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群论文-叶润华,俞秋嫣,王雪贤,杨跃诚,姚仕堂

流动人群论文-叶润华,俞秋嫣,王雪贤,杨跃诚,姚仕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人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出租屋,合租行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多水平模型

流动人群论文文献综述

叶润华,俞秋嫣,王雪贤,杨跃诚,姚仕堂[1](2019)在《德宏州社区流动人群租住行为与艾滋病传播的多水平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德宏州社区出租屋人群合租行为与艾滋病传播之间的关系。2016年1月至12月对德宏州所辖5县市流动人口集中社区的7 579名租住人员进行了HIV和梅毒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租住时长、租住状态(独居或合租)、合租人数、免费接受安全套、行为干预等信息。用SAS 9.2软件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租住人群合租行为的影响因素。7 579名租住人员,合租占59.56%(4 514/7 579),HIV感染率为0.395%(30/7 579),梅毒感染率为0.356%(27/7 579)。不同房东(出租屋)间租住人员合租率不同(t=10.26,P<0.000 1)。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零模型分析得到方差分配系数(VPC)=0.505 6,约50.56%的变异是由出租屋不同引起的。引入解释变量后的结果显示租住人群外省户籍的合租行为高于本地户籍(OR=1.449, 95%CI:1.094~1.804),缅籍租住人群的合租行为也高于本地户籍(OR=1.368, 95%CI:1.033~1.703);租住人群45~64岁组的独居行为高于15~24岁组(OR=0.638, 95%CI:0.456~0.820)。不同出租屋间租住人群合租行为分布存在差异,外省户籍或缅籍是租住人群合租行为的促进因素,年龄组(45~64岁)是合租行为的抑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程茜,高雨,丁丰,郑琼林,王娟芬[2](2019)在《海宁市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监测与社会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海宁市流动人群潜在血吸虫病传染源与社会因素的关系,为海宁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在海宁市8个乡(镇)、4个街道各随机抽取1个村(共12个村),对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的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并发放问卷,调查人群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海宁市12个村共调查流动人口1 019人,检出血清学阳性23人,血检阳性率为2.26%,病原学检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动人口中原职业为从事水产养殖、农牧业的人群更易检出血清学阳性;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整体知晓率较低,血检阳性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血检阴性者。结论原职业为从事水产养殖、农牧业的人群是海宁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重点,应加强宣传,以提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俊良[3](2019)在《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开展调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麻疹疾病的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对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的抗体水平情况进行研究,为麻疹的防控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研究方法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7月龄及以下、8月龄到14岁、15岁及以上年龄组从2014年~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中的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抽取198例;采用1:2配对的方法,根据年龄、性别进行个体配对,选取对应的对照,由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流动人口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在医院和预防保健所进行健康体检并在宝安区居住六个月以上的非深圳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对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3ml,并由调查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计算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定性变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量变量的分析要对抗体浓度进行对数转换,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决定使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流动人口的定义为:非深圳户籍,且在现居地居住时间达6个月以上。研究结果1.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在7月龄及以下婴儿中,7~21日内就诊史(OR=4.89,95%CI:1.92~12.47,P=0.001)和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8.98,95%CI:3.64~22.12,P<0.001)为危险因素,而怀孕周期为37~40周(OR=0.09,95%CI:0.02~0.46,P=0.004)为保护因素。在8月龄~14岁人群中,7~21日内就诊史(OR=20.20,95%CI:3.53~116.00,P=0.001)、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76.00,95%CI:8.15~709.20,P<0.001)和居室潮湿(OR=72.10,95%CI:1.94~268.00,P=0.020)为危险因素,而麻疹疫苗接种史(OR=0.06,95%CI:0.01~0.60,P=0.028)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20,95%CI:0.05~0.76,P=0.019)为保护因素。在15岁及以上人群中,7~21日内就诊史(OR=6.37,95%CI:2.65~15.29,P<0.001)、7~21日内到人员密集场所(OR=4.45,95%CI:1.59~12.41,P=0.004)和居室潮湿(OR=28.14,95%CI:4.83~164.10,P<0.001)为危险因素,而居室通风(OR=0.32,95%CI:0.11~0.91,P=0.032)为保护因素。2.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此次共检测1560人,阳性率92.82%。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694.41mIU/ml。免疫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托儿童(OR=0.17,95%CI:0.05~0.54,P=0.002)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年龄为16~24岁(OR=8.14,95%CI:5.02~10.30,P=0.031)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7~15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9月龄接种首针麻疹疫苗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形成(OR=4.80,95%CI:1.60~11.40,P=0.012);13~15岁年龄段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维持(OR=6.40,95%CI:3.50~11.80,P=0.016)。结论1.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和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而保护因素为怀孕周期为37~40周;流动人口8月龄~14岁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和居室潮湿,而保护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高;流动人口15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7~21日内到人员密集场所和居室潮湿,而保护因素为居室通风。2.流动人口部分健康人群中,幼托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年龄为16~24岁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8~≤9月龄接种首针麻疹疫苗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9-05-20)

周莹,王建华[4](2019)在《流动人群的社会支持、工作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市某区流动人群为研究样本,对其社会支持、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收入水平上的差异;实证验证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考察了工作满意度在前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群整体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良好;男性主观社会支持高于女性;已婚群体高于未婚群体;随着年龄、收入增长,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越高。工作满意度在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女性的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比男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开放学习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孙国根[5](2018)在《“祖先菌株”致国人结核高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孙国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高谦教授带领柳清云博士后,携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控制中心副主任赵雁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aitlin S.Pepperell教授等,对中国31个省(区、市)76个研究现场来源的4578株结核菌株进(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8-11-09)

吕伟,周旭,赵彩虹,何洋,宋玲玲[6](2018)在《高校校园人群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高校校园人群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围绕课前和课后一定时段不同空间位置处的短时人群涌现,采用"多点试验观测+统计分析"模式对高校校园进行人群观测试验分析。首先,基于高校学生出行的需求和目的,选取课前和课后各10 min作为观测时段,分布于教学区、食堂、宿舍区和运动区的8个不同位置作为观测点,开展为期两周的观测试验。然后,汇总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流量时间分布特征、流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流量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人群在课前向教学区汇聚的过程是缓慢而分散的,而在课后离开教学区的疏散过程则是迅速且集聚的,并表现出波动传递的特征,流动路线上相近和距出发地距离相近的地点会呈现较强的流量相关性,流量变化模式相似。(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喻佳,王凤菊[7](2018)在《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研究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及分析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流动人员,依照不同的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划分成应用常规干预举措的参照组,以及应用综合干预举措的研究组,对比两组的干预成效。结果:通过进行比较两组纳入人员的相关指标,在干预之前,于艾滋病知晓率、自我保护意识、自愿咨询、应用安全套比例几方面,比较并未见明显的差异性,P>0.05;采取不同的干预模式以后,研究组人员的各项指标优秀率显着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流动人员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教,可以明显的提升流动人员预防艾滋病效果,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9期)

朱菁玮,方志祥,杨喜平,尹凌[8](2018)在《城市邻近基站间人群流动时空变化同步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区域人群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反映城市结构的空间差异。现有对于城市人群空间分布特性的研究大都以人群密度计算为基础,注重时空切片尺度,但是不能有效刻画邻域空间单元间流量变化的时空过程同步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基站间流量变化过程相似度的城市邻域基站流量变化同步性度量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区域的人群进出流量过程的相似程度,研究城市中具有相同人群流量变化过程的同步性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同步性区域的空间分布与特点进行剖析。实验发现:计算同步性时参数选择需根据城市本身基站分布及流量特点分析,一般研究中,城市基站平均距离可作为邻近区域半径d,描述基站间流量变化相似度的特征阈值λ选取与邻近区域半径有关,半径越小,阈值取值越小。通过基站人群流量同步性得到的城市同步区域的空间分布不同于行政区域划分结果,同步区域面积小,划分更为精细;且规划级别越高的中心区,其范围内基站同步区域数目越多。最后,将同步区域结果与流量密度图对比,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发现流量变化大的同步区域,并且能够发现城市中流量变化小的同步区域。本文提出的方法能量化衡量区域流量变化同步性并发现具有不同流量变化特点的同步性整体区域,对城市人群空间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可用于指导和评价城市规划与实际人群活动区域效果,以及城市服务设施布局等。(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莉,周成超[9](2019)在《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5 990名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的205 990名流动人群中,过去1年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者77 460人,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为37.6%;省内和省际流动人群过去1年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分别为40.4%和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948,P<0.001)。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主要通过宣传栏(79.4%和74.0%)和广播/电视节目(74.5%和72.1%)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家庭税后月均收入≥3 000元、流动时间≥8年、流动地区为西部的省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高,婚姻状况为在婚、职业为雇主和其他、流动时间4~7年、流动地区为中部和东部的省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低;年龄30~4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家庭月均支出≥4 000元、流动时间≥4年、流动地区为西部的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高,职业为其他、流动地区为东部的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低。结论省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高于省际流动人群;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流动时间和流动地区是省内和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的共同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9年02期)

刘明[10](2018)在《基于残差网络的城市人群流动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计算是以城市为背景,融合城市规划、智能交通、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通过获取、整合和分析城市大数据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过程。城市人群流动预测在交通管理、风险评估、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计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分层非线性转换无监督地获取数据的高层抽象,使得特征选取不再过于依赖任务本身且能够降低调整过程的时间消耗,但是当深度神经网络层数过深时会带来优化困难、梯度消失等问题。残差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层数加深时带来的问题,如何利用残差网络进行有效的城市人群流动预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分析现有残差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双路径时空残差网络的城市人群流动预测方法ST-DPResNet。该方法以DenseNet为骨干,融合ResNet路径,对城市网格区域以及反映时间邻近性、周期性和趋势性的时序特征进行建模,从而充分利用数据的时空特征提高城市人群流动的预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T-DPResNet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和较好的模型收敛性。另一方面,为了同时对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特征提取,探索将2D卷积网络扩展到3D,以进一步提高城市人群流动预测的效果。考虑到3D卷积的计算成本较高,对3D卷积进行改造,提出伪叁维时空残差网络P3DST-ResNet用于城市人群流动预测。该方法将3×3×3的卷积核分解成1×3×3和3×1×1两种卷积核,前者用来获取空间维度的信息,后者用来获取时间维度的信息。通过将3D卷积分解,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实验结果表明,P3DST-ResNet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8-05-18)

流动人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海宁市流动人群潜在血吸虫病传染源与社会因素的关系,为海宁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在海宁市8个乡(镇)、4个街道各随机抽取1个村(共12个村),对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的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并发放问卷,调查人群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海宁市12个村共调查流动人口1 019人,检出血清学阳性23人,血检阳性率为2.26%,病原学检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动人口中原职业为从事水产养殖、农牧业的人群更易检出血清学阳性;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整体知晓率较低,血检阳性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血检阴性者。结论原职业为从事水产养殖、农牧业的人群是海宁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重点,应加强宣传,以提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人群论文参考文献

[1].叶润华,俞秋嫣,王雪贤,杨跃诚,姚仕堂.德宏州社区流动人群租住行为与艾滋病传播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

[2].程茜,高雨,丁丰,郑琼林,王娟芬.海宁市流动人群血吸虫病监测与社会学因素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3].陈俊良.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

[4].周莹,王建华.流动人群的社会支持、工作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19

[5].孙国根.“祖先菌株”致国人结核高发[N].健康报.2018

[6].吕伟,周旭,赵彩虹,何洋,宋玲玲.高校校园人群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7].喻佳,王凤菊.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研究及效果分析[J].名医.2018

[8].朱菁玮,方志祥,杨喜平,尹凌.城市邻近基站间人群流动时空变化同步性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

[9].张莉,周成超.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9

[10].刘明.基于残差网络的城市人群流动预测方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8

标签:;  ;  ;  ;  

流动人群论文-叶润华,俞秋嫣,王雪贤,杨跃诚,姚仕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