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阈值控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瞬时脉冲收获,单种群,控制阈值,灭绝
阈值控制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焦建军,李利梅,刘兰兰,聂星屹[1](2018)在《具非瞬时脉冲收获单种群动力学模型的控制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具非瞬时脉冲收获单种群动力学模型,利用离散动力系统频闪映射理论,得到种群灭绝与种群持续生存的控制阈值.结果表明,非瞬时脉冲收获区间对于种群持久起着重要作用,可为现实的生物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焦建军,李利梅,刘兰兰,聂星屹[2](2018)在《具脉冲收获切换单种群动力学模型控制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具脉冲收获切换单种群动力学模型,利用离散动力系统频闪映射理论,得到系统种群灭绝与系统种群持续生存的控制阈值.结果表明一个周期内适当的二次收获种群对系统种群持久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为现实的生物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策略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高扬[3](2018)在《基于阈值策略带有扩散和不连续控制项的单物种生态模型的全局稳定性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阈值策略(TP)研究了带有扩散的单物种生态模型的控制问题.利用一致持久性理论和Filippov理论方法,得到了新模型的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定理.通过使用耦合系统的图论方法和构建Lyapunov函数思想,得到了新模型的正平衡点唯一且全局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推广了文献[6]的相关结果.(本文来源于《数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靖欣[4](2017)在《具有可选休假及双阈值控制休假策略的M/M/1排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现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通讯的运输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对系统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于解决实际应用,排队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各样新的休假策略需要不断的被探索。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以工作休假为基础,引入了可选休假及双阈值控制的休假策略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性能指标。主要内容如下:根据经典的连续时间M/M/1排队系统增加了可选休假策略。由模型假设得到二维马尔科夫链,通过分析其状态转移规律,得无穷小生成元。运用拟生灭过程(Quasi Birth-and-Death Process,QBD)和矩阵几何解的内容,构建了该模型的状态转移强度矩阵,进而求出了系统的稳态分布平均队长等指标的表达形式。通过数值分析,运用Matlab软件分析系统性能的指标随参数变化的趋势。在M/M/1工作休假排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双阈值控制休假策略。利用QBD和矩阵几何解,得到系统的稳态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平稳队长和平稳等待时间的条件随机分解结果、附加队长的概率母函数(PGF)以及附加延迟的Laplace-Stieltjes变换(LST)的具体形式。总之,论文讨论两类特殊的休假排队模型,不仅丰富了休假策略的连续时间排队系统的理论,而且也建立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值分析,讨论了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变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郑璟瑜[5](2016)在《基于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抗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及对控制精度要求的严格化,以系统模型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计算机中存储有大量的生产、设备和过程数据,其中蕴含着系统运行的相关信息,以此为基础的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应运而生。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odel free adaptive control, MFAC)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其控制器设计不依赖于系统模型,仅利用系统的I/O数据进行控制器的设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都已取得诸多成果。对于实际系统,测量数据的噪声干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系统的I/O数据又是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依据,因此设计具有抗测量噪声扰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具体地,对关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应用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将这些文献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共分为15大类以及若干子类,并对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针对测量噪声对控制系统产生的影响,采用模块化设计提出一种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控制方案。该方案采用自适应分解层数对传统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改进,并利用该方法在滑动时间窗口内对系统输出数据进行实时去噪,再将处理后的数据应用于控制律的更新。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收敛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对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控制方案进行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方面从控制效果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变长度滑动时间窗口的改进控制方案,减小了原控制方案的超调现象,通过输出更稳定的信号提高了控制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混合噪声中含有高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的情况,提出一种带混合滤波器的改进控制方案。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种改进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梁菊花,曹妍[6](2016)在《随机Malthus模型中的害虫控制阈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确定性常微分方程和脉冲微分方程研究害虫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特别是控制策略的阈值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研究.但是种群的增长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随机因素的干扰,在具有随机扰动下如何研究害虫控制策略的阈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本文在给出固定控制成本的条件下,考虑害虫密度的随机Malthus增长,结合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害虫控制的阈值存在性问题.进而分析害虫数量随机波动以及其它关键参数变化对害虫控制的影响,并解释相应的生物学结论.(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张宏波,封平华[7](2013)在《带有阈值控制策略的M/M/1多重休假排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带有阈值控制策略的M/M/1多重休假排队模型.当一次服务结束时,根据系统中顾客数的不同,服务台可能进入普通休假,也可能进入工作休假或进入正规忙期.对该模型,应用拟生灭(QBD)过程和矩阵几何解的方法,我们得到了平稳队长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给出了平稳队长和平稳等待时间的条件随机分解结果、附加队长的概率母函数(PGF)以及附加延迟的Laplace-Stieltjes变换(LST)的具体形式.(本文来源于《工程数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战国,徐伟[8](2012)在《Logistic模型阈值控制悖论及复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Logistic模型稳态均值在阈值控制下产生反直觉变化现象与复杂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阈值控制能引起映射区间改变和映射分布变化,二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受控Logistic模型稳态均值的反直觉变化现象与复杂响应.在阈值下限接近0或阈值上限接近1时,映射分布变化是影响稳态均值复杂响应的主导因素.阈值下限大于其临界值或阈值上限小于其临界值时,稳态均值变化主要由映射区间改变决定,此时,受控Logistic模型稳态均值会出现反直觉变化现象.理论分析结果通过数值仿真得到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12年04期)
王佳[9](2009)在《P/D协同生产计划下多产品双层阈值控制模型与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产企业除了面对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生产系统外,还面临着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问题,同时还承受着降低成本、提高交货速度和交货可靠性的压力。这些对于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计划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制定更加柔性的生产计划以及控制策略。本文对P/D协同系统下的阂值控制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P/D(生产-分销)协同生产计划下的多产品阈值控制模型与求解方法。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利用Agent技术制定了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两级供应链中的分散式P/D协同计划模型,Agent技术是一种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作为分布式系统中的集中计划者有着很大的优势。制定生产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协同机制,使得生产商和分销商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制造企业对于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2)考虑单一产品生产的生产阂值控制问题,制定使得生产商成本最小的阂值控制模型,并通过分析制造系统状态给出了最优阈值点的求解方法;(3)通过改进单产品阈值控制模型,建立的P/D协同生产计划下多产品的阈值控制模型,通过流率化方法使得生产计划的结果用于多产品阈值控制模型,使该生产阈值控制策略考虑到与分销商的协作,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上进行生产控制,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4)利用Matlab软件求解了12周期变化需求的P/D供应链系统的协同计划,并通过改进的阈值控制模型求得了生产控制的最优阈值,并通过和生产计划制定模型中的成本作比较选择了最优的两级需求间变动参数。为P/D协同生产计划下的多产品阈值控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本文对多产品的阈值控制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为大规模多产品的生产控制以及调度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实施与分销商同步的多产品生产控制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8)
李鹏,崔平远,崔祜涛[10](2008)在《日地系统CRTBP模型下飞行器编队的阈值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空探测中具有一般性的圆形限制性叁体(CRTBP)模型,进行主从飞行器编队建模。将控制器设计转化为一类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并权衡编队系统对燃耗、精度的要求以及推进器的推力范围,设计阈值控制方案。仿真实例参考NASA预研任务,给出编队机动和保持的控制过程,表明基于所述控制方案,编队系统满足性能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阈值控制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具脉冲收获切换单种群动力学模型,利用离散动力系统频闪映射理论,得到系统种群灭绝与系统种群持续生存的控制阈值.结果表明一个周期内适当的二次收获种群对系统种群持久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为现实的生物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策略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阈值控制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焦建军,李利梅,刘兰兰,聂星屹.具非瞬时脉冲收获单种群动力学模型的控制阈值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焦建军,李利梅,刘兰兰,聂星屹.具脉冲收获切换单种群动力学模型控制阈值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18
[3].高扬.基于阈值策略带有扩散和不连续控制项的单物种生态模型的全局稳定性分析(英文)[J].数学杂志.2018
[4].靖欣.具有可选休假及双阈值控制休假策略的M/M/1排队模型[D].燕山大学.2017
[5].郑璟瑜.基于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抗噪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6
[6].梁菊花,曹妍.随机Malthus模型中的害虫控制阈值[J].生物数学学报.2016
[7].张宏波,封平华.带有阈值控制策略的M/M/1多重休假排队模型[J].工程数学学报.2013
[8].李战国,徐伟.Logistic模型阈值控制悖论及复杂性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2
[9].王佳.P/D协同生产计划下多产品双层阈值控制模型与求解[D].东北大学.2009
[10].李鹏,崔平远,崔祜涛.日地系统CRTBP模型下飞行器编队的阈值控制[J].宇航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