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层结构论文-芮丹

中低层结构论文-芮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低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施工技术,基础

中低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芮丹[1](2013)在《浅析高层建筑在结构与施工方面与中低层建筑的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在建筑机械使用上高层建筑由于层数较高,基础埋置深度大,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复杂,因此在施工中要解决垂直运输高程大,吊装运输量大,建筑材料、制品、设备数量多,要求复杂,人员交通量大等一些问题。与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7期)

黄艳,阚明辉,王自法[2](2011)在《中低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大地震中大量中低层框架房屋结构的破坏资料表明,结构的破坏模式并非实验室和设计中预设的‘强柱弱梁'和‘强连接、弱构件'的延性模式,恰恰相反,由于梁、柱、楼板整体浇注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使得梁板刚度大于柱,结构的实际破坏模式为‘强梁板弱柱'的典型‘剪切型'脆性破坏。作者在走访灾后重建现场还发现,影响处于抗震设防范围之外的乡镇村重建房屋抗震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造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现场调查和检测表明:1)处于抗震设计规范之外的乡、镇、村甚至经济水平不高的县城,其建造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水平很低,又加之没有采用科学的建造方式,从而使建筑整体质量受到很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在作者走访的都江堰、绵竹等地都很常见;2)某个地区一定范围内,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房屋建造的建筑材料、施工水平和建筑方式差别不大;因此,从这些地区所选各项材料的性能指标和民宅结构布置,是很有代表性的。本文通过较详尽的震后和灾后重建现场调查、专项现场测试以及结构数值分析,从材料学的微观角度提出一种适用于以‘剪切型'破坏为主的框架结构地震双参数损伤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考虑荷载幅值效应和重复荷载效应共同作用,从而能更科学地对上述中低层框架房屋做出较信服的损伤评估分析,并能为结构抗震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4)

李健[3](2006)在《可重构并行中低层视觉计算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系统实现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融合了并行计算和可重构计算等设计思想的中低层视觉分层计算结构的设计框架。这个分层计算结构框架是通过对大量的中低层视觉算法进行数据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为分别将特征相似的算法类放在与其数据流特征相匹配的计算结构上,本文提出了算法数据流特征的一种形式化表示以及一种可以用来对数据流进行分析的DPMC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据流特征的分析将中低层视觉算法归为四个类别,同时提出了视觉计算层次的一种划分:将其分为数据处理层、任务信息层以及综合表达层等叁个计算层次。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设计框架以及对视觉计算层次的划分,本文以视觉导航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能支持分层计算的可重构并行体系结构来实现上述叁个层次。在提出的体系结构中,为了提高系统的并行数据访问能力,给出了支持邻域并行访问的存储结构;同时,为了给处理单元之间以及处理单元与存储系统之间提供灵活的互连环境,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互连资源的可重构互连拓扑网络,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11-01)

殷海涛,杨晓君[4](2006)在《通过中低层大气结构分析0509号台风运动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环境场的不同结构表现出其不同功能。当台风在进入中高纬度后,其运动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大气环境场运动的特定结构所决定的。本文通过对环境场中850hpa温度平流、500hpa涡度平流和海平面气压叁小时变量的分析,揭示出0509号台风未来的移动状况,是一种数值预报的释用方法。0509号台风入海后具有移速慢并在渤海湾内原地打转的现象,它的这种在渤海湾内长时间滞留的路径特点也决定了此次台风造成的天津暴雨雨强小、降水时间长、雨量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谈哲敏,伍荣生[5](2000)在《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低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Ⅱ:暖锋、均匀地转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个有地形、边界层摩擦作用、简化的二层浅水锋面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地形上空边界层流动中地面暖锋的结构及环流分布特征问题。暖锋的坡度主要取决于其暖域地转流、锋面移速,它随锋面移速增大而减小,这与冷锋特征相反。地形对暖锋坡度的影响作用较小。与无地形作用时相比,静止性暖锋冷域中,位于锋面界面附近的闭合正环流系,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其伸展范围增大;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其伸展范围缩小,中心位置上抬;锋面移至背风坡时,其伸展范围重新增大。对于冷域中远离地面暖锋的另一支正环流系来说,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或迎风坡时,它可被地形完全阻塞于背风侧,地形高度越高,地形阻塞作用越大。在暖锋锋区附近主要存在叁支垂直上升运动带:(a)由于边界层摩擦辐合作用,导致在地面暖锋后缘暖区中形成一支水平尺度较小、强度较大的垂直运动带,它随着暖锋移速增大而减弱。该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地形迎风侧,强度增加;暖锋位于地形背风侧,其强度减弱。(b)在锋区暖域沿锋面存在均匀的上升运动,(c)在冷域远离地面暖锋处,存在一支水平范围较宽,其中心位于边界层顶部附近的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这支垂直运动带可被地形阻塞于地形背风侧。(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谈哲敏,伍荣生[6](2000)在《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低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I:冷锋、均匀地转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一个包含地形、边界层摩擦作用的二层锋面简化模型 ,讨论了地形、边界层对冷锋锋面结构、环流的动力学影响作用问题。冷锋的倾斜主要与冷锋暖区的地转流分布、锋面移动速度、锋面与地形的相对位置有关。当冷锋位于迎风坡时 ,其坡度减小 ,位于背风坡时 ,其坡度增大。在静止冷锋存在两类不同的环流系 ,即位于大气低层、地面锋附近的反时针环流系和远离地面锋的顺时针环流系。静止冷锋位于背风坡 ,其冷域中的这支闭合环流增强 ,范围增大 ,而位于冷锋界面上的环流转向点沿锋面上移 ,暖域中沿锋面的暖空气运动范围变大。当静止冷锋位于迎风坡时 ,结果相反。冷锋移动较慢时 ,其冷域远离地面锋的这支顺时针环流主体可被地形完全阻塞在迎风坡。当静止冷锋移离地形时 ,由于地形作用可在锋面暖域、地形下游形成一个背风槽。地形对锋区的垂直运动影响主要通过地形与边界层共同作用 ,改变锋区流场辐合辐散的分布及地形强迫抬升两条途径实现。由于边界层摩擦的辐合作用 ,在地面冷锋的前缘可形成一支范围较窄、强度较大的上升运动带 ,当冷锋位于迎风坡时 ,其强度增强 ,当冷锋位于背风坡时 ,其强度减弱。当冷锋位于背风坡时 ,在暖区沿锋面上升的暖空气运动范围增大 ,可以出现沿锋面相间隔的多个上升区(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王福田[7](1980)在《日本中低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进展(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六、设计用地震力的决定通过以上各节,建立了把一次地震输入建筑物的能量合理分配给各层时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本节将利用这些关系求出极限地震剪力系数和强地震剪力系数,经过比较取两者中较大的代入公式(1)得到设计层剪力,即分配于各层的地震力。1.极限地震时的剪力系数根据结构(本文来源于《冶金建筑》期刊1980年08期)

王福田[8](1980)在《日本中低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进展(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近些年国际上越来越明确地指出,合理的设防标准应该按建筑物所在地区不同发震概率的震级,采取不同的设防标准。具体一点说,在某建筑物有效使用期间,对于该地区可能发生1次以上的地震(工程上称“强震”),建筑物中抗地震的构件应控制在弹性范围内工作,并使内外装饰材料不遭受显着破坏。对于该地区(本文来源于《冶金建筑》期刊1980年07期)

中低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汶川大地震中大量中低层框架房屋结构的破坏资料表明,结构的破坏模式并非实验室和设计中预设的‘强柱弱梁'和‘强连接、弱构件'的延性模式,恰恰相反,由于梁、柱、楼板整体浇注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使得梁板刚度大于柱,结构的实际破坏模式为‘强梁板弱柱'的典型‘剪切型'脆性破坏。作者在走访灾后重建现场还发现,影响处于抗震设防范围之外的乡镇村重建房屋抗震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造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现场调查和检测表明:1)处于抗震设计规范之外的乡、镇、村甚至经济水平不高的县城,其建造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水平很低,又加之没有采用科学的建造方式,从而使建筑整体质量受到很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在作者走访的都江堰、绵竹等地都很常见;2)某个地区一定范围内,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房屋建造的建筑材料、施工水平和建筑方式差别不大;因此,从这些地区所选各项材料的性能指标和民宅结构布置,是很有代表性的。本文通过较详尽的震后和灾后重建现场调查、专项现场测试以及结构数值分析,从材料学的微观角度提出一种适用于以‘剪切型'破坏为主的框架结构地震双参数损伤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考虑荷载幅值效应和重复荷载效应共同作用,从而能更科学地对上述中低层框架房屋做出较信服的损伤评估分析,并能为结构抗震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低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芮丹.浅析高层建筑在结构与施工方面与中低层建筑的区别[J].金田.2013

[2].黄艳,阚明辉,王自法.中低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指数[C].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3].李健.可重构并行中低层视觉计算结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4].殷海涛,杨晓君.通过中低层大气结构分析0509号台风运动路径[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2006

[5].谈哲敏,伍荣生.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低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Ⅱ:暖锋、均匀地转流[J].气象学报.2000

[6].谈哲敏,伍荣生.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低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I:冷锋、均匀地转流[J].气象学报.2000

[7].王福田.日本中低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进展(下)[J].冶金建筑.1980

[8].王福田.日本中低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进展(上)[J].冶金建筑.1980

标签:;  ;  ;  ;  

中低层结构论文-芮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