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王立冬

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王立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甲基异柳磷,蔬菜,土壤,对映体

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冬[1](2018)在《甲基异柳磷在蔬菜和土壤中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手性农药以外消旋体形式进入环境后,不同对映体对靶标生物的活性、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和在环境或者植物体中的降解行为通常存在较大差别。传统的农药安全性评价中,往往忽略了手性农药对映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得到的农药风险评估相关数据不够精准。目前甲基异柳磷在蔬菜和土壤中对映体选择性降解数据尚待完善。因此本文系统的进行了手性农药甲基异柳磷在蔬菜和土壤中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本文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与反相手性固定相结合为基础,建立了甲基异柳磷在豇豆、红薯植株、黄瓜、辣椒和土壤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甲基异柳磷对映体(5、100和2000μg/kg)在四种蔬菜和土壤中的日内的添加回收率为87.1-99.6%±5.4(n=5),日间回收率为80.7-98.5%±6.4(n=15);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19);检测限范围为0.02-0.07μg/kg;定量限为0.5μg/kg。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均满足手性农药甲基异柳磷的测定要求。其次,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甲基异柳磷对映体在设施条件下豇豆、红薯植株、黄瓜、辣椒和土壤中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差异。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对映体在豇豆、红薯植株、黄瓜、辣椒和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在豇豆、红薯植株和黄瓜内,(R)-(-)-甲基异柳磷降解速率均快于(S)-(+)-甲基异柳磷,随着施药后时间的推移,导致(S)-(+)-甲基异柳磷在豇豆、红薯植株和黄瓜中被富集;但在辣椒中,(S)-(+)-甲基异柳磷降解速率快于(R)-(-)-甲基异柳磷,这与甲基异柳磷在豇豆、红薯植株和黄瓜中表现出相反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趋势;在设施条件土壤中甲基异柳磷也发生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其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趋势与在豇豆、红薯植株和黄瓜中的情况相同,与在辣椒中的选择性降解趋势相反,即在设施条件土壤中,(R)-(-)-甲基异柳磷优先被降解,(S)-(+)-甲基异柳磷被富集。最后,研究了甲基异柳磷在有氧黑暗条件下四种不同农田土壤中的降解代谢规律。通过向长春弱碱、南昌酸性、杭州弱酸和郑州碱性农田土壤中添加外消旋体甲基异柳磷溶液进行室内培养。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在四种土壤中的降解趋势基本一致,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整个降解过程中甲基异柳磷在四种土壤中的降解都非常缓慢。实验结果说明甲基异柳磷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与土壤的pH有直接的关系。在长春弱碱、南昌酸性、杭州弱酸农田土壤中甲基异柳磷未发生对映体选择性降解。但在郑州碱性农田土壤中,甲基异柳磷发生了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其选择性降解与在设施环境土壤中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趋势一致:(S)-(+)-甲基异柳磷的降解速度小于(R)-(-)-甲基异柳磷,导致(S)-(+)-甲基异柳磷在土壤中被累积。(R)-(-)-甲基异柳磷被优先降解说明在碱性土壤中其更容易被降解。(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石丽红[2](2018)在《茚虫威对映体在水稻上的选择性降解及对家蚕的毒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高分辨率的液质联用仪(UHPLC-HRMS/MS)上建立并验证了检测茚虫威对映体在植株、糙米及稻壳中残留量的方法。于2016及2017年在贵州及湖南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15%茚虫威悬浮剂(EF=0.71)在植株上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在植株上的对映选择性降解,通过150 g/L茚虫威乳油(EF=1.0)的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是否存在对映体转化现象。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制备得到了光学纯度ee值≥98.12%的光学纯对映异构体,以此开展了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茚虫威两个对映体对家蚕毒性的差异性。水稻植株、糙米及稻壳样品均使用乙腈进行农药的提取,用氯化钠进行盐析,经过浓缩之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及C18净化,最后用UHPLC-HRMS/MS进行检测。在水稻植株、糙米及稻壳叁种基质中,R-茚虫威及S-茚虫威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00625~0.625μg/mL及0.01875~1.875μg/m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上述叁种基质中,每个茚虫威单体的定量限(LOQ)分别为12.5×10~(-3)、6.25×10~(-3)及25.0×10~(-3) 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2×10~(-3)、0.07×10~(-3)及0.8×10~(-3) mg/kg。在叁种基质的叁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得到R-茚虫威的平均回收率75.03~102.6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7~11.56%,S-茚虫威的平均回收率为74.00~88.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2~11.28%。此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符合农残分析的要求,可以用来检测实际样品。15%茚虫威悬浮剂及150 g/L茚虫威乳油的施药剂量分别为51.5及36.0 g a.i./ha(其中活性成分S-茚虫威剂量相同),通过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对映体在水稻植株中的不同降解行为及是否存在对映体转化现象。15%茚虫威悬浮剂施用在2016及2017年在贵州及湖南田间后,得到R-茚虫威的消解半衰期T_(1/2)=4.20~6.60 d,S-对映体的消解半衰期T_(1/2)=3.45~3.96 d,整个消解动态试验中对映体分数(EF)值变化为从0.72逐渐减小至0.49。T_(1/2)及EF值的变化表明了施用15%茚虫威悬浮剂后,茚虫威对映体在植株上的消解速率具有差异性,且S-茚虫威降解的速率更快。同时,在150 g/L茚虫威乳油在植株中消解动态试验的整个过程中,未检测到R-茚虫威的存在,表明150 g/L茚虫威乳油在植株中没有发生对映体的转化作用。同一时间及地点,施用茚虫威悬浮剂及乳油两种制剂后其S-茚虫威初始沉积量有差异,表明制剂类型影响S-茚虫威的初始沉积量。2016~2017年贵州及湖南两地的最终残留试验中,施用茚虫威悬浮剂后,在植株、糙米及稻壳中得到的对映体分数EF=0.58~0.66,进一步证实了茚虫威在水稻上的降解确实存在对映选择性,且S-茚虫威降解快于R-茚虫威。而无论是施用茚虫威悬浮剂还是茚虫威乳油,残留量大小顺序为植株>稻壳>糙米,糙米中最终残留量远低于植株及稻壳。可能的原因是茚虫威在植株中转移很慢,喷洒在植株上部的药液,很少转移至中部及下部,因而稻壳与糙米中残留量远低于植株。同时,稻壳将糙米牢牢包裹住,极少的茚虫威从稻壳转移至糙米中,因而糙米中只具有很少的茚虫威残留。150 g/L茚虫威乳油,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以36.0 g a.i./ha的剂量及7 d的间隔期施用2次后,距末次施药14 d后采样,得到的水稻样品是安全的。15%茚虫威悬浮剂,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以51.5 g a.i./ha的剂量,7 d的间隔期施用2次,距末次施药14 d后采样,茚虫威在糙米中残留量为0.037~0.127 mg/kg,其值大于0.1 mg/kg(中国设定的茚虫威在糙米中的MRL),所以使用15%茚虫威悬浮剂,建议距末次施药间隔期要大于14 d。最后,用HPLC分离得到光学纯度ee值为>98.12%的两个光学纯对映异构体,采用浸叶法,选用春蕾×镇珠,采用茚虫威两个光学纯异构体及S-茚虫威富集体(2.33S/1R)进行了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探究并比较了茚虫威两个对映体对家蚕的毒性差异性。结果得到,家蚕的毒性大小为:S-茚虫威>S-茚虫威富集体(2.33S/1R)>R-茚虫威,且R-茚虫威为中毒,S-茚虫威及S-茚虫威富集体(2.33S/1R)均为高毒。这个结果表明,茚虫威两个光学纯对映体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具有差异性,且毒性强弱为:S-茚虫威>R-茚虫威。(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娜,潘兴鲁,杨庆喜,张双,纪明山[3](2018)在《粉唑醇在草莓生长和加工过程中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行为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手性农药粉唑醇在草莓生长及草莓酒加工过程中的选择性降解行为,对草莓进行田间施药,并将草莓模拟家庭酿酒方式加工。样品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手性拆分并检测。结果表明,在草莓生长中两个对映体没有明显的选择性降解行为,(-)-R-粉唑醇在草莓上的半衰期为13.80 d,(+)-S-粉唑醇在草莓上的半衰期为13.60 d。而在草莓酒发酵过程中,统计学分析显示存在明显的选择性降解行为(P<0.05),(+)-S-粉唑醇优先降解。清洗处理组(-)-R-粉唑醇在草莓酒中的半衰期为38.06 d,(+)-S-粉唑醇的半衰期为29.90 d。未清洗处理组(-)-R-粉唑醇在草莓酒发酵中的半衰期为29.31 d,(+)-S-粉唑醇半衰期为22.14 d。(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24期)

吉哲蓉[4](2017)在《两种手性农药在蔬菜中选择性降解及对映体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农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很多国家不允许把无效体施用到环境中去,因此对于手性农药对映体在环境中的降解选择性及对生物体活性差异的研究是手性农药对映体开发应用的依据,为了明确恶唑菌酮和腈菌唑两种手性杀菌剂在不同作物上的降解选择性差异、筛选出高活性对映异构体及对环境生物低毒性的对映异构体,本研究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基础,建立了恶唑菌酮和腈菌唑对映体水平的残留分析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两种手性农药在田间不同作物上立体选择性降解;手性对映体对不同菌株的生物活性差异和对非靶标环境生物——蚯蚓的急性毒性差异、酶活性影响差异,为两种手性农药的精细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腈菌唑和恶唑菌酮对映体进行拆分,并建立了腈菌唑和恶唑菌酮手性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手性固定相、流动相比例等色谱参数对分离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分离条件。建立了这两种手性农药在西红柿、黄瓜和节瓜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2、研究了腈菌唑和恶唑菌酮在番茄、黄瓜和节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结果表明腈菌唑和恶唑菌酮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腈菌唑在叁种蔬菜中均存在立体选择性降解差异,(+)-腈菌唑在番茄、节瓜和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83 d、8.77 d、12.16 d,(-)-腈菌唑在番茄、节瓜、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86 d、10.83 d、13.33 d,番茄、节瓜、黄瓜中(+)-腈菌唑的降解速率均大于(-)-腈菌唑,被优先降解,腈菌唑在节瓜中的半衰期最小。(+)-恶唑菌酮在番茄、节瓜和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9.25 d、13.59 d、5.73 d,(-)-恶唑菌酮在番茄、节瓜和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0 d、14.14 d、5.37 d。恶唑菌酮在番茄果实内存在着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恶唑菌酮的降解速率大于(-)-恶唑菌酮,在节瓜和黄瓜中恶唑菌酮选择性降解行为不明显,但在节瓜中(+)-恶唑菌酮的降解速率略大于(-)-恶唑菌酮,在黄瓜中相反。3、针对腈菌唑和恶唑菌酮外消旋体及其对映体,开展了其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差异。腈菌唑两个对映体间的抑菌活性差别明显,对香蕉炭疽病菌、水稻稻瘟病菌、香蕉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腈菌唑对映体的活性均高于(-)-腈菌唑,而对芒果蒂腐病菌(-)-腈菌唑 >外消旋体>(+)-腈菌唑。恶唑菌酮2个对映体对菌株抑菌活性(-)-恶唑菌酮的活性高于(+)-恶唑菌酮。其中对香蕉炭疽病菌、芒果蒂腐病菌、水稻稻瘟病菌(-)-恶唑菌酮的活性高于外消旋体高于(+)-恶唑菌酮,对香蕉枯萎病菌(-)-恶唑菌酮的活性高于(+)-恶唑菌酮高于外消旋体;对水稻纹枯病菌外消旋体的活性高于(-)-恶唑菌酮的高于(+)-恶唑菌酮。4、研究了两种手性农药及其对映体对环境生物——蚯蚓的急性毒性、体内酶活影响的差异,结果可知,随着染毒时间和染毒浓度的增加,蚯蚓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腈菌唑、(+)-腈菌唑和(-)-腈菌唑的48h-LC50分别为0.16μg/cm2、0.03μg/cm2、0.06μg/cm2。叁者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差异较大,外消旋体与对映体毒性大小顺序为:(+)-腈菌唑>(-)-腈菌唑>腈菌唑。恶唑菌酮、(+)-恶唑菌酮和(-)-恶唑菌酮的 48h-LC50 分别为 2.06 μg/cm2、7.68 μg/cm2、1.10 μg/cm2。比较 3 者的半致死浓度,可以得出毒性大小顺序为:(-)-恶唑菌酮>恶唑菌酮>(+)-恶唑菌酮,叁者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差异较大。腈菌唑及其对映体对蚯蚓的CAT、POD、SOD活性影响均具有显着的差异,(+)-腈菌唑对蚯蚓体内叁种酶的的活性影响均大于(-)-腈菌唑;恶唑菌酮及其对映体对蚯蚓的CAT、POD、SOD活性影响也差异显着。由以上结果得出下列结论:1、建立的两种手性农药在供试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2、手性农药腈菌唑和恶唑菌酮在番茄、黄瓜、节瓜中均存在立体选择性降解,腈菌唑在叁种作物中存在一致的选择性降解规律,而恶唑菌酮在叁种作物中的选择性降解存在差异。3、腈菌唑和恶唑菌酮对映体对5种供试病原菌的生物活性均存在差异,(+)-腈菌唑活性高于(-)-腈菌唑,(-)-恶唑菌酮活性高于(+)-恶唑菌酮。4、两种手性农药对映体对蚯蚓急性毒性、体内酶活性影响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冬冬[5](2017)在《土壤中手性除草剂2,4-滴丙酸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和对映体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防治阔叶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手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过量使用不仅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更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如多个国家都在水体中检测到其残留超标。由于它们的对映异构体在除草活性、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和生物吸收等方面都可能具有立体选择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手性层面研究手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环境归趋。目前关于手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土壤中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的研究已经有过很多报道,但是关于引起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的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报道还很少。本文以典型手性苯氧羧酸除草剂2,4-滴丙酸外消旋体、R型对映体和S型对映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在经过筛选的四种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和对映体转化,并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对映体选择性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培养过程中功能基因rdpA和sdpA的相对丰度变化做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ac-2,4-滴丙酸,R-2,4-滴丙酸和S-2,4-滴丙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远小于非灭菌土壤,说明它在土壤中以微生物降解为主要降解方式。2,4-滴丙酸在不同类型土壤中降解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对映体选择性,森林土(安徽)和菜地土(浙江宁波)中R型对映体被优先降解,水稻土(浙江宁波)中S型对映体被优先降解,试验田土(浙江杭州)中没有表现出对映体选择性。灭菌条件下均没有表现出对映体选择性,说明非生物降解没有对映体选择性。有机质含量会影响2,4-滴丙酸在土壤中的对映体选择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会促进R-2,4-滴丙酸或抑制S-2,4-滴丙酸的降解。(2)森林土(安徽)中,S-2,4-滴丙酸对映体单体培养时没有检测到R-2,4滴丙酸存在,R-2,4-滴丙酸对映体单体培养时检测到S-2,4-滴丙酸的生成,转化速率kRS为1.6×10-2d-1;其他叁种土壤中,R型或S型对映体单体培养时,均检测到了未添加对映体单体的生成,说明对映体之间发生了相互转化;水稻土(浙江宁波)中偏向于R型→S型对映体转化,菜地土(浙江宁波)和试验田土(浙江杭州)为偏向S型→R型对映体转化,K=kRS/kSR分别为1.60,0.54和0.53。(3)2,4-滴丙酸叁种对映体形式分别进行添加培养时,四种土壤中都没有检测到rdpA基因,检测到了sdpA基因;sdpA基因的相对丰度随着培养时间有明显变化,且均在2,4-滴丙酸外消旋体添加培养条件下出现峰值。sdpA基因相对丰度变化与R-,S-和Rac-2,4-滴丙酸残留浓度呈显着性负相关(0-10 d),说明叁种不同对映体形式2,4-滴丙酸均能诱导sdpA基因的扩增。(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6)

聂晶[6](2015)在《海水养殖环境下敌百虫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敌百虫(trichlorfon,TF)是一种手性有机磷农药,在水产养殖中用于杀灭鱼体寄生虫,防治鱼虱虫病等,养殖中使用敌百虫易污染海水,在养殖塘底泥及养殖水产品中残留敌百虫,研究敌百虫对映体在海水养殖环境下的降解行为,可为养殖水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海水、养殖塘底泥、养殖水产品中敌百虫对映体的降解行为。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了固相萃取(SPE)净化样品中敌百虫对映体的前处理方法,优化了提取溶剂、提取体积、上样p H等参数。净化海水样品方法为采用HLB固相萃取柱除去样品杂质;底泥样品采用CARB/NH2柱净化样品;水产品样品采用PLS柱进行固相萃取。建立了分析养殖海水、底泥样品以及水产品中敌百虫对映体的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水样品的流动相比例及流速分别为正己烷:异丙醇:乙醇=90:8.5:1.5(v/v/v),流速1.0ml/min,R-(–)-TF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12mg/L、0.040 mg/L,S-(+)-TF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15 mg/L、0.050mg/L,日内精密度在2.94%~7.10%之间,日间精密度在5.22%~10.81%之间;检测底泥样品的流动相比例为正己烷:异丙醇=90:10(v/v),R-(–)-TF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31μg/g、0.090μg/g,S-(+)-TF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40μg/g、0.097μg/g,DDVP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13μg/g、0.039μg/g,TF回收率在87.15%~91.76%之间,日内精密度在4.13%~8.97%之间,日间精密度在4.36%~9.10%之间,敌敌畏回收率在87.03%~91.85之间,日内精密度在1.22%~3.17%之间,日间精密度在2.11%~3.87%之间;采用内标法检测水产品样品中敌百虫对映体,以速灭威内标,分离敌百虫对映体及内标速灭威的流动相比例为正己烷:异丙醇=91:9(v/v),流速0.8ml/min,R-(–)-TF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16μg/g、0.041μg/g,S-(+)-TF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18μg/g、0.047μg/g,DDVP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09μg/g、0.027μg/g敌百虫对映体的回收率在89.70%~99.96%之间,敌敌畏回收率在90.87%~97.85%之间,内标平均回收率为95%;敌百虫对映体日内精密度在3.83%~7.58%之间,日间精密度在4.30%~9.91%之间,敌敌畏日内精密度在1.98%~2.41%之间,日间精密度在2.10%~3.69%之间。2.考察了海水样品中敌百虫对映体在高浓度(10mg/L)、低浓度(0.5mg/L)及20 oC条件下,分别研究了自然、无菌、无光及无菌无光条件下的敌百虫对映体的降解行为,比较了不同条件下了敌百虫的降解速率k及降解半衰期t1/2,研究发现在不同温度及不同初始浓度的实验条件下ES自然>ES无光>ES无菌≈ES无菌无光,结果表明微生物是R-(–)-TF、S-(+)-TF产生立体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光照为养殖海水中的小型藻类提供光源,促使藻类利用敌百虫作为碳源及磷源合成自身所需物质,对敌百虫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起到一定作用。研究了底泥中微生物对敌百虫对映体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S未灭菌>ES灭菌,微生物是造成敌百虫对映体立体选择性降解的主要因素,并且k未灭菌>k灭菌,t1/2未灭菌>t1/2灭菌,微生物同时影响了敌百虫的降解速率,使敌百虫降解周期减小。分别研究了-18 oC、4 oC、18 oC以及25oC下,敌百虫污染的水产品储藏过程中TF对映体的降解及转化行为,考察了储藏水产品中微生物总量对TF对映体降解速率及选择性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敌百虫易降解形成毒性更高的降解产物敌敌畏(DDVP),随着储藏温度的提高,水产品中微生物总量越高,敌百虫对映体的降解越快,在18oC、25oC储藏条件下敌百虫对映体降解具有立体选择性,-18 oC、4 oC储藏条件下敌百虫对映体降解没有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期刊2015-05-27)

李晓刚,刘一平,刘双清,胡昌弟,柏连阳[7](2012)在《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茚虫威在4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和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1—5.0 mg.kg-1的条件下,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添加回收率在(78.56±3.16)%—(108.16±5.32)%之间,最低检测限为0.01 mg.kg-1,定量限为0.05 mg.kg-1.茚虫威在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消解过程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茚虫威对映体在1#—4#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E1的半衰期分别为15.33 d、19.09 d、10.61 d、11.40 d,E2的半衰期分别为15.44 d、15.61 d、8.58 d、11.13 d,降解快慢顺序为:3#>4#>1#>2#,表明茚虫威在偏碱性的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要快于在酸性土壤中,且对映体的半衰期差异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对映体分数EF值(enantiomer fraction)表明茚虫威对映体在4种供试土壤中除了1#土壤外均存在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2年08期)

朱美娜,李朝阳,李巧玲,曹雅虹,程凤宁[8](2011)在《土壤中甲氰菊酯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氰菊酯是一种重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含有1个手性中心、2个对映异构体。为了进一步阐释甲氰菊酯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对它的生态风险做出更准确评价,利用手性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甲氰菊酯在石家庄大田中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情况。结果表明,甲氰菊酯的降解表现出一定的对映体选择性,高活性的S-甲氰菊酯降解速度快于R-甲氰菊酯,同时按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甲氰菊酯的降解半衰期为13.15 d。施加单一高活性的S-甲氰菊酯时,在降解过程中存在向R-甲氰菊酯转化的现象,试验中R-甲氰菊酯生成的最大量为0.1μg/g,转化率为13.88%,由于转化率较小,对S-甲氰菊酯的活性影响不大,按甲氰菊酯总量计算出的降解半衰期为11.79 d。(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李卫乐[9](2011)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映选择性降解制备R-(-)-扁桃酸》一文中研究指出扁桃酸(Mandelic acid,MA)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中间体。自90年代以来,手性药物开发已形成热潮,研制单构型扁桃酸系列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R-(-)-MA制备的现行工艺是以外消旋体为出发物的手性化学拆分技术路线。由于手性拆分试剂昂贵,且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微生物法制备手性扁桃酸的研究上来。本论文以外消旋扁桃酸为唯一碳源,筛选得到一株可高效选择性降解S-(+)-MA制备R-(-)-MA的菌株。试验从该菌株的性质出发,对菌体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系统优化,旨在获得高产量、高光学纯度的R-(-)-MA;结合优化条件,将菌株应用于2L自制式发酵罐,对其发酵工艺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试验设计及结果如下:1.以扁桃酸为唯一碳源筛选得到目的菌株,并对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经鉴定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2.初步研究了该菌株对扁桃酸的代谢途径。确定S-(+)-MA经扁桃酸脱氢酶氧化为苯乙酮酸,再经脱羧酶脱羧为苯甲醛,继而氧化为苯甲酸,最后进入β-酮己二酸代谢途径,从而留下R-(-)-MA作为研究的目的产物。3.通过驯化试验,提高该菌株对扁桃酸的代谢活力及其对底物耐受性。以此驯化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论文试验,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 aeruginosaL49-S 14。在基础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确定P. aeruginosaL49-S 14最适底物浓度为20g/L。4.对诱导条件进行细致研究。确定最适诱导物为消旋扁桃酸,诱导添加量为5g/L,前期诱导培养时间12h,最佳发酵培养方式为再添加底物的直接发酵方式。5.结合单因素法和统计学试验设计方法,对P. aeruginosa L49-S14的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高产量、高光学纯度(e.e.值)的R-(-)-MA。最终确定,氮源浓度>pH值>Mg2+浓度为影响发酵条件的显着性因素。最终优化得到最优培养基和培养条件:MA 5g/L,酵母膏4.4 g/L,蛋白胨4.4 g/L, MgSO40.58 g/L, MnSO40.05 g/L, K2HPO41 g/L, BCH2PO41g/L, NaCl 1 g/L,接种量5%,温度35℃,pH 7.8,转速160r/min。发酵培养基底物终浓度可达到20g/L,发酵在72h内完成,发酵产物测得的e.e.值可达到(99.2±0.5)%。6.利用自制气升式发酵罐,对发酵罐通气方式、补加底物方式和发酵底物终浓度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前期发酵低通气量,后期(24h之后)高通气量的通气方式进行分批补加底物;底物补加间隔时间12h,前两次补加量10g/L,后叁次补加量5g/L。底物终浓度可达到40g/L,产物e.e.值大于99.7%,发酵完成时间98h。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培养优化和分批补加底物发酵工艺优化,P.aeruginosa L49-S14发酵制备R-(-)-MA能力与未经优化的原始条件相比,底物浓度提高了4倍,即产品R-(-)-MA的生产能力提高了4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李卫乐,曾侦,刘婷婷,李大力,闵伟红[10](2010)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映选择性降解制备R-扁桃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外消旋扁桃酸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选择性降解S-扁桃酸的铜绿假单胞菌,可用于选择性降解S-扁桃酸制备R-扁桃酸。考察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因素对S-扁桃酸降解的影响,并对发酵培养基成分及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35℃、pH值8.0、底物浓度131.4 mmol.L-1的优化条件下,68 h发酵完成,R-扁桃酸收率为48.2%、光学纯度为99.2%。(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0年08期)

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高分辨率的液质联用仪(UHPLC-HRMS/MS)上建立并验证了检测茚虫威对映体在植株、糙米及稻壳中残留量的方法。于2016及2017年在贵州及湖南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15%茚虫威悬浮剂(EF=0.71)在植株上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在植株上的对映选择性降解,通过150 g/L茚虫威乳油(EF=1.0)的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是否存在对映体转化现象。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制备得到了光学纯度ee值≥98.12%的光学纯对映异构体,以此开展了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茚虫威两个对映体对家蚕毒性的差异性。水稻植株、糙米及稻壳样品均使用乙腈进行农药的提取,用氯化钠进行盐析,经过浓缩之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及C18净化,最后用UHPLC-HRMS/MS进行检测。在水稻植株、糙米及稻壳叁种基质中,R-茚虫威及S-茚虫威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00625~0.625μg/mL及0.01875~1.875μg/m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上述叁种基质中,每个茚虫威单体的定量限(LOQ)分别为12.5×10~(-3)、6.25×10~(-3)及25.0×10~(-3) 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2×10~(-3)、0.07×10~(-3)及0.8×10~(-3) mg/kg。在叁种基质的叁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得到R-茚虫威的平均回收率75.03~102.6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7~11.56%,S-茚虫威的平均回收率为74.00~88.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2~11.28%。此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符合农残分析的要求,可以用来检测实际样品。15%茚虫威悬浮剂及150 g/L茚虫威乳油的施药剂量分别为51.5及36.0 g a.i./ha(其中活性成分S-茚虫威剂量相同),通过消解动态试验研究了茚虫威对映体在水稻植株中的不同降解行为及是否存在对映体转化现象。15%茚虫威悬浮剂施用在2016及2017年在贵州及湖南田间后,得到R-茚虫威的消解半衰期T_(1/2)=4.20~6.60 d,S-对映体的消解半衰期T_(1/2)=3.45~3.96 d,整个消解动态试验中对映体分数(EF)值变化为从0.72逐渐减小至0.49。T_(1/2)及EF值的变化表明了施用15%茚虫威悬浮剂后,茚虫威对映体在植株上的消解速率具有差异性,且S-茚虫威降解的速率更快。同时,在150 g/L茚虫威乳油在植株中消解动态试验的整个过程中,未检测到R-茚虫威的存在,表明150 g/L茚虫威乳油在植株中没有发生对映体的转化作用。同一时间及地点,施用茚虫威悬浮剂及乳油两种制剂后其S-茚虫威初始沉积量有差异,表明制剂类型影响S-茚虫威的初始沉积量。2016~2017年贵州及湖南两地的最终残留试验中,施用茚虫威悬浮剂后,在植株、糙米及稻壳中得到的对映体分数EF=0.58~0.66,进一步证实了茚虫威在水稻上的降解确实存在对映选择性,且S-茚虫威降解快于R-茚虫威。而无论是施用茚虫威悬浮剂还是茚虫威乳油,残留量大小顺序为植株>稻壳>糙米,糙米中最终残留量远低于植株及稻壳。可能的原因是茚虫威在植株中转移很慢,喷洒在植株上部的药液,很少转移至中部及下部,因而稻壳与糙米中残留量远低于植株。同时,稻壳将糙米牢牢包裹住,极少的茚虫威从稻壳转移至糙米中,因而糙米中只具有很少的茚虫威残留。150 g/L茚虫威乳油,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以36.0 g a.i./ha的剂量及7 d的间隔期施用2次后,距末次施药14 d后采样,得到的水稻样品是安全的。15%茚虫威悬浮剂,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以51.5 g a.i./ha的剂量,7 d的间隔期施用2次,距末次施药14 d后采样,茚虫威在糙米中残留量为0.037~0.127 mg/kg,其值大于0.1 mg/kg(中国设定的茚虫威在糙米中的MRL),所以使用15%茚虫威悬浮剂,建议距末次施药间隔期要大于14 d。最后,用HPLC分离得到光学纯度ee值为>98.12%的两个光学纯对映异构体,采用浸叶法,选用春蕾×镇珠,采用茚虫威两个光学纯异构体及S-茚虫威富集体(2.33S/1R)进行了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探究并比较了茚虫威两个对映体对家蚕的毒性差异性。结果得到,家蚕的毒性大小为:S-茚虫威>S-茚虫威富集体(2.33S/1R)>R-茚虫威,且R-茚虫威为中毒,S-茚虫威及S-茚虫威富集体(2.33S/1R)均为高毒。这个结果表明,茚虫威两个光学纯对映体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具有差异性,且毒性强弱为:S-茚虫威>R-茚虫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冬.甲基异柳磷在蔬菜和土壤中的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2].石丽红.茚虫威对映体在水稻上的选择性降解及对家蚕的毒性差异研究[D].贵州大学.2018

[3].刘娜,潘兴鲁,杨庆喜,张双,纪明山.粉唑醇在草莓生长和加工过程中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行为规律[J].食品科学.2018

[4].吉哲蓉.两种手性农药在蔬菜中选择性降解及对映体生物活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7

[5].张冬冬.土壤中手性除草剂2,4-滴丙酸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和对映体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聂晶.海水养殖环境下敌百虫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

[7].李晓刚,刘一平,刘双清,胡昌弟,柏连阳.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J].环境化学.2012

[8].朱美娜,李朝阳,李巧玲,曹雅虹,程凤宁.土壤中甲氰菊酯对映体选择性降解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

[9].李卫乐.铜绿假单胞菌对映选择性降解制备R-(-)-扁桃酸[D].吉林农业大学.2011

[10].李卫乐,曾侦,刘婷婷,李大力,闵伟红.铜绿假单胞菌对映选择性降解制备R-扁桃酸[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

标签:;  ;  ;  ;  

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论文-王立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