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贵州省南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空间共享,民间权力互嵌,族际生态,文化区融
贵州省南部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袁东升[1](2019)在《族群互动视域下文化空间共享与民间权力互嵌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地区怎雷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于深描族群边界显性与隐性呈现之社会景观,对贵州省南部地区水族与苗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村落——怎雷村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现象展开研析。田野考察发现: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已成为形塑族际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水族、苗族基于权力互嵌规约,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开展各自族群的节庆等活动时,形成交往时空场域的"文化间性",尽管其中一方努力保持区别于另一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族群心理,但在保持和追寻差异的同时,却产生了互惠互容的族际生态,并促进了两个族群在村落命运共同体上的共识。怎雷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区隔与交融景观,呈现了建构族际融和、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居美好社会的可能。我们将这种拥有不同族群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交往中产生新的文化共享空间的现象称为"文化区融"。为揭示"文化区融"背后的共同体形成机理与机制,有必要从具体的族际互动图景中分析怎雷村人的生活策略,探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态塑造出了怎雷村人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图景。(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9期)
陈洪升,许玉凤[2](2019)在《喀斯特地区林草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山地罗甸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反演、模型分析等方法,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罗甸县近35年来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且阶段变化显着;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波动变化显着。林草生态系统的转化主要在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等生态用地之间转化,还有部分退化为石漠化状态。通过林草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转化研究,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刘郁[3](2016)在《南部侗族地区文化记录项目对贵州省侗族村寨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部侗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变迁,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强制行政干预下导致村寨传统文化衰竭、生态环境恶化、公共生活荒芜。"文化记录"项目通过建立小额基金及开展深度文化体验等措施的实施,可支持以村寨村民为主体的草根群体传承本民族的核心文化、诠释自身的经验、建构共同的记忆,唤醒文化主体对本土文化的反思、自觉和传承,探寻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尽管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坚信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知识,是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宝贵资源,也是一个民族或社区的精神根脉所在,任何民族甚至国家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才真正具有持续性。(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谢家楠,郭建军,金道超,廖启荣,刘天雷[4](2013)在《贵州省南部地区稻飞虱越冬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摸清贵州稻飞虱越冬情况,2010—2012年采用网捕、目查、灯诱等方法对贵州省南部地区进行稻飞虱越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今气候环境条件下,贵州南部地区(如,荔波的朝阳、永康等乡镇)有极少量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可在再生稻及自生稻上成功越冬,且长翅型多于短翅型,雌虫多于雄虫;越冬稻飞虱对贵州来年春季稻飞虱初始虫源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黄桂军,兰泽军,权新,艾其海,杨四中[5](2010)在《贵州省南部地区部分县市1994~2008年前列腺癌发病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贵州省南部地区部分县市前列腺癌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整理贵州省南部地区部分县市1994~2008年15年间前列腺癌发病登记的数据资料,选取数据较为齐全的都匀、瓮安、福泉、贵定、龙里、惠水、长顺、独山、叁都、荔波、罗甸、平塘部分县市登记的资料,按5年1个时段分为1994~1998、1999~2003、2004~2008年3个时间段,比较分析前列腺癌发病率、病死率,采用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发的统计软件Joinpoint Rro-gram3.3.1分析其流行趋势。通过对发病率的对数转换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贵州省南部地区部分县市1994~1998、1999~2003、2004~2008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1.72/10万、2.98/10万、4.28/10万,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但与美国、加拿大、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贵州省南部地区部分县市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将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需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0年16期)
黄波[6](2009)在《贵州省南部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化探对于圈定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寻找区域上有利成矿地段和成矿远景有着良好的效果。其采用的方法常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即在表生带内的一切地球化学异常,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与溶解下,使原来集中的元素沿水系发生分散。在水系沉积物的狭长地带内形成的异常,称水系沉积物异常,也称为分散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对水系(或河流、溪沟、包括干沟)底部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分布分配变化的规律,以发现水系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和有利地段。根据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是对岩石和矿体(或矿化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在地表表生带破坏后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根据贵州省南部地区以往水系沿积物地球化学测量资料,结合该区地质特征,对异常分析研究及对部份异常进行查证,并提出在扬子准地台之黔南台陷与江南地块接合部位,分布以Pb、Zn、Sb、Hg元素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应成为贵州省南部地区重要的找矿地带。通过对贵州省南部地区以往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资料整理和研究,结合扬子准地台之黔南台陷(二级构造单元)与江南造山带地质条件,重新确定了不同构造地层工作区的异常下限,重新圈定和划分地球化学异常,并着重圈定了具有隐伏矿找矿前景的低缓异常群,将研究区异常分成甲、乙、丙叁类;共获得各类异常105处,其中35处甲类异常35处,乙类异常46处,丙类异常24处。为便于对众多异常综合整理和研究,将地层、构造条件相似的邻近甲、乙、丙叁类为主的异常进行组合,构成以甲、乙、丙叁类异常组合为主的综合异常群,共获9个异常群。结合本区地质、矿化、矿床及化探元素组合异常综合成矿信息,在本区确定了四个具有较大找矿价值及隐伏矿找矿潜力的4个找矿预测区。其中,独山半坡Pb、Zn、Sb、Hg多元素组合异常区及叁都北部Pb、Zn、Sb、Hg多元素组合异常区为一级预测区;叁都雅灰Sb、Hg组合异常区及叁都都江Sb、Hg组合异常区为二级预测区。(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10-13)
田珺[7](2006)在《贵州省南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农户收入来源入手,分析农户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制约农户收入增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在分析农户收入来源结构时发现,务工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体部分,家庭经营收入次之。农户收入差距的统计结果表明:1.农户收入平均线下掩蔽着较大的差距。2.农户各收入来源的收入差距显着。分析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差异。2.农户家庭劳动力在非农行业从业的比重。3.农户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程度。 通过分析当前制约贵州省南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首先,农村新的贫困人口的涌现。其次,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严重制约农户经济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农业产出能力低,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出率,使农户,尤其是纯农户收入增加。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科教兴农及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打下良好的基础。3.转移和控制农业人口,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4.继续加强农村人口的生育控制。(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6-05-01)
杨茂文,褚作全,张克顺[8](2004)在《贵州省南部地区疟疾潜能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南部1 30 87平方公里的区域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疟疾呈灶状分布,是贵州省较为典型的地方性疟疾病区。由于在自然状况下疟疾流行是人群活动与疟原虫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叁方面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因此,研究他们之间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关糸对预测及控制疟疾流行(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04年05期)
李景阳,毛健全,鄢贵权,梅正星[9](1988)在《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和开发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独山南部地区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论述了岩溶地下水的类型、平面展布和埋藏特点以及示踪试验。从分析研究区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入手,对岩溶含水系统的结构、地下水赋存、径流及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研制了水资源规划及管理模型;并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水资源的评价和对比,最后讨论了开发利用及规划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1988年04期)
李景阳[10](1987)在《《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课题通过部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课题,是1976-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第十项《我国岩溶发育规律及改造利用》中的一个子项目,与湖南络塔、广西都安、山西娘子关、贵州普定等岩溶区,共同列为我国岩溶重点会战片区,由贵州工学院地质系承担主要研究任务。(本文来源于《贵州工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3期)
贵州省南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反演、模型分析等方法,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罗甸县近35年来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且阶段变化显着;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波动变化显着。林草生态系统的转化主要在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等生态用地之间转化,还有部分退化为石漠化状态。通过林草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转化研究,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贵州省南部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东升.族群互动视域下文化空间共享与民间权力互嵌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地区怎雷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陈洪升,许玉凤.喀斯特地区林草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以贵州省南部山地罗甸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刘郁.南部侗族地区文化记录项目对贵州省侗族村寨发展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6
[4].谢家楠,郭建军,金道超,廖启荣,刘天雷.贵州省南部地区稻飞虱越冬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3
[5].黄桂军,兰泽军,权新,艾其海,杨四中.贵州省南部地区部分县市1994~2008年前列腺癌发病趋势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
[6].黄波.贵州省南部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7].田珺.贵州省南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6
[8].杨茂文,褚作全,张克顺.贵州省南部地区疟疾潜能的调查[J].贵州医药.2004
[9].李景阳,毛健全,鄢贵权,梅正星.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和开发治理[J].中国岩溶.1988
[10].李景阳.《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课题通过部级鉴定[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