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军区某预备役师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打赢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杨昌斌[1](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姜立军[2](2016)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是我军建设的总目标。中央军委[2011]4号文件中提出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营房,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促进正规化建设。基于此背景,现代化营区建设将面临一场全新改革。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念,深入探讨现代化营区建设,形成新理论体系。从规划、设计、配套、安全、信息、生态等多方面研究现代化营区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国防建设大局、推动和促进军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归纳总结我军前三代营区的建造背景、特色和不足,阐述了建设现代化营区的必然性并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了论证;(2)系统研究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新军事变革给营区带来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体系化、特色化进行了分析,构建出适应信息化条件的我军现代化营区的理论框架;(3)在深入研究现代化营区规模和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大营区”概念,阐释了大营区规划、实施方略和内容控制,分析研究了大营区规划的目标和策略,确定了我军大营区建设的性质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营区建设的理论体系;(4)从营区功能、可持续性、技术体系、后勤保障为切入点阐述了营区建设集成化,实现了营区功能集中、生态优化,设施设备集成共享,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以信息化和军营集成化建设为依据,结合某营区的建设实践,在分析我军营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营区建设应遵循正规化、系统化、特色化,并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论文的创新点:一是创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段;三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功能要素的整合原则。
孟斌斌[3](2015)在《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费开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费开支在大国兴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古往今来所有大国面临的重要议题。一直以来军费开支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军费开支为投入的战争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然而,战争会带来无尽的灾难。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主题。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倡导并维护着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科学合理的军费开支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是推动和平发展、破除“中国威胁论”必须回答的战略课题,是建设“两个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冲突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围绕“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误解及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保障我国和平发展对军费开支提出什么样的需求”,“军费开支对和平发展有什么样的助推作用”的总体思路来展开。大国的竞争充斥着国际格局的演进,我国在经历了列强欺凌的“挨打”阶段和贫穷落后的“挨饿”阶段后,终于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不乏“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西方学术界主要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个主要理论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发展壮大。西方媒体舆论则充斥着“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棒杀”与“捧杀”的论调。以外交数据和军费开支数据为基础,采用政策弹性的方法,对“中国威胁论”进行了驳斥,进一步支撑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事实。我国的和平发展对军事力量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军事力量建设的唯一财力支撑是军费开支。从历史上大国兴衰更替中的军费开支变化规律入手,探讨了军事力量建设、军费开支和大国兴衰的历史变迁。然后回到现实,具体讨论了我国和平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对于军事力量的需求及现阶段我国军事力量水平与和平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军事力量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人与物,随着科学技术及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军事力量水平所需的费用越来越高昂。国防是公共物品,所以高昂的军事力量建设投入只能来自于国家的财政开支,也就是说,军费开支是军事力量建设唯一的财力支撑。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经济学理论模型,分析了军费开支在大国兴衰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国家的发展既要有生产性努力,也要有分配性努力。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间利益相关性逐步提升,经济政治利益分配的秩序越来越左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军费开支作为可置信的分配性承诺,在塑造国际社会利益分配秩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按照该逻辑,构建了军费开支、斗争性努力和大国发展的框架对近代以来我国的军费开支进行了案例研究。我国和平发展对军费开支的总体规模和结构提出了要求。当前我国军费开支的绝对值、军费负担及人均军费开支的数值在全球各大国中并不处于占优地位。我国的军费开支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不相称。保障和平发展的军费开支总体规模要体现我国军费开支的演进规律、要与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要求相一致、要符合军事力量建设的基本规律。装备发展是我军升级转型的核心。以“奥古斯丁定律”为基础,对英美国家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过程中主战武器装备系统成本增长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军队的军事人力资本提升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规律,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军费体系特别是人员费用决策必须适应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发展。要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和军队战斗队本质属性来制定军费开支,才能够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军事人员的努力程度,提高军事人力资本。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在和平年代,军事训练是落实全新作战理念、熟悉新式武器装备、摸清新型战争环境的基本途径。我军现阶段还处在信息化军事训练的初级阶段,要完成信息化战争的军事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人力资本的提升在新型作战理念指导下加强军事训练。军费开支必须与军队信息化训练的规律相适应,并积极牵引军事训练的进行。保障我国和平发展的军费开支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从军兵种来看,重点向海空军倾斜,从项目来看,装备费、人员费、训练费要并驾齐驱,稳步上升。军费开支的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对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首先,军费开支创造总需求。作为政府开支的重要部分,军费开支可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这种作用尤其在需求短缺的情况下发挥得更为明显。在需求疲软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军费开支可以提高对现有资本存量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次,军费开支具有“衍生”影响。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看,军事部门是“强迫性”现代化的社会部门,军队中先进的制度要素逐步地由军事领域传播至社会的各个领域,拉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溢出的角度来看,由军事部门力量完成的基础设施、先进技术等都会明显地拉动民用经济的发展。当军事力量为民用工程服务、参与抢险救灾等非军事行动时,外部性发挥得更为明显。武器装备研发设计生产的整个国防工业基础从产业内部关联、技术两用等方面促进着整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采用结构计量(structureform)的范式对我国军费开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军事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正在逐年提升,对民用部门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改善。采用简化计量(reducedform)的范式对军费开支的福利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国防产业布局、户籍流动、溢出效应、基础设施、社会分层等机制,军费开支对贫富差距具有改善作用。适应和平发展确定合理军费开支。军费开支要弥补“忍耐期”缺口,达到国际平均水平,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使得军费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要优化军费开支结构,调整装备费、人员费、训练费比例,向新型作战力量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要建立军费开支的增长机制,构建满足人力资本激励要求的人员费增长机制,适应装备更新换代成本增长规律的装备费用增长机制,适应军事训练活动规律的训练费用增长机制。军费开支要适应国家快速发展要求,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与财政体系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防工业发展阶段相适应。要发挥军费“增殖”效应,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进一步加强溢出效应。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政策弹性的角度对“中国威胁论”进行了驳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着外界的种种质疑,其中“中国威胁论”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声音。从军费开支和外交行为两个维度入手,研究了全球主要大国的政策弹性,从数据上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2.从可置信承诺的角度研究了军费开支在大国和平发展中的作用机理。军费开支不仅仅对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还间接地传递着一个国家战斗性意愿的信号。这种可置信的战斗性承诺对于塑造全球秩序中的机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3.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出发,研究了我国和平发展中的国家利益拓展重点方向及其对军事力量和军费开支提出的需求。根据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未来拥有丰富资源、具有庞大未饱和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非洲地区是我国资源进口、对外投资、商品出口的重要方向。要保障这些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发展航路保障和远程投送方面的军事能力,这些能力的建设对于军费开支提出了全新的需求。4.对武器装备的成本增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武器装备成本存在着系统性的长期增长趋势,其中海空军主战武器装备平台的成本增长速率较高。这一规律对和平发展中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费用开支提供了较科学的参照系鉴。5.对我国军费开支进行了经济效应分析,发现我国军费开支具有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军费开支有助于经济增长,从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规模性分析了其经济机理。军费开支有助于改善收入差距,从三线建设、外部性、人口流动、社会分层等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后面的经济机理。
王巍[4](2015)在《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文中提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战略文化是国家战略决策者在国家防务事务方面所共同享有的、以相对稳定的战略观念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模式及战略偏好。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国防战略行为都离不开国防战略文化的孕育,都会受到国防战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制约。国防战略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一国国防战略行为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建构着该国国防战略实践的内容与意义。揭示出不同民族、国家与文明的国防战略文化特性,有助于准确把握住其国防战略行为的走向。因此对国防战略文化的分析,也就成为国家战略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首先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从中外学者对战略文化概念的研究入手,阐述了本文对国防战略文化概念的界定,并论述了国防战略文化解释的理论基础与分析维度。再次以2013年《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2012年《美国国防战略指南》两份国防战略文件为例,从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中国合作型国防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国防战略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种差异性的影响。随后从地理环境、民族哲学、民族思维、民族性格和宗教意识层面探究造就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深层次根源。面对中美不同的国防战略文化语境,最后提出了建构成熟的合作型国防战略文化、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与沟通、充分利用美国国防战略文化自身“短板”的战略应对之策,以期有效规避美国的战略压力,掌握未来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动权与制高点。
张鑫[5](2013)在《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对新时期预备役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是增强军队在新时期、新阶段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根本要求之一。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不断变化运行系统,其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调整,不断拓展新领域,增强时代感,增强其科技含量。用灵活丰富的手段创新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提高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为保证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并有针对性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大宏观的指导力度,加强我党对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推进新时期我军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健康发展,加强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控制,建立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实现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的现代化。本文在界定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分析现阶段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从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组织建设、创新思想教育,狠抓基层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等五个方面对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具体阐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2013)在《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文中提出目 录 前 言 一、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 二、武装力量建设与发展 三、扞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五、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结束语 附 录 前 言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赵鹏[7](2010)在《白山松水战洪图——2010,吉林省抗洪救灾实录》文中认为白山松水间的吉林省,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风调雨顺的龙兴之地,阳光、雨水和黑土地,成就了世界着名的粮食主产区。孰料,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让2010年夏天的吉林格外惊心动魄。这是一个悲壮的夏天。天幕像被撕开了无数道口子,雨水肆无忌惮地朝吉林大地倾泻。洪峰涌起,一次次冲撞着湖泊和江河堤岸。洪水掀翻了道路与桥梁,冲毁了堤坝,吞噬了农田,摧毁了家园,无数村民无家可归。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前所未有;洪水迅猛、量级超高,内涝与外洪并发,前所未有;丰满水库上下游洪水同时发生,第二松花江暴发全流域大洪水,前所未有。从入汛到8月10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625.3万人,倒塌房屋11.8万户,直接经济损失499亿元。这是一个历练的夏天。它考验着吉林人民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怕牺牲、担当责任的智慧和勇气,检验着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科学预见、沉着指挥的领导才能,突显着人民子弟兵每到关键时刻的中流砥柱本色,历练出"以人为本、科学决策、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勇于胜利"的"吉林抗洪精神",绘就出白山松水一幅气壮山河的抗洪画卷。
本刊编辑部,马立夫,孙世君,王俭,于爱华,石华威,盛大泉,杨学娟,寇铁,宋凤鸣,牟可双,吕衍海[8](2009)在《军旗飘扬在林海雪原》文中研究说明题记.太阳、岛屿和士兵边关日月、冰天雪地、寂静的白桦林,哨所的红旗与士兵,这是黑龙江省军区边防部队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幅宁静的画面带给人无尽的遐想:60年代末因一场战斗闻名的珍宝岛,至今仍保留着一副对联"身居珍宝岛,胸怀五大洲",向人们传颂着当年守岛战士的英勇作风和宽广胸怀。2008年回归祖国的黑瞎子岛,现在成为众多旅游者追寻中国第一缕阳光的圣地。
简报[9](2008)在《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是我军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对完成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政工条例”和“战时政治工作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的特点,提出其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动员形态信息化与政治工作以机械化战争为背景的矛盾、动员模式精确化与政治工作“粗放型”的矛盾、动员手段科技化与政治工作手段科技含量低的矛盾、动员节奏快速化与政治工作反应速度慢的矛盾、动员力量社会化与政治工作社会渗透力弱的矛盾、动员环境复杂化与政治工作反动员能力弱的矛盾;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要遵循党管武装、信息主导、军地联合、以人为本、创新求实的基本原则;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要把为上级动员决心的贯彻落实提供坚强保证、为激发预备役官兵战斗精神提供强大动力、为整合协调军地动员力量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动员信息快速流动与利用提供政治安全保障、为有效遏制敌反动员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本任务;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必须确立与动员形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运用与动员信息化特点相适应的方法手段、打造与动员要求相符合的人才队伍、创新与动员指挥相融合的指挥体制、形成与动员节奏相同步的工作作风。
蒲永能,陈德杰[10](2008)在《金戈铁马战汶川——成都军区部队奋勇参加2008四川抗震救灾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其范围之广、破坏之重、伤亡之多、救灾之难,在历史上是罕见的。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涉及88个县(市、区),1204个乡镇,受灾人口超过4000万。
二、沈阳军区某预备役师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打赢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军区某预备役师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打赢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双拥研究 |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主要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
3. 双拥思想萌芽 |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2)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1.4.1 相关概念解析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论文创新点 |
1.4.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军营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
2.1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沿革 |
2.1.1 简易式的一代营房 |
2.1.2 山、散、洞式二代营房 |
2.1.3 制式化的三代营房 |
2.2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制约 |
2.2.1 营区规划建设体系非组织性 |
2.2.2 功能分配不合理 |
2.2.3 基础设施陈旧 |
2.2.4 军营特色建设缺失 |
2.3 我军新时期营区建设的指向性 |
2.3.1 新营区建设的宏观指向 |
2.3.2 新营区建设的中观指向 |
2.3.3 新营区建设微观指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论建构 |
3.1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 |
3.1.1 正规化的背景 |
3.1.2 正规化的目标 |
3.1.3 正规化的途径 |
3.2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体系化 |
3.2.1 探索理论 |
3.2.2 整体规划 |
3.2.3 统筹建设 |
3.3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特色化 |
3.3.1 集中指挥的机关式营区 |
3.3.2 平战结合的部队式营区 |
3.3.3 信息保障的基地式营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规划的系统化 |
4.1 大营区规划体系地提出 |
4.1.1 大营区规划的释义 |
4.1.2 大营区规划的原则 |
4.1.3 大营区规划的特色 |
4.2 大营区规划的实施方略 |
4.2.1 适宜性规划 |
4.2.2 以人为本的规划 |
4.2.3 前瞻性规划 |
4.3 大营区规划的内容控制 |
4.3.1 营区的规划结构布局 |
4.3.2 营区功能的分区组织 |
4.3.3 营区的构成关系协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集成化 |
5.1 营区功能的集成化 |
5.1.1 营区整体功能的集成 |
5.1.2 营区建筑功能的集成 |
5.1.3 营区训练功能的集成 |
5.2 营区可持续的集成化 |
5.2.1 生态军营——建设低碳环保新营房 |
5.2.2 文化军营——培养官兵的“飒爽气魄” |
5.2.3 宜人军营——营造宜人舒适的营区空间 |
5.3 营区技术体系的集成化 |
5.3.1 营区指挥系统网络化 |
5.3.2 营区检测系统智能化 |
5.4 营区后勤保障的集成化 |
5.4.1 营区后勤的生活保障 |
5.4.2 营区后勤的应急保障 |
5.4.3 营区后勤的社会保障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某营区集成化建设实践 |
6.1 建设理念 |
6.1.1 体现“三集原则” |
6.1.2 突出“军事中心” |
6.1.3 体现“以人为本” |
6.2 构建合理分区 |
6.2.1 综合办公区 |
6.2.2 公寓生活区 |
6.2.3 文体场馆区 |
6.2.4 技术保障区 |
6.2.5 军事训练区 |
6.2.6 生活服务区 |
6.3 综合技术保障 |
6.3.1 集约式军营管网 |
6.3.2 生态式军营技术 |
6.3.3 信息化后勤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费开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
1.1.2 破除“中国威胁论”必须回答的战略课题 |
1.1.3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研究 |
1.2.2 对军费开支的研究 |
1.2.3 对中国和平发展中军费开支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格局演化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 |
2.1 大国竞争与当今国际格局的形成发展 |
2.1.1 国家与大国 |
2.1.2 当今国际格局的形成 |
2.1.3 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大国竞争 |
2.1.4 大国体系中的军事能力及军费开支 |
2.2 中国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演变 |
2.2.1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挨打”地位 |
2.2.2 建国后扬眉吐气却贫穷落后的“挨饿”局面 |
2.2.3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曙光降临的崛起态势 |
2.3 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战略定位 |
2.3.1 我国和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2.3.2 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 |
2.4 西方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误读 |
2.4.1 西方学术理论界对我国和平发展的误解与质疑 |
2.4.2 西方政要与传媒对我国和平发展的误导与偏见 |
2.5 “中国威胁论”不成立:基于政策弹性的分析 |
2.5.1 军费开支是“中国威胁论”的核心因素 |
2.5.2“政策弹性”衡量“威胁” |
2.5.3 数据,方法与假设 |
2.5.4 结论:和平发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和平发展、军事力量建设与军费开支 |
3.1 大国兴衰中军费开支的历史昭示 |
3.1.1 人类社会早期帝国兴衰中的军费开支 |
3.1.2 欧洲霸权崛起中的军费开支 |
3.1.3 工业革命后全面战争时期的军费开支 |
3.1.4 原子时代的军费开支 |
3.2 我国和平发展对军事力量的需求 |
3.2.1 不断增长的经济总量对于军事力量投入提出要求 |
3.2.2 不断增加的海外贸易对于航路保障需求 |
3.2.3 不断拓展的海外投资对于远程投送力量的需求 |
3.3 我国军事力量现状不能满足和平发展的需要 |
3.3.1 我国军事力量在大国中的相对位置 |
3.3.2 我国军事力量不能满足和平发展的使命任务 |
3.4 军费开支是军事力量建设的财力支撑 |
3.4.1 军事力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与物 |
3.4.2 军事力量水平提升的成本越来越高 |
3.4.3 公共品属性决定着军事力量建设的财力来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费开支、可置信承诺与大国兴衰 |
4.1 引言 |
4.2 军费开支、可置信承诺与大国发展的概念性框架 |
4.3 军费开支、可置信承诺与大国发展的基准模型 |
4.4 大国发展的发散模式 |
4.5 大国发展的收敛模式 |
4.6 军费开支、可置信承诺与大国兴衰框架下我国经验分析 |
4.6.1 互补性系数的变化对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解释 |
4.6.2 决定性系数的变化对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解释 |
4.6.3 经验分析的结论与不足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满足我国和平发展的军费开支适度规模 |
5.1 当前我国军费开支的现状与问题 |
5.1.1 我国军费开支的现状 |
5.1.2 我国军费开支存在的问题 |
5.2 保障和平发展的军费总体规模分析 |
5.2.1 军费开支的演进规律要求军费规模稳步增长 |
5.2.2 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要求军费规模稳步上升 |
5.2.3 军事力量建设的基本规律要求军费规模稳步上升 |
5.3 保障和平发展的军事负担分析 |
5.3.1 军事负担是一个国家军事建设偏好的体现 |
5.3.2 保障和平发展要求我国军事负担适度提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保障我国和平发展的军费开支合理结构 |
6.1 装备发展对军费开支的需求 |
6.1.1 武器装备对军事力量提升具有重大作用:从航母说起 |
6.1.2 我军武器装备面临机械化信息化双重跨越 |
6.1.3 武器装备发展的军费开支需求规律 |
6.1.4 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军费开支需求 |
6.2 军事人力对军费开支的需求 |
6.2.1 现代军事力量的提升重在人力资本 |
6.2.2 合理的激励是提高军事人力资本的关键 |
6.2.3 现阶段我国军人的激励程度较低 |
6.2.4 提高人力资本要求军费开支与军队“战斗队职能”相适应 |
6.2.5 提高人力资本要求军费开支与军人“全寿命发展”相适应 |
6.3 军事训练维持对军费开支的需求 |
6.3.1 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 |
6.3.2 新的作战样式对军事训练提出新的要求 |
6.3.3 我国军事训练活动的间接衡量 |
6.3.4 未来我军军事训练维持费用将会大幅提升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和平发展的军费开支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 |
7.1 军费开支的增长效应:规模性和外部性 |
7.1.1 引言 |
7.1.2 军费开支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的经济机理 |
7.1.3 理论模型 |
7.1.4 实证分析 |
7.1.5 我国的军费开支能够助推经济增长 |
7.2 军费开支的福利效应:改善收入差距 |
7.2.1 引言 |
7.2.2 军费开支福利效应的经济机理 |
7.2.3 数据与方法 |
7.2.4 实证分析 |
7.2.5 我国的军费开支有助于改善收入差距 |
7.3 发挥军费开支的经济效应,助推我国和平发展 |
7.3.1 进一步提高军费开支增长效应,促进我国和平发展 |
7.3.2 进一步发挥军费开支福利效应,助推我国和平发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和平发展确定合理军费开支 |
8.1 适度提升军费开支规模 |
8.1.1 军费开支要提高至国际平均水平 |
8.1.2 军费开支要弥补“忍耐期”缺口 |
8.1.3 军费开支要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 |
8.2 科学优化军费开支投向投量 |
8.2.1 优化装备费、人员费、训练费比例 |
8.2.2 军费开支要向新型作战力量倾斜 |
8.2.3 军费开支要向基层一线倾斜 |
8.3 建立与军事需求相适应的军费增长机制 |
8.3.1 人员费增长要适应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
8.3.2 装备费增长要适应装备成本增长规律 |
8.3.3 训练费用增长要适应军事训练活动的规律 |
8.4 军费开支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 |
8.4.1 军费开支要与财税体系改革相适应 |
8.4.2 军费开支要与国防工业改革相适应 |
8.5 军费开支要发挥“增殖”效应 |
8.5.1 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 |
8.5.2 进一步强化溢出效应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1 国家间外交行为数据 |
2 军费开支、斗争性努力的可置信承诺与大国兴衰的数值模拟 |
(4)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防战略文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国防战略文化的基本概念 |
2.1.1 国外学者对战略文化的概念界定 |
2.1.2 国内学者对战略文化的概念界定 |
2.1.3 对国防战略文化概念的界定 |
2.2 国防战略文化解释的理论基础 |
2.2.1 现实主义 |
2.2.2 建构主义 |
2.3 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分析维度 |
第3章 中美国防战略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 |
3.1 中美国防战略文件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3.1.1 2013年中国国防战略文件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3.1.2 2012年美国国防战略文件的背景和内容介绍 |
3.2 中国国防战略文件所体现的国防战略文化 |
3.2.1 对战略环境的认知 |
3.2.2 对国际冲突的看法 |
3.2.3 对武力效用的理解 |
3.3 美国国防战略文件所体现的国防战略文化 |
3.3.1 对战略环境的认知 |
3.3.2 对国际冲突的看法 |
3.3.3 对武力效用的理解 |
3.4 中美国防战略文件所体现的国防战略文化差异 |
3.4.1 对战略环境的认知及现实表现的差异 |
3.4.2 对国际冲突的看法及现实表现的差异 |
3.4.3 对武力效用的理解及现实表现的差异 |
3.5 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影响 |
3.5.1 影响战略目标的设定 |
3.5.2 影响战略手段的选择 |
3.5.3 影响战争方式的运用 |
第4章 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的原因 |
4.1 地理环境因素 |
4.2 民族哲学因素 |
4.3 民族思维因素 |
4.4 民族性格因素 |
4.5 宗教意识因素 |
第5章 国防战略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应对 |
5.1 建构成熟的合作型国防战略文化 |
5.2 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
5.2.1 增强硬实力 |
5.2.2 提升软实力 |
5.3 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与沟通 |
5.3.1 建构两国社会间的多渠道联系 |
5.3.2 推进双边多边安全制度建设 |
5.3.3 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
5.4 充分利用美国国防战略文化的“短板” |
5.4.1 以“谋胜”制衡“力胜” |
5.4.2 以非对称优势制衡全面军事优势 |
5.4.3 以复合均衡外交战略制衡进攻性与扩张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
致谢 |
(5)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与研究综述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内涵 |
1. “新时期”的概念界定 |
2.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界定 |
3.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 |
4.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
(二) 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1.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2.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加速预备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
3.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符合预备役官兵的思想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
4.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
5.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
(三) 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
二、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
(一)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 |
1. 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方面 |
2. 强化官兵党性修养方面 |
3. 提升真打实备本领方面 |
4. 巩固社会和谐稳定方面 |
5. 端正官兵价值取向方面 |
(二)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受制约 |
2. 成建制开展组织生活难度逐年突显,“三率”达标困难较大 |
3. 保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实困难 |
4. “合成式”党委作用发挥不明显 |
5. 现役政工干部成长受限,预任政工干部管理难度大,作用发挥不明显 |
6.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所需经费困难 |
(三) 原因分析 |
1. 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 |
2. 经常性教育落实不到位 |
3. 领导班子建设不够重视民主集中制 |
三、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探析 |
(一) 加强理论学习 |
1. 坚持把学习十八大精神转化为高举旗帜、坚定立场的根本遵循 |
2. 真正把学习十八大精神转化为振奋精神、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
3. 努力把学习十八大精神转化为狠抓落实、转变作风的根本引领 |
(二) 夯实组织建设 |
1. 必须首先学好党的理论 |
2. 必须不断强化党性观念 |
3. 必须切实加强班子团结 |
4. 必须发挥好书记统揽全局、管大事的作用 |
(三) 创新思想教育 |
1. 注重科学统筹,实现“内部力量”与“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 |
2. 注重质量效益,实现“软件环境”与“硬件设施”的有机整合 |
3. 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普遍要求”与“个体需求”的有机结合 |
(四) 狠抓基层建设 |
1. 着力在建好班子上下功夫 |
2. 着力在强化功能上下功夫 |
3. 着力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
(五) 提高干部素质 |
1. 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 |
2. 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
3. 要有高严的工作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军旗飘扬在林海雪原(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军转安置工作综述 |
以安置政策保障部队建设 |
为了最可爱的人“漂亮转身” |
创新机制, 提升军转安置工作质量 |
创新思路, 确保安置重点落实 |
创新实践, 走活自主择业一盘棋 |
中篇·地市军转安置工作掠影 |
哈尔滨警备区:为转业干部架起无忧的桥梁 |
齐齐哈尔:“六机制”助推转业干部起飞 |
牡丹江:和谐军转“三乐章” |
绥化:让军转干部体面地实现角色转换 |
下篇·军转人物素描 |
军转事业上的好搭档 |
永远是珍宝岛的兵 |
从国门卫士到检察长 |
北疆卫士风采 |
北极光下的哨兵 |
黑河好八连 |
“金元宝”的护卫者 |
一个连队两位英雄 |
大兴安岭的老军医 |
岛上的大学生干部 |
我的身后是祖国 |
★后记 |
军转情暖戍边人 |
(9)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是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
1.1.2 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
1.1.3 是推进我军政治工作内容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设计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论文主要创新 |
第二章 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面临的矛盾 |
2.1 动员形态信息化与政治工作以机械化战争为背景的矛盾 |
2.1.1 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 |
2.1.2 政治工作仍以机械化战争为背景 |
2.2 动员模式精确化与政治工作“粗放型”的矛盾 |
2.2.1 精确化动员是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的发展趋势 |
2.2.2 政治工作仍沿袭“粗放型”的工作模式 |
2.3 动员手段科技化与政治工作科技含量低的矛盾 |
2.3.1 手段科技化是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的重要特点 |
2.3.2 政治工作科技含量严重低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要求 |
2.4 动员节奏快速化与政治工作反应速度慢的矛盾 |
2.4.1 快节奏是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的基本要求 |
2.4.2 政治工作反应速度严重滞后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节奏 |
2.5 动员力量社会化与政治工作社会渗透力弱的矛盾 |
2.5.1 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呈现日益社会化趋势 |
2.5.2 政治工作缺乏有效的社会渗透力 |
2.6 动员环境复杂化与政治工作对抗反动员能力弱的矛盾 |
2.6.1 反动员的日益突出导致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环境更加复杂 |
2.6.2 政治工作对抗敌反动员能力弱 |
第三章 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3.1 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 |
3.1.1 依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本方针 |
3.1.2 依据我军战时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3.1.3 依据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的基本特点 |
3.2 基本原则的内容 |
3.2.1 党管武装原则 |
3.2.2 信息主导原则 |
3.2.3 军地联合原则 |
3.2.4 以人为本原则 |
3.2.5 创新求实原则 |
第四章 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 |
4.1 为上级动员决心的贯彻落实提供坚强保证 |
4.1.1 加强党委对动员行动的领导 |
4.1.2 调整健全各级组织 |
4.1.3 严格战场纪律与管理 |
4.2 为激发预备役官兵战斗精神提供强大动力 |
4.2.1 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
4.2.2 组织进行心理防护 |
4.2.3 大力开展优抚活动 |
4.3 为整合协调军地动员力量提供有力支撑 |
4.3.1 教育官兵树立全局和协同观念 |
4.3.2 积极协调军地关系 |
4.3.3 强化社会民众国防观念 |
4.4 为促进动员信息快速流动与有效利用提供政治安全保障 |
4.4.1 强化官兵信息主导意识 |
4.4.2 加强信息核心部位的管理 |
4.4.3 开展信息安全教育 |
4.5 为遏制敌反动员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
4.5.1 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 |
4.5.2 加强军警民联防 |
4.5.3 严格网络监控和维护 |
第五章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的对策 |
5.1 确立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形态相适应的政治工作思想观念 |
5.1.1 由机械化条件下快速动员政治工作向信息化条件下快速动员政治工作转变 |
5.1.2 由强调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为主向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与发挥作战功能相结合转变 |
5.1.3 由以经验定性分析指导为主向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导相结合转变 |
5.2 运用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信息化特点相符合的政治工作手段 |
5.2.1 打造政治工作信息化平台 |
5.2.2 采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
5.2.3 提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 |
5.3 打造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要求相匹配的政治工作人才队伍 |
5.3.1 通过编组优化政工干部队伍组织结构 |
5.3.2 通过“三级”任职培训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
5.3.3 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政工干部队伍生机活力 |
5.4 创新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指挥相融合的政治工作指挥模式 |
5.4.1 完善军地一体的指挥体制 |
5.4.2 构建网络一体的指挥体系 |
5.4.3 采取灵活应变的指挥方式 |
5.5 形成与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节奏相同步的政治工作作风 |
5.5.1 节奏上把握一个“快”字 |
5.5.2 程序上突出一个“简”字 |
5.5.3 效果上注重一个“实”字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沈阳军区某预备役师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打赢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2]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D]. 姜立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3]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费开支研究[D]. 孟斌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4]中美国防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D]. 王巍. 湖南大学, 2015(03)
- [5]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鑫.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6]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13
- [7]白山松水战洪图——2010,吉林省抗洪救灾实录[J].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赵鹏. 新长征(党建版), 2010(09)
- [8]军旗飘扬在林海雪原[J]. 本刊编辑部,马立夫,孙世君,王俭,于爱华,石华威,盛大泉,杨学娟,寇铁,宋凤鸣,牟可双,吕衍海. 中国人才, 2009(22)
- [9]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政治工作研究[D]. 简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S2)
- [10]金戈铁马战汶川——成都军区部队奋勇参加2008四川抗震救灾纪实[J]. 蒲永能,陈德杰. 军事历史,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