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锚固段论文-李金华,朱海西,宋涛

内锚固段论文-李金华,朱海西,宋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锚固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剪应力分布,极限承载力

内锚固段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华,朱海西,宋涛[1](2016)在《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剪应力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剪应力分布规律,基于B Benmokrane叁阶段线性函数建立锚固体与孔壁界面的剪切滑移本构模型,采用荷载传递函数法,对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剪应力沿轴向的分布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得到了不同状态下剪应力沿锚固段轴向的分布特征方程,然后结合实际工程对预应力锚索不同工作状态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状态下锚固段剪应力沿轴向分布不同,最大剪应力逐渐向锚固段内侧转移,在弹性变形阶段之后剪应力达到峰值此后保持不变;预应力锚索进入残余变形阶段后,塑性区长度不再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预应力锚索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周辉,徐荣超,张传庆,卢景景,孟凡震[2](2015)在《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长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长度对杆体轴力及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将锚杆内锚固段长度与杆体总长度之比定义为内锚固段长度系数,根据锚固界面剪应力计算公式,推导锚杆轴力与杆体伸长量的关系式。在分析内锚固段长度系数对杆体轴力影响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在锚杆杆体总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内锚固段长度,可有效控制杆体轴力的增大。基于预应力锚杆加固围岩的组合拱理论,利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内锚固段长度对锚杆的预应力场及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锚固段长度的降低,有利于扩大锚杆的预应力场影响范围、提高围岩有效承载圈厚度、减少围岩塑性区深度和变形量。最后,讨论了通过改变锚固长度协调支护刚度的工程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9期)

杨杰[3](2015)在《泥岩中枣核形锚索内锚固段受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不断发展,岩土锚固技术因其采用调动岩土体的自身强度,主动发挥岩土体的自承能力来加固岩土体的突出优势而得到了广泛使用。岩土锚固中预应力拉力型锚索技术通过钢绞线与砂浆体之间(第一界面)的粘结力以及砂浆体与周围岩体之间(第二界面)的粘结力来传递荷载,且因其地层适应性强、锚固效率高且便于施工而得到普遍应用与快速发展。现阶段已有许多专门针对预应力锚索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拉力型和压力型锚索已经提出了许多分析理论、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模型,我国四川盆地地区的边坡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性质不同的岩层,特别是红层泥岩,因其具有强烈的亲水性,透水性小,遇水易发生软化、塑变现象,抗风化能力很弱,因此极易崩解,表现出与其它类型的岩石大相径庭的物理力学性质。现在针对锚索或泥岩已分别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却鲜有对泥岩条件下锚索的研究,所以本文基于重庆市某深基坑泥岩边坡,对泥岩条件下的预应力拉力型锚索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性作了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预应力拉力型锚索及其在国内外相关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并对其分类、构成以及锚固机理作了详细论述;根据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推导了锚索的剪应力分布公式,并由第3章中现场试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到了试验条件下的锚索理论极限承载力;此外,基于实际工程现场试验,就泥岩条件下的预应力拉力型锚索极限破坏受力特性作了研究,试验旨在研究现场工程锚索:1.在不同锚固段长度情况下的受力状况;2.枣核形锚索与直线形锚索内锚固段的受力状况。试验得到了不同锚固段长度对应的极限承载力,并证实了枣核形锚索的极限承载能力较直线形锚索有所提高。最后通过FLAC3D软件对泥岩条件下的拉力型锚索的轴力分布、剪应力分布以及不同锚固段长度对应的极限承载力作了模拟研究,并通过采用设置接触面(interface)模拟了直线形锚索与枣核形锚索的受力情况。(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程贤忠[4](2015)在《拉压分散型锚索内锚固段受力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锚固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桥梁隧道、公路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大量投入,大坝、边坡、深基坑等大型建设工程对岩土锚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传统的锚固技术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在研究、总结传统锚索的锚固特点后,不断创新尝试,研究新的锚索结构形式—拉压分散型锚索,新型拉压分散型锚索继承了传统锚索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传统锚索的不足之处。拉压分散型锚索不仅提高了锚索的锚固强度,而且还提高了锚索的安全强度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岩土锚固工程的需要.本论文主要针对新型拉压分散型锚索的锚固段的受力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第二章主要根据收集的拉力型锚索、压力型锚索锚固的理论资料,并据此利用Kelvin位移解,推导了拉压分散型锚索锚固段的应力分布规律。第叁章通过现场试验,设计拉压分散型锚索结构,实测拉压分散型锚索的极限承载力,分析锚索锚固段受力性能。第四章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模分析不同工况下拉压分散型锚索的剪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剪应力分布的因素。最后综合理论推导结果、现场试验数据以及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新型拉压分散型锚索的受力机理和优越性,为今后拉压分散型锚索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工程实践提供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邹德兵,刘麟[5](2012)在《内锚固段长度计算公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国内各行业土木工程规范中内锚固长度计算公式的区别、联系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内各行业规范,通过对锚索(杆)胶结式内锚固段长度计算公式的比较研究,发现按不同行业规范计算的内锚固段长度相差较大。究其原因,系采用现行规范计算内锚固段长度时,因执行不同的荷载规定(设计值与标准值混用),各计算公式的安全裕度不同而产生的较大差异。因此建议在以后修订规范时,能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尽量缩小差异,以使规范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工作。(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2年05期)

蒋锁红,林鹏,郑文炜,康绳祖,管俊峰[6](2011)在《李家峡拱坝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大吨位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研究,对分析其加固作用机理、指导大型岩土结构的加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李家峡拱坝重力墩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的十多年观测结果,对锚固段的岩体变形特性、锚固段岩体变形与垂线测量值的关系、长期作用下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等进行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垂线观测资料真实反映了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周围岩体的变形;(2)内锚固段一定范围内,周围岩体存在较严重的损伤破坏;(3)尽管锚索的张拉施工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但是内锚固段岩体的变形却要在4~5年内缓慢完成,不同的岩体,时间相差较多;(4)对于无粘结锚索,锚固力将可能损失30%左右。实践证明对于预应力锚固,采用全粘结锚索要比无粘结锚索锚固力损失少。(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罗卫华,胡毅夫,张爱民[7](2011)在《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锚固特性及参数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半无限体柱状孔洞内受均布压力作用下的弹性解,推导出杆体与浆体界面、浆体与岩土体界面及周边岩土体内的位移和剪应力的分布形式,考虑外荷载大小、浆体与岩土体的弹模比及孔径等因素对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的锚固特性的影响,旨在对预应力锚杆加固机理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蒋锁红,林鹏[8](2010)在《李家峡拱坝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大吨位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研究,对分析其加固作用机理、指导大型岩土结构的加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李家峡拱坝重力墩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的长期观测结果,对锚固段的岩体变形特性、锚固段岩体变形与垂线测量值的关系、长期作用下预应力锚索锚固力损失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垂线观测资料真实反映了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的变形;(2)内锚固段一定范围内,周围岩体存在较严重的损伤破坏;(3)尽管锚索的张拉施工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但是内锚固段岩体的变形却要在4~5年内缓慢完成,不同的岩体,时间相差较多;(4)对于无粘结锚索,锚固力将损失30%左右。实践证明对于预应力锚固,采用全粘结锚索要比无粘结锚索锚固力损失少。(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8)

查支祥[9](2010)在《锚固类结构内锚固段粘结应力弹性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入应力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建立平面应变条件下锚索拉拔理论模型。再基于最小能量原理推导出锚索和周边介质之间的粘结应力从而获得锚索及其介质中的所有应力解。(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8)

卢黎[10](2010)在《压力型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型岩锚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岩土锚固技术,在引入我国的十余年时间里,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在水利边坡锚固,道路边坡支护,隧道洞口加固,建筑基础抗浮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践中体现出了优良的锚固性能和较好的性价比。但是,压力型岩锚的工程应用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因此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潜在风险隐患或过度浪费的现象。论文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岩土工程减灾”(50625824)和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攻关项目(CSTC2008AC0077)为依托,采用野外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压力型岩锚内锚固段的锚固性能和受力机理。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①根据压力型岩锚的主要失效模式,从理论上分析其荷载传递机制。选择合适的荷载传递模型,考虑注浆体的叁向受力状态,基于Kelvin解建立反映压力型岩锚注浆体与岩体粘结界面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方程,求解界面剪应力分布规律以及注浆体中轴向和径向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建立了简化的弹性迭加模型,计算锚固体周围岩体中的应力场。分析了各种锚固体和岩体材料参数对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②选取重庆地区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岩石,注浆体、高强钢筋为原材料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适合模型试验的承载体和无粘结钢筋实施方案,设计了不同的锚固段长度,研究锚固段长度这一主要因素对压力型岩锚锚固性能的影响。在试验室中获得了压力型岩锚的荷载位移全曲线。通过与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拉力型岩锚进行对比,分析了二者在承载力,位移等各种宏观力学机理上的不同表现。③选择有代表性的现场岩质边坡,进行压力型岩锚的现场原位拉拔试验。试验钻孔130mm,采用6束1860MPa标准无粘结钢绞线为锚索杆体,30MPa级抗压强度的砂浆,模拟实际工程条件进行测试,获得了压力型岩锚在各种失效模式下的拉拔力学性能,现场压力型锚索的荷载位移全曲线,受力全过程中的界面剪应力分布演化特征。研究了压力型锚索的位移延性性能。在锚固段注浆体中置入应变测试元件,测试了受力过程中锚固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进行对比,相互验证。④对压力(分散)型岩锚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选用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的模型和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将数值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和参数的合理性,分析了不同锚固长度,不同孔径等多种条件对锚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岩体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对压力分散型岩锚的优化设计概念进行数值计算验证,并总结了相关的规律。⑤结合工程实践,对压力型岩锚和压力分散型岩锚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构造要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压力型岩锚的优化设计方法,该优化方法反映不同锚固长度对注岩界面峰值剪应力的影响,可使承载力随锚固长度的增长而自动趋于收敛。结合实际工程测量压力型岩锚的预应力损失,分析钢绞线应力松弛的情况和原因。通过梯级布置方案,优化了压力分散型岩锚设计方法。综上所述,理论分析的公式可以较好地解释弹性阶段试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所反映的规律基本一致,叁者互为验证。这说明本文的理论分析合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准确可信,数值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对压力型岩锚锚固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法、施工工艺以及相关规范的制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5-01)

内锚固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长度对杆体轴力及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将锚杆内锚固段长度与杆体总长度之比定义为内锚固段长度系数,根据锚固界面剪应力计算公式,推导锚杆轴力与杆体伸长量的关系式。在分析内锚固段长度系数对杆体轴力影响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在锚杆杆体总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内锚固段长度,可有效控制杆体轴力的增大。基于预应力锚杆加固围岩的组合拱理论,利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内锚固段长度对锚杆的预应力场及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锚固段长度的降低,有利于扩大锚杆的预应力场影响范围、提高围岩有效承载圈厚度、减少围岩塑性区深度和变形量。最后,讨论了通过改变锚固长度协调支护刚度的工程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锚固段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华,朱海西,宋涛.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剪应力分布规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

[2].周辉,徐荣超,张传庆,卢景景,孟凡震.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长度效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5

[3].杨杰.泥岩中枣核形锚索内锚固段受力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程贤忠.拉压分散型锚索内锚固段受力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

[5].邹德兵,刘麟.内锚固段长度计算公式比较研究[J].人民长江.2012

[6].蒋锁红,林鹏,郑文炜,康绳祖,管俊峰.李家峡拱坝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11

[7].罗卫华,胡毅夫,张爱民.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锚固特性及参数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

[8].蒋锁红,林鹏.李家峡拱坝大吨位锚索内锚固段岩体变形分析[C].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9].查支祥.锚固类结构内锚固段粘结应力弹性解[C].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10].卢黎.压力型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

标签:;  ;  ;  ;  

内锚固段论文-李金华,朱海西,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