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高僧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学思潮,《宋高僧传》,赞宁,描写即解读
宋高僧传论文文献综述
李熙,何胜莉[1](2019)在《儒学思潮与《宋高僧传》的编修》一文中研究指出《宋高僧传》的编纂者赞宁卷入了五代不绝如缕的儒学复兴思潮而坚持回归原始儒学,其思想在宋初崇儒政治条件下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发展。但赞宁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定位和护持备受争议的佛教,为此他试图解答儒学内部的问题。他驳斥韩愈、孙合等非议圣人的观点,在推崇孔子、颜回的同时相对忽视韩愈等推崇的孟子;另外他还注重道德和利益的互洽,认为善带来佛教意义上的利,又赞许高僧以廉介、恬淡态度对待为孟子等儒者贬低、却为寺院佛教弘法所必需的财富。进而言之,《宋高僧传》中的儒学因素可被视为关乎史料来源、佛教传统、思想正统、政治环境、寺院教育、个人学识等的解读方式,适合于从历史事实、叙事惯例、宗教认同、政治策略、思想融合、心理互动等多方面去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王磊[2](2017)在《中唐以前两京地区的东塔宗——兼及《宋高僧传》之编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五世纪上半期,《十诵律》、《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几部广律先后被传译。之后直到唐初,除了《五分律》较为沉寂之外,其他几部广律皆在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传承。道宣在《续高僧传》"明律篇"最后的"论"中称:自律藏久分,初通中夏,则萨婆多部《十诵》一本,最广弘持……澄一江淮,无二奉矣……其次传本,则昙无德部《四分》一律,虽翻在姚秦,而创敷元魏……有宋文世,弥沙塞部《五分》一本,开译扬都,觉寿所传,生、严其笔,文极铺要,深可弘通,郢匠辍(本文来源于《汉语佛学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李熙[3](2016)在《从宋前史料看《宋高僧传》中的“实録”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赞宁的"实录"观深受正统史学影响,也有尊崇儒术的意味,借助《春秋》《论语》《史记》《叁国志》等经史总结出僧史编纂原则,反驳了包括刘知几在内批评者的观点,并凭借佛教观念的支撑,为《宋高僧传》的材料依据和运用辩护。赞宁还大量采用得自传闻的小说,这使得其"实录"观相比于一些强调目见而非传闻、注重史料考证的"实录"观较为弱化,但也可从经史和佛教观念中找到理据,同时也反映了一时学术风气。(本文来源于《新国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莉[4](2016)在《唐代僧伽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唐一代,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僧伽教育从教育制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面确立了中国佛教教育的体系,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众多教育类型中,僧伽教育可以说是唐代教育中最为独特的一种。由于它的宗教性,使得其在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上,都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育。僧人们或在寺院学习,或游历于异国他乡,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佛教素养,在佛教领域有所建树。这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独特景观,而且对唐代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续高僧传》、《宋高僧传》(以下简称两《僧传》)是僧人传记最为经典的一类书,所载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唐代僧人的生平事迹、学习教育、成长成才等方面,无疑成为本文研究僧伽教育最好的素材。中国僧伽教育的兴起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教育紧密相连,它是在适应儒道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两《僧传》中唐代高僧的传记看,他们也多学习儒道文化及诸子百家。两《僧传》中记载的有关学习儒道等文化知识的唐代僧伽共有99位,他们精通坟典,博综内外,有的还在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从佛儒道叁家的关系看,通晓儒道文化是他们学佛法的基础,为他们大量译经或写经提供了保障,也对唐代僧伽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唐代是僧伽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僧传》中展示了唐代僧伽学习或接受教育的类型。由于受当时唐朝政治环境和世人文化心态的影响,隐居修习一时被僧众所崇尚,而成为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类型。私人讲学是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传统的教育类型,唐代加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为一代僧徒所青睐。僧伽教育最重要的一种教育类型即是禅林教育,它是随着百丈创立禅林制度而出现,表现了禅宗规范的贯彻实施,对完成教育计划和进行宗教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僧伽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宗教文化活动,两《僧传》中唐代僧伽教育活动却打破了传统,高僧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多种多样,主要可归纳为四点:善巧化诱、以身施教、量材授仁、历设诸难。如此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为传统的僧伽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另外,唐代僧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教育内容丰富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对象广泛化的多重特点,使得其在继承传统教育优点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创造性。于此同时,僧伽教育的各类教育活动和形制,不仅推动了佛教自身的发展,还对社会造成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总而言之,唐代是僧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在教育类型、方法和特点等方面确立了中国的佛教的教育体系,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儒道等文化的吸收和影响,也早已被历史所证明。研究唐代僧伽教育问题,不仅可以深刻地了解佛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也可以了解唐代的僧伽教育体制,同时对当今教育也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金建锋[5](2015)在《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文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释赞宁《宋高僧传》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史籍,具有宗教和历史的属性,同时也是一部高僧传记,具有文学的属性。通过研究,《宋高僧传》的文学性特点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32期)
葛鹏[6](2015)在《以《宋高僧传》为线索的佛家气功功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功是中国古代各种修炼技术的统称,以佛教理论为指导的修炼技术称之为佛家气功。佛教在我国长期流行,得力于中国的史学传统,中国佛教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就有许多与佛家气功相关的内容。中医气功不同于其他的气功流派,其目的限于养生和治疗疾病,因而凡是具有养生和治疗效果的气功功法都可以纳入中医气功学的范畴。中医气功学这一学科成立迄今不过二十余年,专业从事中医气功学的人数较少,所以虽然佛家气功当中有许多可以纳入中医气功学的方法,但目前没有得到系统整理。佛教在汉末传入中国,在之后几百年内迅速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发展到了顶峰。佛法宗旨在于离苦得乐,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概括而言分为解门和行门,解门是通过研究经典而了解佛教教理,行门则是依照相应教理进行实践,亲身印证体会经典的理论,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中国古代的高僧是终身遵循这个基本原则的,但遗憾的是宋元以后,佛教进入了长期的衰退,相比而言,解门由于具有相应的经典注疏,因而还可以得到维持,行门也就是实践的衰退则更为严重。近代清末佛教的复兴,并非单纯是佛教自身的推动,而是在西方思潮的刺激之下,国人的一种群体运动。由于西方缺乏佛教这种解行并重的传统,加之清末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信心,因而就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的哲学或者宗教作为标准来衡量佛教。在当时的中国学者看来,以西方宗教的标准来说,佛教属于多神教,相对比较低级;而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说,佛教的哲学大体属于唯心主义,而相当精致。所以清末以来,教外和教内的学者对佛教的研究热情研究大多都在于理论思辨,把佛教教理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考察,这样的研究方法固然有其学术价值,但由于忽视了僧人的修行实践,得出的结论无疑是片面的,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国佛教。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和对比研究、田野考察、量化统计研究等方法,以《宋高僧传》为线索,来系统考察唐宋时期僧人的修行方法。目的首先在于整理唐宋佛教的具体修炼方法,以为当前中医气功学的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其次则在于提供认识中国佛教新的角度。本文分前言、《宋高僧传》中佛家气功修炼概况、佛家气功特质、随文入观法类佛家气功、真心观法类佛家气功、妄心观法类佛家气功、当前佛家气功和中医气功的互相借鉴等七个部分,来讨论唐宋时期佛家气功修炼,以期相对完整说明佛家气功的一般情况。前言从历史角度简单介绍了中国佛教修炼的一般情况,由于隋唐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因此本文选择这一时期佛家气功修炼作为研究对象,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宋高僧传》中佛家气功修炼概况一章中,介绍了本文使用《宋高僧传》作为研究对象线索的原因,将《宋高僧传》一书中与僧人修行佛家气功相关的文献做了一个统计,以初步了解唐宋时期佛家气功的整体流行情况,最后提出了区分了佛家气功和佛教修行活动的标准。佛家气功修炼的特质一章通过对比佛教自身对修炼的认识和气功学对佛家气功的认识,介绍了佛家气功的一般特点,认为观法是区分不同佛家气功的标准,提出唐宋时期佛家气功可以用随文入观法类佛家气功、真心观法类佛家气功、妄心观法类佛家气功叁种分类来概括。随文入观法类佛家气功指的是那些依照一定仪轨而练习的功法,本章以诵经、写经、讲经为例,介绍了这些方法的流行情况、修炼方法,以及其气功学含义。真心观法类佛家气功大体是以华严别教理论为指导的功法,本文以观想念佛、妄尽还源观、圆觉忏法和东山法门等几种方法为例,介绍了其流行情况、修炼方法,以及其修法过程中的气功学内涵。妄心观法类佛家气功是以天台圆教为理论指导的功法,本文以佛立叁昧、一行叁昧、方等叁昧等方法为例,介绍其流行情况、修炼方法,以及修法过程中的气功学内涵。最后一章则讨论了在当前的形势下,佛家气功和中医气功如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开展气功实践。(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志飞[7](2013)在《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版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书局整理本《宋高僧传》所用的底本是《碛砂藏》本,该本虽刊刻时间较早,然实为元刻本,而并非整理者所说的宋刻本,且舛误亦不少,甚至不如晚出的《永乐北藏》本、《龙藏》本校勘精审。本文就其版本方面的疏失提出商榷,以资参考。(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陈瑾渊[8](2013)在《《宋高僧传》标点商榷(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宋高僧传》是最为重要的中国佛教史籍之一,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范祥雍先生的点校本,嘉惠学林,其功甚巨。然该版本在标点方面尚有一些可资商榷之处,笔者近日在阅读该书时,随录其点校中有疑义之处,略申管见,俾再版之时得成全美焉。(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杨志飞[9](2013)在《赞宁《宋高僧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高僧传》,叁十卷,太平兴国七年(982)释赞宁奉敕编撰,端拱元年(988)书成进上,有诏令僧录司编入大藏。是书绍续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记载了自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凡320年间的657位高僧,可补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之阙,是研究中古佛教的基本文献。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深有资于考证,历来为学界所重,然是书编入大藏的过程,文献来源的深入核查等问题,则鲜有着意,此即是本文撰述之原因。全文共分七章,前有绪论,主要论述《宋高僧传》的研究价值,回顾了是书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第一章《<宋高僧传>成书的缘起》。借用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外缘——宋初的文化政策、宗教政策与活动,与内因——赞宁个人的历史使命感,两方面共同促成了《宋高僧传》的编撰。第二章《(宋高僧传>的作者研究》。本章对赞宁的生平、着述进行梳理,对其外学的成就及其原因作了探讨。并对赞宁作为律学大师、历任僧职、由吴越归宋这叁种身份对僧传成书的影响诸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叁章《(宋高僧传>的文献学研究》。本章主要从该书的版本与流传、编入历代藏经的情况以及《中华大藏经》本、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底本及校勘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与体例》。本章将《宋高僧传》一书的编纂思想归纳为:教法委在王权、“实录聊摹于陈寿”、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等方面,又从分科编排的原则、内容呈现的格式、正附传僧人的关系以及互见法的运用等四个角度分析了该书的体例。第五章《<宋高僧传>“论曰”、“系曰”、“通曰”研究》。本章通过对“论日”、“系日”、“通曰”体例的溯源、内容与性质的分析与归纳,认为叁者的体例除受到中国传统史论的影响外,佛教典籍的着述形式也是其来源之一第六章《(宋高僧传>的史源学研究》。本章利用传世古籍及新近出土文献与《宋高僧传》对读,将该书的文献来源划分为一佛教类,二史书、诏令、敕令、书表类,叁碑刻类,四闻于他人与个人经历类,五其他类。第七章《结语》。本章从赞宁的处境、传世的诗文及与王禹偁的交游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他并非如前人所说的乡愿习气甚重,一味的与世浮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01)
杨志飞[10](2012)在《《宋高僧传》成书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宋高僧传》记录了唐高宗至宋太宗320年间656位高僧的行迹,是研究唐五代时期佛教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文献。文章通过对其书编修的起因、分科的标准与体例、成书的文献来源等进行辨析,对学界利用该书,将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S5期)
宋高僧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引言五世纪上半期,《十诵律》、《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几部广律先后被传译。之后直到唐初,除了《五分律》较为沉寂之外,其他几部广律皆在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传承。道宣在《续高僧传》"明律篇"最后的"论"中称:自律藏久分,初通中夏,则萨婆多部《十诵》一本,最广弘持……澄一江淮,无二奉矣……其次传本,则昙无德部《四分》一律,虽翻在姚秦,而创敷元魏……有宋文世,弥沙塞部《五分》一本,开译扬都,觉寿所传,生、严其笔,文极铺要,深可弘通,郢匠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高僧传论文参考文献
[1].李熙,何胜莉.儒学思潮与《宋高僧传》的编修[J].中华文化论坛.2019
[2].王磊.中唐以前两京地区的东塔宗——兼及《宋高僧传》之编撰[J].汉语佛学评论.2017
[3].李熙.从宋前史料看《宋高僧传》中的“实録”观念[J].新国学.2016
[4].李莉.唐代僧伽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5].金建锋.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文学性[J].名作欣赏.2015
[6].葛鹏.以《宋高僧传》为线索的佛家气功功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7].杨志飞.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版本问题[J].图书馆杂志.2013
[8].陈瑾渊.《宋高僧传》标点商榷(一)[J].江海学刊.2013
[9].杨志飞.赞宁《宋高僧传》研究[D].浙江大学.2013
[10].杨志飞.《宋高僧传》成书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