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趋同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条件趋同,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趋同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春[1](2019)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趋同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6年-2017年广东省21市数据为研究样本,引入影响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即研发投入、资本深化、技术水平、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采用条件趋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上存在条件趋同,并根据这一变化规律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11期)
刘建国,王林蔚[2](2018)在《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关系研究——基于新疆和甘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为例,针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特别是其条件β趋同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04—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人均实际GDP对数值的增量为被解释变量,以前一年的人均实际GDP的对数值作为解释变量,并引入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四个控制变量,运用条件β趋同的检验方法,对新疆及甘肃的条件β趋同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都存在条件β趋同,且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并不存在"资源诅咒";二是两个省区内,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有着必然的相关关系,但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同(如:自然资源对新疆的贡献最大,物质资本对甘肃的贡献最大)。西部省区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但不过于依赖资源禀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重视资源禀赋意义上的要素合理配置,同时不忽略需求侧即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作用,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在较好的水平上实现趋同并达到其稳态。(本文来源于《兰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郭艳秋[3](2014)在《城市技术效率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效率体现了城市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而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却可以揭示其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规律。通过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发现:在辽宁省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同时存在着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4年30期)
陈雨卉,栾贵勤[4](2014)在《江淮城市群就业结构变迁条件下的产业趋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起就业结构的变迁成为研究趋同性的切入点之一。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就宏观层面通过变异系数等指标对城市群叁个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分解,得出二、叁产业发达的城市对城市群趋同的作用力更大;同时利用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在地区趋同性中发挥可观的作用,结构比例的差异导致对地区趋同效应的贡献度的差异。与单纯说明趋同程度强弱相比,更侧重于说明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本身实力在改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所辐射出的对地区趋同程度影响力。(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5期)
顾海,金治中,车海辚[5](2012)在《中国公司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分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条件下海外和国内证券市场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准则趋同后很多公司希望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本文通过企业投资决策与现金流量的敏感性分析,寻求海外市场投资扩张的规律。通过对比国内上市和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发现企业投资决策与现金流量敏感性的差别,发现海外公司对近期现金流量更敏感,对公司的高溢价也更警觉。大公司和小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同,也影响到了企业的投资决策。说明企业在追求跨国资本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盈利能力和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认可。(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2年36期)
王荣斌[6](2011)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1年07期)
周彬[7](2010)在《经济趋同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水平波动与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日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汇率作为开放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其变化关系到进出口和资本流动等其他经济变量变化,大的方面影响一国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稳定,小的方面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近年来人民币币值问题也是国际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日本最先挑起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指责中国人民币低估并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美国和欧盟随后也向中国施加压力,敦促人民币快速升值,例如美国财长盖特纳多次发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观点,美国众议院多次就人民币汇率举行听证会。2010年10月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惩罚中国的法案,理由是中国低估人民币汇率,损害了美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竞争力。该法案将允许美国方面在针对从中国和其它国家的进口商品计算反补贴关税时,使用估计的汇率低估幅度征收额外惩罚税。但是单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币汇率也不仅仅是国际收支决定的,何况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追赶时期。国内学术界和政界关于人民币币值问题的观点也是众说纷纭。汇率作为外汇的价格具有天然的跨国性质,不仅是一个经济变量还属于政治范畴。所以研究各个国家内部的利益集团之间和各国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人民币汇率演变的独特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了跨期分析、博弈论和协整分析等方法,试图探索人民币币值在改革开放叁十年内尤其是近几年的变化规律,从经济结构转变、预防可能的经济危机以及不断扩大的经济开放度几个角度研究,同时结合和对比分析目前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汇率水平的变化情况,总结经济趋同条件下汇率水平变化的规律,汇率如何变化符合经济效率原则。本文使用了一些现代经济学方法,得到了一系列新颖或者完善的结论。本文通过使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框架,推导出本国和外国内部的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份额比率对本币币值分别有正负影响。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利率平价较好地解释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1月期的NDF市场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影响显着。通过对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数据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进出口比例和GDP增速对名义汇率有显着的影响。通过使用稍加调整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发现,人民币2007年-2008年高估,2007年人民币高估0.23%,2008甚至高估11.08%,2009年人民币低估也只不过4.02%。通过对人民币历史进程的回顾,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四阶段假说。通过使用博弈论对相关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政策研究,提出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现阶段对人民币币值来说应该注意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长期逐步稳妥地推进升值,短期要更加关注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换,即是是先国内后国外,国内的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金融政策以及市场配套体系建设等优先于汇率政策。(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0-11-01)
李宁,李先春,袁卫国[8](2010)在《农村科学育儿观念悄然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次《家庭》周刊的专题采访中,农村家庭养育孩子的情况是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采访我们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普宣传力度的加大,农村家庭中优生优育、科学育儿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走访了江西省九江市的两个典型村庄:德安县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0-04-06)
王炳昌,张纪峰[9](2009)在《非平衡拓扑和随机干扰情形下多自主体系统的趋同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具有一般有向通信拓扑和高斯通信噪声的多自主体系统的趋同条件.这里所研究的有向拓扑不仅包含有向平衡图,而且包含非平衡图,后者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利用马氏链的结果得到了一个网络节点的互通类;通过对噪声影响的细化,给出了不同噪声情形下系统趋同条件:(1)对互通类的自主体获取信息受到噪声干扰情形,给出了系统均方趋同的充要条件,并证明该条件也保证以概率1趋同;(2)对互通类的自主体获取信息未受到噪声干扰但其余自主体获取信息受到干扰情形,给出了系统均方趋同的充分条件,并证明该条件在一定意义下也是必要的;(3)对整个系统无噪声情形,给出了系统趋同的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09年10期)
王德胜,唐晓云[10](2008)在《环境趋同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十大利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要素日益趋同,无利润区出现并扩大,一些高瞻远瞩的大企业已经将目光由市场份额转向利润,但是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依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定位、目标以及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十种适合中小企业的利润模式,为中小企业选择适合的利润模式提供了参考,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08年10期)
趋同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为例,针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特别是其条件β趋同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04—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人均实际GDP对数值的增量为被解释变量,以前一年的人均实际GDP的对数值作为解释变量,并引入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四个控制变量,运用条件β趋同的检验方法,对新疆及甘肃的条件β趋同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都存在条件β趋同,且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并不存在"资源诅咒";二是两个省区内,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有着必然的相关关系,但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同(如:自然资源对新疆的贡献最大,物质资本对甘肃的贡献最大)。西部省区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但不过于依赖资源禀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重视资源禀赋意义上的要素合理配置,同时不忽略需求侧即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作用,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在较好的水平上实现趋同并达到其稳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趋同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孙永春.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趋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9
[2].刘建国,王林蔚.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关系研究——基于新疆和甘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
[3].郭艳秋.城市技术效率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
[4].陈雨卉,栾贵勤.江淮城市群就业结构变迁条件下的产业趋同效应[J].科技与经济.2014
[5].顾海,金治中,车海辚.中国公司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分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条件下海外和国内证券市场的对比[J].财会通讯.2012
[6].王荣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1
[7].周彬.经济趋同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水平波动与趋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李宁,李先春,袁卫国.农村科学育儿观念悄然升级[N].中国人口报.2010
[9].王炳昌,张纪峰.非平衡拓扑和随机干扰情形下多自主体系统的趋同条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
[10].王德胜,唐晓云.环境趋同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十大利润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