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颈动脉论文-李新华,杨凡

颅外颈动脉论文-李新华,杨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外颈动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血管造影,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并发症

颅外颈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华,杨凡[1](2019)在《脑血管造影及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后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和脑血管造影后并发症发生详情。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同时开展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治疗,总结治疗一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原因、处理方案。结果 31处狭窄病变中,恢复正常管径19处,残余狭窄率为(10.11±1.56)%,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开展介入术治疗的效果较好,然而术后并发症稍高,需重视并发症的预防,以减少患者痛苦并提升预后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2期)

李作鹏,王天栋,李振宇,杨大鸿,张金[2](2019)在《颅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形成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10例病人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分为有不良事件组(24例)和无不良事件组(86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等,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CAS病例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血栓脱落。结果 110例病人共植入支架115枚,脑保护装置全部回收,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由术前中度、重度变为术后轻度、中度;围术期术后总体并发症24例(21.8%),30 d内不良事件7例(6.36%);随访3个月后,2例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年龄、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30 d内出现不良事件与高血压显着相关,颅外CAS可有效减轻病人颈动脉狭窄程度,且围术期是相对安全的。(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来志超[3](2019)在《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手术安全预警与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血压预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高灌注综合征(CHS)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临床目前大多采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V)在术后较术前升高超过100%作为CHS的预警指标,但是其准确性有限。而术后异常增加的系统血压也是CH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尚无研究使用血压变化预警CHS的发生。本研究期望通过联合使用系统血压及MCAV在术后与术前的变化创建一种新的监测指标,用以更精确的预警CHS的发生。方法:本研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及术后30分钟记录患者的MCAV及系统血压。并观察CHS的发生情况。联合血压及MCAV在术后与术前的变化,创造一个新的血流速度血压指数(velocity blood pressure index,VBI),通过VBI指数预警CHS的发生,并通过与单纯的MCAV变化的方法比较,验证VBI指数有效性。结果:研究共纳入185名患者,其中6名患者发生CHS。在ROC曲线中,VBI指数预警CH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81,(95%CI0.949-0.995),在选择最佳切点值VBI≥2时,其预警高灌注综合征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3%,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9.4%。其预警能力明显优于通过单纯血流速度变化的预警CHS的方法。结论:在术后早期,CHS患者的血压比非CHS患者的血压升高更明显。VBI指数结合了 MCAV及血压变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指标对CEA术后CHS的发生进行预警。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临床探索研究,其结果需要在更大的临床样本中得到确认。第二部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头痛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处理策略目的:通过回顾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CEA术后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CEA手术的患者资料。临床观察指标为:头痛部位、疼痛程度、发生时间、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症状、是否诊断为脑梗、脑出血、脑高灌注综合征、头痛特点、头痛是否能自发缓解。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重度头痛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1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有症状颈动脉狭窄97例,颈动脉严重狭窄110例。术后新发头痛发病率44%(63/143),发病时间分布在术后30分钟至术后第6天,有95%(60/63)的头痛在术后48小时内发生。79.4%(50/63)的头痛为术侧头痛,20.6%(13/63)为双侧头痛。在头痛程度上,重度头痛占4.8%(3/63),全部为术侧额颞部头痛,均合并中枢神经症状患者。结论:大多数CEA术后轻中度疼痛以单侧为主,可自发缓解。CEA术后术侧的重度头痛发生高灌注综合征或脑梗风险较高,应进一步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以区分不同病理状态。既往卒中或TIA病史是术后重度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董春琼,袁源智,李燕萍[4](2019)在《颅外颈动脉狭窄合并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中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合并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和相关护理要点。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5月31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颈动脉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病变的位置和(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祝子云,卫春辉[5](2019)在《药物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药物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80例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40例与B组40例,其中A组接受药物治疗,B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流动力学、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改善幅度,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1)观察组PSV(71.2±2.1)cm/s、EDV(20.5±2.2)cm/s明显高于对照组,RI(0.69±0.06)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2)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3.5±0.9)分、血管狭窄程度(25.6±2.9)%、不良反应率5.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更高。血管介入治疗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在改善血管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23期)

王宇,常馨,成提龙,管庆涛[6](2018)在《脑血管造影及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后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血管造影及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后并发症情况,探讨其诊断策略与防治对策。方法:整理我科45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接受同期腔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统计其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与处理对策。结果:452例514处病变中,282处恢复正常管径,149处狭窄程度减少≥90%,其余83处狭窄程度减少≥80%,患者平均残余狭窄率为(10.25±1.73)%。452例患者中,共有74例(16.37%)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脑血管痉挛41例,心梗、心绞痛14例,脑梗死12例,心衰6例,脑动脉破裂死亡1例。结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效果确切,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视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是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8年06期)

马磊,吴璐珉[7](2018)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变化多样,血糖异常者多,合并颅内主干血管狭窄居多,影像学上显示分水岭梗死和多发性梗死发生率偏高,易发生进展型脑梗死。手术治疗中,通过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抗血糖等治疗能够起到非常显着的效果。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采用积极的措施控制病情的进展,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11期)

田臻,杨扬,吴艳云[8](2018)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与炎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神经内科行CAS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68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病变处动脉狭窄程度,记录手术成功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狭窄处颈动脉血流参数水平;应用凝血仪测定血浆中凝血指标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术后3d,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病变部位动脉狭窄程度显着低于术前(P<0.05),且手术成功率达100%。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水平低于术前,搏动指数(PI)水平高于术前(均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着缩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IL-6、IL-8、hs-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效果确切,但可引起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高凝状态及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姚江伟,李芸,李树国,姬翔,赵博[9](2017)在《支架成形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期CAS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9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手术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支架内血栓形成,另1例为动脉瘤提前破裂。术后随访12个月;2例发生CAS部位无症状轻度再狭窄(<30%);1例首次治疗15个月后,动脉瘤复发再次弹簧圈栓塞成功;其余1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一期CAS联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唐杰[10](2017)在《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血管内支架术已成为治疗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对比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且不同Essen评分组间支架术后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目前报道甚少。目的:通过1年的随访,对比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Essen评分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叁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接受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9例,术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应用1个月(69例)或3个月(150例),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24例)100mg/d或氯吡格雷(95例)75mg/d。并对纳入患者进行Essen评分,分为低危组(41例)及高危组(178例)。随访1年时的主要终点(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及次要终点(颅内或颅外出血)。结果: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意义。随访1年时,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4%、0.8%、0.8%、0.0%)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1.1%、0.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次要终点事件颅内出血、颅外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3.2%)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1.1%、1.1%)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en评分低危组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3%、0.0%、0.0%、0.0%)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0.0%、0.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1.0%、1.0%、0.0%)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1.3%、0.0%、0.0%、0.0%)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或3个月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其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不同Essen评分组间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终点事件亦无显着差异。需要更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颅外颈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形成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10例病人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分为有不良事件组(24例)和无不良事件组(86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等,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CAS病例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血栓脱落。结果 110例病人共植入支架115枚,脑保护装置全部回收,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由术前中度、重度变为术后轻度、中度;围术期术后总体并发症24例(21.8%),30 d内不良事件7例(6.36%);随访3个月后,2例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年龄、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30 d内出现不良事件与高血压显着相关,颅外CAS可有效减轻病人颈动脉狭窄程度,且围术期是相对安全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外颈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华,杨凡.脑血管造影及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后并发症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李作鹏,王天栋,李振宇,杨大鸿,张金.颅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3].来志超.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手术安全预警与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董春琼,袁源智,李燕萍.颅外颈动脉狭窄合并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5].祝子云,卫春辉.药物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王宇,常馨,成提龙,管庆涛.脑血管造影及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术后并发症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

[7].马磊,吴璐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8].田臻,杨扬,吴艳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与炎症反应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

[9].姚江伟,李芸,李树国,姬翔,赵博.支架成形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

[10].唐杰.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标签:;  ;  ;  ;  

颅外颈动脉论文-李新华,杨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