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演化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设计论证,类比论证,休谟,演化论
演化论论文文献综述
钱雪松[1](2019)在《设计还是涌现?——基于休谟—演化论视角的类比设计论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佩利与休谟均提供了关于上帝存在的类比设计论证。这一佩利-克里安提斯版本的类比设计论的成立与否,取决于它能否满足类比设计论的RAI准则,而这又取决于如下两个条件:类比双方的类似程度,类比双方相类似的已知属性与所要论证的目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休谟的《自然宗教对话录》基于这两个条件对类比设计论提出了有力的驳难,而当代的演化论视角则进一步提供了与设计假说相竞争的自然主义方案。在分别考察了休谟和当代演化论的批判性视角后,本文认为,从休谟—演化论视角看来,类比设计论很可能犯有"观察的选择性效应"(Observational Selection Effect)这一谬误,同时基于这一视角所提出的"涌现秩序"假说则构成了设计假说有力的竞争对手,因而这一视角对类比设计论直观上的吸引力构成了实质性的削弱,尽管这种削弱并不是决定性的。(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9年00期)
李俊[2](2019)在《“演化”:论郑振铎明清通俗小说研究的理念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25年发表《岳传的演化》开始,郑振铎接连发表了《水浒传的演化》《叁国志演义的演化》《西游记的演化》等明清通俗小说研究论文,在20世纪小说研究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贡献。郑振铎的"演化"研究理念,来源于莫尔顿《文学之近代研究》的进化观念,借鉴于胡适《〈水浒传〉考证》的研究范例,其成果建基于郑振铎个人的丰富藏书,其内涵是以进化的观念分析明清通俗小说集体创作与流传的版本,描述甚至还原通俗小说故事的真相与内容演变的历程,其小说"演化"路径的追索,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1期)
徐晓飒[3](2018)在《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评《产业集群演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种全球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开展国际竞争的重点。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区域优势的重要因素。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产业集群是社会演变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产业集群演化论》一书就针对当前产业集群演化的研究现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演化分析框架。在研究结构上,该书将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区分为产业集(本文来源于《染整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李光泽[4](2017)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社会演化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于促进司法公正、预防司法腐败以及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当今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速度加快,这与多方面因素存在关联。首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加速社会环境的开放,增大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的可能,给其演化提供诸多有利的选择;其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观念上的重视推动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演进过程,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也带动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断进步。虽然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受到包括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因素的制约以及相关制度建构方面的不足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探索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需求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之路,对于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7-04-11)
高矅[5](2017)在《演化论是否推动了美国废奴》一文中研究指出1959年底,英国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亲自将此书寄给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学家阿萨·格雷(AsaGray)。格雷在这本新书上做了许多笔记,随后把书借给了妻子的娘家兄弟、儿童福利活动家查尔斯·洛林·布雷斯(Charles Loring Brace)。(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3-17)
武文刚[6](2016)在《综合演化论视角下的教育学与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生物学现代综合演化论,探讨了社会综合演化论的基本观点。从社会综合演化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教育学与文学的研究主体和理论流变,论证了其演化特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27期)
王厚全[7](2016)在《智库演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是什么支撑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称霸全球近百年,综合实力稳居世界第一?又是什么协助美国政府可以有条不紊地应对国内外事务及危机挑战,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核心利益?以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智库,在美国政治决策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提供了协调公共关系、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对策方案、舆论引导和决策支撑。智库,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它的建设发展水平、研究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直接关系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规划和长期战略部署。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期,面对日趋复杂的新形势、新问题及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多,政府急需各类智库协助,补缺在信息、时间和专业知识思想等方面的短板,进行创新性、理论性和前瞻性研究。近年来,我国出现智库热,但需冷静思考智库是什么、从何而来、起源于何时,避免走入智库认识误区和无序的建设状态,需要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智库的起源及历史变迁。智库产生于特定社会环境和人类对特定知识思想的需求。智库经历了漫长的变迁历程,从蒙昧的史前时期到高度文明的当代社会。史前时期,为保持聚落群体稳定,化解矛盾冲突,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尊者、智者和能者走上智库历史的舞台,进行认知型知识思想生产和社会事务处理,为智库的演变提供了知识思想基因。文明起始至封建经院时期,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环境日趋复杂,东西方智库形态(门客、幕僚、教会、神学院等)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提供探索型知识生产和社会事务处理等功能,满足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统治,成为统治者思想掌控的利器,演化构成现代智库的细胞。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时期,随着理性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的涌现,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智库组织形态(知识思想供给及事务商议机构)和功能(应用型知识的生产)得到进一步拓展,构建了现代智库的思想灵魂。社会公民知识水平、识字率和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打破了知识的权贵化垄断,民主政治的兴起和知识思想网络的拓展,为近现代智库的形成演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政治思想环境,也为智库提出了新任务,如创新型知识思想的生产再生产、掌控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和预判性前瞻性研究等,成为国家运行及权力平衡的重要工具。智库是专业从事知识、思想和技术等研发生产,并面向政府、社会及个人提供专业决策咨询服务,具有独特影响渠道的专业知识思想生产机构、决策咨询机构和政策服务机构,也是政府社会决策的辅助机构和参考“军师”。智库的本质是专业知识生产和问题定向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转变方式,还是武力权力向知识权力让渡的过程。智库的产生与发展需要特定的社会需求基础、知识思想基础、政治环境基础和学术基础。当前,社会对智库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智库就是简单的专家人才集聚地,是知识、思想和案例的采集存储点,未认识到智库是具有一定协助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共同体。智库的功能体现在它是特定知识思想供需矛盾及平衡的主体,也是社会权力平衡的新工具;探索认知自然规律和社会关系,进行专业知识思想生产;参与各国政策过程,影响政策产出和对策方案提供;教育启迪公众,引导舆论走向,把握社会前沿热点和政策理念;通过特征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和输送,蕴储自身的影响力;搭建政产学研商交流的纽带桥梁,成为知识、权力、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平台;开展社会监控与(风险)应急,担当社会热点的晴雨表和动态预报站。智库变迁是知识思想生产与决策方式转变、适应和对接的外在表现。智库变迁的历史维度是知识思想生产的时间载体;智库变迁的空间维度既是经济权力中心转移变迁的表现,也是智库研究服务对象在空间的拓展和智库产品传播影响范围的变迁;智库变迁的社会维度是智库研究问题领域范围的丰富、智库社会地位和产品影响力变化的表现;智库变迁的学科维度既是人类知识需求从专业型知识向综合型知识需求转变的表现,也是实践型知识向理论实践相结合型知识转变的表现,还是社会思想文化多元的展现。智库变迁是社会需求、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和信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自身变革等方式展现。社会需求层面从社会身份认同促使智库角色转变、制度框架巩固与创新(社会管理和运行成本降低)、智力与知识产品需求供给的对接和社会权利中心的转移等方面促使智库变迁;科学技术从组织结构和工作领域、研究工具方法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使智库变迁;意识形态的显现、演化、冲突和稳定促使智库的研究领域方向、生存空间、发展机遇和价值立场产生变迁;思想文化为智库变迁提供了文化土壤、思想原料和精神动力,并引领变迁的方向;信息从存在基础、产品生产、竞争影响力和工作思维方式方面促使智库产生变迁。作为智库正向变迁的智库发展,主要包括智库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数量规模、研究理论方法、知识思想产品和核心理念等方面的进步提升。智库发展因分析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类型,如内生型与外生型、渐进型与跨越型、协调与不协调型。智库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相关机制和目标选择。当前,智库发展呈现出研究服务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发展服务方式产业化、本土化向国际化延伸;技术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并由此带来了研究手段的便捷化和智能化。中国古代智库变迁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社会需求和知识科技等,其中政治文化动力(政治环境和思想文化基础)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中国古代智库萌芽、生存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土壤和思想文化营养;社会需求则是中国古代智库变迁的基础动力。中国现代智库变迁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社会需求、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等;社会需求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现代智库变迁的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与应用,推动了现代智库研究方法工具的创新;政治文化则处于基础作用的地位。中国智库发展需要从政府、社会和智库自身叁个层面入手,以环境氛围、能力储备、责任担当和全球意识为主要切入点。政府应构建促进智库健康发展的环境基础,推进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创新智库管理体制;营造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引导公众参与政策过程;丰富智库资金来源渠道。社会应拓展促进智库协调发展的需求基础,认识了解智库是什么,参与智库做什么,评价智库怎么样。智库应夯实自身创新发展的内生能力基础,明确自身定位,增强责任品牌意识;加强专家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养;提升自身研究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6-06-01)
李后强,彭剑,李贤彬[8](2016)在《舆论场结构演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舆论场的演化遵循社会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从舆论的形成到舆论场的发展都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舆论场结构演化的四个阶段:单核管制舆论场、双焦椭球舆论场、莫比乌斯舆论场、单核共生舆论场,分析了舆论场演化过程中的叁步跃迁内在演化动力及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企业家日报》期刊2016-05-06)
李后强,彭剑,李贤彬[9](2016)在《舆论场结构演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舆论场的演化遵循社会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从舆论的形成到舆论场的发展都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舆论场结构演化的四个阶段:单核管制舆论场、双焦椭球舆论场、莫比乌斯舆论场、单核共生舆论场,分析了舆论场演化过程中的叁步跃迁内在演化动力及驱动因素,为舆论与舆论场的引导与构建提供了理论创新基础。(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6年07期)
邓第宅,张林[10](2016)在《创造演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与所有哲学理论不相容。从相对论、宇宙大爆炸、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引出的原则,对理性唯物主义形成强烈冲击。偶然性得到确认,暗示决定宇宙未来的关键因素,并不包含在历史和现状中,未来不可预测。这就是"创造性"原则的应有之义。虽然生命和人类都是物质演化结果,但是生命进化不能用物质运动规律解释,人类发展策略与生命进化根本不同。本文阐明了宇宙叁个创造性发展阶段的科学事实和基本动力。(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6年05期)
演化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1925年发表《岳传的演化》开始,郑振铎接连发表了《水浒传的演化》《叁国志演义的演化》《西游记的演化》等明清通俗小说研究论文,在20世纪小说研究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贡献。郑振铎的"演化"研究理念,来源于莫尔顿《文学之近代研究》的进化观念,借鉴于胡适《〈水浒传〉考证》的研究范例,其成果建基于郑振铎个人的丰富藏书,其内涵是以进化的观念分析明清通俗小说集体创作与流传的版本,描述甚至还原通俗小说故事的真相与内容演变的历程,其小说"演化"路径的追索,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演化论论文参考文献
[1].钱雪松.设计还是涌现?——基于休谟—演化论视角的类比设计论考察[J].宗教与哲学.2019
[2].李俊.“演化”:论郑振铎明清通俗小说研究的理念与路径[J].华中学术.2019
[3].徐晓飒.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评《产业集群演化论》[J].染整技术.2018
[4].李光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社会演化论分析[D].烟台大学.2017
[5].高矅.演化论是否推动了美国废奴[N].文汇报.2017
[6].武文刚.综合演化论视角下的教育学与文学研究[J].科技展望.2016
[7].王厚全.智库演化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6
[8].李后强,彭剑,李贤彬.舆论场结构演化论[N].企业家日报.2016
[9].李后强,彭剑,李贤彬.舆论场结构演化论[J].新闻界.2016
[10].邓第宅,张林.创造演化论[J].改革与开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