11等地存在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灌溉水源以及剖面构型七种限制因素,主导限制程度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主导限制因素为“有机质”和“土层-有机质-坡度”;12等地存在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和地形坡度四种限制因素,主导限制程度为重度,主导限制因素为“土层-坡度-有机质”。(2)鲅鱼圈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分为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10等地的理论提升潜力为0.03~0.23等;11等地的理论提升潜力为0.02~1.30等;12等地的理论提升潜力为1.07~1.28等。理论提升潜力较大的地区分布在芦屯镇与海星街道。鲅鱼圈区现实提升潜力又分为近期挖潜区提升潜力与远期挖潜区提升潜力。近期挖潜区中10等地无潜可挖;11等地现实提升潜力为0~0.19等。远期挖潜区中10等地现实提升潜力为0~0.05等;11等地现实提升潜力为0~0.99等;12等地现实提升潜力为0.78~1.04等。现实提升潜力较大的地区分布在芦屯镇与海星街道。综合分析来看,理论目标平均等别较实际等别提升了0.02等,现实目标平均等别较实际平均等别提升了0.01等,较理论目标平均等别降低了0.01等。(3)根据对不同等别耕地的限制因素、限制程度与提升潜力的测算结果对鲅鱼圈区耕地质量提升提出措施。10等地要注意对耕地的养护;11等地要通过生物、化学以及工程技术手段改良;12等地改良难度大,需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董秀茹,佟星,孔玲[8](2018)在《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差异性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有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和农业部的《耕地地力评价》,因两种耕地质量评价实施部门的不同,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过程的开展和评价成果的应用都不尽统一,进而造成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国家土地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上互不链接。[方法]为了探寻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将辽宁省法库县作为研究区域,以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评价的已有数据和图件成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法和GIS迭加分析法探寻两者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同宗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优劣耕地位置分布上的重合度低。[结论]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等""级"差异的原因: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确定评价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和评价数据来源上均不统一、不同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2期)

张颖[9](2017)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萝北县耕地生产潜力测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耕地的数量、质量及生态环境变化必然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为了达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叁体一位”的保护目标,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掌握当前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情况,进行耕地生产潜力测算研究能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土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危机。本文以黑龙江省萝北县为研究区,其标准耕作制度为玉米,基准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以土地评价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GIS和SPSS等技术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上,对萝北县耕地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如下叁点:(1)通过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分等成果与生产潜力之间的衔接,阐述耕地生产潜力体系是由耕地自然、利用、经济和现实生产潜力构成。利用分等成果中各等指数测算得出耕地自然、利用、经济生产潜力分别为91.13万吨、62.54万吨、45.87万吨。(2)运用SPSS软件,对萝北县农用地自然、利用、经济等指数与标准粮实际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标准粮产量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相关系数大于0.85,显着相关。以此研究为基础,对270个样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曲线模型拟合。在利用等指数的基础上,构建标准粮产量测算模型,进而测算出萝北县耕地现实生产潜力为37.59万吨,经检验对比分析,精度较高,符合实际情况。(3)根据萝北县各乡镇耕地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高产地区相对集中,主要以团结镇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潜力逐渐降低。各乡镇内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最高为2252.32kg/hm2、最低为587.21kg/hm2。通过耕地生产潜力理论值与实际值算出可挖掘的耕地潜力空间,结果表示可挖掘的自然、利用、经济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53.54、24.94、8.28万吨,可挖掘程度分别为58.75%、39.89%、18.05%。说明萝北县仍具有很大的潜力挖掘空间,这也为后期土地整理开发及后备资源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红[10](2017)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用地做好分等定级,可以有效提升基本农田的保护效果,可以促使基本农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就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技术思路进行阐述,之后从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所需就农用地分等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希望可以为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7年07期)

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耕地保有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耕地保有量的重要依据。以陕西省为例,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通过选取标准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运用传统方法和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对2020年陕西省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传统方法预测中,只需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变即能满足规划期末区域内粮食的需求;运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时,陕西省现有标准耕地数量小于标准耕地需求量,需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才能确保区域的粮食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1].王虹皖.芜湖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J].中国集体经济.2019

[2].李欣哲,李淼.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陕西省耕地需求量预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3].董秀茹,姜欣怡,卢巍巍.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研究——以营口市鲅鱼圈区为例[J].土壤通报.2018

[4].李宁.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5].王晓瑜.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新民市基本农田建设为例[J].吉林农业.2018

[6].成昱洁.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康平县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王小东.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营口市鲅鱼圈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8].董秀茹,佟星,孔玲.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差异性及原因分析——以辽宁省法库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9].张颖.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萝北县耕地生产潜力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张红.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7

标签:;  ;  ;  ;  

农用地分等成果论文-王虹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