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理论论文-柳若愚

天体理论论文-柳若愚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体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宇宙线源,伽玛暴,中微子

天体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柳若愚[1](2019)在《高能中微子和极高能宇宙线起源天体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高能宇宙线一般指来自地外的能量高于10~(18)电子伏特(eV)的高能质子与原子核,其起源的研究一直是高能天体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随着一些大型探测器(如Pierre Auger天文台)的运行,极高能宇宙线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然而由于极高能宇宙线事例相对较少及其在从源到地球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如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磁场的作用),需要通过观测这些宇宙线在强子反(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田永威[2](2018)在《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放射性核束及γ探测装置在原子核实验上的应用,使人们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结构成为可能,并且在远离稳定线的核区发现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同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结构的研究可以促进核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投影壳模型研究当前核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描述描述形变原子核几种相关的理论模型,并且讨论了它们自身的优缺点。我知道传统壳模型对轻核的解释是有效的,而核素图上大部分原子核都是形变的,相比之下,投影壳模型采用形变的Nilsson+BCS基矢,通过角动量投影恢复了形变单粒子态中被破坏的对称性。其优点在于适合包括偶偶核、奇质量核及奇奇核在内的形变原子核结构计算,并且组态空间小、运行速度快和适用范围广,所得结果可以与实验结果直接比较,用于解释实验及理论预言。本论文把投影壳模型应用到远离稳定线的A=100-110丰中子核区并研究该核区的原子核微观结构。在该核区,我系统地对~(101,102)Sr核素和~(113-119)Ag核素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我讨论了晕带和边带的能级,对核素的能谱进行研究,理论结果很好的再现了实验数据。同时也预言了更多的极有可能被实验探测到的新的转动带结构,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了转动惯量和电磁性质,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单粒子能级对丰中子核微观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可知,随着中子数的增加,靠近费米面的中子h_(11/2)和质子g_(9/2)轨道对原子核的形变起主要作用。对于偶偶核,其边带组态结构主要来自N=4和N=5壳层准中子的贡献。对于奇质量核,主要讨论其激发的单粒子组态结构。最后,对于投影壳模型(PSM)未来发展与适用性做了展望与总结。本文将投影壳模型推广至A=100-110丰中子核区研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微观结构以及过渡核区原子核激发模式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在理论计算中得到了很好地再现,理论预言又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该理论研究工作表明,投影壳模型在描述远离稳定线核区原子核结构方面有较普遍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1)

索果,彭在钦[3](2017)在《从镜像理论与人格理论看田耳长篇新作《天体悬浮》》一文中研究指出田耳新作《天体悬浮》给读者留下关于"善念"的思考:物欲与人道的交织,人性变得敏感、脆弱,但这不能成为善念缺失的理由,善念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维持灵魂纯净的良药,也是心灵救赎的良方。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人性、善与恶、法律与道德的界定给人以启示,在生命的天平中,每个人的选择和境遇有所差异,甚至会分道扬镳,走向命运天平的两头,但维持和传播善念是人类的天职,它应嵌入人的灵魂,因为在苍穹之下,生命太渺小,唯有善念才是永恒。(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1期)

柳若愚[4](2015)在《高能中微子与极高能宇宙线起源天体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高能宇宙线是来自地外的能量高于1018电子伏特(eV)的高能粒子,关于其起源的研究一直以来是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和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近些年由于大型探测器(如Pierre Auger)的观测,极高能宇宙线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然而由于极高能宇宙线事件数仍相对较少,以及其在从源到地球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人们也常常借助于观测宇宙线伴随产生的次级粒子(如中微子)来获得其起源的额外信息。最近,位于南极的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探测到了54个能量分布在60TeV-3PeV内的中微子,开启了高能中微子天文的新时代。我们在这篇论文里,研究了这些高能中微子的天体物理起源以及它们和极高能宇宙线之间的可能联系。在论文的第一章里,我们简单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IceCube高能中微子的观测、极高能宇宙线的观测以及它们的候选天体。在第二章里,我们讨论了这些中微子起源于极高能宇宙线源的一般性条件。根据该条件我们可以初步排除一些模型,然后我们提出恒星形成星系中的中等相对论性巨超新星遗迹作为IceCube高能中微子的源。在第叁章里,我们深入讨论了伽玛射线暴是否可以作为观测到的中微子的源。我们首先修正了IceCube团队在他们早期文章中对于伽玛射线暴中微子流量的过高估算。然后我们讨论了一些未触发探测器的“暗暴“能否解释IceCube高能中微子。在第四章里,我们计算了极高能宇宙线在星系际空间传播效应,发现从巨超新星遗迹产生的极高能宇宙线经传播后的能谱及化学组成可以与观测符合。在第五章,我们主要研究了极高能宇宙线在磁场中的传播,并根据Pierre Auger天文台对于极高能宇宙线化学成份与到达方向分布的观测得到了对源的距离以及金属丰度的限制。第六章介绍我们对伽玛暴高能光子起源的研究。我们通过对伽玛暴多波段余辉辐射进行拟合,研究了瞬时和晚期高能光子的起源。在最后一章,我们讨论和总结了这篇论文中的工作,并指出一些可行的后续工作。(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10-01)

李嘉,李琳,张波,张勇军,李钦豪[5](2014)在《地球上某点处波动式螺线能量场理论和物质的螺线生长机理研究Ⅰ——太阳系天体相对于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太阳系天体运动规律,建立以地心为圆心,黄赤道交线为x轴,x、y轴平面为黄道面的直角坐标系。通过单位圆到余弦函数的变换,具体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相对位置变化。将太阳系天体对地运动分解成其对地心的波动和自转运动,并推导出太阳、月球、七大行星相对于地球的理想波动运动方程,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并给出螺线要素,指出实际运动时的修正方法,以从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描述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自转和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呈周期性变化;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螺线运动轨迹与太阳系天体、地球上某参照点间的绝对距离无关,只与太阳系天体的对地心的横向幅度(距离比值)、角度、地球自转角度、黄赤道夹角相关。最后对太阳直射点进行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五大行星对地球波动运动方程曲线,且对此进行了迭加。迭加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某点波动呈周期性变化,说明文中推导与分析正确。(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蒙盈[6](2014)在《太阳爆发理论和模型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表面的一种爆发现象,它可以使磁通量绳和磁化等离子体快速地抛射到外层日冕。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磁场能量迅速释放,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人们通常认为它的驱动机制主要为磁结构的灾变和磁重联。由于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而且是对人类最重要的一颗恒星,太阳物理,特别是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太阳爆发活动的研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中,也存在着与日冕物质抛射相类似的物理现象。例如,磁中子星的大耀发以及黑洞吸积盘系统产生的间歇性喷流等,这些都是系统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磁能并抛射物质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具体细节还不被人们所知。因此,运用太阳爆发的相应理论和模型来对这些未知的活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软伽马射线复现源被认为是磁中子星的一种,发生在软伽马射线复现源中的大耀发在短时标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驱动这些爆发的能量来源与于贮存在磁中子星磁球层内的磁场能量,而触发和驱动机制则为磁场结构的灾变不稳定性和磁重联。参考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的理论和模型,我们发展了一个解析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磁中子星的大耀发。在这个模型中,壳层的转动和错位造成磁场的扭曲和变形,导致磁通量绳在磁球层中形成以及能量在相应的磁场位形中积累。当储存在磁场结构中的能量和螺度达到了阈值,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磁通量绳被以灾变的方式向外抛射,而磁重联使灾变演化成真正的爆发。以SGR1806-20为例,我们计算了在这样一次爆发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磁自由能(即系统的总磁能和相应势场能量之差)大于1047尔格,足以驱动一次大耀发。释放的磁自由能被转化为辐射能、磁通量绳的动能和引力势能。我们还计算了SGR1806-20、SGR0526-66和SGR1900+14这叁次大耀发过程的光变曲线并将他们与观测数据相比较。我们计算得出的光变曲线能很好地与观测数据符合。在许多天体物理中的黑洞吸积盘系统中,由等离子体团构成的间歇性喷流已经被观测到,但是他们的起源还不清楚。以Yuan等人的模型为基础,我们发展了一个考虑了相对论效应的磁流体动力学模型来解释黑洞吸积盘系统中的间歇性喷流。我们以SgrA*和恒星级黑洞为例子,研究等间歇性喷流离子体团的动力学特征。我们的模型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团被抛射出去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的洛仑兹因子,并且不断地发生膨胀。然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相继抛射的等离子体团间的碰撞,发现恒星级黑洞产生的等离子体团之间可以发生碰撞,而单个等离子体团所携带的磁能大于1050尔格。在两个等离子体团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通过磁重联可将大约一半的磁场能量释放出来,因此这些等离子体团的碰撞能够产生一次伽玛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14-05-01)

蒋德坤,卢方武[7](2014)在《TeV BL Lac天体同步自康普顿过程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表明BL Lac天体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引起双峰结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喷流中相对论电子的同步自康普顿过程.在理论上对同步自康普顿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典型的BL Lac天体PKS 2155-304进行能谱拟合,讨论BL Lac天体的高能辐射过程.(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陈丹[8](2013)在《直径650公里岩冰星体密度比水还要低》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据《自然》杂志网站11月13日报道,加州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迈克尔·布朗在太阳系柯伊伯带发现了能够漂浮于水面的最大固体——一颗由岩石和冰构成的星体。这个名为2002UX25的星体直径达到650公里,密度却比水还低,其存在似乎与柯伊伯带和整个太(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3-11-15)

高毅哲[9](2013)在《林家翘:追寻科学极致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月13日凌晨4时50分,97岁的林家翘停止了呼吸。 巨星陨落,学界震恸。 在所有介绍林家翘的文字里,人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表述:他在流体力学、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86岁高龄,主导建立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13-01-18)

詹银虎[10](2012)在《基于自然天体的快速定向理论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快速定向这一热点问题,论文开展了基于自然天体的快速定向理论及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比较了陀螺经纬仪定向、GPS定向、地磁定向以及天文定向,分析并指出了目前天文定向技术遇到的挑战和需要突破的瓶颈。(2)研究了任意星定向中的单恒星识别技术,通过实际观测实验证明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识别成功率,成功实现了任意星定向并取得了较高精度的定向结果。(3)提出并实现了利用特征星进行快速定向,建立了特征星星库,研究了最佳选星策略,从而使定向精度得到大幅提高。(4)提出了利用行星进行快速定向。筛选了太阳系内适合天文定向观测的行星,针对视半径较大的木星和土星,比较了前后沿法和中心法的优劣,并给出了观测建议;分析了对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实测数据,指出利用行星进行快速定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提出了利用月球进行快速定向。提出了月球视面中心拟合算法,推导了全部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观测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突破性地解决了月面中心的确定问题,并成功实现了测月快速定向。(6)提出了一种新的测日定向方法——拟合法,通过实际观测实验确定了对太阳边沿的最佳采样次数;设计实验比较了拟合法和前后沿法的优劣,并给出了观测建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测日定向方法,有效削弱了主要误差源对定向的影响。(7)基于论文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了一套快速天文定向系统软件。通过实际观测获取了该系统的总体技战术指标,并将该系统与目前使用较多的下架式陀螺经纬仪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论文的研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天气状况对天文定向的影响,极大地弥补了夜晚天文测量只能依靠北极星进行定向的不足,达到了天空中只要有可见的自然天体即可实现快速定向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2-04-20)

天体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由于放射性核束及γ探测装置在原子核实验上的应用,使人们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结构成为可能,并且在远离稳定线的核区发现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同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结构的研究可以促进核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投影壳模型研究当前核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描述描述形变原子核几种相关的理论模型,并且讨论了它们自身的优缺点。我知道传统壳模型对轻核的解释是有效的,而核素图上大部分原子核都是形变的,相比之下,投影壳模型采用形变的Nilsson+BCS基矢,通过角动量投影恢复了形变单粒子态中被破坏的对称性。其优点在于适合包括偶偶核、奇质量核及奇奇核在内的形变原子核结构计算,并且组态空间小、运行速度快和适用范围广,所得结果可以与实验结果直接比较,用于解释实验及理论预言。本论文把投影壳模型应用到远离稳定线的A=100-110丰中子核区并研究该核区的原子核微观结构。在该核区,我系统地对~(101,102)Sr核素和~(113-119)Ag核素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我讨论了晕带和边带的能级,对核素的能谱进行研究,理论结果很好的再现了实验数据。同时也预言了更多的极有可能被实验探测到的新的转动带结构,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了转动惯量和电磁性质,并与相应的实验值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单粒子能级对丰中子核微观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可知,随着中子数的增加,靠近费米面的中子h_(11/2)和质子g_(9/2)轨道对原子核的形变起主要作用。对于偶偶核,其边带组态结构主要来自N=4和N=5壳层准中子的贡献。对于奇质量核,主要讨论其激发的单粒子组态结构。最后,对于投影壳模型(PSM)未来发展与适用性做了展望与总结。本文将投影壳模型推广至A=100-110丰中子核区研究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微观结构以及过渡核区原子核激发模式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在理论计算中得到了很好地再现,理论预言又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该理论研究工作表明,投影壳模型在描述远离稳定线核区原子核结构方面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体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柳若愚.高能中微子和极高能宇宙线起源天体的理论研究[J].天文学报.2019

[2].田永威.核天体物理中关键原子核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3].索果,彭在钦.从镜像理论与人格理论看田耳长篇新作《天体悬浮》[J].青年文学家.2017

[4].柳若愚.高能中微子与极高能宇宙线起源天体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5

[5].李嘉,李琳,张波,张勇军,李钦豪.地球上某点处波动式螺线能量场理论和物质的螺线生长机理研究Ⅰ——太阳系天体相对于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蒙盈.太阳爆发理论和模型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4

[7].蒋德坤,卢方武.TeVBLLac天体同步自康普顿过程的理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陈丹.直径650公里岩冰星体密度比水还要低[N].科技日报.2013

[9].高毅哲.林家翘:追寻科学极致之美[N].中国教育报.2013

[10].詹银虎.基于自然天体的快速定向理论及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

标签:;  ;  ;  

天体理论论文-柳若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