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诘语气论文-李果

反诘语气论文-李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诘语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为,语气词,互补删略,上古汉语

反诘语气论文文献综述

李果[1](2018)在《互补删略与上古汉语反诘语气词“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建忠(1898)以来,一般认为语气词"为"是由动词"为"虚化而来。文章提出结构[何/奚为+(以)+XP]中的状语"何/奚为"经过互补删略(distributed deletion)生成语气词"为",形成结构[何/奚+(以)+XP+为]。在此视角下,诸多相关现象可得到更好的统一解释,如[何/奚+(以)+XP+为]中"为"与其他动词"为"的互补分布,[何/奚+(以)+XP+为]与"何/奚为""何/奚以"在孤岛效应(island effects),与焦点算子"不/无"组合的对立等;并把"为"的产生纳入世界语言共性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3期)

朱晓军,郭静婷[2](2014)在《“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对比浅析——以“何必”与“何苦”、“何尝”与“何曾”的对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夏丽,王倩[3](2013)在《试谈副词“可”的反诘语气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可"来源于情态动词,大致经历了"合理性"→"反诘"、"可能性"→"反诘"两个语义演变路径。"可"发生的语义虚化现象实质上是言语活动中主观性转移的结果。"可"的反诘语气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部分北方方言中,从语用角度可以看做是对对方观点态度的赞同。(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3年09期)

王倩熠[4](2013)在《“何”类反诘语气副词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何”类反诘语气副词是古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结构,从先秦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在古代汉语里,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它都一直活跃于口语以及书面语中,它的生命力以及表现力是非常强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语料,更加细致地对“何”类反诘语气副词进行共时平面的描述,以期深化对其认识,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全文除绪论及结语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共时平面对所有“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上进行详尽的描述。在句法上,考察了它们的句法位置,句法功能以及独用现象。同时分析了它们对句类选择的限制。分别分析了它们的语义以及时体特征。最后还考察了它们的语用预设功能。第二章对“何必”与“何苦”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作了详尽的描述,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它们之间能否替换的条件进行了描述。并且考察了它们的评价功能和预设功能。第叁章对“何尝”与“何曾”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它们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考察了它们在句法上的位置,对谓词的选择以及独用等特征。并且考察了它们的语义模式以及语用预设,评价功能等。第四章考察了“何不”与“何妨”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分析了它们在句法位置,对谓语的选择以及独用连用上的同异。同时考察了它们的语义以及语用差异。分别考察了它们的主观评价特征及主观量大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宗海芹[5](2012)在《《型世言》反诘语气副词计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吴善子[6](2010)在《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了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并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以及论文框架和语料来源。同时还对“语气”以及“反诘语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汉韩语言学界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的异同。第二章为综述部分,详细回顾和总结了汉韩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其中着重分析了汉韩反诘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及其成就与不足。第叁章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根据反诘语气副词在分布上的优势劣势差异,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首先根据用于反诘句、表达或加强反诘语气、在句子层面上的组合等叁条标准确立了典型反诘语气副词和边缘反诘语气副词,再根据反诘句中的使用频率和反诘语气的表义功能,从典型和边缘成员内部又分出了二到叁个层次。第四章主要从分布和组合两个方面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句类分布上,汉韩反诘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反诘句,但还可以用于询问句和陈述句中;从句中的位置分布上,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位置比较灵活,多数成员可以位于句首和句中,有的还可以位于句末或独用。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在句中不能单独表达反诘语气,必须与其它表反诘语气的要素结合才能表达或加强反诘语气,但它们的结合要有选择限制。本章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助动词、否定成分的同现以及反诘语气副词内部成员之间的连用情况,并加以对比分析。第五章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来源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在语义上的互相对应情况,同时还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现实与非现实性语义特征。第六章主要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表述功能、传信功能和否定功能。分析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高位表述与低位表述功能、焦点表述与非焦点表述功能、传信与传疑功能以及命题否定与预设否定功能。第七章主要分析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小句连接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在条件、假设、递进、转折等关系的复句中具有连接小句功能。同时它们还在语篇中具有照应功能、述谓替代功能、连接功能以及重复功能。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和余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获、不足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楚艳芳[7](2009)在《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摘要: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是副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的17个反诘语气副词进行了探源研究。其中副词“其”从古至今一直都表示委婉语气,“莫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只表示测度语气,不表示反诘语气。其他15个反诘语气副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们在语音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形成方面同中有异。语气副词“难道”、“莫X”(“莫非”、“莫不是”)、“何X”、“岂X”(除“岂止”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句法位置的影响。它们经常连用,并且处于状语的位置,使它们逐渐语法化为副词。单音节反诘语气副词“岂”、“可”、“讵”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常见,“岂”、“讵”倾向于书面语,“可”倾向于方俗语。这些单音节反诘语气副词的形成线索较为清晰,其反诘语气用法的出现也较多音节反诘语气副词早,一般在上古就存在。而多音节反诘语气副词的出现一般在中古、近代以后才产生。从古音方面来看,这几个词是一声之转,同属喉音。可见,语言的发展具有系统性。“莫X”、“何X”、“岂X”等一系列反诘语气副词的形成,以及单音节反诘语气副词语音之间的联系都说明了这一点。对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进行探源研究可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它们进行更好地运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5)

曲红艳[8](2004)在《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描写,运用替换、省略等方法考察了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 第一章主要在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描写了“难道”、“岂”(“岂X”)、“何X"等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讨论了它们句法功能的特点、差异及语义特征;涉及了反诘语气副词的独用现象;考察了反诘语气副词与动词和语气词的搭配情况及影响搭配的因素。 第叁章论证了反诘语气副词与否定范畴的密切联系。反诘语气副词是相关反问句语义否定转换的积极参与成分。本文结合标记理论,对与反诘语气副词相关的反问句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上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关系做出了解释。 第四章考察了反诘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总体上,反诘语气副词是所在反问句的新信息;话语标记功能方面,本文讨论了与反诘语气副词相关的反问句的预设确定及焦点选择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4-05-01)

何元建[9](1996)在《“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何元建一、从《西游记》中"可"字型问句的翻译谈起朱德熙先生(1985,1991)观察到,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种形式比较固定的"K-VP"型问句,"K"代表疑问副词。①"K"在早期白话中就是"可"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形式:...(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1996年04期)

反诘语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诘语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果.互补删略与上古汉语反诘语气词“为”[J].语言研究集刊.2018

[2].朱晓军,郭静婷.“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对比浅析——以“何必”与“何苦”、“何尝”与“何曾”的对比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夏丽,王倩.试谈副词“可”的反诘语气来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4].王倩熠.“何”类反诘语气副词的对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宗海芹.《型世言》反诘语气副词计量考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6].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楚艳芳.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探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8].曲红艳.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考察[D].延边大学.2004

[9].何元建.“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J].汉语学习.1996

标签:;  ;  ;  ;  

反诘语气论文-李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