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负调控论文-文书琼,李群星,陈一辰,王茜,程斌

免疫负调控论文-文书琼,李群星,陈一辰,王茜,程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负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肿瘤免疫,肿瘤生长,MC,Pik3ip1

免疫负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文书琼,李群星,陈一辰,王茜,程斌[1](2019)在《Pik3ip1是一种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的负调控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证实PI3K-相互作用蛋白1(Pik3ip1)在抑制T细胞反应和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脾脏、淋巴结和外周血中各细胞亚群Pik3ip1的表达。向KO鼠和同窝对照(LT)鼠转输CFSE标记的OT-1小鼠脾细胞,同时用OVA肽皮下免疫小鼠,48小时候分析OT-1脾细胞的增殖,以探究(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2](2019)在《免疫负调控分子Pik3ip1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PI3K相互作用蛋白3(Pik3ip1)对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探究Pik3ip1在小鼠造血系统及体外刺激下的表达情况;2.建立可溶性肽OVA_(257-264)和OVA_(323-339)急性免疫反应模型、OVA_(257-264)特异性刺激OT1小鼠增殖模型,FACS、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胡杰[3](2019)在《家蚕BmCaspase-8-like的免疫负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主要依赖于保守的先天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昆虫的先天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昆虫体液免疫主要依赖于两条NF-κB信号通路——Toll和IMD信号通路。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会激活NF-κB家族转录因子入核激活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但若NF-κB信号通路被过度激活,则会导致昆虫寿命缩短、肠道菌群紊乱、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此免疫负调控分子的作用非常关键。大部分昆虫免疫负调控的研究仅限于果蝇,在其它昆虫中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在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上开展免疫负调控研究是有益的补充也是重要的拓展。本文针对家蚕体内鉴定到的新分子BmCaspase-8-like(BmCasp8L)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构域分析、进化分析、时空表达谱构建和免疫诱导表达谱分析,确定其具有免疫负调控分子的特征;通过个体和细胞水平的干涉和过表达证明了其负调控功能;通过Western blotting、ThT结合实验、共聚焦观察、半变性琼脂糖凝胶SDD-AGE检测及TUNEL染色、Co-IP等实验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mCasp8L负调控家蚕免疫BmCasp8L与BmDREDD、DmDREDD以及人Caspase-8同源,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分子序列与BmDREDD和DmDREDD N端序列分别具有61%、42%的相似性,结构域分析显示该分子包含两个串联DED结构域,但是缺少C端的Caspase结构域。5龄第3天家蚕幼虫的组织表达谱显示Bmcasp8l在免疫相关组织,例如脂肪体、血细胞中高量表达;预蛹期组织表达谱显示Bmcasp8l在丝腺中的表达量最高;时期表达谱显示Bmcasp8l在家蚕眠期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起蚕期,在发育变态时期如预蛹期、蛹第7天、蛾第1天表达量升高。当家蚕受到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和粘氏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感染后,Bmcasp8l在1 h内表达量升高,而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细胞水平过表达Bmcasp8l,抗菌肽BmCecropinA1、BmCecropinB、BmAttacin的表达受到抑制,细胞水平干涉Bmcasp8l,抗菌肽BmCecropinA1、BmCecropinB、BmAttacin的表达水平升高;个体水平干涉Bmcasp8l,抗菌肽BmCecropinA1表达量升高。细胞和个体实验证明该分子负调控抗菌肽的表达。2、BmCasp8L通过与BmDREDD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负调控IMD信号通路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BmIMD和BmRelish在BmCasp8L过表达情况下的切割水平,证明了BmCasp8L通过抑制BmDREDD对BmIMD及BmRelish的切割负调控IMD信号通路。TUNEL染色结果表明BmCasp8L能够抑制BmDREDD诱导的细胞凋亡。对凋亡细胞进行计数发现BmCasp8L对BmDREDD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效应。SDD-AGE、ThT荧光检测及共聚焦观察发现BmCasp8L在细胞内和体外都能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BmDREDD也能够单独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Co-IP实验及共聚焦观察发现BmCasp8L与BmDREDD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从而抑制了BmDREDD的活化,导致BmDREDD无法发挥功能。此外,共聚焦观察和SDD-AGE检测还发现,同样具有DED结构域的BmFADD则不能单独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当BmDREDD存在时,能够招募具有DED结构域的蛋白,如BmFADD和BmCasp8L,共同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当BmCasp8L存在时,也能与BmFADD共同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Co-IP实验进一步证明了BmCasp8L与BmFADD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17)

田地[4](2018)在《免疫负调控的重要性——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发现免疫负调控的抑制作用,并以此来治疗癌症。免疫的背景和新思路早在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免疫学家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和美国的刘易斯·托马斯就(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8年22期)

胡杰,王鑫怡,王菲[5](2018)在《家蚕BmCaspase-8-Like(BmCasp8L)的免疫负调控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个体和细胞水平上探讨家蚕(Bombyx mori)BmCaspase-8-Like(BmCasp8L)的免疫负调控功能,为研究昆虫免疫负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RT-PCR技术克隆BmCasp8L并进行结构域预测和进化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mCasp8L在家蚕各龄期、5龄第3天及预蛹期各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和家蚕感染细菌后的免疫诱导表达特征;合成用于RNAi的dsRNA,通过注射dsRNA在个体中降低BmCasp8L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对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BmCasp8L的细胞表达载体,通过质粒或dsRNA的转染在BmE细胞中过表达BmCasp8L或降低BmCasp8L的表达水平,并利用Western blot或定量PCR予以确认,同时检测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转录因子BmRelish的切割。【结果】BmCasp8L与鳞翅目Caspase-6、哺乳动物Caspase-8同源,其序列与BmDredd、DmDredd N端分别具有61%、42%的相似性,但缺少C端的Caspase结构域。时空表达特征分析表明,BmCasp8L在眠蚕期表达量高于起蚕期,在预蛹期、蛹第7天、蛾第1天表达量明显升高;在5龄第3天幼虫体内,BmCasp8L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而在预蛹期,BmCasp8L主要在丝腺中表达。免疫诱导表达谱显示,5龄第3天家蚕在注射感染黑胸败血芽孢杆菌或粘质沙雷氏菌1 h内,BmCasp8L的表达水平上升,此后逐渐恢复正常。对5龄第2天家蚕注射dsCasp8L或dsEGFP,24 h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到BmCasp8L的表达量在注射dsCasp8L的家蚕中显着下调,而抗菌肽BmCecropinA1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在BmE细胞中过表达BmCasp8L,抗菌肽BmCecropinA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且转录因子BmRelish的切割受到抑制。在细胞中转染dsRNA后,BmCasp8L的表达水平被有效降低,抗菌肽BmCecropinA1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结论】进化分析、表达特征以及细胞和个体上的功能研究表明BmCasp8L是一个具有免疫负调控作用的分子,通过抑制BmRelish的切割,抑制抗菌肽的表达,从而负调控Imd信号通路,降低BmCasp8L的表达水平则导致抗菌肽表达水平升高,有助于家蚕抵御微生物病原的侵染。(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张媛媛[6](2018)在《免疫负调控分子TIPE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免疫负调控分子TIPE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80-90%,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脑卒中发生后,缺血缺氧导致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下降,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炎症反应发生和脑实质细胞死亡。脑卒中后早期炎症反应一般可分为叁个阶段:超早期一般发生在脑卒中1-6小时内,此时脑组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急性期是指脑卒中发生6-24小时内,此时缺血区脑组织苍白伴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坏死期是指脑卒中发生24-48小时内,此时大量神经细胞脱失,胶质细胞坏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免疫和炎症反应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关键因素,包括急性脑卒中事件和卒中后远期预后。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到机体精密的调控,一旦免疫失衡将会发生不可控的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甚至机体死亡。免疫自稳是免疫系统的叁大基本功能之一,机体通过免疫自稳功能既能保持固定数量的免疫细胞,又能防止外来抗原频繁刺激带来的伤害,确保机体对任何抗原及其复合物都维持适度的免疫反应,不会出现致命性的炎症反应。维持免疫自稳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2(TumorNecrosis Factor-a-induced Protein 8-like 2,TIPE2)是维持免疫稳态的新型负调节因子,参与维持宿主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IPE2可能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肿瘤、糖尿病肾病、哮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TIPE2在急性缺血性疾病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文献报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小鼠模型中,Tipe2基因缺失可促进脑梗死体积增大,并加重神经功能缺陷,可能与Tipe2基因缺失可促进大量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释放有关。然而,这些研究仅局限在动物模型层面,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是否存在TIPE2表达,以及TIPE2表达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病情的作用如何,尚未发现相关报道。研究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IPE2 mRNA及相关因子的表达规律,以及与TIPE2 mRNA与临床病情轻重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2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我们还选择了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124名健康体检者,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年龄和性别匹配后,最终纳入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PE2mRNA、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激活蛋白(Activatorprotein,AP)-1,核因子(Nuclearfactor,NF)-κB、白细胞介素(Interferon,IL)-6、IL-10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指标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Blood Gulcose,FBG)、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等指标。分类变量用百分比(%)表示,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IQR)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采用SNK t检验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TIPE2 mRNA水平与各临床指标和相关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分层聚类分析评估TIPE2及其相关因子的相近度。采用全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对患者死亡结局的比值比(Odd ratio,OR)和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研究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特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显着差异,匹配良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BMI、HsCRP、GFR、FBG、TG、TC、LDL和HCY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在患者随访叁个月结束时,共有33名患者发生死亡事件,死亡率为18.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IPE2和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IPE2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为4.75,IQR为3.69-6.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22,IQR:1.30-4.24;P<0.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NF-α、AP-1、IFN-γ和NF-κβ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然而,我们没有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IL-1β、IL-10和IL-6的m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别(均P>0.05)。3.不同时间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IPE2及其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根据从发病时间到采血时间划分时间段,按照发病6小时、12小时、18小时和24小时的时间点分为5组,>24小时时间段的患者TIPE2 mRNA水平明显高于<6小时时间段和6-12小时时间段的患者(均为P<0.05),12-18小时时间段患者TIPE2 mRNA水平明显高于与6-12小时时间段患者(P<0.05)。由此可见,在卒中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TIPE2 mRNA逐渐增加,且表现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趋势。然而,我们未发现不同时间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L-1β、IL-10、IL-6、NF-κβ、AP-1、IFN-γ和 TNF-α mRNA 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IPE2 mRNA水平与临床资料的关系TIPE2 mRNA<4.7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梗死体积中位数为1.50(0.34-20.25)mL,显着高于 TIPE2mRNA>= 4.75[0.50(0.10-1.90),P<0.05]的患者。同时,TIPE2 mRNA(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0-07)

赵明升[7](2018)在《新的免疫负调控分子IL-37D在炎症和肥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细胞因子是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和调节分子,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多种细胞因子产品已进入临床,在抗病毒、抗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揭示新的细胞因子功能和机制对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IL-37是在2000年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属于IL-1家族成员。IL-37有5个异构体(IL-37a-e),至今研究较为广泛的是IL-37b,已有的证据表明IL-37b具有免疫负调控作用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展。然而,IL-37的其他异构体功能尚不清楚。因为IL-37d与IL-37b相比,仅缺少外显子2,均具有构成由外显子4-6编码的β三叶草结构,从理论上推测IL-37d也可能具有功能。为了研究IL-37d功能,我们在分析IL-37d在人组织和细胞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制备了 C57BL/6人IL-37d转基因小鼠,并利用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模型和高脂诱导的肥胖模型研究了 IL-37d的功能,进而通过多项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方法探索了其作用机制,获得了一些创新性结果,为对全面认识IL-37不同异构体的功能及将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方法一、IL-37d的功能及其在控制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1.设计IL-37d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检测IL-37d在人体组织、细胞中的表达。2.用ELISA和CBA的方法检测IL-37d对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3.构建C57BL/6背景的人IL-37d转基因小鼠,通过内毒素血症小鼠体内模型,检测IL-37d对于小鼠生存以及炎症的影响。4.用IL-1R8 siRNA分别干扰A549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IL-37受体的表达,研究IL-37d是否通过细胞表面受体IL-1R8发挥作用。5.通过重组IL-37d蛋白,检测IL-37d是否通过细胞表面受体IL-1R8发挥作用。6.用IL-37的中和抗体,阻断IL-37dtg小鼠体内的IL-37d,研究IL-37d是否通过细胞表面受体IL-1R8发挥作用。7.用co-IP和免疫荧光实验,研究IL-37d和Smad3是否有相互作用。8.通过免疫荧光和细胞胞浆细胞核蛋白分离的方法,研究IL-37d与Smad3发挥作用的方式。9.通过Smad3的siRNA和抑制剂阻断Smad3的作用,研究Smad3对于IL-37d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二、IL-37d在肥胖中的作用1.IL-37dtg小鼠和WT小鼠给与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通过检测体重、解剖后测量腹股沟处皮下脂肪、附睾脂肪和棕色脂肪重量以及HE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确定IL-37d是否在饮食诱导的肥胖中发挥作用。2.IL-37d是否能够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3.在高脂动物模型进行期间,通过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小鼠对血糖的处理能力及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胰岛素的水平。4.通过对小鼠摄入量、运动和代谢的检测,确定IL-37d对小鼠肥胖的作用阶段。5.通过Western blot,qRT-PCR的方法检测代谢产热的关键分子UCP-1的表达。6.通过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ILC2的比例及数量,确定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免疫细胞。7.通过 qRT-PCR、Western blot 和 ELISA 的方法,检测 IL-37d 对 IL-33 的表达的影响。结果一、IL-37d以Smad3依赖性方式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1.IL-37d在人PBMC、UCMSCs、ADSCs和脂肪组织中表达由于缺乏IL-37d的特异性抗体,我们设计了 IL-37d特异性引物,用RT-PCR的方法检测IL-37d的表达并通过测序进行了确定。我们发现IL-37d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ADSCs)和脂肪组织中有表达。并且发现IL-37d在肝癌细胞系HepG2、BEL-7402和Huh7中均有表达。说明IL-37d在人体组织和细胞中表达较为广泛,这丰富了以前报道认为IL-37d在骨髓和睾丸中表达观点。2.人IL-37d转基因小鼠的制备为了更好的研究IL-37d的功能,我们制备了人IL-37d转基因小鼠。将人IL-37d全长CDS区克隆到pRP.ExBi-EF1α-IRES-EGFP载体中,测序正确。将pRP.ExBi-EF1α-IL37-IRES-eGFP表达质粒注射来自C57BL/6小鼠的受精卵并植入到假孕的C57BL/6子宫内,以产生F0代小鼠。F0代雄性小鼠与C57BL/6野生型雌性交配并连续传代6代。然后对IL-37d 阳性小鼠进行连续8代的自交,以产生IL-37d纯合子小鼠。对3~4周龄小鼠,通过PCR鉴定其基因型。使用PCR阴性的同窝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对IL-37dtg小鼠和对照小鼠腹腔注射LPS(10mg/kg)20h,取脾脏、骨髓和血清,通过PCR和ELISA检测IL-37d的表达。我们发现IL-37d在脾脏和骨髓中有表达。通过ELISA发现IL-37d在IL-37dtg小鼠血清中有表达,而在WT小鼠中则没有检测到表达。3.IL-37d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为了探究IL-37d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我们首先通过过表达IL-37d,研究IL-37d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我们发现IL-37d能够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IL-6的表达。为了进一步证实IL-37d的生物学功能,我们用来自IL-37dtg小鼠和WT小鼠的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发现IL-37d能够明显抑制LPS诱导的IL-1α、IL-1β、IL-6 和 TNF-α 的表达。4.IL-37d改善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为了研究IL-37d在体内的作用,在IL-37dtg和野生型小鼠中使用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发现在高LPS剂量诱导的致死模型中,IL-37d显着提高了该模型中小鼠的存活率。在亚致死LPS剂量的模型中,测量体温发现野生型小鼠体内的低温比IL-37dtg小鼠严重。并且IL-37dtg小鼠脾脏和血清中IL-6、TNF-α、IL-1β、IFN-y、IL-17A和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低于野生型小鼠。5.IL-37d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不依赖它的受体IL-1R8为了研究IL-37d是否通过细胞表面受体IL-1R8发挥作用,首先我们用IL-1R8的siRNA在A549细胞和小鼠的巨噬细胞中分别沉默IL-1R8的表达,发现沉默受体表达后,IL-37d对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影响较小。进一步,我们表达和纯化了重组IL-37d蛋白,发现IL-37d重组蛋白不会影响BMDMs中LPS诱导的IL-6的表达,提示IL-37d的抗炎作用不依赖于受体介导的通路。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用IL-37的中和抗体阻断IL-37dtg小鼠体内的IL-37d,我们发现IL-37d对血清和脾脏中IL-6的表达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说明IL-37d以不依赖IL-1R8受体的方式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6.IL-37d通过Smad3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为了研究IL-37d是否通过细胞内的Samd3发挥作用,首先我们通过co-IP实验检测IL-37d与Smad3是否有相互作用。我们发现IL-37d可以与Smad3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IL-37d与Smad3存在共定位现象,并且在IL-1β的刺激下,IL-37d 迅速入核,并且促进pSmad3的核转位。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现象,我们分离了细胞胞浆和胞核蛋白,发现IL-37d能够促进pSmad3入核。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IL-37d能够与Smad3相互作用并促进其核转位。为了探究Smad3是否是IL-37d发挥功能所必需的,我们通过Smad3抑制剂和Smad3的siRNA阻断Smad3的功能,发现IL-37d对于IL-1α和IL-6的抑制功能被逆转。这些数据表明IL-37d以Smad3依赖性的方式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二、IL-37d在肥胖中的作用及机制1.IL-37d能够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首先,我们用雄性IL-37d和WT小鼠(6~8周),分别给与高脂饮食(60%脂肪)和普通饮食(10%脂肪)。我们发现高脂饮食组,IL-37dtg小鼠与WT相比,体重明显减轻。通过解剖小鼠我们发现,IL-37dtg小鼠腹股沟处的皮下脂肪和附睾脂肪均较WT小鼠体积小,质量轻。通过HE结果发现,IL-37dtg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小于野生型。IL-37dtg小鼠其棕色脂肪较WT小鼠棕色颜色深,重量虽然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通过HE结果发现,高脂饮食组,IL-37dtg小鼠棕色脂肪细胞中,脂滴明显小于野生型。IL-37dtg小鼠的肝较WT小鼠体积小,颜色深,重量轻,肝表面未见明显的脂滴。通过HE结果发现,IL-37dtg小鼠肝细胞中脂滴明显小于野生型。这些结果表明,IL-37d能够抑制饮食诱导的肥胖。2.IL-37d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因为肥胖常伴随着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抵抗,故我们对高脂模型小鼠进行了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发现高脂饮食组中,IL-37dtg小鼠的糖耐量高于WT小鼠,而正常饮食中,IL-37dtg小鼠和WT小鼠的糖耐量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在高脂饮食组中,IL-37dtg小鼠胰岛素的敏感性高于WT小鼠。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胰岛素水平,发现高脂饮食组,IL-37dtg小鼠血清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WT小鼠,而正常饮食中,IL-37dtg小鼠和WT小鼠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IL-37d能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3.IL-37d不影响小鼠的食物摄入量和运动通过对小鼠摄入量的检测发现,IL-37dtg小鼠和WT小鼠的摄入量没有差异。进一步对小鼠运动检测发现,IL-37dtg小鼠和WT小鼠的运动没有差异。这说明IL-37d抑制肥胖不依赖于饮食和运动。4.IL-37d促进氧化代谢并增加能量消耗为了研究IL-37d抑制肥胖是否是通过代谢通路进行的,我们用PhenoMaster高通量智能代谢分析系统对小鼠进行了代谢检测,发现在高脂饮食组中,IL-37dtg消耗更多的O2,生成更多的CO2,产生更多的热量。此外,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ratio,RER)结果显示,IL-37dtg小鼠对于能源的消耗更多的来源于脂肪。5.IL-37d上调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已知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主要表达在棕色脂肪组织以及米色脂肪中,参与机体的产热活动和能量调节,使机体产生的化学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从而影响能量代谢率。为了进一步确定IL-37d是通过脂肪代谢消耗能量,我们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脂肪组织内中UCP-1的表达,我们发现IL-37d能够上调皮下脂肪和棕色脂肪中UCP-1的表达。6.IL-37d减少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上调抗炎性巨噬细胞(M2)由于肥胖属于低水平的慢性炎症,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巨噬细胞是脂肪组织的主要免疫细胞。所以,我们首先检测了 IL-37d对脂肪中巨噬细胞的影响,发现在高脂饮食组,IL-37dtg小鼠其腹股沟处的皮下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标志F4/80的水平明显低于WT小鼠,而正常饮食组则没有差异。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股沟处的皮下脂肪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发现IL-37dtg小鼠F4/80+的巨噬细胞明显低于WT小鼠,而正常饮食组则没有差异。在附睾脂肪组织中发现,高脂饮食组中,IL-37dtg小鼠其M2的比例明显高于WT小鼠。这些结果表明,IL-37d减少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上调抗炎性巨噬细胞(M2)。7.IL-37d 上调 ST2+CD45+细胞和 ILC2新近的研究显示ST2+的免疫细胞(包括2型固有免疫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在脂肪组织的抗炎中发挥重要作用,故我们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腹股沟处皮下脂肪的免疫细胞。我们发现无论是高脂饮食组还是正常饮食组,CD45+ST2+免疫细胞在IL-37dtg小鼠均高于野生型小鼠。其中,IL-37d上调ILC2的作用更明显。这些结果提示IL-37d可能通过上调ILC2来发挥作用。8.IL-37d上调IL-33的表达由于IL-33是ST2+的免疫细胞的配体,故为了进一步探索IL-37d抑制肥胖和脂肪炎症的机制,我们进一步分析了 IL-37d对IL-33表达的影响。qRT-PCR的结果显示高脂饮食组中,IL-37d能够上调脂肪组织中IL-33的表达。而在正常饮食组中变化不明显。进一步,体外通过荧光定量PCR、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不管是在LPS刺激或非刺激条件下,IL-37d明显上调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中IL-33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IL-37d通过上调IL-33的表达,进而增强ST2+的免疫细胞作用,最终发挥抗炎和促进耗能的作用。结论一、IL-37d以Smad3依赖性方式抑制炎症1.IL-37d在人PBMC、UCMSCs、ADSCs和脂肪组织中广泛表达。2.IL-37d是有功能的IL-37异构体,与IL-37b—样具有免疫负调控作用并抑制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3.在作用通路上,IL-37d与IL-37b不同,IL-37d主要通过Smad3的方式发挥抗炎作用,而对IL-1R8受体介导的通路依赖低。二、IL-37d上调IL-33的表达,促进和激活ILC2,抑制肥胖1.发现IL-37d能够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以及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2.IL-37d主要通过促进氧化代谢并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肥胖。3.IL-37d促进耗能可能通过上调IL-33-ST2+淋巴细胞抑制炎症、促进耗能,从而抑制肥胖。创新性和意义1.发现人IL-37d在PBMC,UCMSCs和脂肪组织中均表达,改变了以前报道认为IL-37d表达在骨髓和睾丸的观点2.在国际上首先证明IL-37d是有功能的另一种IL-37异构体,它和IL-37b—样具有免疫负调控作用。3.首次发现IL-37d与IL-37b在作用机制上不同,它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主要通过Smad3依赖途径。4.首次发现IL-37d不仅可抑制LPS诱导的急性炎症,而且能够抑制饮食诱导的肥胖以及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5.提出IL-37d通过上调IL-33的表达,从而上调ILC2的数量及激活ILC2,从而抑制肥胖的新观点。6.研究结果为以IL-37d抑制炎性疾病和控制肥胖奠定了基础。局限性1.由于IL-33敲除小鼠刚刚获得,故IL-37d通过上调IL-33介导的2型免疫反应抑制肥胖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2.由于时间的关系,IL-37d调控IL-33的分子机制尚未搞清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8-20)

杨锦才,李莉娟,郝正栋,郭晓嘉,楚松林[8](2018)在《靶向免疫负调控的药物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化学治疗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局限,目前有许多靶向免疫负调控药物及其相关的抗体研究,以求在血液病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L1)及中药等负性免疫调控因素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靶向免疫负调控药物在血液病中的应用及前景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8年08期)

鲁斌,任玉洁,孙雪琴,Cuijuan,Han,Hongyan,Wang[9](2018)在《INKIT蛋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IRF3和p65的磷酸化从而负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IRF3和p65是病毒诱导的下游抗病毒基因转录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INKIT(inhibitor for NF-k B and IRF3)通过抑制IRF3和p65的磷酸化,从而抑制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在INKIT敲除的细胞中,IRF3和p65的磷酸化明显增强,从而促进了病毒感染诱导干扰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等下游基因的表达。INKIT敲除的小鼠对于病毒HSV-1或者VSV感染更(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Bishnu,Dawadi[10](2018)在《RfPGRP-LB负调控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肠道免疫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RPW)是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一种外来毁灭性害虫。研究发现,许多重要的农林害虫(包括RPW)肠道内栖居着丰富的细菌群落,而且肠道菌群在它们的生活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害虫如何耐受与调控肠道菌群维持共生关系的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肠道细菌可以释放肽聚糖(PGN),而PGN正是昆虫区分“异己”并激活免疫应答的重要抗原。本研究旨在阐明具有酰胺酶活性的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RfPGRP-LB,在该害虫的肠道菌群稳态维持中的作用机理。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RfPGRP-LB是一种含有典型PGRP结构域的分泌蛋白,而且具有酰胺酶活性必需的五个保守氨基酸残基,表明RfPGRP-LB是一种降解PGN的PGRP。RT-qPCR检测表明,RfPGRP-LB在肠道中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织,而且大肠杆菌的注射感染能够明显诱导RJPGRP-LB的表达。体外功能分析证实,重组表达rRfPGRP-LB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这说明RfPGRP-LB是具有杀菌活性。干扰RfPGRP-LB基因后,喂食感染的绿色荧光标记大肠杆菌在红棕象甲肠道中的定殖数量显着减少;在未感染的情况下,靶基因被沉默的红棕象甲肠道菌群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也发生了显着的改变。RT-qPCR检测发现,靶基因沉默幼虫肠道中的抗菌肽attacin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的研究证实RfPGRP-LB不仅能够通过降解肠道内的PGN而避免肠道免疫的过度激活,而且.也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来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稳态以促进红棕象甲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免疫负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PI3K相互作用蛋白3(Pik3ip1)对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探究Pik3ip1在小鼠造血系统及体外刺激下的表达情况;2.建立可溶性肽OVA_(257-264)和OVA_(323-339)急性免疫反应模型、OVA_(257-264)特异性刺激OT1小鼠增殖模型,FACS、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负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文书琼,李群星,陈一辰,王茜,程斌.Pik3ip1是一种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的负调控因子[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李群星,文书琼,陈一辰,王茜,程斌.免疫负调控分子Pik3ip1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反应的机制探究[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3].胡杰.家蚕BmCaspase-8-like的免疫负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田地.免疫负调控的重要性——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J].百科知识.2018

[5].胡杰,王鑫怡,王菲.家蚕BmCaspase-8-Like(BmCasp8L)的免疫负调控功能[J].中国农业科学.2018

[6].张媛媛.免疫负调控分子TIPE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诊断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赵明升.新的免疫负调控分子IL-37D在炎症和肥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山东大学.2018

[8].杨锦才,李莉娟,郝正栋,郭晓嘉,楚松林.靶向免疫负调控的药物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及前景[J].临床荟萃.2018

[9].鲁斌,任玉洁,孙雪琴,Cuijuan,Han,Hongyan,Wang.INKIT蛋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IRF3和p65的磷酸化从而负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J].科学新闻.2018

[10].Bishnu,Dawadi.RfPGRP-LB负调控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Olivier肠道免疫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8

标签:;  ;  ;  ;  

免疫负调控论文-文书琼,李群星,陈一辰,王茜,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