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选》补编

《南宋诗选》补编

一、《南宋诗歌选本叙录》订补(论文文献综述)

鲁梦宇[1](2021)在《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人诗歌别集之富,堪称历代之最,其中清人注本的数量虽非洋洋大观,但亦不乏精要者。举凡清诗史上革故鼎新、开宗立派以及引领一时风气的诗苑名宿,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等人诗作,均有注本传世,在清代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与前人相比,今人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度不高,对其研究亟待深入。从表象来看,明末、清初时段几位重要诗人如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禛,其诗集注本多产生在乾隆、嘉庆时期,看似是时间链条上的自然反应,其实与这一时期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乾嘉时期蜂起而出的吴、朱、王三家注本,影响较大者至少有十种,部分注本虽已经得到很好的整理,但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作为清诗清注的典型代表,它们对诗歌注释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与乾嘉时期清诗学文本的勾连,以及对当今注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都值得深入探讨。文本文献的考察是清诗清注研究的首要任务。现存清诗别集注本近六十种,在初步了解其存世面貌后,还应作重点探究。在学界已经取得部分整理成果前提下,吴伟业和朱彝尊两家诗注是文献考察的薄弱环节。在吴伟业诗歌的清注本内部,钱陆灿、靳荣藩、吴翌凤三家注均有较清晰的版本源流,唯独程穆衡原笺处于尚待发掘的状态。程笺虽未付剞劂,但一直以写本面貌暗自流传,存世的《梅村诗笺》稿本和《吴梅村诗笺》钞本共同构成了程笺早期的文本状态;学界通行已久的“程笺杨补”本,是经过杨学沆增删补注后的版本,距离程笺原貌已经相去甚远,杨学沆虽有补注之功,亦兼修改之失。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为朱彝尊诗歌第一家选注本,有初刻本和覆刻本两种;俟后杨谦《曝书亭集诗注》出,因是全注本,故在读书人中争相传阅,其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可以确定在乾隆三十年(1765)至三十七年(1772)之间,民国时又有木石居石印本出。江、杨注本外,嘉庆间孙银槎作《曝书亭诗集笺注》,因锓版时剜改“屈五”(屈大均)有关之文字,颇为学人所指摘。经过考察,孙注所用《曝书亭诗集》底本可能来自四库本,因此承袭了四库本的剜改处理方式。时代特点与学术渊源是推进清诗清注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首先是乾嘉时代学风的沾溉。中国十八世纪前后的学术以注释为要宗,重经重史的风尚是官方统治者以及上层文化精英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结果,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下,注释学普遍繁荣,读书人将注释看成一种对“着述立言”有极大功用的方式。从唐诗清注、宋诗清注到清诗清注概不例外,其中很多注家更是身兼经史与文学的佼佼者。在清诗清注内部,诞生了以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为中心的多家注本,如程穆衡、靳荣藩、吴翌凤、江浩然、杨谦、孙银槎注等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其次是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在清代普遍严密的文网下,书籍的收藏、刊刻、传抄与注释之间出现了值得深思的互动现象。其中,注本对原诗的抄录,是催动禁毁诗集传播的动力之一。而在清诗清注本的刊刻过程中,刊刻者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他们与注家的关系,对注释文本的校勘整理,以及对刻印成本的考虑,都深刻影响了清诗清注的阅读和传播。价值考量是清诗清注考论的最终落脚点。清诗清注作为文献载体,不仅具有文本研究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诗清注的价值可以在与评点、选本等清诗学着作的关联和互通中得到彰显。在清诗清注本中,程穆衡原笺从考订诗歌本事出发,又不局限于考证本身,广征史料,遍访故老耆旧,以寥寥数评道出吴伟业的诗意与诗心;靳荣藩在“繁冗”特色之下,具有“评注结合”以及“分体分评”的意识;杨谦注搜集朱彝尊诗不遗余力,并将同题唱和之作列于注中,客观上具有选本的效果;江浩然注仿王士禛《精华录》体式,遴选朱彝尊诗歌中之菁华而为之注,与杨谦殊途同归。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清诗清注本,是注、评之间融通的典范,也正是其价值所在。此外,清代诗论家多为当时的一流学者,他们对清诗清注的关注和推动,很能代表清诗学阵营的某种态度。比如王鸣盛为靳荣藩注作序阐扬诗论主张和注释理念,翁方纲为江浩然注作序论及诗注诗法,赵翼作为清诗学阵营中的主将,也对靳荣藩注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对清诗清注重要注本进行点校整理,是学界一直以来的诉求,也是诗歌文本细读的题中之义。相较今人的注释,清人注在语言结构和习惯,本事感知,以及诗歌共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优势。通过清诗清注的考察和论述推而广之,中国传统注释学应该立足本体,借鉴书籍史和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将过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路,转向文本和注家并重,发掘注家在文本阅读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注释学理论体系的重构提供新的思考。

张立彬[2](2021)在《唐三高僧(皎然、贯休、齐己)诗歌影响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婧文[3](2019)在《(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阮元纂《广东通志》是清代以来广东地方总志中卷帙最多,内容最爲丰富的一种,其艺文略集部收录了上起汉代,下迄清道光以前的广东集部文献,从数量及内容上看,着录文献较爲丰富,爲研究广东历史文献所不可或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未曾点校与订补,存在不少的错)阙漏;囿於当时文献收集之力以及多次禁毁,其收录的文献未能完全反映阮志成书前广东集部文献情况等。此外,目前学界对广东集部文献的研究多关注现存文献,亡佚和未见文献的研究尚待开发。基於上述,本文对阮志集部进行标点、校勘和整理,订补其着述书目,整理亡佚和未见文献,并形成对广东集部文献的述略,力图爲广东文学研究提供较爲完备的基础性文献资料。本文分爲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广东通志及其艺文略集部研究,对道光以前广东集部文献进行分类梳理、总结分析。第二部分点校订补集部,阮志集部原书目830种,存285种,佚95种,未见447种,阙3种;订补後书目4286种,存1859种,佚98种,未见2326种,阙3种;合计增补书目3456种,订补610条,出按语464条。

汪登容[4](2019)在《贾岛诗之北宋选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贾岛是唐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唐诗的选本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贾岛诗歌的选本研究目前仍较为冷寂。本文立足于选本,分五个部分考察北宋唐诗选本对贾岛诗的选录,从中管窥贾岛诗歌在北宋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绪论考察了贾岛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贾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平思想研究、文本研究与接受研究,而接受研究则主要探讨的是贾岛接受的流变研究。从宋代唐诗选本的角度研究宋人对贾岛的接受,研究尚不充分,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正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北宋贾诗选本:第一章考察了北宋贾诗选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分别从崇文抑武的文化政策、“晚唐体”诗人对贾岛的宗尚、宋代内倾的心态与以平淡为美的诗学追求三方面,探讨了北宋贾诗选本的文化生态。第二章综观北宋唐诗选本对贾岛诗的选录。首先考察了宋前唐诗选本对贾岛诗的选录:仅《又玄集》《才调集》选录了贾岛诗。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法探析了北宋唐诗选本对贾岛诗的选录:共选贾岛诗181首,题材上以赠友诗为主,其中寄赠送别类诗尤多;体裁上以近体诗为主,其中尤为偏尚五律。最后从诗歌风格上剖析北宋唐诗选本对贾岛诗的选录。贾岛的诗歌风格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期,前期“奇险”,后期“平淡”,而被选入北宋选本的贾岛诗,在诗歌风格上以平淡为主。第三章从《文苑英华》的编选宗旨和选本特色出发,运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并分析了《文苑英华》对贾岛诗的选录。《文苑英华》的诗歌部分按题材划分为25个类别,所收贾诗主要集中于“释门”“寄赠”“送行”中,体裁上偏好律诗,尤其是五律。另外,从《文苑英华》所收贾诗与姚合诗、孟郊诗的对比中,可以见出北宋馆阁文臣对贾岛不遗余力地称赏。此外,《文苑英华》对贾诗而言还有辑佚、校勘价值。第四章从《唐百家诗选》的编选意图和选诗标准出发,以所选贾诗为依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了王安石对贾岛诗的接受。《唐百家诗选》所录贾诗,题材上多取赠友诗,诗风以平淡为主,体裁以律诗为主。《唐百家诗选》接受了贾岛五律创新求变的一面,王安石本人更是在其晚年的诗歌创作中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他对贾岛早期的奇险诗风和叙写穷愁潦倒生活的诗歌持批评态度。第五章考察了《唐文粹》和《会稽掇英总集》对贾岛诗的收录:《唐文粹》“唯取古体”,所选贾诗均为古体诗。《会稽掇英总集》仅选录了描绘会稽风物的诗作,选录贾岛相关诗歌4首。所选贾岛诗歌与选家的编选意图、选诗范围、选诗标准密不可分。

周维[5](2019)在《《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研究》文中指出专门的文章选本在南宋集中大量涌现,现存47种南宋文章选本中,三苏选本就有8种,足以归为一种单独品类,《东莱标注三苏文集》是其中最为精善的一种。该书由吕祖谦选文五百余篇,经太学生吴炎校勘辑谬、取吴炎之注、分卷而成。取七成论、策以备科考,编排合宜成逻辑,在所有南宋三苏选本中,是唯一形成三级分类体系的本子,难能可贵。同时,此书作为三苏选本中唯一点、抹、批、注皆全的本子,十分注重文章的命题立意、纲目关键、起承转合,这与吕祖谦本人在《古文关键》中提出的文学观念暗合,也符合南宋人编选文章选本的实际需求。其批抹较其它选本而言,更为宏观,不至于落入对文章头、项、腹、尾方方面面研究技巧的窠臼,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当时南宋文章程式化的流弊,加之其增注重视写作渊源,是一本十分完备的科场指导用书。吕祖谦以合乎儒家规范的雅正观为出发点,重思想内容而轻作家情感,以重史轻经的做法表达自己的求实思想,所选诸文皆笔法较为平易自然,总体而论,较为重视苏洵。此书之流行,与南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幻密不可分,亦赖其流传,推动了“三苏”经典化的形成。概之,此书是南宋三苏选本中的最佳。

刘燕[6](2019)在《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王昌龄及其诗歌的研究一直是较受关注的领域。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王昌龄其人及其诗歌本身,还没有跳出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的二维研究模式。因此,王昌龄这样的盛唐名家研究要想走向深入,就需要有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故本文尝试在系统整理王昌龄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对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即时传播和后续传播、唐人选唐诗中的选录、唐人在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追摹、仿效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以诗评家、诗选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和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结合起来,意在全面构建王昌龄诗歌唐代传播和接受史。既注重王昌龄诗歌在唐代多样化传播方式的考察,又侧重从唐代不同阶段经典的诗选、诗评中勾勒王昌龄诗歌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轨迹,总结其间的接受规律并探究其深层的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为当代王昌龄诗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历史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相关研究现状、论文写作的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对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环境进行概述。主体部分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王昌龄诗歌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主要有三大主要方式,即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与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既侧重分析每种传播方式的传播受众、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又注重探析即时传播的时空分布情况。第二章重点阐述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集本的后续传播主要有王诗别集和唐人选唐诗两种形式,重点分析王诗别集在国内外的刊刻和传播情况与唐人选唐诗在中原、西域乃至日本的传播情况。第三章注重从唐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和文学观的嬗变来考察唐代选家对王昌龄其人其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接受。主要对入选诗歌的数量、体裁、题材等方面进行精准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亦注重从诗选家对王昌龄诗歌的艺术评点和诗史地位的定位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并注重分析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整体趋势和其内在原因、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传世名篇和盛唐诗名的经典构建以及对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从而在定量定性的综合分析中归纳出有唐一代王昌龄诗歌选本接受的规律。第四章重点探究唐代诗、词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首先就唐人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几种主要方式展开分析,并选取李益、张仲素等典型个案进行观照,最后论及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晚唐五代词人创作上的影响,从而突出“以诗人创作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的研究特色。

侯春杰[7](2019)在《“千家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千家诗”研究的对象并非指狭义上通行本《千家诗》,而是指广义上书名中含有“千家诗”者。现代通行本《千家诗》多以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为基础,但实际上,“千家诗”的形成存在一个历时的过程。本文从版本与内容两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千家诗”从诗歌选本到蒙学书籍的演变过程。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千家诗”的历代版本。“千家诗”自南宋成书以来,便不断被刊刻,流传颇广,出现了三个阶段性的选注本: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黎恂《千家诗注》。其中,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目前可知版本有四个,四个版本在目录与内容上稍有出入;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为谢枋得《增补重订千家诗》与王相《新镌五言千家诗》的合订本,其内部版本多样;黎恂《千家诗注》成书于清光绪年间,成书较晚,各版本之间内容并无差别。该部分主要依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首都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陕西省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千家诗”,从历时的版本角度出发,勾勒“千家诗”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选诗内容,考察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门类来源。《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一部类编诗集,编订目的是供人唱和与日常习读,故其选诗内容全面,包括自然事物与人为事物的各个方面;门类在借鉴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依照所选诗歌的内容进行归类,划分细致。《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为首本“千家诗”,其在题材内容与编辑体例上为后代“千家诗”提供了借鉴。《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中还选录了一类较为特殊的诗体:集句诗。可见,编纂者意在突破常规与求全求广的编纂思路。第三章研究了《五七言千家诗》《千家诗注》对前代“千家诗”的继承与各自的创新之处。《五七言千家诗》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基础上进行编选,只选录五言与七言,选诗内容更加简洁,促进了“千家诗”的普及。《五七言千家诗》中王相对选录的诗歌做注,注解附会过多,有失诗歌原意,但开辟了对“千家诗”做注的道路。后黎恂删去《五七言千家诗》中不适宜儿童阅读的诗歌,并以考据的方式,多方引证前贤评论,对“千家诗”重新做注。经黎恂改进后,“千家诗”成为了蒙学意义上的书籍。第四章总结了“千家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增补本、重订本、重选本以及注解本和新编本。增补本、重订本、重选本为新中国成立前出现的版本,增补本与重订本意在对前代“千家诗”进行完善,重选本多是基于编选者的意图,重新选录诗歌。及至现代,出现注解本与新编本。注解本以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对“千家诗”进行注解,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诗歌;新编本或意在纠正旧本“千家诗”的不足,或意在使“千家诗”适应时代发展。

胡杨[8](2019)在《明末清初诗歌选本叙录》文中研究说明选本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由於承载文学批评的特殊使命,近年来学界对选本关注颇多,研究成果丰硕。明末清初是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政局的不稳定、社会风气的改变、传统思想道德遭受到冲击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与诗学发展。特别是入清以後,许多知识分子更加倾向於选诗活动,试图通过选诗排解仕途的苦闷、躲避政局的纷争,并委婉地宣扬自己的诗学主张。因此明清两代是诗歌选本产出的高峰期,选本种类繁多。明末清初人选诗绝大多数都在委婉地表现自己的诗学思想,通过具体地选诗,诗人们在反思与批判地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在不断地救弊与权衡之中探索前进。近年对於明清两代人所编选本研究较多,但多为断代诗选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和诗学观照上略县片面,且尚未形成系统。本文选取明末万历元年至清代康熙末年这一时间段,对这一百五十年间的诗歌选本进行全面广泛地搜查摸底,并从选本的主要特征上进行整理归类,从每个选本的编选宗旨、选录标准、编选目的、选本所包含的诗学倾向、以及选本的版本和存佚等方面作出叙录,从而使得这一历时转型期的诗歌选本得以全面地展现。

刘舒萌[9](2019)在《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认为毛晋的汲古阁是明代着名的藏书楼和刻书机构,不仅以贮藏宋元旧本闻名于时,亦以出版精本扬名于世。汲古阁刊刻整理书籍种类繁多,成果丰硕。本文以汲古阁整理的唐诗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汲古阁整理唐诗文献情况进行深入考查,试图阐述汲古阁整理唐诗文献的成果和特点,并探索其在唐诗文献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文章分为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探讨了汲古阁整理唐诗文献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以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对象和目的。首先论述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的学术背景。明代唐诗学发展兴盛,整个明代的唐诗文献整理成果丰硕,然而前后期的整理重点有所不同;与明中期“诗必盛唐”的观念不同,晚明诗坛开始关注中晚唐诗歌;在此之下考察汲古阁的藏刻书活动,由此揭示出汲古阁整理唐诗文献的诗学背景及当时的唐诗文献整理环境。其次梳理汲古阁唐诗文献的整理成果。通过查检现存古籍及藏书目录,从宏观上了解汲古阁整理不同版本形式的唐集,总结汲古阁收藏的善本唐集,整理的唐集抄本、刻本及校本情况。在汲古阁整理的不同版本形式的唐集中,选择部分集子分别从体例特征、版本来源、流传情况等方面进行简要说明,从微观上把握汲古阁整理唐集的情况。再次辨析汲古阁整理唐集的特点。汲古阁整理刊刻的唐诗文献以中晚唐诗集为主,这与当时的诗坛风尚有关。毛晋在刊刻唐集时,底本多采用宋元善本,校勘严谨,且多次进行补遗考校,力图形成定本,保持宋元本原貌。总体来看,汲古阁整理唐集质量较高。最后探讨汲古阁整理唐诗文献的价值和影响。汲古阁整理的唐诗文献具有保存善本唐集的文献价值,多据宋本刻印的版本价值和保存异文的校勘价值。汲古阁整理的唐诗文献被清代学者收藏、翻印和用来校勘别本,部分唐集被《全唐诗稿本》《四库全书》所采用收录,可见其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汲古阁整理的唐集以其较高的版本价值和校勘价值在近现代唐诗文献整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附录有文中所作表格的例言说明、毛晋父子校刻唐集纪年表等表格和汲古阁收藏、影抄、刊刻唐集的书影。

曹珍[10](2019)在《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是类书的大发展时期,数量众多、规模空前,体制大备,分类缜密,流播广泛。尤其是和前代类书相较,有宋一代所编撰之类书,在承继前代类书编撰经验的同时,推陈出新,不仅仅局限于为作文提供检索词藻、典故之便,而是大大增加了其使用功能,如以备科考、书信笺启之用等。另外,宋代所编类书,不似前代多为敕撰,而是多为私修。宋代私撰类书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在内容、分类、体例等方面也多有创新。南宋中期潘自牧编撰的以记言为主的类书《记纂渊海》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名言警句分类汇编,世称记言类书创自此书,在宋代类书中别具一格,编排体例极具创新性。它不像传统类书那样,多以“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来安排部类,而是突出“人、事”两类,详于纂言。分为论议部、性行部、识见部等22部,每部之下又分类,每一类用一个词或词组作标题,如“颖悟”“包容”“方兴未艾”“一视同仁”等,突出引录内容的主题,每一个标题之下,又分经、子、史、传记、集、本朝六部,在每一部之下罗列相关材料,可谓纲举目张,井然有序,十分清楚,使得传统类书的类分原则进一步细化和扩展,极便于检索。另外它不仅辑录征引宋前古籍,而且设“本朝”部,对宋代的文献亦多有保存,故对于文献的校勘、辑佚颇具价值。基于其编排体例独特,文献价值巨大,且学界未有系统研究的原因,本论文广泛搜求多领域的文献加以利用,首先考证、厘清编者潘自牧之生平家世等情况,进而对《记纂渊海》的编撰流传、版本情况,部类划分、编排体例、征引文献等方面予以全面系统的研究,充分论证其在类书编撰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影响。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设六章。第一章编者潘自牧的家世与生平。从历史学角度全面考察潘自牧的生平、家世、交游及着述。由于《宋史》上无传,潘自牧的家世籍贯、生卒年、仕宦履历、交游着述等皆不甚明晰,文献典籍所涉其生平事迹亦存在错讹之处。本章在全面钩稽有关方志、家乘、序跋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纠正前人所载之谬误,梳理出潘自牧生平之大概,厘清其宦迹、交游、着述等情况。第二章论述《记纂渊海》的编撰与流传。《记纂渊海》的成书得益于诸多方面:时代、家庭文化的影响;潘自牧个人较高的文化素养;亲朋师友的参与与协助;发达的区域文化环境;前代类书的参照与取材。《记纂渊海》成书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书不久后即有福建书坊刊行,此后流播广泛,宋、元、明、清四代皆有刊刻,宋、明两代并对其进行了续补与改编。第三章《记纂渊海》版本叙录。《记纂渊海》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书,潘自牧亲自作序,195卷,是为宋刻原编本。淳佑戊申(1248)年稍前,南宋宋惠父对潘自牧《记纂渊海》作了续补,125卷,今存94卷,是为《记纂渊海后集》。明万历七年,王嘉宾在宋刻本《记纂渊海》及《记纂渊海后集》的基础上,更改原编本卷目编次,增删大量内容,改编为100卷,是为明万历刻本。宋元明清四代,《记纂渊海》多有流传,形成195卷宋刻原编本及100卷明万历改编本两种版本系统。第四章《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两种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不尽相同。与前代类书相类比,详论宋刻本、明刻本《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突出其编撰特色,并将两个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进行比较,突出二者之不同,以证各自价值。第五章《记纂渊海》征引文献考论。《记纂渊海》部头较大,取材广泛,引文谨严,据考宋刻本所引文献达一千余种,通过考辨其引文方法,揭示引书所体现的时代风尚,深受理学思想影响之特色,并证明《记纂渊海》当为科举应试之类书。同时,也将对引文存在的一些疏漏及不足进行揭示。第六章《记纂渊海》的价值与影响所及。结合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通过列举例证的方式,指出两种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均具有较高的文献学、目录学、史料学等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记纂渊海》的影响所及。

二、《南宋诗歌选本叙录》订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宋诗歌选本叙录》订补(论文提纲范文)

(1)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清诗清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 选题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诗清注的整体文献形态与面貌
    第一节 清诗清注的刻印、传钞与整理简述
    第二节 清诗清注的分期与分类
    小结
第二章 清诗清注的专题文献考察
    第一节 吴梅村诗注的分期和界定
        一、吴梅村诗早期注本
        二、吴梅村诗中期注本
        三、吴梅村诗后期注本
    第二节 文本的生成与演变——以南京图书馆藏孤本《梅村诗笺》为中心
        一、“同声相应”的创作动力与未编年本的诞生
        二、“挥汗书写”的辛酸经历与南图本的生成
        三、从《梅村诗笺》到《吴梅村诗笺》的文本演变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钞本五种评介——兼及“程笺杨补”系统之失
        一、集注本
        二、北皮亭写本
        三、独醒盦本
        四、草堂本
        五、旧山楼本
    第四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程笺杨补”钞本考述
        一、杨学沆与《吴梅村诗集笺注》
        二、“程笺杨补”钞本研究述略
        三、士礼居钞本由戴光曾钞本“直接传写”而来
        四、再谈保蕴楼钞本的避讳问题
        五、退轩钞本及其庋藏线索
    第五节 《吴梅村诗集笺注》排印本与整理本述评
        一、俞庆恩与排印本《吴梅村诗集笺注》
        二、整理本《吴梅村诗集笺注》的成就与创新
        三、吴梅村诗注整理与研究的展望
    第六节 江浩然《曝书亭诗录笺注》及其版本着录献疑
        一、江浩然父子的笺注事业
        二、着录情况辨析
    第七节 杨谦《曝书亭集诗注》木山阁刻本的成书及流传
        一、杨氏木山阁刻本成书时间
        二、与杨氏木山阁刻本有关的其他刻印本
        三、杨谦及其注本接受情况简述
    第八节 孙银槎《曝书亭集笺注》及剜改“屈五”事小考
        一、孙银槎及《曝书亭集笺注》版本情况
        二、孙银槎注本的评价及剜改“屈五”成因
    小结
第三章 清诗清注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于着述有功事——清人对注释的普遍认知与实践
        一、重经重史的风尚与经、史注释的地位
        二、乾嘉时期诗歌注释的实证主义与学问化倾向
    第二节 藏书、抄书、刻书与注书的互动——以清诗别集注家为中心
        一、藏书家与注释者
        二、注家与秘密传钞者
        三、畅销注本及其早期推手
    第三节 别集诗注的文本遗留和经验传承——从宋诗宋注到清诗清注
        一、导源:别集诗注的繁盛及宋诗宋注的文本流传
        二、鉴别:清人眼中的明人诗歌注本
        三、远采:施注苏诗
        四、近择:仇注杜诗在眼前
    小结
第四章 清诗清注的体例与注释特色
    第一节 笺诗矜奥博——惠栋注的体例及其垂范意义
        一、经传单行的追求与注释文本功能的认知
        二、“附事见义”与诗史观念
        三、训纂与辑佚
        四、诗歌系年与年谱编纂
        五、重视考订风土名物
        六、对待前人注释的态度
    第二节 笺注吴诗“四难”何指?——程穆衡注本体例初探
        一、“论世知人,唯贵核今”的注释理念与“注吴诗四难”的提出
        二、十九条凡例的分类与特色
    第三节 程穆衡《吴梅村诗笺》征引史料笔记考论
        一、“稗史野乘”在程笺中的量化分布
        二、未标明出处的史料来源
        三、程笺引史着特点举证
        小结
    第四节 “仕不怠学”与“繁冗之弊”——靳荣藩及其注释特色成因探析
        一、靳荣藩生卒年及“仕不怠学”的语义出处
        二、《吴诗集览》及其注释特色
        三、《吴诗集览》的成书背景
        四、《吴诗集览》的学术渊源
    小结
第五章 清诗清注与清诗批评的互动
    第一节 引论:“破体”与“立式”——注、评融通的历史基础与文本可能
    第二节 清人论诗语境中的清诗清注
        一、从诗论到注论——王鸣盛《吴诗集览序》及其与清诗清注家的互动
        二、清诗学主将之一的认可——赵翼对《吴诗集览》的评价
        三、经典注释的“内部回响”——道咸以降注本对乾嘉注本的接受与评价
    第三节 注诗者兼注人——明亡清兴中的诗意与诗心
        一、国变中的人事解读
        二、怨刺传统的追溯
        三、浮沉于世的共鸣
        四、借古抒怀的体察
    第四节 《曝书亭集》诗注的“集句”精神与“选本”思维
        一、杨谦“集句而注”的意义与效果
        二、注家之心,选家之眼——江浩然注的选本思维
    第五节 “会心妙笔”话渔洋——伊应鼎与清诗评注本实践
        一、《会心偶笔》的成书缘由辨析
        二、评注结合,各居其位——《会心偶笔》的核心体例
        三、《会心偶笔》的行间注与总评特色
    小结
第六章 清诗清注与当代注释学
    第一节 文本细读与清诗别集注本的整理
        一、清诗研究应该重视旧注本的点校和整理
        二、清诗清注本与清诗今注本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注释学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一、注释学相关理论研究的述要
        二、从“由文及人”到“人文并重”
        三、从清诗清注研究中得到的思考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清诗清注总目初编
附录二 清诗别集注本叙录
附录三 清诗别集注本序跋辑校
附录四:清人语境中的清诗清注及注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3)(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清以前对广东历史文献的整理
        (二)近现代广东历史文献整理情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广东通志及其艺文略集部研究概要
    一、历次《广东通志》纂修情况
    二、《(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基本情况
        (一)收书情况
        (二)各朝代书目着录情况
        (三)编纂体例
    三、《(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基本情况
        (一)以朝代划分的情况
        (二)以地域划分的情况
        (三)基於着录书目对广东文学的梳理
    四、《(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中的文献订补研究
        (一)订补的有关数据统计
        (二)订补的内容
第二部分 (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
    凡例
    正编
        集部一 订补
        集部二 订补
        集部三 订补
        集部四 订补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录
藏书单位简称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後记

(4)贾岛诗之北宋选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宋贾诗选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一节 北宋崇文抑武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 宋初“晚唐体”诗人对贾岛的宗尚与学习
    第三节 宋代内倾的心态与以平淡为美的诗学追求
第二章 北宋唐诗选本选录贾岛诗歌综论
    第一节 宋前唐诗选本中贾诗选录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北宋唐诗选本所录贾诗统计分析
    第三节 北宋唐诗选本所录贾诗剖析
第三章 《文苑英华》对贾岛诗的辑录与解析
    第一节 《文苑英华》的编选宗旨与辑录唐诗的特色
    第二节 《文苑英华》所录贾诗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文苑英华》所录贾岛诗与姚合诗、孟郊诗对比分析
    第四节 《文苑英华》所选贾岛诗的文献价值
第四章 《唐百家诗选》对贾岛诗的选录与评价
    第一节 《唐百家诗选》的编选意图与选本特色
    第二节 《唐百家诗选》所录贾诗分析
    第三节 王安石对贾岛诗的接受与批评
第五章 北宋其他选本对贾岛诗的收录
    第一节 《唐文粹》对贾岛古体诗的择录与剖析
    第二节 《会稽掇英总集》对贾岛诗的摘录与分析
结语
附录 北宋唐诗选本(现存)中贾岛诗歌入选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一章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成书与版本
    第一节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成书
        一、东莱选文考证
        二、吴炎注取自郎晔考证
        三、坊间“翻刻本”——《三苏先生文粹》
    第二节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版本与流传
        一、目录
        二、标注
        三、异文
        四、字体与避讳
第二章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编选与分类
    第一节 专取论、策,以备科考
        一、论、策十取之九
        二、选文与南宋科举的关系
    第二节 逻辑统一的三级分类体系
        一、与《标题三苏文》
        二、与《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
        三、与《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
第三章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标注体例
    第一节 标注符号:点、抹、圈、框皆全
        一、墨笔符号
        二、朱笔符号
    第二节 标注文字:批、注兼全
        一、题评
        二、眉批
        三、题注
        四、夹注
第四章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选文思想
    第一节 重视苏洵:“守正”期待视野
    第二节 重史轻经的实学主义思想
        一、大量选择论史篇目
        二、只选经论,不选经义
    第三节 强调立意结构,重视写作渊源
        一、宏观批点,立意结构第一
        二、重视文章写作渊源的科场选本
第五章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流行与影响
    第一节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选本的编选原因
        一、从“元佑奸党”到“苏文忠公”
        二、以古文指导时文
        三、理学与三苏蜀学
        四、书院的兴起与印刷术的发展
    第二节 推动“三苏”经典化的形成
        一、《东莱标注三苏文集》所选苏洵文与后世选本
        二、《东莱标注三苏文集》所选东坡文与后世选本
        三、《东莱标注三苏文集》所选颖滨文与后世选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现存47 种南宋文章选本
附录2:现存13 种南宋诗文合选本
附录3:南宋三苏选本宋刻影印本书影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王诗传播接受史研究综述
    三、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五、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背景概述
第一章 王诗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
    第一节 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
        一、送别赠答诗及双向互动效应
        二、题壁诗及多向发散型效应
        三、干谒诗及“意见领袖”效应
        四、宴游同赋诗及多向互动效应
    第二节 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
        一、唐代歌唱七绝的诗乐传统
        二、“旗亭画壁”与王昌龄七绝的音乐传播
    第三节 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
        一、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诗格》在国内外的传播
        二、《琉璃堂墨客图》和以王昌龄为中心的江宁诗会
    第四节 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及传播时空分布分析
        一、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分析
        二、单篇文本形态的历时传播与空间分布
第二章 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
    第一节 王诗别集的编订和传播
        一、王诗别集在国内的传播
        二、王诗别集在国外的传播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的选录和传播
        一、唐人选唐诗兴起原因及传播效应分析
        二、唐人选唐诗与王昌龄诗歌的传播
第三章 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及其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歌的“第一读者”
        一、“克嗣风骨”“中心高作”:对王昌龄振兴盛唐风骨的标举
        二、“王稍声峻”“惊耳骇目”: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
        三、“再历遐荒”“知音叹惜”:对王昌龄晚年遭际寄予的同情
        四、“第一读者”“第二读者”:声律风骨兼备审美范型的接受史意义
    第二节 《国秀集》:对王昌龄五古价值的进一步体认
        一、《国秀集》的诗美理想和选诗倾向
        二、《国秀集》评选标准和实际选录的疏离
    第三节 中唐三大选本选诗倾向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由显到隐”
    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分野
        一、“不在马上在闺房”: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
        二、《又玄》《才调》: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诗学旨归
        三 、《唐诗类选》:掷地金声和饶有风骨的盛唐遗音
    第五节 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接受史意义
        一、唐人选唐诗选王诗整体趋势及原因探析
        二、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名篇和诗名的构建
        三、唐人选唐诗对王诗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
第四章 唐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四大方式
        一、袭字句
        二、学句法
        三、用句意
        四、效体式
    第二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典型个案分析
        一、“去龙标不远”:李益摹其风神
        二、“升江宁之堂”:张仲素得其遗响
    第三节 王昌龄诗歌对晚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一、唐代歌诗向词体的转变及王昌龄诗歌的合乐性
        二、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千家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千家诗”版本考
    第一节 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版本考
    第二节 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版本考
    第三节 黎恂《千家诗注》版本考
第二章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形成
    第一节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选诗门类
    第三节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与闻人祥正的集句诗
第三章 《五七言千家诗》《千家诗注》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增补重订千家诗》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比较
    第二节 王相补注《千家诗》的诗学考量
    第三节 《千家诗注》的成书与内容
第四章 “千家诗”的增补、重订、重选、注解、新编版本
    第一节 “千家诗”的增补、重订、重选
    第二节 “千家诗”的现代注解与新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明末清初诗歌选本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明末清初诗歌选本概观
        (二)明末清初诗歌选本与诗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明末清初诗歌选本的整体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凡例
一、唐前诗歌选本叙录
    【古诗类苑】一百三十卷
    【古诗所】五十六卷
    【汉魏诗乘】二十卷
    【六朝诗乘】二十五卷
    【八代诗乘】四十五卷
    【古乐苑】五十二卷
    【诗归】五十一卷
    【古诗评选】六卷
    【诗宿】二十八卷
    【古诗解】二十四卷
    【古诗评选】二十四卷
    【古诗镜】三十六卷
    【古逸诗载】一卷
    【古诗选】三十二卷
    【五言古诗选】十五卷
    【采菽堂古诗选】三十八卷
    【六朝选诗定论】十八卷
    【乐府广序】三十卷
    【乐府英华】十卷
    【元明诗家】四十一卷
    【诗风初集】十八卷
    【古诗源】十四卷
二、宋诗选本叙录
    【石仓宋诗选】一百零七卷
    【宋人近体分韵诗钞】不分卷
    【宋诗英华】四卷
    【宋诗删】二卷
    【宋诗啜醨集】四卷
    【宋人绝句】一卷
    【宋诗】
    【积书岩宋诗选】二十五卷
    【宋诗钞】一百六十卷
    【四灵诗钞】
    【南宋二高诗】
    【宋诗选】二十卷
    【宋诗选】
    【宋诗选】□□卷
    【宋四名家诗选】二十七卷
    【御选宋诗】七十八卷
    【宋十五家诗选】十六卷
    【宋诗善鸣集】二卷
    【宋诗类选】二十四卷
三、金诗选本叙录
    【御定全金诗】七十四卷
四、元诗选本叙录
    【元四家诗】二十六卷
    【元人十种诗】五十九卷附录二卷
    【元诗选】一百一十一卷(2)
    【元艺圃集】四卷
    【元诗选癸集】
    【元诗选补遗】(2)
    【御选元诗】八十一卷
五、明诗选本叙录
    【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
    【列朝诗集】八十一卷
    【明诗钞】九卷
    【明诗综】一百卷
    【明百家诗选】三十四卷
    【小瀛洲社诗】六卷
    【国雅】二十卷、续编四卷、附一卷
    【明诗评论】
    【国朝名公诗选】十卷
    【秋士选诗】
    【皇明诗选】十三卷
    【闲情集】六卷
    【明诗归】八卷
    【明诗评选】八卷
    【明七子诗】七卷
    【明诗汇选】十三卷
    【明诗善鸣集】二卷
    【藜照楼明二十四家诗定】二十四卷
    【明诗去浮】四卷
    【明诗兼】不分卷(2)
    【明诗钞】十二卷
    【明诗别裁集】十二卷
六、清诗选本叙录
    【吾炙集】二卷
    【今诗粹】十五卷
    【观始集】十二卷
    【溯洄集】十卷
    【诗观】
    【诗慰】
    【国门集初选】六卷
    【近诗兼】一卷
    【过日集】
    【感旧集】十六卷
    【离珠集】十八卷
    【於野集】十卷
    【国朝诗的】六十三卷
    【新都风雅】三种三卷
    【沧江诗选】三卷
    【扶(6续集】十五卷
    【扶(6广集】十四卷 补遗一卷
    【扶(6新集】十四卷
    【鼓吹新编】十四卷
    【从游集】二卷
    【诗源初集】十七卷
    【名家诗选】三十卷
    【高言集】四卷
    【骊珠集】六卷
    【丽则集】
    【补石仓诗选】三十二卷
    【诗持】二十五卷
    【百名家诗选】八十九卷
    【蕙阁诗藏】十七卷
    【皇清诗选】
    【昭代诗存】十四卷
    【清诗初集】十二卷
    【振雅堂汇编诗最】十卷
    【名家诗永】十六卷
    【诗乘初集】十二卷
    【箧衍集】十二卷
    【素心集】不分卷
    【兰言集】五卷
    【清诗鼓吹】四卷
    【名家诗选】四卷
    【名家诗选】二十四卷
    【江南风雅】六卷
    【清晖赠言】十卷
    【国朝诗正】八卷
    【国朝诗隽】二卷,补遗一卷,附二十四诗品一卷
    【毗陵六逸诗钞】二十三卷
    【元气集】
    【练音集补】七卷
    【堪斋诗存】八卷
    【国朝诗选】十四卷
    【诗志】
七、通代诗选本叙录
    【宛雅】十卷.续宛雅八卷.宛雅三编二十四卷
    【天台诗选】五卷
    【情采编】三十六卷
    【石仓历代诗选】
    【宋元诗六十一种】二百七十三卷
    【合诗评选】七卷
    【宋元诗评选】
    【宋金元诗选】
    【宋金元诗永】二十卷、补遗两卷
    【四代律存】
    【濂洛风雅】九卷
    【二妙集】
    【诗原】二十五卷
    【盛朝诗选】初集十二卷,二集十二卷
    【御定四朝诗】三百一十二卷
    【诗苑天声】二十一卷
    【宋元诗会】一百卷
    【诗伦】二卷
八、遗民诗选本叙录
    【怀旧集】二卷
    【离忧集】二卷
    【诗南初集】十二卷
    【遗民诗】十六卷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十卷
九、数人诗选本叙录
    【闽中十子诗】三十卷
    【西陵十子诗选】十六卷
    【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
    【崇祯八家诗选】
    【柳州诗集】十卷
    【太仓十子诗选】十卷
    【九诰堂诗选元气集】七卷
    【晋风选】十卷
    【燕台七子诗刻】七卷
    【琅琊二子近诗合选】十一卷
    【江左三大家诗钞】九卷
    【传经堂集】十卷
    【八家诗选】八卷
    【江北七子诗选】七卷
    【五大家诗钞】三十八卷
    【岭南三大家诗选】二十四卷
    【二家诗钞】二十卷
    【四明四友诗】六卷
    【五大家诗】十七卷
    【四家诗钞】二十八卷
    【四家诗钞】四卷
    【畿辅七名家诗钞】四十四卷
    【十子诗略】
    【九大家诗选】十二卷
    【王渔洋选四明人诗】
    【四杰诗选】
十、地方诗选本叙录
    【湖舫诗】
    【梁园风雅】二十七卷
    【晋安风雅】十二卷
    【豳风概】一卷
    【万山中诗】不分卷
    【太平三书】十二卷
    【龙眠风雅】六十四卷
    【洛如诗钞】六卷
    【槜李诗系】四十二卷
    【梅里诗1】二十八卷
    【梅里诗钞】二十一卷
    【岭南五朝诗选】
    【续姚江逸诗】十二卷
    【甬上耆旧诗】三十卷
    【樵川二家诗】四卷
    【姚江逸诗】十五卷
    【青溪先正诗集】
    【倪城风雅】二卷
    【畿辅明诗】十二卷
    【安德明诗选遗】一卷
    【御定题画诗】一百二十卷
    【御定千叟宴诗】四卷
十一、闺秀诗选本叙录
    【名媛诗归】三十六卷
    【历朝列女诗选名媛玑囊】四卷
    【秦淮四美人诗四集】四卷
    【古今名媛汇诗】
    【古今女诗选】
    【青楼韵语】
    【翠楼集】三卷
    【本朝名媛诗钞】六卷
    【诗媛八名家诗集】
十二、僧诗及氏族诗选本叙录
    【诗禅】不分卷
    【古今禅藻集】二十八卷
    【明僧弘秀集】十三卷
    【凤山郑氏诗选】二卷
    【澄远堂三世诗存】八卷
    【六李集】三十四卷
    【文氏五家诗】十四卷
    【顺则集】八卷
    【尚元斋三世诗】十二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待访书目
附录B 佚本列表
附录C 唐诗选本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明代唐诗学思想概述
        一、明代诗歌思潮理论
        二、明代唐诗接受变化
        三、毛晋和晚明诗坛风尚
    第二节 明代唐诗文献整理概况
        一、明中期:盛唐主音逐渐兴盛
        二、明后期:偏重中晚全面繁荣
    第三节 汲古阁的藏刻书活动
第二章 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成就
    第一节 汲古阁唐集藏本与抄本
    第二节 汲古阁刻本唐集简述
    第三节 汲古阁整理的其他类型的唐诗文献
第三章 汲古阁整理唐集特点
    第一节 汲古阁整理唐诗文献的标准
        一、保持宋元善本旧貌
        二、以中晚唐诗集为主
        三、力图形成定本
    第二节 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质量
        一、慎选底本
        二、校勘严谨
        三、补遗考订
    第三节 汲古阁刻本唐集序跋简论
        一、传播唐集价值
        二、品评诗人诗作
        三、总结唐集信息
第四章 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汲古阁整理唐诗的文献价值
        一、保存文献的史料价值
        二、用于校勘的版本价值
    第二节 对汲古阁整理唐诗的评价
    第三节 汲古阁唐集整理的影响
        一、促进清代唐诗文献经典生成
        二、为现当代唐诗整理贡献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例言
    附录B 附表
    附录C 书影
致谢

(10)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编者研究
        二、版本研究
        三、体例研究
        四、征引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潘自牧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潘自牧的家世与个人素养
        一、潘自牧祖籍与先世
        二、潘自牧父名考辨
        三、潘自牧家庭教育与个人素养
    第二节 潘自牧生平交游与着述
        一、潘自牧之生平
        二、潘自牧交游考
        三、潘自牧之着述
第二章 《记纂渊海》的编纂与流传
    第一节 《记纂渊海》编纂的背景
        一、时代文化背景
        二、宋代学术文化影响下的类书编撰
    第二节 《记纂渊海》的成书与刊行
    第三节 《记纂渊海》的流传与改编
        一、南宋时期《记纂渊海》的流传及续补
        二、元明清时期《记纂渊海》的流传及改编
第三章 《记纂渊海》版本叙录
    第一节 一百九十五卷本版本系统叙录
        一、宋刻本
        二、宋钞本
        三、元刻本
        四、明钞本
        五、明铜活字本
    第二节 一百卷本版本系统叙录
        一、明万历七年刻本
        二、明钞本
        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三节 《记纂渊海》海外藏本及现今通行本
        一、日本藏本
        二、现今通行本
第四章 《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
    第一节 《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部类和体例
        一、《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部类划分
        二、《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体例
    第二节 宋刻一百九十五卷本的编排体例及其内容
        一、部目划分
        二、编排体例
    第三节 明万历刻一百卷本的编排体例及其内容
        一、部目划分
        二、编排体例
    第四节 宋刻本与明刻本编排体例及其内容之比较
第五章 《记纂渊海》征引文献考论
    第一节 《记纂渊海》引书统计分析
    第二节 《记纂渊海》引文方法考辨
        一、主题词突出法
        二、直引法
        三、节引法
        四、约引法
        五、存异法
    第三节 《记纂渊海》引书特色
        一、反映时代之风尚
        二、反映理学思想之影响
        三、反映科举应试之实用特色
    第四节 文献征引的缺陷
        一、征引文献出处不一
        二、征引内容不一
        三、分类不够严谨
        四、引书错误
第六章 《记纂渊海》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记纂渊海》的文献学价值
        一、校勘价值
        二、辑佚价值
    第二节 《记纂渊海》的目录学价值
    第三节 《记纂渊海》的史料学价值
        一、史学史料价值
        二、文学史料价值
        三、理学史料价值
    第四节 《记纂渊海》的影响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宋刻本《记纂渊海》引书目录
    附录二 宋刻本《记纂渊海》所引部分已佚典籍叙录
    附录三 明万历刻本《记纂渊海》所引佚书《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辑录
    附录四 《记纂渊海》书影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四、《南宋诗歌选本叙录》订补(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诗清注研究 ——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D]. 鲁梦宇. 西北大学, 2021(12)
  • [2]唐三高僧(皎然、贯休、齐己)诗歌影响与接受研究[D]. 张立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集部订补[D]. 黄婧文. 暨南大学, 2019(04)
  • [4]贾岛诗之北宋选本研究[D]. 汪登容. 深圳大学, 2019(11)
  • [5]《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研究[D]. 周维. 暨南大学, 2019(02)
  • [6]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D]. 刘燕. 广西大学, 2019(01)
  • [7]“千家诗”研究[D]. 侯春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明末清初诗歌选本叙录[D]. 胡杨.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汲古阁唐诗文献整理研究[D]. 刘舒萌. 河南大学, 2019(01)
  • [10]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D]. 曹珍.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南宋诗选》补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