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都汶公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石流,桥梁易损性,灰色系统,专题GIS
都汶公路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虎[1](2019)在《都汶公路泥石流灾害桥梁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作为经济的承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西部山区公路规划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都汶公路是都江堰到汶川的快速通道,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等战略地位,“5.12”汶川地震中,公路受灾严重,沿线桥梁工程几乎全部损坏、垮塌。震后,由于区域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加上公路沿线山高谷深,地势陡峭、地形复杂,致使公路沿线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公路桥梁产生极大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营、灾后重建等工作。因此需要全面掌握公路桥梁现状信息,考虑并分析其受破坏损毁的影响因素,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易损性评价与分析,从而为当地道路交通建设以及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目前关于公路桥梁易损性评价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工程活动以及地震作用等因素,从工程结构、力学参数等方面评价分析桥梁的易损性,而没有过多的考虑震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对桥梁的损毁影响,缺少公路泥石流灾害影响下的桥梁易损性评价相关研究。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研究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综合构建公路泥石流灾害桥梁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泥石流危险性作为关键评价指标,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进行公路沿线9座桥梁的易损性评价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桥梁易损性评价的相关研究,考虑震区泥石流灾害对桥梁损害的影响,构建出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特点的公路泥石流灾害桥梁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相关研究资料以及实地调查情况的比较,表明评价结果符合程度较好,因此也反映了该指标体系良好的适用性及有效性,从而为其它类似区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2)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桥梁易损性总体较高,有55%的桥梁处于中度易损之上,其中独秀峰大桥等3座桥梁属于高度易损,处于低易损性的桥梁仅有映秀湾水电站大桥一座。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发现研究区桥梁易损程度受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影响明显,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蕾,鲁小丫,胡云华,刘帅君[2](2018)在《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综合生态学和地质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推广应用的角度研发了评价展示叁维系统,通过都汶公路的应用实践,客观描述了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和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胡云华,李胜,应国伟[3](2016)在《都汶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灾害分布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是汶川地震后的第6年,开展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利用外业调查,结合2014年地面分辨率0.5m的Pleiades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调查都汶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和承灾体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都汶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都汶公路沿线依然有大量崩塌滑坡发育,尤其是5·12汶川地震震中的牛圈沟附近、红椿沟上游物源区、华溪沟沟口等地区,地质灾害密集。从空间分布上看都汶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灾害与地貌、5·12地震裂度、岩性、距离断裂带的距离、距离水系的距离、年降雨量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汪宙峰,张廷山,王蕾,唐章英[4](2016)在《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波动效应等问题,该文以都汶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省情普查及监测数据,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内部各动力要素间的协同耦合机制。通过对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并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本底库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揭示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机制和规律,界定都汶公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阈值。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考虑了西南地区的"震后效应",适合于开展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研究。(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孟祥瑞,裴向军,刘清华,张雄,胡云华[5](2016)在《基于GIS的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社会环境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生存空间的紧缺导致大量人口不得不生活于山区,同时为了克服山区相对较差的交通条件,人口又多聚集在公路沿线。山区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故而针对山区公路沿线开展地质、生态、社会环境的全方位调查与评价,对于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范例:1)从地质、生态、社会发展叁方面选取了共计18个指标,进行地质、生态、社会环境评价;2)基于GIS平台和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并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得到地质、生态、社会环境叁方面的评价分区结果;3)结合评价结果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区,并从耕地资源和建设用地两方面对研究区进行了人口承载容量分析。所得成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符,对山区公路沿线区域发展规划有显着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蒋先刚,葛永刚,雷雨,郭朝旭[6](2015)在《苏坡店沟“7·10”泥石流破坏都汶公路毛家湾大桥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07-10四川省汶川县岷江干流沿线群发性泥石流(简称"7·10"泥石流)对都(江堰)汶(川)公路(G213线)和都汶高速桥梁、路基、隧道造成重大破坏,G213线和都汶高速共16处中断,尤以G213线破坏严重。苏坡店沟毛家湾大桥是"7·10"泥石流冲毁桥梁、造成交通中断的典型模式。在野外调查、采样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苏坡店"7·10"泥石流的重度18.5 k N/m2,流速9.3 m/s,峰值流量232.5 m3/s,剪应力13.3 k Pa。高速、大流量泥石流沿陡峻的主沟排泄过程中,强烈侵蚀和起动沟床,左侧桥基基础强烈淘蚀悬空,形成1.65 m宽的临空面;在泥石流的作用下,桥基沿主沟发生5 m位移变形,导致桥梁垮塌,交通中断。经计算,桥墩下部土体支撑面积为42.8 m2,基底最大压力达545 k Pa,大于规范规定允许承载力,并且从抗倾覆角度计算也超出了规范要求,处于失稳状态。针对跨越高陡泥石流沟的桥梁,建议加强泥石流沟排导、预设足够的桥下净空高度、增加桥梁防护等措施来减少桥梁的破坏。(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郭晓军,崔鹏,马力,孔应德[7](2014)在《都汶公路沿线诱发泥石流的降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都(江堰)汶(川)公路是通往川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地震造成该路段泥石流危害极为严重。选择都汶公路南段为研究区,收集了2008—2011年间的22次泥石流事件及其对应的降雨过程,分析了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并利用I-D模型得出研究区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分析时间和流域面积对阈值的影响。各种档次降雨雨型都可能诱发泥石流,降雨强度是泥石流的控制因子,降雨历时越长,需要的激发雨强越小;前期降雨对泥石流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超过14.8 mm/h时,较小的雨强才有可能诱发泥石流,且有效前期降雨越大,需要的激发雨强越小。地震造成泥石流的诱发临界降雨大幅减小,地震之后诱发泥石流的降雨条件逐年回升,2009年之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较2008年大幅上升;流域面积不同,泥石流的频率也有所差异。该研究可为该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作贡献。(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孔亚平,韩用顺,彭述刚,王云,钱宁[8](2014)在《震区都汶公路沿线典型泥石流沟淤埋强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都汶公路映秀-草坡段为研究区,选择了公路沿线15条典型泥石流沟进行了野外考察、遥感监测、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采用部分泥石流参数计算经验公式并结合大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建立了泥石流淤埋厚度、淤埋宽度和淤埋强度评估模型,进行了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估分析,并应用于都汶公路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结果表明:研究区段极高、高、中等和一般淤埋强度的泥石流沟分别为8条、1条、5条、1条,各占总数的53.3%、6.7%、33.3%和6.7%,总体呈强烈淤积趋势;8条泥石流的淤埋厚度可能达6~20 m、淤埋宽度可能达111~421 m,具有极高侵蚀产沙和冲淤能力,对流域内及沟口重大工程危害严重;对比分析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厚度与宽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可知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一定的实用性;评估模型中一些参数来源于经验公式,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泥石流野外监测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测或试验分析获取,并修正相关经验公式,以满足震后泥石流评估工作需要。(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周小军,裴来政,向灵芝[9](2013)在《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分布与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区地质背景复杂、地貌起伏大和地质灾害分布广的特点,以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系统研究都汶公路泥石流危害特点,查明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分析泥石流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归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针对泥石流灾害现状,对都汶公路泥石流发展趋势进行有益探讨,为山区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技术》期刊2013年06期)
何思明,庄卫林,张雄,吉随旺,程强[10](2013)在《都汶公路彻底关大桥桥墩抗滚石冲击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江堰)—汶(川)公路是进出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生命通道,横跨岷江两岸的彻底关大桥桥墩在5·12汶川地震中被左岸崩落的滚石击中而倒塌,经过恢复重建,新建彻底关大桥于2009年5月12日建成通车。2009年7月25日凌晨4:40左右,岷江右岸高位危岩发生大面积崩塌,巨石再次将彻底关大桥砸毁。经调查,岷江两岸山体存在多处危岩,极有可能再次发生滚石砸毁大桥的灾难性事件。为此,研发一种新型桥墩抗滚石冲击垫层结构,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对桥墩受滚石撞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考虑滚石撞击过程中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以及桥墩中的横向箍筋和纵向钢筋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垫层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地缓冲滚石的冲击,大幅度提高桥墩抗滚石冲击的能力,按此思路设计的桥墩防护结构已经竣工3a,运行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都汶公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综合生态学和地质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推广应用的角度研发了评价展示叁维系统,通过都汶公路的应用实践,客观描述了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和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一定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汶公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希虎.都汶公路泥石流灾害桥梁易损性评价[D].湘潭大学.2019
[2].王蕾,鲁小丫,胡云华,刘帅君.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J].测绘科学.2018
[3].胡云华,李胜,应国伟.都汶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灾害分布规律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16
[4].汪宙峰,张廷山,王蕾,唐章英.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J].测绘科学.2016
[5].孟祥瑞,裴向军,刘清华,张雄,胡云华.基于GIS的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社会环境评价[J].山地学报.2016
[6].蒋先刚,葛永刚,雷雨,郭朝旭.苏坡店沟“7·10”泥石流破坏都汶公路毛家湾大桥机理[J].山地学报.2015
[7].郭晓军,崔鹏,马力,孔应德.都汶公路沿线诱发泥石流的降雨特征[J].山地学报.2014
[8].孔亚平,韩用顺,彭述刚,王云,钱宁.震区都汶公路沿线典型泥石流沟淤埋强度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2014
[9].周小军,裴来政,向灵芝.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分布与活动特征[J].公路交通技术.2013
[10].何思明,庄卫林,张雄,吉随旺,程强.都汶公路彻底关大桥桥墩抗滚石冲击防护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