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稳定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成因机理,地震层析成像
区域稳定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东[1](2009)在《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地裂缝是西安市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目前,西安地裂缝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较少,深部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的关系也不够明确。笔者依托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成因机理与大陆动力学”等科研项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得到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区上、中地壳和莫霍面的速度分布图像,利用震源机制解、地震矩张量反演应变率主方向等方法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区的区域应力场,计算了汾渭断裂带主应变率和应变率主方向,得到了渭河盆地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和Q值分布,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利用西安地裂缝最新勘察成果分析研究了西安地裂缝的展布等特征及其与下伏断层的关系,结合对收集的最新地震活断层勘察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彭建兵教授倡导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非稳定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裂缝的群发是由特殊地质环境所孕生的:①西安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周围的秦岭山地和鄂尔多斯台地薄近十公里,深部的热拱作用和流展作用为地壳浅部的拉张变形提供了动力源。②西安地区的基底被众多伸展断层所分割,断块发育,结构破碎,断块的掀斜活动和断层的伸展活动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发育空间和应力条件。其中,口镇—关山断裂、礼泉—合阳断裂、泾河—浐河断裂、渭河断裂、临潼—长安断裂、余下—铁炉子断裂和秦岭北缘断裂是影响和控制着西安地裂缝形成与发展的七条主干活动断裂,口镇—关山断裂、礼泉—合阳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潼—长安断裂的蠕滑活动伴生或派生着地裂缝,是西安及邻区的主要控裂构造。③第四纪时期,盆地继承性伸展和断层的同生伸展位错,在第四系中形成多级多组破裂,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构造破裂面原型。④现今在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作用下,甘青块体持续向汾渭地区挤出,NNW—SSE向的区域引张应力持续作用于西安地区,为地裂缝的活动提供了区域动力。⑤广覆的易湿陷、易流变、易崩解、易破裂的黄土层,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层条件。⑥梁洼相间的构造地貌格局,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⑦西安地区历史地震每每伴随着地裂缝的出现,二者有一定的同步性,但地裂缝一般是同震或震后破裂,不是地震前兆。可见,在西安地裂缝的形成过程中,构造因素是主导,西安地裂缝在本质上是“构造地裂缝”,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具有如下机理:深部构造孕育地裂缝、盆地伸展萌生地裂缝、断层蠕动形成地裂缝、应力活动扩展地裂缝、地震活动诱发地裂缝、超采地下水和地表水强渗透则可重新开启地裂缝和加剧地裂缝的活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10-15)
马润勇,彭建兵,周立新,门玉明,毛彦龙[2](2007)在《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岩体松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长期的构造变形、重力卸荷以及地震动力作用的共同影响,可以导致岩体发生大范围变形、松动。松动岩体内发育大量的软弱结构面,且表现出整体破碎、松弛严重、透水强烈,张性节理裂隙发育、地表裂缝较发育、岩体地震动力破坏信息反映明显等特征。岩体的变形松动可以分为卸荷变形松动、倾倒变形松动、顺层滑移松动、断层控制松动、节理裂隙控制松动等5种模式。岩体的物理振动试验结果表明,地震动力是造成岩体松动的主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单纯自重应力影响作用下,松动岩体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失稳破坏现象,但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松动岩体会发生大面积屈服破坏。(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陈红旗,周新民,彭建兵[3](2002)在《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运用区域稳定动力学理论,对西安地裂缝开展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解析了西安地裂缝成生的四维动力学模式,探讨了区域分层动力系统地裂效应及其转换,并就地裂缝灾害效应提出了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期刊2002-10-10)
陈红旗,张小趁,赵杰,彭建兵[4](2002)在《地裂灾害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以西安地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场地破裂灾害是区域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灾害效应之一 ,而地裂缝又是工程场地破裂灾害的重要类型 ,但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以西安地裂为例 ,尝试对地裂灾害开展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 ,并就西安地裂灾害提出了几点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02年01期)
武明,季林红,金德闻,朱庆峰,王人成[5](2001)在《基于能量的人体动力学稳定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人体动力学稳定区域是人体运动平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它对疾病的诊断、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从能量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人体平衡的动力学稳定区域.并以人体两刚体倒立摆模型为例,计算了其动力学稳定区域的前后边界,分析了动力学稳定区域与肢体动力学特征之间的能量关系.结果 由于考虑了肢体动力学特性对稳定区域的影响,能更准确地预测人体运动的稳定程度.该方法更适合人体质心有较大位移及速度运动时的稳定性分析.分析了人体踝关节力矩对其稳定区域的影响.结论 基于能量的人体动力学稳定区域是人体运动平衡的有效评价指标之一.踝关节力矩的减弱会导致稳定区域的明显减少,而且对稳定区域前边界的影响较后边界更明显,即踝关节肌肉力矩的减弱会导致更多的向前跨步来保持平衡.这与临床观察到的老年人跨步平衡策略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叁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1-10-01)
彭建兵[6](2001)在《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一)——理论与方法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推进到区域稳定动力学的研究层次上 ,系统地构建了区域表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浅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深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区域地震动力学、区域非稳定动力学过程及机制模式 ,以及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地震工程效应、岩体失稳效应、场地失稳效应及建筑物抗断效应的综合研究及分析评价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彭建兵[7](2001)在《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二)——基本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稳定动力学是一个多源、多层次、多子系统、多影响因素的复合动力学系统 ,本文提出了研究这一复合动力学系统的六个基本原则 ,即连续性原则、立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非线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及工程实用原则。(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陈红旗,彭建兵,周立新[8](2001)在《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工程场地破裂效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场地破裂效应是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主要灾害效应之一 ,但目前对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提出了工程场地破裂效应研究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方法 ,并对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破裂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提出 :非稳定动力学条件决定了破裂原动力 ,深浅相关性 ,以及成灾致灾连续性等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区域稳定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长期的构造变形、重力卸荷以及地震动力作用的共同影响,可以导致岩体发生大范围变形、松动。松动岩体内发育大量的软弱结构面,且表现出整体破碎、松弛严重、透水强烈,张性节理裂隙发育、地表裂缝较发育、岩体地震动力破坏信息反映明显等特征。岩体的变形松动可以分为卸荷变形松动、倾倒变形松动、顺层滑移松动、断层控制松动、节理裂隙控制松动等5种模式。岩体的物理振动试验结果表明,地震动力是造成岩体松动的主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单纯自重应力影响作用下,松动岩体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失稳破坏现象,但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松动岩体会发生大面积屈服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稳定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卫东.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D].长安大学.2009
[2].马润勇,彭建兵,周立新,门玉明,毛彦龙.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岩体松动效应[J].工程地质学报.2007
[3].陈红旗,周新民,彭建兵.西安地裂缝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C].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2002
[4].陈红旗,张小趁,赵杰,彭建兵.地裂灾害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以西安地裂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
[5].武明,季林红,金德闻,朱庆峰,王人成.基于能量的人体动力学稳定区域[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叁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1
[6].彭建兵.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一)——理论与方法体系[J].工程地质学报.2001
[7].彭建兵.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二)——基本原则[J].工程地质学报.2001
[8].陈红旗,彭建兵,周立新.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工程场地破裂效应初探[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