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染物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性,海洋微藻,单一毒性,联合毒性
污染物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韩双,汪林,袁英兰,王云华,魏俊峰[1](2019)在《基于微藻运动性的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研究是认识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发展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指标对于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海洋微藻运动性作为生理指标研究了典型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本实验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铜(0~4.41μmol/L)和苯酚(0~9.03 mmol/L)分别在2 h内对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能动性,包括运动方式、运动能力和游泳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都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经Logistic模型拟合分析求得铜和苯酚对亚心型扁藻的2 h-EC50分别为2.21μmol/L~2.65μmol/L和4.47 mmol/L~5.71 mmol/L。在联合毒性实验中,铜和苯酚混合后,对亚心型扁藻的2h-EC50>1TU,其联合毒性效应方式表现为拮抗作用。上述结果与传统毒性试验(包括微藻72 h生长抑制试验,24 h~48 h大型蚤静止试验和96 h鱼类死亡试验)结果均是可比的,但相对所需测试时间较短,表明微藻运动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测试指标可以对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包括单一和联合毒性)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叶婵[2](2019)在《剧烈运动下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人体肺通气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大气颗粒污染物对剧烈运动后人体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取普通居民和剧烈运动后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美国流行病学标准问卷对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并利用瑞士Schiller公司生产的型号为SPIROVIT SP-1肺功能仪对每位调查对象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采用人体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实际测量值占预测值的比例作为统计学指标判断人体肺通气功能具体损伤类型;选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作为大气颗粒污染物浓度评价标准,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不同研究对象的肺通气功能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吴然,张琳,许伟刚,卜诗,柳林[3](2019)在《旋流场中小颗粒污染物凝并及运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旋流对小颗粒凝并过程的影响,研究通过整合Lech Gmachowski Brown凝并核模型、湍流凝并核模型和XIAO提出的剪切破碎核模型,建立了一个考虑剪切流影响的适用于全粒径范围的颗粒凝并模型。首先计算了初始粒径为0.5μm的颗粒凝并效率,对比前人实验数据,验证了新模型对于湍流场过渡区内颗粒凝并行为的适应性。然后考察了旋流运动对亚微米和微米级颗粒凝并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影响了亚微米级颗粒的自由扩散,促使不同粒径颗粒分离,从而降低凝并效率;对于微米级颗粒,旋流增加了小颗粒的碰撞概率,但无法提升凝并效果,旋流速度越高,凝并效果越差;在旋流场中设置轴向扰流板,可以改善小颗粒凝并效果。(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陶嗣巍,尹忠东[4](2017)在《风洞助力下高层建筑内大气污染物运动过程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风洞助力下高层建筑内大气污染物运动过程建模。对高层建筑大气污染下的污染物运动过程进行分析,有效预测污染源方向和污染面积。通过对高层建筑内大气污染物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得到高层建筑污染物运动流向特征。在考虑高层建筑风洞助力的情况下,建立大气污染下高层建筑内污染物运动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对高层建筑火灾下污染物运动方向进行求解。通过模拟实验,实现对高层建筑大气污染下的污染物运动过程与方向的分析,以及分析其不同污染物在高层建筑内随高度的变化结果和随天气变化的结果,由此证明风洞助力下高层建筑内大气污染物运动过程分析将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7年12期)
董建男[5](2017)在《室内污染物颗粒运动模拟与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无论从暖通空调从业人员的角度还是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出发,各种各样提高空气品质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系统科学的解决措施,更有临时起意的无奈之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还是应从研究对象一空气污染物的本身出发。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包含人体口鼻通过各种行为释放的飞沫气溶胶颗粒、室内可吸入灰尘以及通过通风设备进入到室内的颗粒物。从经典受力模型出发,对飞沫气溶胶颗粒在室内运动时所受各种力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飞沫气溶胶颗粒喷出与扩散时物理参数的设定,来计算各种力的数量级,确定各力的有效性,使气溶胶颗粒受力模型能与后续的研究工况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将颗粒运动分为以初速度从口腔喷出与受室内气流组织影响扩散两种情况,确定了飞沫气溶胶颗粒的运动模型。在不同设计工况下确定了不同粒径飞沫气溶胶的最远扩散距离,确定在扩散阶段,飞沫气溶胶颗粒最远可以传播到距离口鼻5米这一安全距离。本课题还将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纳为仿真研究对象,并分为无通风、全空气一次回风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叁种通风情况讨论。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此叁种情况下室内颗粒浓度变化模型,先后确定了房间与空调系统的相关参数,通过记录无机械通风下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随人员活动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算出单位面积下不同人员活动强度的悬浮系数,用以建立后续的浓度集总参数模型。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仿真,以集总参数的方法研究在不同送风参数下室内颗粒浓度的变化情况。最后应用在第二章所确定的最远传播距离概念,分析不同送风参数下可吸入颗粒浓度对室内人员的影响。又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基于设备运行调节的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控制策略,即优先提高回风过滤器效率、降低送风温度与提高通风换气次数的控制策略。为了使可吸入颗粒浓度的集总参数模型能更加良好地反应处室内各处的浓度情况,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布参数的角度对室内可吸入颗粒浓度进行仿真。首先采用第四章中的方法对空调系统设备进行仿真,在CFD模拟中直接调用设备仿真的结果,获取送风参数作为CFD模拟的边界条件。利用设备端与用户端的协同仿真平台,通过调节空调系统设备参数直接设定CFD模拟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完成仿真的全部流程,获得室内各处浓度变化等仿真结果,以固定的送风参数为边界条件,分为人员持续说话与打喷嚏或咳嗽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进行了飞沫气溶胶颗粒运动的非稳态模拟。模拟结果得到了颗粒扩散的轨迹路线,以及房间纵向每隔50厘米截面的浓度分布曲线,飞沫颗粒的扩散距离均在1-5m的范围内呈现衰减趋势,模拟结果与第二章点源扩散距离的计算结果一致性相吻合。(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7-12-01)
雷林清,周家正,丁朔,杨文良,崔鹏义[6](2017)在《街道峡谷设计对其内气流运动与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街道形状或街道两侧建筑物结构,对城市街道峡谷内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传递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CFD数值模拟,采用标准k-e湍流模型,以及实测得机动车综合排放的污染源数据作为源项,在此基础上模拟研究街道峡谷内机动车道的位置以及街道两侧建筑廊道的尺寸,对街道峡谷内和两侧建筑立面外部环境,尤其是人行呼吸高度处空气流动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机动车车道位置的下移相当于线源变为相同位置的面源,造成下沉的机动车道内污染程度尤为严重;街道两侧建筑底部廊道尺寸的改变,总体上不会改变街道内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的特性,但对背风侧壁面、人行道和建筑廊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较大,污染物会在背风侧廊道及附近人行道处聚集。廊道高度对背风面污染浓度沿高度分布影响较大,廊道深度几乎对其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7-10-20)
冷达明[7](2017)在《终端光学组件内颗粒污染物运动仿真与洁净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约束核聚变因其产物清洁、原材料丰富、效率高等特点,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关注点。除了装置的结构问题,提高装置的负载能力和转换效率也是目前这类装置的重点研究方向,而光学元件的损伤是限制装置的负载能力的主要因素。在高能激光通过时,装置内的污染物会导致光学元件的损伤,缩短光学元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装置的维护成本。所以,本文以高功率激光器中终端光学组件内激光损伤的颗粒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因激光损伤产生的污染物微粒的运动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基于装置内部洁净气体置换技术、洁净风刀技术和静电技术的仿真和实验研究。以保持装置内部一定的清洁度,为终端光学组件的光学设计和洁净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论文首先对熔石英损伤所产生的颗粒污染物的出射速度进行了分析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和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建模并分析了激光损伤产生的污染物颗粒在常压下的运动规律,以及层流风对颗粒污染物运动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污染物颗粒传播规律研究的实验方案,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分别采用粒子计数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对不同激光通量下熔石英损伤时颗粒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并通过实验研究了装置结构件在杂散光作用下产生的颗粒污染物的分布情况,确定两种激光损伤的污染源。其次,对由激光损伤而产生的颗粒污染物的在不同洁净手段下的洁净效果进行仿真研究。探究不同直径大小的微粒,以不同速度射出时,在外加风刀、电场的作用下的清洁效果;模拟终端光学组件倍频模块的内流场的空气流动规律,验证清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搭建洁净实验平台,通过固定风速的层流风和定压强的风刀对具有一定初速度的不同直径大小的从光学元件射离的污染物微粒的洁净效果进行实验分析。以及在小倍频模块内倾撒不同直径大小污染物微粒,对其在层流风作用下的洁净效果进行实验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7-01)
宋也[8](2017)在《风向和建筑物布局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和汽车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加,机动车保有量也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现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街道峡谷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机动车在街道峡谷中行驶所带来的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问题现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国内外对街道峡谷内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来流风向和街道峡谷高宽比对街道峡谷里面的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揭示了街道峡谷内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和浓度分布特征。本文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已有风洞实测数据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叁维不可压缩流动的时均化N-S方程、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和湍流模型建立起叁维数值仿真模型,并在商业软件ANSYS FLUENT14.0平台上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已有的风洞实测数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选择了与实测结果拟合效果最好的标准k-ε湍流模型,其中Sct数选择为0.3。采用已验证的湍流模型,模拟计算了7种不同来流风向(风向和街道中轴线夹角?=0°、15°、30°、45°、60°、75°、90°)和3种街谷高宽比(H/W=0.5、H/W=1、H/W=1.5)共21种工况。模拟结果表明:街道峡谷内的气流运动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与来流风向和街谷高宽比密切相关:(1)首先考虑来流风向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规律的影响,选择高宽比H/W=1的理想街道峡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风向角为0°和15°时,街道峡谷内主要为与街道轴线相平行的气流运动,导致污染物浓度分布基本关于街道轴线对称分布,污染物浓度在街道峡谷出口处较大;当风向角为30°~75°时,街道峡谷内主要为螺旋式的气流运动导致污染物在峡谷背风面上聚集,因此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迎风面上的污染物浓度,且在街道峡谷的下风向位置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大;当风向角为90°时,由于街道两端角涡运动的影响,峡谷两端污染物浓度较低,峡谷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关于街道中心对称分布;街道峡谷内的空气通量(湍流脉动通量与时均通量之和)随着风向角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存在一定的风向角有利于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通。(2)其次考虑街谷高宽比对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的影响,选择了H/W=0.5、H/W=1和H/W=1.5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风向角为0°和15°时,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峡谷内与街道轴线相平行的气流运动速度变大,污染物在街道峡谷内的浓度分布范围减小,污染物浓度在街道峡谷出口处达到最大;当风向角为30°~75°时,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街道纵截面上的顺时针旋涡的中心位置不断上移,街道峡谷人行呼吸高度上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主要受与街道轴线相平行的气流运动影响,因此高宽比H/W=1.5的街道峡谷背风面上的污染物浓度明显低于H/W=0.5背风面上污染物浓度。随着风向角的增大,背风面上的污染物浓度也会随之增大;当风向角为90°时,不同街谷高宽比下街道峡谷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均关于街道中心对称分布,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污染物在街道峡谷内的分布范围变大;街道峡谷内的空气通量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街谷高宽比的增大不利于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通。本论文采用激光片光瞬时浓度场测量系统对高宽比H/W=0.5和1,风向角为0°、30°、60°和90°这八个典型的工况进行风洞实验定性验证。将实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图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定性一致,达到相互印证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的街道规划和街道峡谷内空气质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李云良,姚静,李梦凡,张奇[9](2016)在《鄱阳湖水流运动与污染物迁移路径的粒子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水流运动和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对湖泊水质起着关键作用。采用水动力和粒子示踪耦合模型,并结合野外粒子示踪实验来调查鄱阳湖洪水季节空间水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路径。模拟结果显示,流域五河点源入湖污染物和湖区空间面源分布污染物均会沿着不同方向迅速进入湖泊主河道,在快速水流推动下逐渐向北部湖区迁移,但部分污染物因东北部湖湾区存在顺时针方向环流而发生长时间滞留和富集。野外粒子示踪实验同样表明,东北部湖湾区污染物迁移路径随着该湖区水流运动表现得复杂多变,除了可以明显观察到顺时针方向的污染物运动,还可以发现污染物向湖岸边界和湖汊迁移,最终滞留在东北部湖湾区,而康山湖区污染物在快速水流推动下主要沿主河道向西北主湖区迁移,未发现污染物进入东北部湖湾区的迹象。鄱阳湖洪水季节水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路径具有枯水期水流-污染物传输特性。模拟得出鄱阳湖洪水期的平均换水周期约89 d,表明其可能需要近3个月时间才能彻底完成一次换水。研究成果可为大型通江湖泊"江湖关系变化"研究提供参考,对保护"一湖清水"、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11期)
贾艳梅,张丽凤,刘金娥[10](2016)在《运动场所空气污染物遥感监测仪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学校操场为例展开分析,根据目前空气污染物监测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基于激光散射测量原理的监测仪的设计路线和技术指标,为学生科学健康的锻炼身体提供实时空气污染物监测的数据指标。(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6年21期)
污染物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了解大气颗粒污染物对剧烈运动后人体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取普通居民和剧烈运动后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美国流行病学标准问卷对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并利用瑞士Schiller公司生产的型号为SPIROVIT SP-1肺功能仪对每位调查对象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采用人体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实际测量值占预测值的比例作为统计学指标判断人体肺通气功能具体损伤类型;选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作为大气颗粒污染物浓度评价标准,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不同研究对象的肺通气功能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染物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韩双,汪林,袁英兰,王云华,魏俊峰.基于微藻运动性的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J].海洋科学.2019
[2].叶婵.剧烈运动下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人体肺通气功能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3].吴然,张琳,许伟刚,卜诗,柳林.旋流场中小颗粒污染物凝并及运动特性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4].陶嗣巍,尹忠东.风洞助力下高层建筑内大气污染物运动过程建模[J].科技通报.2017
[5].董建男.室内污染物颗粒运动模拟与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
[6].雷林清,周家正,丁朔,杨文良,崔鹏义.街道峡谷设计对其内气流运动与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7
[7].冷达明.终端光学组件内颗粒污染物运动仿真与洁净实验[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8].宋也.风向和建筑物布局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7
[9].李云良,姚静,李梦凡,张奇.鄱阳湖水流运动与污染物迁移路径的粒子示踪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
[10].贾艳梅,张丽凤,刘金娥.运动场所空气污染物遥感监测仪设计探究[J].通讯世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