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孢子论文-刘鹏远,李厚华,甘林鑫,曹志秀,韩美玲

冬孢子论文-刘鹏远,李厚华,甘林鑫,曹志秀,韩美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孢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棠锈病,冬孢子,担孢子

冬孢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远,李厚华,甘林鑫,曹志秀,韩美玲[1](2018)在《海棠锈病病菌特征观察及其冬孢子萌发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棠锈病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观察、显微结构观测和荧光染色等方法,对海棠锈病病菌特征进行观测,并对锈菌冬孢子进行萌发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该锈菌存在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4种孢子类型。其中冬孢子堆生于圆柏瘿瘤上,遇水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侵染海棠叶片后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在无菌水和海棠叶片浸出液中均可萌发产生担孢子,培养10h后冬孢子累计萌发率基本达到饱和点,叶片浸出液中培养的冬孢子累计萌发率略高于无菌水。(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0期)

万翠萍,李辉,王付平,康振生,韩青梅[2](2016)在《小麦应答条锈病菌冬孢子产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最严重的流行病害之一。中国小麦条锈菌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变异,现已研究表明小麦条锈菌经有性生殖可发生致病性变异并产生新的小种。冬孢子作为小麦条锈菌有性阶段的开始,是小麦条锈菌生活史中完成有性生殖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为分析小麦条锈菌产冬孢子时期寄主植物的叶片总蛋白表达变化,探究寄主植物如何响应冬孢子产生,本研究利用叁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酚抽提法提取产冬孢子时期和同时期未接种的小麦叶片总蛋白,经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后,利用PDQuest软件进行分析并选取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进行Orbitrap质谱鉴定。结果表明,在产冬孢子时期的寄主叶片总蛋白图谱中发现22个蛋白点(上调表达大于1.5倍且符合t检验),经功能注释发现这些差异蛋白参与糖代谢、抗逆境以及植物衰老相关代谢途径。之后利用q RT-PCR技术对蛋白水平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这22个蛋白点中有16个差异蛋白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表达(相对表达倍数大于1.5倍),证实了蛋白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发现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影响了寄主叶片参与糖代谢、抗逆境及植物衰老相关代谢过程蛋白的表达,并推测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可能与寄主植物的衰老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条锈菌冬孢子阶段寄主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揭示冬孢子的形成机制和全面了解小麦条锈菌的有性阶段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万翠萍[3](2016)在《小麦应答条锈病菌冬孢子产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流行病害之一。中国小麦条锈菌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变异,现已研究表明小麦条锈菌经有性生殖可发生致病性变异并产生新的小种。冬孢子作为小麦条锈菌有性阶段的开始,是小麦条锈菌生活史中完成有性生殖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为分析小麦条锈菌产冬孢子时期寄主的叶片总蛋白表达变化,探究寄主植物如何响应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别比较小麦条锈菌产夏孢子和冬孢子时的叶片总蛋白差异,选取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进行Orbitrap质谱鉴定,并运用qRT-PCR技术分析上调表达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变化,取得结果如下:1.利用叁氯乙酸(TCA)/酚抽提法提取产冬孢子叶片、产夏孢子叶片和同时期各温度条件下未接种的小麦叶片总蛋白,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利用TCA/酚抽提的方法提取小麦条锈菌产孢叶片总蛋白,并采用17 cm、pH 4.0-7.0的IPG胶条进行等点聚焦,最终所得2-DE电泳图谱的蛋白点清晰独立,分辨率较好。2.通过双向电泳-质谱鉴定技术,对小麦条锈菌产夏孢子和产冬孢子时期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产冬孢子时期和产夏孢子时期的寄主叶片总蛋白中各自鉴定到28个和50个上调表达蛋白点(上调表达大于1.5倍且符合t检验)。对比两种产孢阶段所得寄主叶片上调表达蛋白,发现小麦条锈菌产冬孢子时期上调表达蛋白参与的代谢途径与夏孢子时期相似,包括糖代谢、抗逆相关代谢、细胞调控等过程,并有8个蛋白在两种孢子阶段均上调表达。但是,有12个糖代谢相关蛋白以及2个植物衰老相关蛋白在小麦条锈菌产冬孢子时期特异性上调表达。3.通过qRT-PCR技术对小麦条锈菌产冬孢子时期植物叶片上调表达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冬孢子时期参与重要细胞代谢途径的上调表达蛋白基因在产冬孢子前6天上调表达量最高。上调表达蛋白的转录水平表达变化基本与蛋白水平相一致,证实了蛋白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条锈菌产夏孢子时期和产冬孢子时期寄主植物的叶片总蛋白表达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影响了寄主叶片参与糖代谢、抗逆境及植物衰老相关代谢过程蛋白的表达。此外,与夏孢子相比,冬孢子的形成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并推测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植物衰老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蔚慧欣,高利,康晓慧,刘太国,刘博[4](2016)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鉴别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冬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CLSM)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冬孢子各自都含有自发荧光物质,均能在488 nm激发光下,分别在510~550 nm、530~600 nm中得到相应的发射光,且呈现的荧光分布均匀,大体形态清晰;而层切扫描发现自发荧光在这两种冬孢子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TCK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外孢壁和网脊上,而在原生质中分布少;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孢壁,原生质中分布少。(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6年02期)

陈伟帅,高利,刘太国,刘博,张小利[5](2015)在《叁裂叶豚草锈病的发生与空气中冬孢子浓度及温湿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北京怀柔宝山寺地区设置孢子捕捉器,定点定株系统调查叁裂叶豚草锈病的发生普遍率与冬孢子数量,结合当地气象数据,研究了叁裂叶豚草锈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豚草锈病普遍率与其空气中锈病冬孢子数量变化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叁裂叶豚草锈病的发生与湿度相关,与温度和空气中锈菌冬孢子浓度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5年09期)

刘铁志,侯振世[6](2015)在《珊瑚胶锈菌冬孢子在中国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寄生在杜松Juniperus rigida上的珊瑚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clavariiforme的冬孢子阶段,此菌冬孢子为中国首次发现。根据采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材料对其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和绘图。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菌物标本室(HNMAP)。(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张林,闫红飞,刘大群[7](2015)在《北沙参锈病病原夏孢子及冬孢子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沙参锈病是北沙参上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2013、2014年在河北省安国、承德、张家口等沙参种植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下表面均可产生大量孢子堆,后期突破表皮,影响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严重者直接造成叶片枯死,大大降低了沙参的产量和品质。其病原为珊瑚菜柄锈菌Puccinia phellopteri Syd.,为缺锈孢型、单主寄生的锈菌(臧少先等,2005)。该病害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夏孢子堆,6月下旬达到盛期,夏孢子可以不断再侵染,7、8月份进入流行期,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以后病株衰退开始产生冬孢子,冬孢子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冬。本试验以采自河北省安国的北沙参锈病病叶上的孢子为材料,对夏孢子及冬孢子的大小及形态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共观察夏孢子460个,冬孢子440个。北沙参锈菌夏孢子堆散生于叶片正反两面,呈盘状,黑褐色,直径0.2~0.6 mm,两个以上孢子堆相连后会在1 mm以上,成熟后突破表皮,露出夏孢子粉;夏孢子单孢,椭圆形或圆形,棕褐色或深褐色,外壁颜色较深,表面具微刺,25~40×22~33μm;冬孢子双孢,中间缢缩呈葫芦状,棕褐色,双孢宽窄相近,顶部圆滑,增厚不明显,28~42×20~32μm;冬孢子具柄,柄浅褐色或透明状,长2~4μm。本研究详细描述了北沙参锈病病原菌夏孢子及冬孢子的形态,为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研究及鉴定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胡昕安,邓继忠,袁之报,金济,林伟森[8](2015)在《小麦腥黑穗病冬孢子显微图像的获取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入境小麦腥黑穗病检验检疫中冬孢子区域计数问题,提出了小麦腥黑穗病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流程。首先介绍了显微镜下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图像的获取方法;在将冬孢子的彩色图像灰度化后,采用中值滤波抑制噪声,利用metric算法进行图像分割;为了从背景中准确提取冬孢子区域,流程中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来消除二值图像中冬孢子区域的背景噪声和孔洞,并剔除图像边界处不完整的冬孢子区域;最后采用区域标记的方法获得了冬孢子数目。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方法和流程能有效地改善图像的质量,并能够自动准确地提取并统计冬孢子区域,便于后续的识别工作。(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罗海澜,王飞,马旭园,张群之,罗海淑[9](2014)在《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影响因素及产孢培养基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温度、水分含量、光照条件、p H值对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3~28℃、光照与黑暗间隔12 h、p H值5~7的条件最适合冬孢子萌发;同时,还观察和描述了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次生小孢子形态及产孢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9种培养基均能产孢,在4%葡萄糖酵母膏液体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多,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次生孢子,带荚膜的次生孢子无活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姚卓,陈万权,高利,刘太国,刘博[10](2014)在《小麦矮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d时达到萌发高峰,冬孢子浓度对萌发率有影响,浓度为(100~105)×104个/mL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可以选用此浓度作为室内TCK冬孢子萌发研究的适宜浓度。在室内进行TCK冬孢子的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表明,冬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后,将麦种放在培养皿盖中的湿滤纸上,置于5℃的培养箱中培养,直到苗长到3~5cm,然后将麦苗种植到直径为24cm的塑料盆中,在白天30℃,夜晚18℃的生长箱中培养至植株成熟,可获得7%左右的发病植株。(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3期)

冬孢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最严重的流行病害之一。中国小麦条锈菌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变异,现已研究表明小麦条锈菌经有性生殖可发生致病性变异并产生新的小种。冬孢子作为小麦条锈菌有性阶段的开始,是小麦条锈菌生活史中完成有性生殖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为分析小麦条锈菌产冬孢子时期寄主植物的叶片总蛋白表达变化,探究寄主植物如何响应冬孢子产生,本研究利用叁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酚抽提法提取产冬孢子时期和同时期未接种的小麦叶片总蛋白,经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后,利用PDQuest软件进行分析并选取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进行Orbitrap质谱鉴定。结果表明,在产冬孢子时期的寄主叶片总蛋白图谱中发现22个蛋白点(上调表达大于1.5倍且符合t检验),经功能注释发现这些差异蛋白参与糖代谢、抗逆境以及植物衰老相关代谢途径。之后利用q RT-PCR技术对蛋白水平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这22个蛋白点中有16个差异蛋白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表达(相对表达倍数大于1.5倍),证实了蛋白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发现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影响了寄主叶片参与糖代谢、抗逆境及植物衰老相关代谢过程蛋白的表达,并推测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产生可能与寄主植物的衰老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条锈菌冬孢子阶段寄主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揭示冬孢子的形成机制和全面了解小麦条锈菌的有性阶段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孢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鹏远,李厚华,甘林鑫,曹志秀,韩美玲.海棠锈病病菌特征观察及其冬孢子萌发培养[J].北方园艺.2018

[2].万翠萍,李辉,王付平,康振生,韩青梅.小麦应答条锈病菌冬孢子产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

[3].万翠萍.小麦应答条锈病菌冬孢子产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蔚慧欣,高利,康晓慧,刘太国,刘博.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鉴别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冬孢子[J].中国植保导刊.2016

[5].陈伟帅,高利,刘太国,刘博,张小利.叁裂叶豚草锈病的发生与空气中冬孢子浓度及温湿度的关系[J].中国植保导刊.2015

[6].刘铁志,侯振世.珊瑚胶锈菌冬孢子在中国的发现[J].菌物研究.2015

[7].张林,闫红飞,刘大群.北沙参锈病病原夏孢子及冬孢子形态观察[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8].胡昕安,邓继忠,袁之报,金济,林伟森.小麦腥黑穗病冬孢子显微图像的获取及处理[J].广东农业科学.2015

[9].罗海澜,王飞,马旭园,张群之,罗海淑.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影响因素及产孢培养基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4

[10].姚卓,陈万权,高利,刘太国,刘博.小麦矮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的探索[J].植物保护.2014

标签:;  ;  ;  

冬孢子论文-刘鹏远,李厚华,甘林鑫,曹志秀,韩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