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植物病毒论文-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

抗植物病毒论文-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植物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植物病毒,抗植物病毒活性,天然产物

抗植物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1](2019)在《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者利用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开展了大量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从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及小分子化合物。本文对来源于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抗病毒活性物质及抗病毒机理作了论述,并对微生物来源抗植物病毒物质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用于植物病毒病防治的微生物农药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何方成[2](2019)在《含磺胺取代嘌呤核苷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植物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嘌呤核苷为母体结构引入磺胺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25个含磺胺取代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并采用~1H NMR、~(13)C NMR、HRMS对目标化合物1-25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黄瓜花叶病毒(CM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其进行活体抗植物病毒活性测试。并基于目标化合物抗TMV钝化活性初步探究其与TMV CP之间的相互作;基于对CMV的保护活性对目标化合物5进行了蛋白组学相关研究本论文的工作总结概括如下:1.设计合成了25个新型含磺胺取代的嘌呤核苷衍生物1-25,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相应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结构表征。2.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合成的25个目标化合物进行抗PVY、CMV和TM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含磺胺取代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对PVY、CMV和TMV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对TMV钝化活性方面,化合物4(EC_(50)=67.30μg/mL)和5(EC_(50)=48.85μg/mL)表现出较好的钝化活性,分别优于宁南霉素(EC_(50)=84.78μg/mL)、病毒唑(EC_(50)=150.45μg/mL)和氨基寡糖(EC_(50)=521.30μg/mL)。在对CMV保护活性方面,其中化合物1(EC_(50)=363.79μg/mL)、2(EC_(50)=383.02μg/mL)和5(EC_(50)=237.55μg/mL)、对CMV的保护活性优于宁南霉素(EC_(50)=511.82μg/mL)病毒唑(EC_(50)=584.53μg/mL)和氨基寡糖(EC_(50)=550.80μg/mL)。3.基于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TMV钝化活性。通过荧光光谱检测法和微量热涌动法探究部分目标化合物与TMV CP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高活性化合物5与TMV CP之间具有较强亲和力。4.测定对CMV保护活性较好的化合物5对植株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防御酶生物活性的影响发现其能增强防御酶活性,从而增强烟草的抗病性;采用质谱技术分析不同条件植株之间的差异蛋白表达,并利用各种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注释,分类和功能分析找出化合物调节植物生理生化的光合作用关键通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瑾[3](2018)在《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衍生物在农药方面具有抗真菌、抗细菌、杀虫、杀螨和除草等生物活性,是一类重要的含β-methoxyacrylate药效团的活性化合物。其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好、易降解及作用机制独特等多种优点,因而对其分子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仍然是当今绿色农药创制的一个热点。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二硫缩醛类衍生物具有优良的抗植物病毒活性,但对植物病毒的抑制效果还有待提高,且该类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防治效果不理想。为了创制高效、广谱且环境友好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小分子,本论文以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甲氧基丙烯活性基团为先导,引入具有优良抗植物病毒活性的二硫缩醛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28个含二硫缩醛的甲氧基丙烯酸酯化合物;采用半叶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并筛选出活性最好的化合物C14,基于化合物C14的保护活性,开展了化合物C14对CMV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本论文工作总结如下:1.设计合成了12个含取代基的甲氧基丙烯酸酯中间体,28个含二硫缩醛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目标化合物,所有的中间体化合物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相应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结构表征。2.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合成的28个目标化合物进行抗PVY、CMV和TMV治疗、保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含二硫缩醛的甲氧基丙烯酸酯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PVY、CMV和TMV治疗、保护活性。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C14,其对PVY、CMV和TMV的治疗和保护的EC_(50)分别为125.3,108.9,181.7,和148.4,113.2,214.6μg/mL;均超过对照药剂香草硫缩病醚(6f;297.6,259.6,582.4,和281.5,244.3,546.3μg/mL),宁南霉素(440.5,549.1,373.8,和425.3,513.3,242.7μg/mL),病毒唑(877.4,890.3,886.5,和852.7,865.4,853.4μg/mL),和氨基寡糖(COS;553.4,582.8,513.8,和547.3,570.6,507.9μg/mL)。3.此外,防御酶活性和RT-qPCR分析表明,抗病毒活性与烟草的SOD,CAT和POD变化相关;差异蛋白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C14主要通过调控烟草的ABA信号传导从而提高烟草对外源病毒的抵抗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大贵[4](2018)在《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嘌呤取代查尔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酮是一类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和农药中得以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一个天然源先导结构衍生化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农药学家们发现查尔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但防治效果还不够理想。为了寻找高效、低毒、对环境有好的抗植物病毒剂,本文以查尔酮天然化合物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引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嘌呤及苯磺酰胺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嘌呤和苯磺酰胺基团的查尔酮类衍生物;并且以心叶烟和苋色藜为模式植株,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的抑制活性;通过分子对接观察了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型;对高活性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论文的工作总结如下:1、在本课题组前期对查尔酮和嘌呤化合物的研究基础上,以查尔酮为先导,引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嘌呤及苯磺酰胺活性基团,设计合成了33个新型含嘌呤和苯磺酰胺基团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采用半叶枯斑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Y virus,PVY)抑制活性,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对TMV和CMV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d1、d9对TMV在治疗、保护和钝化叁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54.8,55.7和64.1,57.0及88.5,88.6%。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相当(50.2,60.8,90.6%),而化合物d1、d2和d9对TMV的抑制活性(治疗?保护和钝化)均优于病毒唑(抑制率分别为40.6,51.0,70.4%),其中化合物d9表现出较高的钝化活性,其EC_(50)值为51.65μg/mL,与宁南霉素相当(48.98μg/mL);化合物d1、d2、d4、d9、d21和d31对CMV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386.22、662.11、655.00、347.34、351.01、320.38μg/mL,均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699.62μg/mL)和病毒唑(1240.16μg/mL);化合物d1、d2、d9、d22、d23、d29和d31表现出较好的保护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381.30、499.10、353.34、388.44、292.16、450.87和438.19μg/mL,均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468.19μg/mL)和病毒唑(501.99μg/mL)。3、采用分子对接手段,观察了目标化合物d5、d9、d17和对照药剂病毒唑与TMV外壳蛋白(TMV-CP)结合状况,对接结果表明:对照药剂病毒唑与TMV-CP活性位点的ASP266、ASP219和GLU222氨基酸残基形成了3个重要的氢键,键长分别为2.77?、1.98?和2.19?;化合物d9与TMV-CP活性位点的SER138、GLY137、ASN72和ARG134氨基酸残基形成了4个重要的氢键,键长分别为3.00?、2.67?、2.68?和2.47?;化合物d5和d17与TMV-CP不存在氢键作用,仅仅只有非氢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d9与TMV-CP存在强的氢键作用。4、为了进一步验证分子对接的结果,我们通过荧光光谱法(FT)和微量热泳动(MST)法测试了化合物d9与TMV-CP的结合力。其结合常数K_a=1.58×10~5L/mol,解离常数K_d=12.16μM,结果表明化合物d9与TMV-CP存在较强的结合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勇[5](2018)在《链霉菌ZX01发酵工艺及其糖蛋白GP-1抗植物病毒制剂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毒病是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最严重病害之一,有“植物癌症”之称。微生物作为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生物资源库,从中开发出高效、低毒、广谱、安全的抗植物病毒剂一直是植物病毒病防治领域的热点。链霉菌ZX01(Streptomyces kanasensis ZX01)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从新疆喀纳斯湖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具有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活性的新型链霉菌,采用活性跟踪法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到了活性成分——糖蛋白GP-1。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链霉菌ZX01为供试菌株,从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控制、发酵规模扩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糖蛋白GP-1的产量,并以糖蛋白GP-1为有效成分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抗植物病毒制剂。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链霉菌ZX01产糖蛋白GP-1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以及摇瓶发酵条件。种子培养基成分为:可溶性淀粉20 g/L、NaCl0.5 g/L、FeSO_4·7H_2O 0.01 g/L、K_2HPO_4 0.5 g/L、KNO_3 1 g/L、MgSO_4·7H_2O 0.5 g/L,种龄72 h;发酵培养基为成分为:可溶性淀粉13.6 g/L、酵母粉4.2 g/L、NaCl 3.5 g/L、CaCO_3 0.3 g/L、小米10 g/L;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初始pH6.5、摇床转速150 rpm。在最佳摇瓶发酵工艺下发酵7 d,糖蛋白GP-1的产量达到了0.93 mg/L,相比于优化之前(0.35 mg/L)提高了168%。(2)对链霉菌ZX01产糖蛋白GP-1的发酵罐操作工艺进行了优化,在5 L发酵罐上研究了温度、搅拌速度和通气量对糖蛋白GP-1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操作工艺为:温度30℃、搅拌速度200 rpm、通气量2.0 vvm。采用以上控制条件进行4批验证试验,得到的平均糖蛋白GP-1的产量为3.92 mg/L,相当于摇瓶发酵水平的4.2倍。(3)采用恒定的体积氧传递系数(k_La)作为放大准则,成功实现了链霉菌ZX01产糖蛋白GP-1的中试发酵放大,发酵规模从5 L逐级放大到15 L和70 L,糖蛋白GP-1的产量相对稳定,分别达到了3.92 mg/L、4.03 mg/L、3.82 mg/L。(4)在5 L发酵罐中研究了链霉菌ZX01的发酵动力学,分别采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其细胞生长与产物形成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链霉菌ZX01发酵合成糖蛋白GP-1的过程。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糖蛋白GP-1合成动力学模型:(?).(5)研制出一种以糖蛋白GP-1为有效成分的新型抗植物病毒剂——0.5%糖蛋白GP-1水剂,其配方为:0.5%糖蛋白GP-1(有效成分)、5%烷基糖苷APG(表面活性剂)、1%卡松(防腐剂)、1%乙二醇(防冻剂)、1%聚二甲基硅氧烷(消泡剂)、自来水补足至100%(溶剂)。(6)室内盆栽与田间小区试验均表明0.5%糖蛋白GP-1水剂在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持效性。制剂的200倍稀释液对TMV的室内防效在药后的5 d、10d及15 d分别达到了76.28%、75.73%、67.85%,对TMV的田间防效在药后的第10 d、20 d及30 d分别为42.39%、47.40%和43.09%。综上所述,本文围绕链霉菌ZX01生产糖蛋白GP-1的发酵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但提高糖蛋白GP-1的产量,还扩大了其发酵生产规模,为实现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另外,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抗植物病毒剂,为完善植物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甘秀海[6](2017)在《新型戊二烯酮(查尔酮)类抗植物病毒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其具有低毒、易降解、环境友好及多种生物活性而倍受医药和农药学家的关注,目前已成为结构衍生化的热点先导结构之一。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中的戊二烯酮、查尔酮及阿魏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但对植物病毒的抑制效果仍不够理想。为了创制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抗植物病毒药物小分子,本论文以戊二烯酮、查尔酮及阿魏酸等天然活性结构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组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含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同时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测试了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抑制活性,筛选得到高活性的抗病毒化合物;进而利用计算模拟的方法对抗病毒化合物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得到更高活性的化合物;最后基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Tobacco mosaic virus coat protein,TMV CP)和烟草免疫激活抗性,开展了高活性化合物的抗TMV作用机制研究。现将本论文的工作总结如下:1.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天然活性单元戊二烯酮、查尔酮及阿魏酸为先导,基于活性亚结构组合原理,进行多样性结构衍生,设计合成了5个系列共135个新型的戊二烯酮(查尔酮)类衍生物,其中包括17个含嘌呤单元的查尔酮衍生物(E1–E17)、52个含1,3,4-恶(噻)二唑结构的查尔酮衍生物(C1–C26,D1–D26)、31个含1,3,4-恶二唑单元的戊二烯酮衍生物(A1–A31)和35个含阿魏酸单元查尔酮衍生物(F1–F35)。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高分辨质谱(HRMS)及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证。2.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为研究对象,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测试了5个系列135个新型的戊二烯酮(查尔酮)类衍生物的抗TMV和CMV活性。抗植物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戊二烯酮(查尔酮)类衍生物对TMV和CMV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C4、C6、C17、C20、C24和C26对TMV表现出较好的钝化活性,其EC50值分别为32.18、22.01、33.88、36.72、20.86和24.63μg/mL,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37.97μg/mL);化合物D1、D21、D25、D26对TMV的保护及钝化活性EC50值分别为196.61、140.36、189.25、204.69μg/mL和33.66、33.87、30.57、35.43μg/mL,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对TMV的保护及钝化活性;化合物A3、A4、A6、A11、A13、A14、A16、A17和A31对TMV具有较高的保护活性,EC50值分别为238.32、178.65、181.53、194.85、234.03、214.92、135.56、224.92和123.53μg/mL,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241.38μg/mL);化合物F3、F5、F12、F13、F16、F17、F19、F25、F26、F27、F28、F31、F32对TMV保护活性的EC50分别为214.21、171.48、218.36、210.14、193.54、112.27、224.24、185.47、164.91、98.78、183.48、215.68、198.80μg/mL,均优于宁南霉素。通过系统的抗病毒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A16、F3、F17及F27对TMV和CMV均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保护及钝化活性,尤其是化合物F27对TMV和CMV的治疗、保护及钝化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3.以30个含1,3,4-恶二唑的戊二烯酮衍生物作为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模型,得到其交叉验证系数(q2)和非交叉验证系数(r2)分别为0.751、0.775(均大于0.5)和0.936、0.925(均大于0.8),这一结果表明CoMFA和CoMSIA模型具有好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此外由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结果显示当1,3,4-恶二唑5位为无取代的苯环时,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活性,而在戊二烯酮末端芳环上引入空间位阻相对较小的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提高戊二烯酮化合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基于这一构效关系分析结果,对此类化合物做了进一步结构优化并得到了一个具有更高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A31。4.通过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F27对TMV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保护及钝化活性,为了揭示目标化合物F27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本论文首先以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TMV CP)为靶标,采用荧光滴定法及微量热泳动法分析了化合物F27与TMV CP结合能力,结果发现化合物与TMV CP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其结合常数Ka和Kd值分别为1×105.384 M-1和8.1μM,分别强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之后通过与TMV CP的分子对接发现化合物F27与TMV CP有两个潜在的结合位点,分别为46位的精氨酸(ARG46)和53位的赖氨酸Lys53;接着利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相应的蛋白突变体,通过转化表达获得相应的突变蛋白,再次采用荧光滴定法及微量热泳动法分析了化合物F27与TMV两个突变体TMV CPR46G和TMV CPK53G的结合能力,结果发现F27与突变体TMV CPR46G和TMV CPK53G的结合常数Ka和Kd值分别为1×102.331 M-1,288.5μM和1×103.265,177.55μM,这一验证结果表明了ARG46和Lys53是化合物F27与TMV CP的结合位点。另外,基于烟草免疫激活抗性机制,分析了F27处理后烟草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蛋白质的变化差异,结果发现化合物F27能明显提高烟草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反应速率、相关防御酶活性和水杨酸含量,同时还能明显调控蛋白质的表达,由差异蛋白功能分析发现化合物F27主要是通过调控烟草的光合作用而提高烟草的抗病性。以上结果表明了化合物F27是通过与TMV CP结合而抑制病毒对寄主的侵染和激活寄主获得抗性的综合效应而使其对TMV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吴剑,宋宝安[7](2016)在《中国抗植物病毒药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研究者在新型抗植物病毒剂的创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α-氨基膦酸酯、氰基丙烯酸酯、杂环化合物以及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多样性衍生,发现了大量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及候选药物;毒氟磷、甲噻诱胺等高活性化合物已经获得农业部登记;研究清楚了部分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了中国新型抗植物病毒剂的创制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6年11期)

王兹稳,郭朋滨,刘玉秀,卢爱党,汪清民[8](2016)在《Polycarpine,Polycarpaurines A and C及其衍生物作为抗植物病毒病菌剂的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海洋天然产物polycarpine~1,polycarpaurines A and C及其衍生物,并首次研究了该类化合物的抗植物病毒和病菌活性。Polycarpine衍生物1g表现出非常优异的活体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活性明显优于商品化品种病毒唑,可以作为抗病毒活性先导进行进一步优化。对14种植物病毒的测试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同样表现出不错的抗植物病菌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期刊2016-07-01)

冯推紫[9](2015)在《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抗植物病毒蛋白Rhp-PSP的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花叶病毒TMV是重要的农作物病害的病原物,危害农作物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化学防治经济作物病害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和重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倡导使用无公害产品防治农作物病害。蛋白农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对人畜无害,环境友好,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增加经济收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光合细菌PSB是可以应用于农业作为有机肥、降解农药残留等的一种有益菌,我们发现其有抗辣椒病毒病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却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发现光合细菌PSB06菌液中含有可以抑制TMV活性的蛋白成分高氯酸溶性酶PSP,并命名为Rhp-PSP。高氯酸溶性酶PSP是一种核糖核酸内切酶,在无细胞翻译体系中能抑制蛋白合成,根据报道,PSP大多数都是在动物中被发现,而在微生物中鲜有被报道。为了进一步阐述Rhp-PSP与TMV互作过程中的分子机制,需要大量获取重组蛋白。本论文的目的是采用原核表达技术,进行蛋白基因的克隆分析,大量制备Rhp-PSP蛋白,为下一步抗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活化光合细菌PSB06菌株,提取PSB06菌株总DNA,进行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为PSB06菌株;(2)通过设计筛选特异性高的PSP引物,PCR扩增获得Rhp-PSP全长片段基因,插入T5载体中进行连接转化,测序分析结果确定了目的片段Rhp-PSP序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将目的基因Rhp-PSP插入E1表达载体中,在Rosetta感受态细胞中转化,加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Rhp-PSP表达成功。(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伍平[10](2014)在《抗植物病毒新农药》一文中研究指出历经10余年攻关,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郝小江研究组先后从植物中发现了新型抗病毒、化学诱导剂和杀虫剂的天然产物,为发展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的新型生物源农药提供了若干先导化合物,极大地丰富了天然抗病毒物质的研究领域。 植物病毒是农作物的一类重要病(本文来源于《云南科技报》期刊2014-09-09)

抗植物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嘌呤核苷为母体结构引入磺胺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25个含磺胺取代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并采用~1H NMR、~(13)C NMR、HRMS对目标化合物1-25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黄瓜花叶病毒(CM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其进行活体抗植物病毒活性测试。并基于目标化合物抗TMV钝化活性初步探究其与TMV CP之间的相互作;基于对CMV的保护活性对目标化合物5进行了蛋白组学相关研究本论文的工作总结概括如下:1.设计合成了25个新型含磺胺取代的嘌呤核苷衍生物1-25,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相应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结构表征。2.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合成的25个目标化合物进行抗PVY、CMV和TM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含磺胺取代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对PVY、CMV和TMV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对TMV钝化活性方面,化合物4(EC_(50)=67.30μg/mL)和5(EC_(50)=48.85μg/mL)表现出较好的钝化活性,分别优于宁南霉素(EC_(50)=84.78μg/mL)、病毒唑(EC_(50)=150.45μg/mL)和氨基寡糖(EC_(50)=521.30μg/mL)。在对CMV保护活性方面,其中化合物1(EC_(50)=363.79μg/mL)、2(EC_(50)=383.02μg/mL)和5(EC_(50)=237.55μg/mL)、对CMV的保护活性优于宁南霉素(EC_(50)=511.82μg/mL)病毒唑(EC_(50)=584.53μg/mL)和氨基寡糖(EC_(50)=550.80μg/mL)。3.基于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TMV钝化活性。通过荧光光谱检测法和微量热涌动法探究部分目标化合物与TMV CP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高活性化合物5与TMV CP之间具有较强亲和力。4.测定对CMV保护活性较好的化合物5对植株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防御酶生物活性的影响发现其能增强防御酶活性,从而增强烟草的抗病性;采用质谱技术分析不同条件植株之间的差异蛋白表达,并利用各种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注释,分类和功能分析找出化合物调节植物生理生化的光合作用关键通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植物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微生物来源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生物资源.2019

[2].何方成.含磺胺取代嘌呤核苷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植物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陈瑾.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8

[4].周大贵.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嘌呤取代查尔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D].贵州大学.2018

[5].周勇.链霉菌ZX01发酵工艺及其糖蛋白GP-1抗植物病毒制剂的研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甘秀海.新型戊二烯酮(查尔酮)类抗植物病毒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7

[7].吴剑,宋宝安.中国抗植物病毒药剂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6

[8].王兹稳,郭朋滨,刘玉秀,卢爱党,汪清民.Polycarpine,PolycarpaurinesAandC及其衍生物作为抗植物病毒病菌剂的首次发现[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2016

[9].冯推紫.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抗植物病毒蛋白Rhp-PSP的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D].湖南农业大学.2015

[10].伍平.抗植物病毒新农药[N].云南科技报.2014

标签:;  ;  ;  ;  

抗植物病毒论文-刘翠君,石丽桥,王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