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起义论文-钱猛

白莲教起义论文-钱猛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莲教起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嘉庆,白莲教,民众,军功士绅

白莲教起义论文文献综述

钱猛[1](2018)在《嘉庆白莲教起义背景下的基层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嘉庆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波及秦巴山区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等五省区。起义爆发前,白莲教已经广泛传播于巴山老林之间,并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宗教网络。起义爆发后,相关区域民众深受战乱影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起义打破了原有的地方社会秩序,军功士绅异军突起,在战后地方秩序重建、基层社会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以民间为基本着眼点,试图探讨普通民众在动荡格局中如何生存与选择,如何在动乱结束后重建地方秩序,展示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变迁。首先,以白莲教教徒为主要参考对象,讨论底层民众入教与暴动原因。其次,从民众的视角切入,展现白莲教起义背景下底层民众的悲惨经历。最后,以镇压起义过程中涌现出的军功士绅为立足点,通过个案分析,展现军功士绅如何在起义结束后参与社会重建与地方社会话语权争夺。(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圣涛[2](2010)在《白莲教起义失败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1796-1804年)的川楚陕五省白莲教起义,是十八世纪末期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严重削弱和动摇了其封建统治基础,使清朝由盛而衰。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白莲教起义的领导阶层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来引导广大人民进行斗争,起义过程中在军事上采取的流寇主义的作战方式以及缺乏统一的领导,再加上起义过程中缺乏革命的警惕性跟内部严重的宗派主义现象,导致了白莲教起义的失败。(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0年10期)

杜金玲[3](2008)在《十八世纪末川楚陕地区的民生和社会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以来秘密社会迅速发展,作为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全国各地的会党、教门起义风起云涌,其中尤以嘉庆年间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声势最为浩大,这次起义自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至嘉庆九年(1805年)结束,前后历时九年,席卷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五省的广大地区,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数以百计的各类教门中,为什么白莲教会有这样广泛的社会动员力和巨大影响力。而白莲教的组织和势力,分布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各省。为什么只有川楚陕地区的白莲教信徒在信教不到一年后,就可以揭竿而起,而其他平原地区的信徒却没有多大作为。这个问题值得治史者深思。本文以白莲教起义的策源地川楚陕交界的南巴山老林为研究对象,考察环境资源问题,社会经济结构,基层社会生存状态,政府职能的发挥与社会动乱的关系,从经济、文化、政治多角度揭示起义爆发的深层原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白莲教基本教义,概述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的大致经过,界定文章研究的范围为川楚陕交界的南巴老林,并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第二部分,考察川楚陕地区人口数量,生计来源,生活水平,安全保障等基本的民生问题。第叁部分,探究川楚陕地区传统社会控制手段作用的发挥,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发展,政府职能的缺失及白莲教对真空的填补等社会状况。文章结语,白莲教起义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生存压力大,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大量存在,政府职能缺失等因素导致白莲教起义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江田祥[4](2007)在《爪牙与叛逆:胥吏与清中期白莲教起义——以乾嘉之际白莲教“当阳教团”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乾嘉之际白莲教“当阳教团”中一些胥吏成为起义首领。胥吏与城乡各阶层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亦为他们传播与扩散白莲教的宗教网络。业缘关系、衙役的差派体系以及血缘、地缘关系等,是胥吏群体内部习教以及在城乡社会中传播与扩散的重要途径;通过上下级衙门公务往来而形成的胥吏关系网络,白莲教得以打破地域界限进行长距离的扩散。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白莲教的扩散方式与组织结构。(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07年03期)

党为[5](2004)在《民间记忆与帝国意识形态——对一支反映清同治年间山东“白莲教”起义的“姐妹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以正史材料对照一支长期传唱在山东枣庄地区的反映晚清同治年间山东“白莲教”起义的“姐妹调”的内容进行的分析 ,文章揭示了与帝国时间观相异的民间时间的存在 ,也揭示了帝国 (意识形态 )对民间世界进行渗透和塑造的过程。文章认为 ,民间时间是弹性的 ,不同于一贯的帝国时间 ;通过指称概念对民间世界的灌输和使用 ,帝国达到了自己对民间世界的渗透与形塑目的。(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陆保生[6](2004)在《清兵战时生活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藩之乱和嘉庆白莲教起义是有清一代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前者标志着清廷由乱到治,后者则标志着清廷由盛而衰。在两次战争期间,清兵的战时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异同,本文重点探讨战时清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价值取向及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差异,旨在窥察清朝在这两次不同的社会转型期间普通士兵的生活情状。 本文从叁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首先论述了叁藩之乱期间清兵战时的生活状况,其次分析了嘉庆白莲教起义期间清兵的生活情状,并对“乡勇”问题作比较详细的考察,最后,针对士兵在出征行粮下的实际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日常军事生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5-01)

史馆文[7](2004)在《川楚白莲教起义,清朝由盛变衷》一文中研究指出乾隆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秘密宗教白莲教长期以来在川、楚、陕叁省交界的南八老林区进行传教活动。白莲教倡导的“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深得贫苦农民的欢迎,白莲教势力迅速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报》期刊2004-02-27)

王荣成,卫孟伯,冯春山[8](1999)在《关于中师教材白莲教起义有关几个问题的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历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第四节《清代前期四川政治概况和白莲教起义)中有这样一段内容:1796年,白莲教起义在湖北荆州、襄阳首先爆发。四川达州白莲教首领徐天德、东乡白莲教首领王叁槐、冷天禄,太平(今万源)孙踢俸、龙治周等起义响应。各路义军中,王聪儿率(本文来源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高钟[9](1999)在《白莲教起义与中国社会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叁维共构的社会结构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到清代,叁维共构的动态平静变成了王权一统,社会处于静态的停滞之中。白莲教起义打破了这种静态的停滞,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化转型。(本文来源于《邯郸师专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张平一[10](1991)在《从承德的匾额看清代中期白莲教起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1796——1804年)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是我国十八世纪末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川、陕、楚等五省几百万农民、矿工参加起义军,纵横驰骋于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扫清军,历时九年,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严重地削弱和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基础,使清朝由盛而衰。(本文来源于《文物春秋》期刊1991年03期)

白莲教起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1796-1804年)的川楚陕五省白莲教起义,是十八世纪末期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严重削弱和动摇了其封建统治基础,使清朝由盛而衰。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白莲教起义的领导阶层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来引导广大人民进行斗争,起义过程中在军事上采取的流寇主义的作战方式以及缺乏统一的领导,再加上起义过程中缺乏革命的警惕性跟内部严重的宗派主义现象,导致了白莲教起义的失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莲教起义论文参考文献

[1].钱猛.嘉庆白莲教起义背景下的基层社会[D].武汉大学.2018

[2].赵圣涛.白莲教起义失败原因探析[J].理论界.2010

[3].杜金玲.十八世纪末川楚陕地区的民生和社会状况[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江田祥.爪牙与叛逆:胥吏与清中期白莲教起义——以乾嘉之际白莲教“当阳教团”为中心[J].历史教学问题.2007

[5].党为.民间记忆与帝国意识形态——对一支反映清同治年间山东“白莲教”起义的“姐妹调”的分析[J].清史研究.2004

[6].陆保生.清兵战时生活状况研究[D].武汉大学.2004

[7].史馆文.川楚白莲教起义,清朝由盛变衷[N].中国档案报.2004

[8].王荣成,卫孟伯,冯春山.关于中师教材白莲教起义有关几个问题的看法[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9].高钟.白莲教起义与中国社会转型[J].邯郸师专学报.1999

[10].张平一.从承德的匾额看清代中期白莲教起义[J].文物春秋.1991

标签:;  ;  ;  ;  

白莲教起义论文-钱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