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格变化论文-陈苏,胡浩,傅顺

要素价格变化论文-陈苏,胡浩,傅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要素价格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替代,劳动力成本,玉米生产

要素价格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苏,胡浩,傅顺[1](2018)在《要素价格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及要素替代的影响——以玉米生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20个省(市、区)1985—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及影子替代弹性方法实证分析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玉米生产技术进步及要素替代的影响,结果表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诱导了玉米生产的要素结构调整,从而导致成本结构发生变化;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是偏向的,具体体现在劳动使用型、机械使用型和化肥节约型的技术并存;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机械、化肥与劳动力存在明显替代关系,但受技术条件和农艺特性等因素制约,机械对劳动力的进一步替代受到限制。(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黄燕[2](2016)在《医疗总费用如何不升反降》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见》提出,各地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重点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同时实行分级定价,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本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期刊2016-07-15)

张宇,巴海龙[3](2015)在《要素价格变化如何影响研发强度——基于地区研发强度分解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深化背景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依然乏力这一基本问题出发,从中国要素市场存在的价格扭曲入手分析了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价格的低估对于地区工业部门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地区工业研发强度指标的分解,从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两方面检验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对地区工业研发强度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价格低估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这种扭曲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的升级调整,同时也弱化了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所引发的资本深化对于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的促进效果,是导致中国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并未呈现出与资本深化相一致的增强趋势的重要制度根源。(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5年01期)

刘欣乐[4](2014)在《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时建设工程合同价款调整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3年我国建筑市场中实行清单计价模式以来,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随建筑市场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更新完善。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就成为工程建设各参与方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之一,因此亟需提出一套应对生产要素价格风险的合同价款调整方法以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合同价款调整而产生的争议,从而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保证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以生产要素价格变化为切入点对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的调整方法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统计分析人工、材料、施工机具叁类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信息,给出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原因及趋势;2)提出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时对合同价款的叁种直接影响途径,即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并阐明每种影响途径下合同价款的调整内容及方法;3)建立基于叁次指数平滑法的生产要素市场价格预测模型并说明模型中初始值及平滑系数的确定方法,以人工、钢筋、起重机为例证明其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4)统计整理出了框剪多层、框剪高层及框架多层建筑物中主要生产要素费用占建筑成本的比例,并提出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时对合同价款影响程度的确定方法;5)分别建立叁种影响途径下的合同价款调整程序模型并在整合后提出完整、简单、实用的建设工程合同价款调整程序,将生产要素预测价格的应用提前到投标阶段大大降低了合同价款调整幅度。研究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时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的调整方法,为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及工程结算时的合同价款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新方法在我国建筑市场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4-05-27)

邱晓东[5](2014)在《要素价格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较低的成本优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成本优势已发生变化。受人口结构变化、原材料、资本等要素的需求快速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要素面临成本上升和供应趋紧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逐步减弱,甚至不复存在,这将影响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价格变化对制造业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如何,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要素价格变化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相关文献,依据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要素价格变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要素价格上升一般会削弱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要素价格上升会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提高其产业竞争力。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要素变化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首先进行要素价格变化测算,本文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来分别衡量资本、劳动、原材料叁要素价格变化然后测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本文将中国制造业细分为15个部门,并将这15个部门分为低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中高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四大类。选取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测算15个制造业部门国际竞争力。再次,用中国制造业15个部门2000-2012年面板数据对要素价格变化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论为:劳动要素价格变化对我国制造业低技术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影响显着;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整个中低技术行业以及部分高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较大;资本价格的上升会削弱贱金属及其制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期刊2014-05-01)

冯辉[6](2013)在《国际黄金期货定价要素及价格变化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金期货上市较晚,由于黄金期货在全球24小时连续交易,使得我工黄金期货价格受国外黄金期货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国际黄金期货定价要素及其价格变化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黄金期货价格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出黄金期货价格影响因素。宏观经济影响因素有: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美国经济状况、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投机泡沫、经济危机等不确定性;微观经济影响因素有:黄金供求状况、波动率指数等。然后本文对黄金期货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识别黄金期货的定价要素。在实证分析中,文章借鉴Dornbusch(1976)关于市场汇率的波动过度模型(oershooting model),以及Frankel(2010)关于大宗商品价格决定要素的研究方法,结合黄金期货市场特征推导出关于黄金期货价格决定要素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区别长期、短期以及经济危机时期黄金期货价格决定要素的不同,分别选取1981—2011、2003—2006、2007--2008、2009—2011共四个样本区间分别探讨黄金期货价格决定要素,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来黄金期货价格定价要素为美元指数、主权信用违约互换(CDS)、美国经济状况、全球经济状况和利率:在经济危机期间,黄金期货价格定价要素为美元指数、CDS、波动率指数、全球流动性和通货膨胀。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在不同时期、美元指数和CDS都是黄金期货较稳定的定价要素为了分析黄金期货价格变化特征,本文将黄金期货定价要素与Lucia和Schwartz(2002)的包含可预测因子的二因素模型结合,建立黄金期货定价模型,并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本模型将黄金期货价格分解为两部分:可预测部分和长短期因素影响部分,其中可预测部分是美元指数和主权信用违约互换的线性函数。结果显示:黄金期货价格受可预测部分反向的影响,长短期因素正向的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于黄金期货价格变化。(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3-06-30)

彭定赟[7](2013)在《要素价格失衡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梗阻,备受人们关注。本文运用要素价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近年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的内在诱因,阐述了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实情况,指出了要素价格失衡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文章通过各要素价格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关联研究,运用Granger检验对各生产要素价格变化与基尼系数进行因果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劳动报酬过低、地价和CEO收入偏高等要素价格失衡是导致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婧[8](2012)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工资水平变化分析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首先由赫克歇尔提出来的,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期刊2012年07期)

朱新华[9](2011)在《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与理论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宅基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保护宅基地就是保护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入,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与统筹城乡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并进而给农民生活福利带来不利影响,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农村宅基地的非市场性,导致了宅基地的闲置浪费,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宅基地的福利性,使得其财产效应没有得到体现,造成农民财产权益受损;农村宅基地的分散布局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研究既是规范宅基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需要;同时又是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土地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论文以“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利益博弈——制度创新”为分析框架,以宅基地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试图揭示宅基地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为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未来变革的基本取向提供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大约可以划分为宅基地农民私人所有时期(1949-1962)、宅基地集体所有时期(1962年到90年代末)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探索时期(2000年至今)叁个阶段。宅基地的私有化改革,对农民而言,实现了他们“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对政府而言,获得了农民支持及对政权的认同;地主阶级在此过程中则是被动配合、争取改造;不可否认,宅基地的私有化改革改变了人地比例关系,降低了土地要素相对价格,明晰了产权边界,明确了各方的责、权、利,协调了各方利益,从而发挥了较大的制度绩效。从1962年初开始,为了实现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通过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运动,将宅基地私有制改变为宅基地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变更要求农村集体承担起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职能。因此,以集体保障为主体是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显着特征。1963年3月20日中央下达了《关于对社员宅基地问题作一些补充规定的通知》,第一次使用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构筑起宅基地使用权的申请、审批程序,确立了无偿、无流转、无期限使用以及具有明显身份性的基本制度框架。然而,宅基地的集体所有制改造,使得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变得模糊,权利边界泛化,也就是说在集体经济组织内,任何人都没有将其他人排斥在农村土地使用主体以外的权力,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同别人一样尽可能多的对宅基地加以利用而避免自己利益受损,结果只能是导致宅基地的过度使用,即出现了所谓的“公地悲剧”2000年至今,从国家法律规定上来看,宅基地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并严格限制其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用地者流转。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现有的国有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加剧,土地要素相对价格进一步提高,导致了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制度改革的外部利润增加。为了追逐这些外部利润,一些农民不顾法律风险,通过隐形流转的抗争方式获取部分宅基地收益权;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叁集中”、“双置换”等方式置换、整理宅基地,以获得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指标。纵观建国后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的曲折历程,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首先,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与宅基地产权私有化程度的变化趋势总体呈现一致性;其次,由于利益集团的存在,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与宅基地地产权私有化程度的变化速率呈现非一致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宅基地制度创新时既要考虑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趋势,尽量让宅基地制度创新的路径和方向与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趋势相吻合,避免二者的相互冲突和抵消。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偏好及影响,一方面要使制度的安排基本上符合利益集团的偏好并协调好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要擅于利用利益集团来促进和强化宅基地制度变迁。第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对农村土地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而言:市场经济要求赋予土地这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资产属性,改变无偿使用的农村土地制度为有偿使用,用市场手段促进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土地变得更为稀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人口流动,改变了农村人地比例关系。综上所述,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资产属性的显现以及人地比例的变动共同提高了宅基地要素的相对价格。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配置方式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无偿、无期限、均分及身份限制的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使得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上涨无法改变宅基地所有者、使用者及管理者之间的利益格局。如果改革宅基地使用制度,即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宅基地资源,则能够显化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扩大土地规模利用效应和土地优化配置效应,并降低现行宅基地制度执行中的交易费用,这些就是所谓的外部利润。外部利润的出现刺激了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政府等主体将其内在化的强烈愿望,这一愿望在各种客观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制度创新的内在冲动,即相关当事人自愿形成行动团体,设计制度装置,推动制度创新。第叁,在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制定及创新实践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集团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包括基层组织)以及农民。总体上来说,中央政府既希望利用现有的宅基地制度以维持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又希望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资本化进程以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益;地方政府,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政府推动宅基地制度创新的积极性较高,因为这可以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增加财政收入;农民是宅基地制度创新中的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一个科学的、以农民利益为本的制度安排则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的权益。为了直观反映各利益集团策略行动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章运用集合论中的维恩图来构筑相应的逻辑模型。在维恩图的逻辑演化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央政府的策略行动是资源优化配置要求、农民需求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目标的交集;地方政府的策略行动是国家法律制度框架、上级政府要求、经济发展需要及农民需求的交集;农民的策略行动是政府控制、农民行动能力和掌握资源程度的交集。如果各自交集越大,则代表各主体策略行动的空间越大;如果叁者的交集越大,则代表叁者更容易地就宅基地制度创新达成一致。当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策略行动并不总是完全吻合的。一方或两方强制力下的制度安排,都可能存在制度效率的损失。因此,要提高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效率,就要尽可能协调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使叁方的策略行动尽可能地吻合(当交集达到足够大时,即为制度经济学上所谓的同意一致性)。为此,必须从支持农民弱势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抑制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过度渗透、改变政府角色等方面协调各方策略行动,确保合理利益均衡点的形成。第四,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有必要对宅基地制度变迁理论进行计量分析,即利用大量数据,运用计量方法,为制度变迁理论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鉴于此,文章选取江都市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回顾了江都市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四个时间段的宅基地制度创新过程,并建立了江都市宅基地制度创新模型;其次,通过调查样本点的选择和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共整理到30个样本村4个时期的共120个样本的时间序列——截面混合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研究发现,“土地要素价格变化、利益博弈与宅基地制度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具体而言,宅基地制度创新受到农村土地资源短缺程度和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区位条件、各主体经济状况(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人力资本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政策是影响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显着因素。最后,论文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促进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包括两个要求和四项政策举措。即在研究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趋势、把握宅基地制度创新方向及引导和治理利益集团、确保合理的利益均衡点的形成的总体要求下,通过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改造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四项措施,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优化宅基地制度绩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义旭东[10](2011)在《基于城乡统筹的要素价格动态变化与均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要素价格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提出要素价格的动态变化主要由稀缺规律与集聚经济支配,其变化形成要素区域流动的内因。在现实中,要素对流与整合的内生机制表现为价格配置主体与政府调控引导相结合,我们应该根据要素流动的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城乡之间统筹、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要素价格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见》提出,各地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重点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同时实行分级定价,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要素价格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苏,胡浩,傅顺.要素价格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及要素替代的影响——以玉米生产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黄燕.医疗总费用如何不升反降[N].医药经济报.2016

[3].张宇,巴海龙.要素价格变化如何影响研发强度——基于地区研发强度分解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5

[4].刘欣乐.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时建设工程合同价款调整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5].邱晓东.要素价格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

[6].冯辉.国际黄金期货定价要素及价格变化的实证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

[7].彭定赟.要素价格失衡与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关联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8].李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工资水平变化分析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

[9].朱新华.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与理论解释[D].南京农业大学.2011

[10].义旭东.基于城乡统筹的要素价格动态变化与均衡分析[J].商业研究.2011

标签:;  ;  ;  ;  

要素价格变化论文-陈苏,胡浩,傅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