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外旋论文-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

股骨外旋论文-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股骨外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膝关节,人工,关节动度测量法,关节,磁共振成像,假体安装

股骨外旋论文文献综述

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1](2019)在《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术前未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设为综合组,将术前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设为MRI测量组,每组26例。综合组根据外科通髁线(sTEA)及Whiteside线确定股骨后髁截骨线;MRI测量组通过MRI影像图片测量股骨后髁轴线(PCL)与sTEA线的夹角(即PCA角),术中根据PCA角行股骨后髁截骨。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采用同一手术入路,截骨顺序相同,人工膝关节假体种类及手术步骤相同。术后行CT轴位像测量PCA角,统计分析两组术后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安放的准确性。结果综合组股骨外旋角度安放不良率8.6%,MRI测量组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测量组股骨平均外旋角度为4.8°±2.1°。结论通过MRI测量发现股骨后髁外旋角存在差异,基于术前MRI测量的PCA角行股骨后髁截骨可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的准确性,提高全膝关节置换的精准度。(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郭志文[2](2019)在《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平台内翻与股骨远端外旋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之前的研究发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时,更大的胫骨平台内翻与股骨外旋增加有关。这些研究指出,通过术前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可以预测股骨后髁角的变化。为求进一步研究其二者相关性做如下研究。方法:36例我院收治的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通过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及患膝MRI上测量股骨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胫骨平台内翻角相关关系。股骨后髁角(PCA)定义股骨后髁轴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TPTS角被定义为胫骨机械轴与胫骨膝关节线在额面之间形成的近端内侧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测试TPTS和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6-88岁)。TPTS角平均为3.90°(SD1.43°,范围0.68°-6.18°)。平均PCA为3.38°(SD1.38°,范围0.10-6.90°)。TPTS角与PCA无相关性(p=0.61)(表1)。2.根据TPTS角度将患者分为两组:TPTS≤4°轻度内翻(2 8例)组和TPTS>4°重度内翻(14例)组。轻度内翻组平均TPTS角2.80°(SD 1.00°),平均PCA为3.79°(SD 1.29°)。重度内翻组平均TPTS角为5.41°(SD 0.82°),PCA平均值为2.57°(SD 1.22°)。轻重度内翻组P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表2)。3.为了研究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内后髁退变程度是否影响TPTS与PCA的相关性,我们以股骨内后髁退变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患者股骨内后髁磨损较轻(n=18)。第二组患者股骨内后髁磨损较重(n=24)。两组间P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两组间TP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表3)结论:本研究不支持以前研究的结论,并认为通过术前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胫骨内翻程度不能预测股骨远端旋转程度。因此,我们认为胫骨平台内翻角不能用来预测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中股骨假体的外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邢千超[3](2018)在《磁共振成像诊断外旋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外旋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MRI下髋关节检查的60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检查结果以及MRI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30例均为髋关节正常,观察组中30例均存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症(IFI)。对比两组之间的IFS(坐骨股骨间隙)、QFS(股方肌间隙)以及CCD(股骨颈干角)差异。结果观察组中IFS、QFS明显比对照组更低,CCD明显比对照组高(P <0.05)。结论 IFI患者当下肢处于内旋、外旋以及中立位时,其IFS以及QFS明显存在狭窄情况,MRI下IFI常见股方肌出现卡压变形伴水肿和(或)撕裂。(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96期)

史贺[4](2018)在《股骨后髁角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测量我国山东半岛地区成年人的股骨后髁角(PCA),系统评价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的临床效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股骨截骨提供进一步参考。研究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于本院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选取119例共137膝,于术前常规行术侧膝关节螺旋CT扫描并叁维重建,最后测量所有患者的股骨后髁角度数。在所有患者中选取89例共101膝,作为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组,即在术中使用外旋截骨测量仪,按照术前螺旋叁维CT测定的股骨后髁角来进行股骨的外旋截骨;其余同期的患者(30例共36膝)定为常规外旋3°截骨组,术中进行常规外旋3°的股骨截骨,并在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KSS膝关节评分、髌前痛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ROM)等相应膝关节指标的详细比较,术后随访期定为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研究结果我国华北地区成年男性平均股骨后髁角为(5.44°±0.99°),成年女性平均股骨后髁角为(5.85°±1.27°);术后随访的系统评价结果提示,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组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常规3°外旋截骨组的临床效果。研究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进行膝关节螺旋CT叁维重建来精确测定股骨后髁角,可以应用来简化术中在股骨髁上标记股骨外科髁上连线(STEA)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步骤;我国山东半岛地区成年男性平均股骨后髁角的度数为(5.44°±0.99°),成年女性平均股骨后髁角的度数为(5.85°±1.27°),均远大于3°,与西方成人的股骨后髁角有着明显的差异;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根据术前膝关节螺旋叁维CT扫描测得的股骨后髁角来行股骨端个体化截骨的组别,其术后临床效果要优于行股骨常规3°旋转截骨的对照组。综上所述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根据每位患者术前测定的股骨后髁角采用个体化外旋股骨端截骨。(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程序,敖英芳,崔国庆,余家阔,马勇[5](2018)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后股骨外旋角度变化的核磁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患者以及未断裂人群的膝关节股骨外旋角度(femur tibia angle,FTA)及胫骨结节到滑车沟距离(tibial tubercle to trochlear Groove,TT-TG)进行核磁测量,研究ACL断裂患者胫骨与股骨相对旋转角度的变化,分析探讨其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变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50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ACL未断裂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核磁测量,测量的参数包括:FTA、TT-TG。ACL断裂患者在接受ACL重建术前与术后分别进行测量记录。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核磁测量结果显示ACL断裂患者重建术前FTA平均6.5°±6.1o,重建术后FTA平均6.0o±5.6o,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6o±4.9o(P=0.0003,P=0.033),但是FTA在重建术前与术后没有明显变化。ACL断裂患者重建术前的TT-TG平均为6.4 mm±3.3 mm,重建术后为6.9 mm±4.0 mm,对照组为6.3 mm±3.6 mm,叁组数据之间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678)。此外,所有ACL断裂患者均接受了重建术后的关节镜二次探查,发现髌股关节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级加重的患者有26例,未加重24例,这两组患者的FTA、TT-TG结果均无明显差别。结论:ACL重建术后患者在伸膝0度位的静态股骨外旋角度并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膝关节的水平。ACL重建术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加重是由多因素导致的,结合ACL重建术后再次关节镜检的结果,未发现髌股关节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级增加与ACL重建术后股骨相对胫骨外旋角度的增加有显着相关性。另外,ACL重建术后股骨外旋角度大于正常膝关节并不能提示ACL再断裂。(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俊丽,余留森,祝丽敏[6](2017)在《外旋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肢处于外旋位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髋关节MRI检查58例患者(108个髋关节)的资料;其中将临床及MRI共同诊断为IFI的21例患者(34个髋关节)作为病例组;髋关节MRI表现正常的37例患者(74个髋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和股骨颈干角(CCD),比较两组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IFI患者MRI图像特点。结果病例组患者的IFS和QFS分别为(10.5±3.5)mm和(7.4±2.7)m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23.4±5.1)mm(t=-14.670,P<0.01)、15.6±4.7 mm(t=-11.061,P<0.01),两组间IFS和Q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的CCD分别为(132±5)°和(129±5)°,两组间C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21例为股方肌卡压伴水肿(轻度水肿占76%,中度水肿占15%,重度水肿占9%),4例为股方肌卡压伴部分撕裂,2例为股方肌卡压伴局限性脂肪浸润(中度脂肪化1例、重度脂肪化1例),2例为髂腰肌肌腱水肿,1例为绳肌肌腱病,2例为股骨小转子过长。结论无论下肢处于内旋、外旋还是中立位,IFI患者的IFS和QFS均明显变窄,股方肌出现卡压变形伴水肿和(或)撕裂是IFI常见的MRI表现。(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余宝禧,傅明,张志奇,邬培慧,黄志宇[7](2016)在《股骨远端前皮质平面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判断股骨假体外旋角度的参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股骨远端前皮质平面对判断股骨假体外旋角度的参考作用。方法采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膝关节CT检查的数据资料27例,其中1例右下肢曾行骨科手术致术后畸形被排除,共53侧下肢CT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无明显先天性下肢骨骼畸形;(2)无明显膝关节化脓性感染变形;(3)下肢无严重骨科术后改变。排除标准:(1)膝关节化脓性感染变形者;(2)伴膝关节外下肢畸形者;(3)下肢有骨科手术史致畸形者。利用Mimics 16.0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将CT扫描资料叁维重建后,计算股骨远端前皮质平面分别与股骨后髁连线(PCL)及通髁线(CEA)在股骨远端内外髁间解剖横截面上的夹角(分别定义为前皮质角及前皮质通髁角),和CEA与PCL构成的髁扭转角(CTA)。最后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单独t检验等方法统计数据。结果前皮质角总体平均数为-(4.7±3.8)°;CTA总体平均数为+(5.2±2.5)°;前皮质通髁角总体平均数为-(9.2±5.8)°,前皮质角、髁扭转角、前皮质通髁角分别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值代表股骨外旋方向,负值代表股骨内旋方向)。结论股骨远端前皮质平面与CEA之间的夹角约为内旋9°,在TKA中可通过前皮质平面掌握CEA方向进而调整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对提高股骨假体安装精确度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春彦[8](2014)在《股骨外旋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疾病,因各种原因大多数得不到及时治疗,病变逐渐发展导致髋关节破坏,关节腔狭窄,出现骨性关节炎,最终因为关节功能的丧失而被迫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随着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生产材料工艺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满意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前设计模板测量是顺利完成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THA假体的设计和匹配是实现理想的力学传导的基础和获得长期稳定的关键,假体与骨骼是否匹配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近些年来,随着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计算机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等先进的数字化影像学设备进行THA的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大大提高了术前设计的准确性,然而通过数字化模板测量进行术前设计时仍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希望通过术前测量与术中使用假体型号的比较分析误差原因。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照性研究分析THA术中使用假体型号与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假体型号大小的差值,讨论股骨外旋与THA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准确性的关系,及其可能导致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指导提高THA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准确性,减少术中过多臆测,明确术中假体的安放位置,从而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研究方法:本课题对照性研究了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之间共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根据股骨的旋转活动度将其分配到标准组与固定外旋组,分别拍摄标准平片与固定外旋平片,再应用TraumaCad2.0数字化模板软件进行术前测量。记录两组病例的术前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应用的假体型号的大小。整理出标准组与固定外旋组的术中应用与术前测量假体型号的差值,统计分析两组差值之间的关系,讨论股骨外旋对THA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影响。结果:我们用术中实际使用的假体型号与术前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假体型号的差值来表示测量的准确性。其中髋臼侧的比对结果,标准组:当差值为0时36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1时3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2时1例。固定外旋组:当差值为0时34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1时4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2时2例。股骨侧的比对结果,标准组:当差值为0时34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1时5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2时1例。固定外旋组:当差值为0时25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1时12例,当差值的绝对值为2时3例。应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资料的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标准组的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准确性高于固定外旋组。结论:1、股骨外旋对髋臼侧THA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准确性没有影响,使股骨侧THA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准确性降低。2、TraumaCad2.0数字化模板软件测量的准确性较高。3、充分的术前设计是顺利完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洪源,冯建民,何川,刘志宏,王毅[9](2013)在《股骨上髁轴与股骨外旋截骨角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上髁轴与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外旋截骨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上海瑞金医院骨科就诊患者64例(118个膝关节)。采用CT扫描结合Photoshop软件对股骨远端影像学图像处理,对性别、侧别、内髁选取点、不同年龄组进行后髁角测量和差异的统计学比较。并将术前测量的后髁角,与最终进行手术的28个膝关节术中实际设置的股骨假体外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侧别、内髁选取点不同对后髁角并无影响,年龄组中80岁以上的右膝后髁角与70岁以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和个体差异值较大所引起;术中假体外旋角=4.58+0.05×术前后髁角,相关系数r=0.057,决定系数R2=0.0033,不能确认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结论对于骨关节炎患者,如仅依据后髁角决定股骨假体的旋转,容易造成误差,使用平衡间隙法进行截骨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4期)

张国梁,吕铁刚,赵建民,王跃文[10](2012)在《正常蒙古族人股骨外旋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正常蒙古族人群股骨远端外旋角,为建立国人数据库以及为中国北方地区及蒙古族人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throplasty,TKA)股骨外旋截骨参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蒙古族青年志愿者60人,女42人,男18人,行双膝关节CT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关节线上下各2 0cm。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图像经Mimics10.01软件处理,测量股骨远端①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②髁扭转角(condylar twist angle,CTA)数值;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蒙古族人PCA 3.8°±1.92°,CTA 7.39°±1.75°,左右侧别无差异;男性平均PCA 3.3°,女性平均PCA 4°;身高及对应PCA录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知PCA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和文献中其它族群所测结果有差异。结论:蒙古族人股骨PCA大于3°,行膝关节置换术应采用4°或大于4°外旋截骨更为合适,应以CT测量个性化截骨更为妥当,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股骨外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之前的研究发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时,更大的胫骨平台内翻与股骨外旋增加有关。这些研究指出,通过术前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可以预测股骨后髁角的变化。为求进一步研究其二者相关性做如下研究。方法:36例我院收治的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通过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及患膝MRI上测量股骨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胫骨平台内翻角相关关系。股骨后髁角(PCA)定义股骨后髁轴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TPTS角被定义为胫骨机械轴与胫骨膝关节线在额面之间形成的近端内侧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测试TPTS和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6-88岁)。TPTS角平均为3.90°(SD1.43°,范围0.68°-6.18°)。平均PCA为3.38°(SD1.38°,范围0.10-6.90°)。TPTS角与PCA无相关性(p=0.61)(表1)。2.根据TPTS角度将患者分为两组:TPTS≤4°轻度内翻(2 8例)组和TPTS>4°重度内翻(14例)组。轻度内翻组平均TPTS角2.80°(SD 1.00°),平均PCA为3.79°(SD 1.29°)。重度内翻组平均TPTS角为5.41°(SD 0.82°),PCA平均值为2.57°(SD 1.22°)。轻重度内翻组P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表2)。3.为了研究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内后髁退变程度是否影响TPTS与PCA的相关性,我们以股骨内后髁退变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患者股骨内后髁磨损较轻(n=18)。第二组患者股骨内后髁磨损较重(n=24)。两组间P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两组间TP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表3)结论:本研究不支持以前研究的结论,并认为通过术前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胫骨内翻程度不能预测股骨远端旋转程度。因此,我们认为胫骨平台内翻角不能用来预测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中股骨假体的外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股骨外旋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术前MRI测量对提高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外旋角度准确性的意义[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2].郭志文.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平台内翻与股骨远端外旋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3].邢千超.磁共振成像诊断外旋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4].史贺.股骨后髁角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D].青岛大学.2018

[5].程序,敖英芳,崔国庆,余家阔,马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后股骨外旋角度变化的核磁测量[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

[6].张俊丽,余留森,祝丽敏.外旋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

[7].余宝禧,傅明,张志奇,邬培慧,黄志宇.股骨远端前皮质平面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判断股骨假体外旋角度的参考意义[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

[8].王春彦.股骨外旋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数字化模板测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

[9].洪源,冯建民,何川,刘志宏,王毅.股骨上髁轴与股骨外旋截骨角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10].张国梁,吕铁刚,赵建民,王跃文.正常蒙古族人股骨外旋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  ;  ;  

股骨外旋论文-王体惠,王旭,王晓露,陈继良,吴锦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