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处所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旁格,关系化,关系小句,功用义
处所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寇鑫,袁毓林[1](2019)在《功用义对关系小句结构类型和解读倾向的影响——从现代汉语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关系化的限制条件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旁格成分关系化时,会形成两类结构不同的关系小句: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可以实现为无标记旁格关系句,其他旁格成分则需要采用代词复指策略形成有格标记的关系句。工具、材料和处所成分的关系化存在多种类型,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中无标记旁格关系句的句法、语义限制,发现这叁类关系小句均倾向于表达非过程性的抽象事件;小句描述的事件和名词中心语之间要求能够建立符合常规经验的功用关系。功用义在范畴化上的凸显性对关系小句的句法类型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能否取得功用义解读,旁格关系句可以分为无标记关系句和代词复指关系句两类,部分能够取得功用义解读的伴随成分也可以生成无标记关系句。功用义在名词范畴化中的重要作用也系统地影响了关系小句的语义解读倾向:凡是具有功用义的关系小句都会优先识解为个体修饰语。(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9年06期)
杨冰冰,王治敏[2](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考察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下"作为一对反义动词,常常与处所词组合搭配,其所连接的处所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了BCC语料库中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高频短语,首先从语义、认知角度出发对"上""下"后面所能连接的处所词进行分析,发现"上""下"与处所词的搭配有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其次从语言认知角度阐释其结构的内部搭配规律,并且建立了四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下+处所词"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18)
孙洪波,杨玉珍[3](2018)在《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与动词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处所倒装结构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文章在Kuwabara(1995)和Nakajima(1993,2001)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该结构的句法生成问题,另一个是该结构的动词类型问题。通过对英语和日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对比考察,文章认为该结构中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支持前人认为存在两种未实现为语音的抽象非宾格动词(空BE和空COME)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了该结构中心语到中心语移位的句法生成方式。日语处所结构中的空中心语BE和COME分别对应于日语中的词缀-iru和-kuru,并且词缀的类型与前置的PP的类型有紧密关系。此外,还区分了该结构的部分性和处所性语义关系。(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庆玲,郑利丹,齐瑞晓,张浩[4](2017)在《一种叉类零件两耳处所用工装V型块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汽车用传动轴总成中所用到的一种叉类零件两耳处所用工装V型块结构优化,代替原来V型块中无镶块,由于整个V型块中某单一部位长时间反复被使用而造成该部位磨损严重,而其余未使用的部位无明显变化,从而需要频繁更换整个V型块。优化后的V型块在原来结构基础上增加镶块,大大减少了V型块材料的消耗,节约了成本,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节拍,进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0)
霍倩倩[5](2017)在《“在+处所”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处所"是留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偏误较多的介词结构。本文从本体研究出发,分析"在+处所"的基本语序及语义差别,归纳"在"字的隐现问题,希望对"在+处所"的教学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18期)
张云[6](2017)在《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相关研究已颇为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众多学者从句法和语义方面指出,“动词+处所宾语”结构是由介词结构转换形成。它主要经历两种生成机制:直接生成和转换生成。该结构中的处所宾语是代体宾语,属于非常规宾语,可用“这儿”或“哪儿”提问。然而,这些结论主要集中于特定类型的“动词+处所宾语”结构上。除此之外,对该结构的生成机制和语义特征的解释是非常模糊的,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以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学vP壳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特点,句法结构和生成原因。本文主要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轻动词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赞同将轻动词看作是事件谓词,及物动词的句法结构是vP壳,而轻动词是vP壳的中心词,动词词组是vP壳的补语。为了进一步探究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本文提出了以下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什么样的成分可以充当处所宾语?为什么可以充当?2)“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句法结构如何表示,其语义特点又是什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基于大量的语料分析,本文得出如下解释:1)存在叁种可构成处所宾语的成分,分别是方位词,处所词或处所词+方位词,普通名词+方位词。2)“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生成原因是语义和语用的双重影响。其中,处所格的显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是重要的生成因素。3)句法上,“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属于vP壳,其深层结构存在两个轻动词:DO和EXIST。处所宾语均在动词词组的指示语位置,而动词需移位到vP壳的中心词位置得到表层结构。语义上,“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存在五种典型的语义类型:场所,源点,路径,方向,终点。本研究从整体上探讨了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对包含该结构的相关句型的研究提供了参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21)
陈如岳[7](2016)在《对外汉语中“动词+处所介词短语”的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有一种结构是由谓语动词后边加表处所意义的介词短语构成的,如:“放在地上”、“贴在门上”、“坐在沙发上”等。留学生在学习这一结构时产生了许多偏误。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这一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中的限定条件以及结构内部介词、方位词的隐现规律对留学生偏误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本文选用了《汉语教程》(俄文版)作为语料来源。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研究思路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对于“动词+处所介词短语”结构的研究应综合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层面,对于结构内部介词、方位词的隐现规律的研究也应综合考虑动词语义与名词性成分的联系。第二章从句类、特殊句式,以及动介搭配叁个角度对《汉语教程》(俄文版)中搜集的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叁章从语料出发,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叁个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首先找出可以使用“动词+处所介词短语”这一结构的句式。然后从语义角度分析了这一结构对介词、动词语义的要求,找出教材中可以介引动词后处所短语的介词,如,“在、到、于、给”等,并分析了出现在此类结构中的动词语义特征即动词具有空间、给予、位移的语义特征。最后从“话题-陈述”及焦点对比使用此结构的语用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结构中介词、方位词的隐现规律,通过对谓语动词与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联系以及名词性成分自身语义中是否具有处所意义,将隐现分为了7种情况,包括:介词的必现、不出现、可隐可现,方位词的必现、必隐、可隐可现以及二者同时隐去的情况。并根据语料进行了分析,说明省略的原因。第五章基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这类结构中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句法角度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句法位置错误、遗漏、错序。语义角度的偏误主要有动词误代、介词误代、方位词误代以及介词遗漏、方位词遗漏。综合来看这些偏误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对结构的使用条件及介词方位词隐现规律不明确、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以及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中的失误。最后对留学生学习这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7)
路乘俊[8](2016)在《“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结构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深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与该结构的分析亦是如此。笔者于蒙古国科技大学从事汉语教学时,通过对学生做该结构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出现的偏误较为严重。本文旨在对“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结构进行本体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本文的主体共分为叁个章节九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篇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目的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包括叁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本体分析。第一部分“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句法分析中,首先提出“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为“动词”,并分析“到”的语法特征。“到”与“单音节动词”共同构成述补短语,再带宾语;可以带动态助词“了”、“过”,结构助词“的”;可以添加“不”与“得”;部分句子中可以与“见”、“着(zhao)"替换。然后对“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整个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动词“到”与“单音节动词”的关系是补充关系,结构是述补结构,二者一起共同支配其后的“处所词语”。第二部分语义分析可以得出:“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结构类型为动核结构类型,“单音节动词”为该结构的核心成分,“到”为非核心成分。通过对该结构不同角度的变换分析,可以得出:“单音节动词+‘到’”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并不改变,始终为补充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该结构中“到”的语义特征分析,归纳出“到”的语义特征是:[+结果]、[+完成]、[+方向]。最后,总结出该结构中“到”的语义指向:可以指向“施事”、“受事”、还可以同时指向“施事”、“受事”。第叁部分语用分析得出:“到”为介词、动词作为主题句与非主题句之间的差异。“时态”与“体貌”体现在该结构时,构成共现、融合的关系。“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把”字句、“被”字句句子中的“焦点”是述宾结构体——“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是……的”句式中的对比焦点为述宾结构体——“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正反问句中的焦点是由“单音节动词+‘到’”的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构成的。特指问句中的焦点正是问句中的疑问词,而回答的答案,即焦点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整个结构、“单音节动词+‘到’”或者“处所词语”。第叁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对蒙古科技大学学生进行该结构的调查问卷,我们从中概括出“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四个偏误类型。即:“到”的遗漏、“到”的误加、“到”的误代和“到”的错序。第二部分我们以第一部分“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四个偏误类型为基础,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及教师教材讲解四个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建议。第二部分从对学生的偏误态度、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叁个方面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议。第叁部分根据蒙古国科技大学汉语学生所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1-4)》的编排情况提出课本中“到”的编排建议。即:“到”的语法知识点上,可以增加“到”为介词接宾语于句中作状语的语法知识点。可以适当地把“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结构与虚词“了、过、的、得”、“把”字句、“被”字句、“是……的”句等语法点在教材中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练习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韩景泉[9](2016)在《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及物性限制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论证所有允许处所倒装的动词均应归入非宾格动词一类,处所倒装结构完全具备英语显性非宾格性有效诊断式的资格。出现在处所倒装结构中的非作格动词实际上已经被非宾格化,正如已被动化的及物动词一样,属于句法意义上的非宾格动词。只有当内论元名词组与处所介词组位于同一个动词组之内,两者离时态中心语T等距离时,处所倒装才有可能发生。处所介词组提升移位到spec-TP,从而派生出相应的倒装语序。(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6年02期)
韩景泉[10](2016)在《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句法生成的语段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谓语动词前面的PP和后面的NP都表现出了混合的功能特征。本文基于语段的分析认为,所有允许处所倒装的动词均具有非宾格的属性;其中NP和PP都是非宾格动词的直接附属成分。非宾格动词的功能轻动词vP因为缺乏带语义角色的外论元,具有不及物性,不构成语段。当NP被作为呈现焦点冻结在VP内句末焦点位置上时,PP作最短移位,首先进入Spec-vP,然后进入Spec-TP,最后进入Spec-TopP,派生出PP的主语与话题的双重属性。由于PP缺乏人称/数量特征,T与动词后的NP建立起人称和数量一致关系,并赋予其主格。(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处所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下"作为一对反义动词,常常与处所词组合搭配,其所连接的处所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了BCC语料库中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高频短语,首先从语义、认知角度出发对"上""下"后面所能连接的处所词进行分析,发现"上""下"与处所词的搭配有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其次从语言认知角度阐释其结构的内部搭配规律,并且建立了四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下+处所词"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处所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寇鑫,袁毓林.功用义对关系小句结构类型和解读倾向的影响——从现代汉语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关系化的限制条件谈起[J].中国语文.2019
[2].杨冰冰,王治敏.基于语料库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考察与研究[C].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8
[3].孙洪波,杨玉珍.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与动词类型[J].外文研究.2018
[4].李庆玲,郑利丹,齐瑞晓,张浩.一种叉类零件两耳处所用工装V型块结构优化[C].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5].霍倩倩.“在+处所”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J].长江丛刊.2017
[6].张云.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7].陈如岳.对外汉语中“动词+处所介词短语”的结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8].路乘俊.“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结构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6
[9].韩景泉.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及物性限制条件[J].现代外语.2016
[10].韩景泉.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句法生成的语段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