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盲紫外,日盲紫外探测器,日盲区,应用技术
日盲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涵[1](2017)在《穿越日盲区——“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创新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荣团队的"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除了国防,这项技术在电网安全监测、医学成像、海上搜救、环境与生化检测等民生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在国家已将其纳入"十叁五"重点研发计划的如今,他们希望在提升技术水平与推进尖端应用上做出新一轮的突破。(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16期)
张磊[2](2017)在《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机器视觉定位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人机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人机在军事领域以及民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无人机的着陆引导工作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机着陆引导方法以及日盲区紫外成像技术的特点,提出将220~280nm的日盲区紫外波段用于机器视觉定位实现,进行了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机器视觉定位算法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日盲区紫外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利用紫外探测器进行紫外微光检测的技术原理;而后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推导了紫外光源在大气透过率和紫外探测器灵敏度两个因素影响下的传播距离;而后利用低压汞灯作为紫外光源,利用其253.65nm波长的放射谱线,并配合窄带滤光片来滤除杂散波段;然后设计了“主”型信标图案,通过灰度重心法进行光斑的中心提取。随后基于摄像机透视投影变换以及N点透视问题模型(Perspective N Point Problem),建立了相对位姿求解模型,找到特征点及其像点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通过建立“主”型信标中10组特征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奇异值分解SVD进行位姿参数初值的求解,然后建立重投影误差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非线性优化,得到相机相对于信标的精确位姿参数。然后,本论文选用德州仪器的高性能双核处理芯片TMS320DM6467T作为核心处理器搭建嵌入式数据处理平台用于定位设备的实现,实现了定位设备的小型化、便携式等特点。首先进行软件环境的搭建,通过裁剪嵌入式Linux内核来提高系统性能;然后研究POSIX线程标准来搭建整个软件框架,设计了图像/视频的采集、显示、存储等线程;而后通过研究Linux设备驱动模型以及V4L2视频设备驱动,实现了可见光和紫外双通道视频的采集、显示;最后通过光学配准以及像素补偿方法实现了可见光背景与紫外信标图像的双光路图像融合功能。最后进行验证性实验,用于验证定位算法的有效性和嵌入式数据处理系统的性能。系统通过半仿真实验,通过测量系统与紫外信标之间的相对位姿来进行定位算法的验证。在80米范围内的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拍摄多张信标的图像,经计算,系统的距离定位相对精度能够达到5‰,距离越近精度越高,角度定位绝对精度优于1°,能够满足无人机的着陆引导需求。由于日盲区紫外成像背景简单,基于日盲区紫外的定位算法既发挥了机器视觉定位算法精度高的特点,又体现了紫外成像的优势,图像处理简单、鲁棒性高。非常适合于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无人机的着陆引导、船舶靠岸等需要精确定位的场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张磊,杨甬英,张铁林,江佳斌,刘东[3](2016)在《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无人机着陆引导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人机(UAV)着陆时机身相对于着陆点的精确位姿参数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无人机自主着陆引导系统。利用日盲区紫外成像技术对典型特征的紫外信标点进行成像,基于摄像机透视投影变换以及直接线性变换求得位姿参数初值,并对初值进行非线性优化得到精确解,由此实现无人机自主着陆引导工作。利用日盲区紫外在近地面唯一性的特性,能消除自然背景光的影响,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的优势尤其明显。经实验验证,系统距离定位相对精度能够达到0.5%,角度定位绝对精度优于1°,能够满足无人机着陆引导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6年07期)
杨刚,李晓毅,陈谋,朱国庆[4](2015)在《“日盲区”紫外光大气散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紫外光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非视距通信等特点,在军事通信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紫外光的大气传输特性,为下一步实现紫外光通信组网提供物理层的理论依据,研究了紫外光非视距单次散射模型,并简化模型建立了紫外光单次散射近似模型。使用近似模型分析了紫外光通信叁种工作模式下的通信效果,着重探讨了定向条件下收发器不同角度对通信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收发角度对紫外光通信影响较大,其中定向条件下通信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张里荃,王秋爽,张岩,马艳梅,郝二娟[5](2010)在《日盲区紫外光非视线传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一个更接近实际情况的紫外光非视线传输模型,用来处理复杂的大气条件和边界条件,建立了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紫外光非视线传输快速算法模型。分析了发射功率为1 W的单色紫外光信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边界条件对信号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系统发射仰角和接收仰角与探测信号强度的关系。与单次散射模型比较,该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边界处理能力。对合理涉及通信系统、提高通信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晓科,马君,唐辉,智小军[6](2007)在《一种日盲区紫外信号探测系统前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探测原理实现了一种日盲区紫外信号探测系统前端,系统前置放大电路中采用高输入阻抗、低输入偏流、低噪声的运算放大器,在对紫外信号放大的同时对噪声信号达到有效的抑制。系统选用熔融石英作为透镜材料,采用折射式单透镜光学系统实现对目标紫外辐射信号的接收。利用该紫外探测系统前端在实验室内可以实现对紫外光源的探测,目前探测距离可达13m。(本文来源于《探测与控制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日盲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无人机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人机在军事领域以及民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无人机的着陆引导工作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基于机器视觉的无人机着陆引导方法以及日盲区紫外成像技术的特点,提出将220~280nm的日盲区紫外波段用于机器视觉定位实现,进行了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机器视觉定位算法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日盲区紫外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利用紫外探测器进行紫外微光检测的技术原理;而后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推导了紫外光源在大气透过率和紫外探测器灵敏度两个因素影响下的传播距离;而后利用低压汞灯作为紫外光源,利用其253.65nm波长的放射谱线,并配合窄带滤光片来滤除杂散波段;然后设计了“主”型信标图案,通过灰度重心法进行光斑的中心提取。随后基于摄像机透视投影变换以及N点透视问题模型(Perspective N Point Problem),建立了相对位姿求解模型,找到特征点及其像点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通过建立“主”型信标中10组特征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奇异值分解SVD进行位姿参数初值的求解,然后建立重投影误差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非线性优化,得到相机相对于信标的精确位姿参数。然后,本论文选用德州仪器的高性能双核处理芯片TMS320DM6467T作为核心处理器搭建嵌入式数据处理平台用于定位设备的实现,实现了定位设备的小型化、便携式等特点。首先进行软件环境的搭建,通过裁剪嵌入式Linux内核来提高系统性能;然后研究POSIX线程标准来搭建整个软件框架,设计了图像/视频的采集、显示、存储等线程;而后通过研究Linux设备驱动模型以及V4L2视频设备驱动,实现了可见光和紫外双通道视频的采集、显示;最后通过光学配准以及像素补偿方法实现了可见光背景与紫外信标图像的双光路图像融合功能。最后进行验证性实验,用于验证定位算法的有效性和嵌入式数据处理系统的性能。系统通过半仿真实验,通过测量系统与紫外信标之间的相对位姿来进行定位算法的验证。在80米范围内的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拍摄多张信标的图像,经计算,系统的距离定位相对精度能够达到5‰,距离越近精度越高,角度定位绝对精度优于1°,能够满足无人机的着陆引导需求。由于日盲区紫外成像背景简单,基于日盲区紫外的定位算法既发挥了机器视觉定位算法精度高的特点,又体现了紫外成像的优势,图像处理简单、鲁棒性高。非常适合于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无人机的着陆引导、船舶靠岸等需要精确定位的场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盲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涵.穿越日盲区——“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创新记[J].科学中国人.2017
[2].张磊.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机器视觉定位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张磊,杨甬英,张铁林,江佳斌,刘东.基于日盲区紫外成像的无人机着陆引导技术研究[J].中国激光.2016
[4].杨刚,李晓毅,陈谋,朱国庆.“日盲区”紫外光大气散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5].张里荃,王秋爽,张岩,马艳梅,郝二娟.日盲区紫外光非视线传输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
[6].刘晓科,马君,唐辉,智小军.一种日盲区紫外信号探测系统前端[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