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学生论文-滕竹鸣,徐冬青

男大学生论文-滕竹鸣,徐冬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男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板支撑,不同稳定条件,腰背肌,大学生

男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滕竹鸣,徐冬青[1](2019)在《不同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对男大学生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腰背肌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加强躯干周围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肌肉的张力,维持脊柱的稳定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慢性腰肌劳损。平板支撑不仅是核心力量和稳定性训练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体育科研中还被作为评价躯干肌肉耐力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可以采取不同难易程度的平板支撑,比如老年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跪姿平板支撑、多数青年人可以选择普通平板支撑以激活核心肌群、竞技体育人群可以选择在普通平板支撑的基础上增加抗组练习。为了增强锻炼效果,练习者可以适当调整平板支撑的方式,比如变化双肘间的支撑距离、肘关节与地面的夹角、两足间的支撑距离,以及改变支撑平面的稳定性等。有研究发现在不同支撑条件下所进行的平板训练,目标核心肌肉的募集参与数量不同。相较于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非稳定条件下浅层核心肌群肌氧含量变化更大,提示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可能更有利于训练核心肌群的力量,更能促进腹部核心肌肉的激活来增加躯干的稳定性。然而目前,有关不同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针对腰背肌锻炼的效果尚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对比观察为期3个月的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前后受试者腰背最大肌力和耐力的变化,分析不同方式的平板支撑对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程度,为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核心肌群力量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30名18-24岁未进行过系统体育锻炼的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叁组,分别进行稳定条件下(普通平板支撑)、上肢非稳定条件下(肘及前臂支撑于泡沫轴上,双脚踩于等高平垫上)和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双脚踩于泡沫轴上,肘及前臂支撑于与脚等高的平垫上)的平板支撑训练。干预锻炼为期叁个月,5天/周,3组/天(组间间隔时间为2分钟),3次/组(每次间隔时间为30秒),30秒/次(随着实验的进行可逐渐延长至3分钟/次)。实验期间,嘱咐受试者不改变其他的生活方式。利用Cybex-Norm等动测试仪测试受试者在干预训练前后腰背肌的峰力矩和耐力比。受试者以60°/s尽最大力量进行躯干屈伸运动各6次,记录其中最大值即峰力矩;所测峰力矩与个体体重的比值即单位峰值力矩。休息2分钟后,受试者以180°/s连续进行15次最大力腰背屈伸动作,计算最后5次做功量与最前5次做功量之比,即耐力比,代表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配对t检验比较平板支撑锻炼前后的组内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相应指标的组间差异,显着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1.干预前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N*m/kg)分别为2.83±0.40、3.04±0.53、3.23±0.58,干预后叁组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为2.89±04、3.15±0.57、3.37±0.5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叁组受试者的单位峰值力矩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平板支撑锻炼后,上肢(P=0.031)、下肢非稳定组(P=0.005)的腰背肌力均显着大于锻炼前,稳定组腰背肌力锻炼前后未见明显变化。2.干预前稳定条件下和上肢、下肢非稳定条件下平板支撑受试者的耐力比为0.83±0.07、0.84±0.07、0.83±0.07,干预后叁组受试者的耐力比为0.84±0.07、0.86±0.06、0.84±0.07。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下肢非稳定组锻炼后腰背肌耐力显着大于锻炼前(P=0.044),稳定组和上肢非稳定组的腰背肌耐力在干预前后未见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方式的平板支撑锻炼对大学生腰背肌力的影响并不相同。3个月的单一普通平板支撑锻炼未能改善大学生的腰背肌力。比较而言,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比稳定条件下更有利于腰背肌群最大肌力的增加,其中下肢非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效果更好。此外,下肢不稳定平板支撑还可以提高腰背肌耐力。因此,以平板支撑进行腰背肌锻炼时应注意支撑方式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魏鸿瞻,高炳宏,赵可伟,钟连超,谢友军[2](2019)在《两种力量训练模式对体院男大学生下肢运动能力及身体形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不同训练负荷和训练量的抗阻训练是刺激肌肉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抗阻训练强度的增加,将导致快速收缩肌纤维的募集程度增加。相反,高量训练计划将会引起更大的代谢应激。有研究表明,利用短间歇、高次数和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对肌肉肥大有明显作用,并伴随肌肉力量的增长;利用长间歇、低次数和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则对增加肌肉力量更为显着,其次对肌肉围度有一定增加。基于速度和下肢爆发力的研究,学者认为最大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水平影响着爆发力,同时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对爆发力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前人大多是基于高水平运动员或普通人进行的抗阻训练研究,所以对于肌力增长和肌围度增加不能有效区分是否是训练带来的增益。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在体院男大学生中对比高强度训练(High-Intensity,INT)(高强度、长间歇、低次数)和高量训练(High-Volume,VOL)(中等强度、短间歇、高次数)方法,在8周训练前后,对最大力量(1Repetition Maximum,RM)、大腿围度、下肢爆发力、速度及灵敏进行分析,探讨在此人群范围内,适合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最佳力量训练方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受试对象从体院在校大学生中选取23名男生,依照训练前1RM深蹲测试成绩按配对法分为2组:高强度训练组(n=12;年龄22.7±2.3岁;身高177.9±6.2cm;体重75.5±8.7kg;抗阻训练年限3.1±1.0年)和高量训练组(n=11;年龄22.3±2.6岁;身高175.1±4.8cm;体重65.9±7.7kg;抗阻训练年限2.9±0.8年)。2.2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开始前,由获得NSCA-CSCS认证的体能教练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了为期2周(3次/周)的准备期训练。准备阶段主要围绕实验中选取的高位深蹲、传统硬拉、站姿杠铃推肩和俯身杠铃划船4个动作进行,从动作要领、动作速度、呼吸方式等方面进行讲解与示范,令每组受试者均按照相对应训练模式进行分组训练。2.3测试及训练安排分别在训练前、后进行了体成分、大腿围度、下肢最大力量、纵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Squat jump,SJ)、40米冲刺和5-0-5灵敏性测试。随后,受试者在体能训练专家指导下完成每周3次为期8周的抗阻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周一、叁、五下午5点至6点半,每次训练课内容包括:跑步机慢跑、泡沫轴滚压、高位深蹲、传统硬拉、站姿杠铃肩推、俯身杠铃划船和主动拉伸及按摩。下肢力量练习:深蹲和硬拉采用不同训练模式(INT组:强度85-90%1RM、重复次数3-5次、组间歇3min;VOL组:强度70-80%1RM、重复次数8-12次、组间歇1min),肩推和俯身划船均采用高量组训练模式,每个动作做4组,依次循环进行。2.4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D表示。组和时间交互效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组实验前、后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着差异。研究结果:3.1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比较分析经过8周抗阻训练,高强度组体重有所下降,高量组体重有所提升;两组受试者体脂百分比均显着下降(P=0.000),高强度组下降更明显(P=0.018)。3.2实验前后下肢力量、爆发力、速度及灵敏比较分析经过8周抗阻训练,两组绝对力量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VOL组P=0.000),组间方差分析(F=10.659,P=0.004),高强度组绝对力量提升最明显;两组内的相对力量也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P=0.000;VOL组P=0.001),组间方差分析(F=6.542;P=0.019),高强度组相对力量提升最明显;两组的CMJ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P=0.002;VOL组P=0.007),其中高强度组提升更明显;两组的SJ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VOL组P=0.000),且高强度组提升较快;40米成绩两组均有提升(VOL组P=0.003),组间方差分析(F=4.669;P=0.042),高量组成绩提升较为明显;高强度组灵敏素质提升较显着(P=0.023)。研究结论:(1)经过8周训练干预后,高强度组显着提升了受试者深蹲最大力量、下肢爆发力和5-0-5灵敏素质;(2)高量组在训练干预后体重和大腿围度增加、体脂百分比降低,且40米冲刺能力得到增强;(3)相较于高量训练组,高强度力量训练能更好的提升训练者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而高量训练则在改善身体成分上有更突出的结果。对于体院男大学生,如果在实践当中想增强下肢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可选择高强度训练模式进行至少8周力量训练;如果想增加瘦体重并降低体脂则可选择高量力量训练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洁明,洪煜[3](2019)在《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对肥胖男大学生FMS和体质健康影响的实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的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加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肥胖人群在不断增加。身体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已经在竞技体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积极帮助。因此该研究从运动与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对肥胖男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通过为期15周(每周2次)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比较分析肥胖男大学生干预前后FMS、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指标的变化。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实践参考。研究方法:以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对肥胖男大学生FMS和体质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和2018级非体育专业肥胖型男大学生56人为实验对象(BMI≥28),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8人,年龄分布在19-21岁。实验组进行为期15周(每周2次)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对照组保持原上课内容,进行传统的体能练习,不进行饮食干预。实验组身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动作准备训练、支柱力量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能量系统发展训练和恢复再生训练训练。此外在实验前4周,根据前期的FMS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纠正性训练。在饮食干预方面,实验组学生每2周进行一次健康饮食知识讲座和反馈,要求学生以低脂肪、优质蛋白食物的摄入为主,减少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摄入,注重食物营养的合理搭配和控制饮食,尤其是睡前严禁饮食;同时要求学生制定饮食处方,填写每餐饮食内容,并发送就餐照片。在实验过程中,定期监测受试学生的体重。此外,为更好的体现实验效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出勤、运动耐受性、饮食反馈等情况,对其进行心理指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纠正不适和逆反心理,对于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积极鼓励。研究结果:1)经过15周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后,实验组肥胖男大学的FMS整体得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呈显着差异性(P<0.05);结果表明,适度的身体功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肥胖男大学生的身体动作,强化运动中的身体弱链环节,减少运动中的代偿性,降低运动风险,提升运动能力。2)15周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后,实验组的脂肪量、去脂体重、身体水分、体脂肪率以及BMI指数都有所下降,综合得分也有所提升,与训练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有效的改善肥胖男大学生的身体成分,降低肥胖男大学生的BMI和体脂百分比,改善身体形态,有效的降低体重。3)实验组肥胖男大学生经过15周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得到显着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的提升肥胖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4)通过问卷对实验组肥胖男大学生进行主观感受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肥胖男大学生对身体功能训练具有较浓的兴趣,并且可以认识到身体功能训练在提高运动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结论与建议:1)实验组经过15周的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改善强化运动中的身体弱链环节,减少运动中的代偿性,降低运动风险;降低肥胖男大学生的BMI和体脂百分比,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肥胖男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2)身体功能训练已在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但上述实验只是对FMS测试、体成分、运动能力测试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判,对深层次的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的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将从多角度、深层次的多方面对身体功能训练的效果和价值进行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孔存青,陈兴才,刘玉玲,韦丽华,李德政[4](2019)在《同年龄段某部队男官兵与某在校男大学生肥胖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调查某部队男官兵与某在校男大学生肥胖现况、二者之间肥胖情况及脂肪肌肉参数的差异,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部队男官兵508名和在校男大学生550名。以体重指数(Ibm)≥28. 0 kg/m~2、腰臀比(WHR)<0. 90或体脂率(PBF)≥25%为肥胖。根据年龄划分为3组:17~19岁组、20~22岁组及≥23岁组。采用MC-18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成分指标,并比较各组肥胖情况及脂肪肌肉参数的差异。结果:(1)部队男官兵的WHR肥胖率及总体肥胖率明显高于在校男大学生,WHR肥胖率在两个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P<0. 05)。(2)在校男大学生(或部队男官兵)人群中,各年龄组内肥胖组的脂肪量(FM)、内脏脂肪含量(VFC)、皮下脂肪含量(SFC)、躯干脂肪量(TFM)、上肢脂肪量(ULFM)、下肢脂肪量(LLFM)和下肢肌肉量(LLLM)均显着高于非肥胖体重正常人群(P<0. 05)。(3)肥胖人群中,17~19岁组内部队男官兵的TFM显着低于在校男大学生(P<0. 05);但在20~22岁组及≥23岁组中,部队男官兵的去脂体重(FFM)、肌肉量(LM)、躯干肌肉量(TLM)和上肢肌肉量(ULLM)均显着高于在校男大学生(P<0. 01)。结论:部队男官兵总体肥胖率高于在校男大学生,在评价肥胖的指标上,官兵与学生存在年龄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合,随曾辉,侯希贺,王人卫,温鑫菲[5](2019)在《不同类型抗阻训练对男大学生体成分及骨密度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抗阻训练对男性大学生上肢体成分、最大力量和骨密度的影响效果,为大学生选取合理的抗阻训练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按照自愿原则,选取上海师范大学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最大力量组(maximum-strength group,MS组)12名、快速力量组(speed-strength group,SS组)15名和力量耐力组(strength-endurance group,SE组)15名,进行为期6周,每周2次的抗阻训练。实验前后,采用递增负荷的方法测定受试者最大力量以制定训练方案,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扫描仪进行上肢体成分、骨密度等指标的测量。结果经6周持续力量抗阻训练,上肢最大力量随训练时间提高,SE组增长更快[训练前后分别为(51.00±4.81)(67.20±5.66)(76.87±6.21)kg];SS组和SE组体脂率下降[训练前后分别为(13.50±4.10)%,(12.60±2.80)%;(13.70±3.80)%,(12.70±3.10)%;t值分别为2.35,2.30,P值均<0.05],上肢瘦体重(LM)升高[训练前后分别为(5.19±0.59)(5.86±0.61);(5.27±0.72)(6.21±0.59)kg](t值分别为-2.48,-2.94,P值均<0.05),训练前后MS组的体脂率[(14.0±3.3)%,(13.6±2.3)%]和上肢LM[(5.33±0.81)(5.41±0.79)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1,-0.22,P值均>0.05)。训练后各组受试者上肢骨矿物质含量(BMC)和骨密度(BMD)均升高,但仅有SS组和SE组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2.43,P值均<0.05)。结论对男大学生进行力量耐力抗阻训练更能有效促进肌力增长、提高骨密度和改善上肢体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张欣然[6](2019)在《我国医学专业男大学生体质健康跟踪研究——以某医科大学2015级医学专业男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医科大学2015级医学专业男大学生近四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发现近四年2015级医学专业男大学生平均身高、体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低于2014年全国同龄组水平,肥胖人数逐年增加;肺活量成绩优于2014年全国同龄组水平,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坐位体前屈成绩优于2014年全国同龄组水平,整体上成绩呈下降趋势;50米跑、100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成绩整体上呈下滑趋势。结论:近四年2015级医学专业男大学生身体纵横向发育较为缓慢,肥胖率逐年增加;呼吸机能、身体素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洪煜,刘会平[7](2019)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男大学生羽毛球选手击球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男大学生羽毛球选手击球表现的影响。羽毛球的击球表现评价可通过雷达测速枪测量速度,并根据击球落点位置给予准确性赋分。研究表明:核心训练主要着重在腰腹部的耐力、腰腹部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以及肩关节的稳定性和爆发力;加强核心训练对羽毛球击球时的力量传导、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起到稳定和支持作用。羽毛球基础体能训练时可适度加入核心训练,能有效提升羽毛球击球与击球表现,甚至是击球深度、击球准确性及击球准确性等。中长期的力量训练可能提升男大学生羽毛球选手的击球速度,但单一次的力量训练反而会产生击球速度下降、击球准确性下滑等现象,所以,训练的方式和时机也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胡海旭,吕玉军,贺茜娜,宋卫东[8](2019)在《男大学生有氧能力/心肺适能的跑步测评方式验证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男大学生1 000 m跑与有氧能力/心肺适能的关系,以便选择更可行和更有效的健康测评办法和促进策略。方法:招募男大学生45名,分别进行实验室■O_(2max)直接测试以及田径场1 000 m计时跑、3 000 m计时跑、12 min计程跑间接测试■O_(2max)。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检验1 000 m跑与■O_(2max)的关系强度;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比较3种间接测试方法反映■O_(2max)的程度强弱及其排序。结果:(1)1 000 m跑作为一元自变量可解释■O_(2max).kg~(-1).min~(-1)总变异的39.7%,■O_(2max).min~(-1)的总变异的29.9%;(2)包括《标准》中其他自变量组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解释■O_(2max).kg~(-1).min~(-1)总变异的47.6%,■O_(2max).min~(-1)的总变异的44%;(3)3者比较,12 min跑和3 000 m跑间接测评男大学生的最大摄氧量更为有效。结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用以测评男大学生有氧能力/心肺适能的1 000 m跑和相关测试内容的效度一般。12 min跑和3 000 m跑较现行的1 000 m跑能更好地测评男大学生的有氧能力/心肺适能。建议面向男大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外锻炼的健康促进干预方面采用12 min跑或3 000 m跑,测评采用更为准确和便捷的12 min计程跑或2 400 m计时跑。(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陶爽[9](2019)在《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20岁左右男大学生18名,分为标准体重组和肥胖组。比较两种运动前后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急性有氧运动能改善男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对于提高肥胖者的抑制控制能力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6期)

马巧云,刘驰[10](2019)在《西安地区男大学生内裤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地区男大学生内裤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内裤色彩、款式、面料和图案花型、品牌认知度及消费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男士内裤的需求及喜好,探究影响消费者购买内裤的因素,为男士内裤的设计、制作及销售提供参考与建议,以提高男士内裤设计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服装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男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不同训练负荷和训练量的抗阻训练是刺激肌肉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抗阻训练强度的增加,将导致快速收缩肌纤维的募集程度增加。相反,高量训练计划将会引起更大的代谢应激。有研究表明,利用短间歇、高次数和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对肌肉肥大有明显作用,并伴随肌肉力量的增长;利用长间歇、低次数和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则对增加肌肉力量更为显着,其次对肌肉围度有一定增加。基于速度和下肢爆发力的研究,学者认为最大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水平影响着爆发力,同时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对爆发力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前人大多是基于高水平运动员或普通人进行的抗阻训练研究,所以对于肌力增长和肌围度增加不能有效区分是否是训练带来的增益。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在体院男大学生中对比高强度训练(High-Intensity,INT)(高强度、长间歇、低次数)和高量训练(High-Volume,VOL)(中等强度、短间歇、高次数)方法,在8周训练前后,对最大力量(1Repetition Maximum,RM)、大腿围度、下肢爆发力、速度及灵敏进行分析,探讨在此人群范围内,适合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最佳力量训练方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受试对象从体院在校大学生中选取23名男生,依照训练前1RM深蹲测试成绩按配对法分为2组:高强度训练组(n=12;年龄22.7±2.3岁;身高177.9±6.2cm;体重75.5±8.7kg;抗阻训练年限3.1±1.0年)和高量训练组(n=11;年龄22.3±2.6岁;身高175.1±4.8cm;体重65.9±7.7kg;抗阻训练年限2.9±0.8年)。2.2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开始前,由获得NSCA-CSCS认证的体能教练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了为期2周(3次/周)的准备期训练。准备阶段主要围绕实验中选取的高位深蹲、传统硬拉、站姿杠铃推肩和俯身杠铃划船4个动作进行,从动作要领、动作速度、呼吸方式等方面进行讲解与示范,令每组受试者均按照相对应训练模式进行分组训练。2.3测试及训练安排分别在训练前、后进行了体成分、大腿围度、下肢最大力量、纵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Squat jump,SJ)、40米冲刺和5-0-5灵敏性测试。随后,受试者在体能训练专家指导下完成每周3次为期8周的抗阻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周一、叁、五下午5点至6点半,每次训练课内容包括:跑步机慢跑、泡沫轴滚压、高位深蹲、传统硬拉、站姿杠铃肩推、俯身杠铃划船和主动拉伸及按摩。下肢力量练习:深蹲和硬拉采用不同训练模式(INT组:强度85-90%1RM、重复次数3-5次、组间歇3min;VOL组:强度70-80%1RM、重复次数8-12次、组间歇1min),肩推和俯身划船均采用高量组训练模式,每个动作做4组,依次循环进行。2.4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D表示。组和时间交互效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组实验前、后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着差异。研究结果:3.1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比较分析经过8周抗阻训练,高强度组体重有所下降,高量组体重有所提升;两组受试者体脂百分比均显着下降(P=0.000),高强度组下降更明显(P=0.018)。3.2实验前后下肢力量、爆发力、速度及灵敏比较分析经过8周抗阻训练,两组绝对力量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VOL组P=0.000),组间方差分析(F=10.659,P=0.004),高强度组绝对力量提升最明显;两组内的相对力量也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P=0.000;VOL组P=0.001),组间方差分析(F=6.542;P=0.019),高强度组相对力量提升最明显;两组的CMJ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P=0.002;VOL组P=0.007),其中高强度组提升更明显;两组的SJ成绩均有非常显着提升(INT组&VOL组P=0.000),且高强度组提升较快;40米成绩两组均有提升(VOL组P=0.003),组间方差分析(F=4.669;P=0.042),高量组成绩提升较为明显;高强度组灵敏素质提升较显着(P=0.023)。研究结论:(1)经过8周训练干预后,高强度组显着提升了受试者深蹲最大力量、下肢爆发力和5-0-5灵敏素质;(2)高量组在训练干预后体重和大腿围度增加、体脂百分比降低,且40米冲刺能力得到增强;(3)相较于高量训练组,高强度力量训练能更好的提升训练者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而高量训练则在改善身体成分上有更突出的结果。对于体院男大学生,如果在实践当中想增强下肢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可选择高强度训练模式进行至少8周力量训练;如果想增加瘦体重并降低体脂则可选择高量力量训练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滕竹鸣,徐冬青.不同稳定条件下的平板支撑锻炼对男大学生腰背肌力量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魏鸿瞻,高炳宏,赵可伟,钟连超,谢友军.两种力量训练模式对体院男大学生下肢运动能力及身体形态的对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李洁明,洪煜.身体功能训练+饮食干预对肥胖男大学生FMS和体质健康影响的实效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孔存青,陈兴才,刘玉玲,韦丽华,李德政.同年龄段某部队男官兵与某在校男大学生肥胖情况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5].李合,随曾辉,侯希贺,王人卫,温鑫菲.不同类型抗阻训练对男大学生体成分及骨密度的影响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9

[6].张欣然.我国医学专业男大学生体质健康跟踪研究——以某医科大学2015级医学专业男生为例[J].体育科技.2019

[7].洪煜,刘会平.核心力量训练对男大学生羽毛球选手击球之影响[J].体育科技.2019

[8].胡海旭,吕玉军,贺茜娜,宋卫东.男大学生有氧能力/心肺适能的跑步测评方式验证与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9].陶爽.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

[10].马巧云,刘驰.西安地区男大学生内裤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J].服装学报.2019

标签:;  ;  ;  ;  

男大学生论文-滕竹鸣,徐冬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