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

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δ~(13)C,古气候环境

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1](2018)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稳定碳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外有关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石笋)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介绍了影响石笋δ~(13)C值变化的因素(如植被(包括植被类型和生物量效应)、土壤过程、大气CO_2、岩溶地下水水文(包括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水-岩相互作用和先期碳酸盐沉积等)),同时介绍了一些模型研究中对影响石笋δ~(13)C值的某些具体气候环境因素(如滴水快慢或时间间隔、通风强度、地下水流动路径等)进行的定量评估.综合1992—2017年对洞穴石笋δ~(13)C值的研究成果,指出洞穴内滴水的CO_2去气作用可能是影响石笋δ~(13)C值变化的关键机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此给予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琼,陈琳,黄嘉仪,刘淑华,杨亮[2](2015)在《岩溶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铀及其同位素组成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_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_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_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_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_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5年05期)

郑立娜,周厚云,朱照宇[3](2010)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Mg/Ca与Sr/Ca比值研究进展——兼论洞穴次生沉积物Mg/Ca与Sr/Ca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量元素是岩溶洞穴沉积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古气候环境替代指标,为近20年来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重要认识:(1)洞穴上覆土壤和围岩是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Sr的主要来源;(2)Mg/Ca与Sr/Ca能够指示气候环境变化,但需结合其它指标综合考虑。(3)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Ca与Sr/Ca受多种气候环境因素(包括土壤和围岩的组成和性质、水-岩相互作用、先期碳酸盐沉积、分配系数等)影响,其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具有多解性;(4)矿物结晶作用对Mg/Ca与Sr/Ca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文石在向方解石转变的过程中容易丢失Mg、Sr,此外,杂质的混入也将抑制Mg、Sr进入方解石,从而引起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Ca与Sr/Ca比值的变化。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石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影响机制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影响因素与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0年02期)

叶明阳,李廷勇,王建力,刘仙,王勇[4](2009)在《芙蓉洞次生碳酸盐沉积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重庆市芙蓉洞内两处滴水和两处池水长期定点观测,现场测试pH、温度和HCO3-浓度等指标,并采集适量水样带回实验室利用ICP—OES和离子色谱仪测试主要离子的浓度,计算CO2分压(PCO2)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探讨了芙蓉洞内次生碳酸盐的沉积情况及与当地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四个观测点洞穴水在大部分时间相对于方解石为过饱和水,且正在沉积碳酸盐,可见芙蓉洞地区大部分时间具有洞穴碳酸盐沉积的温度和降水条件;不饱和出现在较大降水量之后的1~2个月内,是降水对岩溶水的稀释作用导致的。因此,降水量的变化是洞穴水呈现过饱和与不饱和交替的出现主要原因,最终导致碳酸盐沉积的季节变化,降水量过大时不利于碳酸盐的沉积。(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周厚云,迟宝泉,关华政[5](2007)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Sr同位素组成研究:历史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87Sr/86Sr比值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87Sr/86Sr是进行沉积物来源示踪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根据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87Sr/86Sr的变化对一些可能的Sr来源的相对贡献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其蕴涵的气候环境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示踪物源仍然将是洞穴沉积87Sr/86Sr研究的主要功能。这一指标可能在对地表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其变化、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岩溶地下水古水文演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07年01期)

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_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_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_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_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_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稳定碳同位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陈琼,陈琳,黄嘉仪,刘淑华,杨亮.岩溶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铀及其同位素组成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5

[3].郑立娜,周厚云,朱照宇.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Mg/Ca与Sr/Ca比值研究进展——兼论洞穴次生沉积物Mg/Ca与Sr/Ca的影响机制[J].中国岩溶.2010

[4].叶明阳,李廷勇,王建力,刘仙,王勇.芙蓉洞次生碳酸盐沉积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研究[J].沉积学报.2009

[5].周厚云,迟宝泉,关华政.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Sr同位素组成研究:历史与前景[J].中国岩溶.2007

标签:;  ;  ;  

次生碳酸盐沉积论文-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