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李娜娜,吴会云,叶亚平,韦美菊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李娜娜,吴会云,叶亚平,韦美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钢,聚酰胺-胺,自组装单分子膜,缓蚀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娜,吴会云,叶亚平,韦美菊[1](2017)在《盐酸溶液中聚酰胺-胺树形分子-水杨醛席夫碱自组装膜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吸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1.0G聚酰胺-胺树状分子-水杨醛席夫碱(PAMAM(1.0G)-SA),以其在Q235碳钢表面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用电化学方法研究SAMs在5%HCl介质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AMAM(1.0G)-SA分子可以在Q235碳钢表面形成稳定的SAMs,改变了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抑制了碳钢表面的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过程,碳钢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提高,双电层电容降低,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碳钢表面PAMAM(1.0G)-SA的SAMs在5%HCl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PAMAM(1.0G)-S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属于化学吸附,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对PAMAM(1.0G)-SA的SAMs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牛艳芳,钱鹰,胡秀东[2](2016)在《水溶性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荧光树形分子的合成、聚集诱导荧光增强及细胞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具有聚集诱导荧光的4-(2-吡啶乙烯基)-1,8-萘酰亚胺单元通过酰胺化反应连接到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上,制备了一种水溶性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荧光树形分子PN-PAMAM.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及高分辨质谱表征.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N-PAMAM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E)特性.在固体态时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532 nm,紫外灯下发出黄绿色荧光.在纯水中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94 nm,荧光量子产率为4.42%.在水含量为60%的水/四氢呋喃混合溶液中,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85 nm,荧光量子产率增大到17.54%.制备了一种负载聚集诱导荧光染料PN-PAMAM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PN-PAMAM/Si O_2,测得该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波长为473 nm,粒径约为40 nm.测定了水溶液中树形分子PN-PAMAM与乳腺癌细胞MCF-7共同孵化后的共聚焦荧光成像,得到清晰的蓝场荧光照片.研究表明,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N-PAMAM是一种水溶性荧光分子,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特性,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定位、生物追踪及纳米材料等重要领域.(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03期)

孙晓梅[3](2014)在《溶胶—凝胶法合成硅胶键载聚酰胺—胺型树形分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胺型树形分子(PAMAM)是一类高度支化的、具有叁维结构、分子尺寸可控的树枝状大分子。近年来,采用发散法在硅胶表面合成PAMAM型树形分子被广泛应用于硅胶的表面改性,合成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PAMAM型树形分子由于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多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使其在药物运输、主客体化学、金属离子的俘获以及催化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ES)为中心核,采用发散法在均相的溶液中合成了G0.5~G2.0低代数的PAMAM型树形分子。然后分别以整数代的PAMAM型树形分子(G1.0和G2.0)为单体,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交联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致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不同系列的15种硅胶键载PAMAM型树形分子材料。在溶胶-凝胶的过程中,分别控制PAMAM与TEOS摩尔比为1:2、1:4、1:6和1:10,得到了硅胶键载G1.0PAMAM型树形分子两个系列的材料G1.0-TEOS-1/X(X=2、4、6、10)和G1.0-TEOS-C-1/X(X=2、4、6、10);以及硅胶键载G2.0PAMAM型树形分子的两个系列的材料G2.0-TEOS-1/X(X=4、6、10)和G2.0-TEOS-C-1/X(X=2、4、6、10)。分别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孔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重分析等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制备方法、不同代数的硅胶键载PAMAM型树形分子对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制备的硅胶材料对Hg(II)、Ag(I)、Pb(II)、Cu(II)和Ni(II)等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合成的15种硅胶键载PAMAM型树形分子材料对Hg(II)、Ag(I)和Pb(II)叁种离子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对于相同系列的材料来说,吸附量随着TEOS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对于不同代数的材料来说,随着PAMAM型树形分子代数的增加,吸附量有所增大。实验证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材料的功能基的含量均比异相法和均相法合成的材料有所提高,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也有所增加。本文以G1.0-TEOS-1/6、G1.0-TEOS-1/10、 G1.0-TEOS-C-1/6、 G1.0-TEOS-C-1/10、 G2.0-TEOS-1/6、G2.0-TEOS-1/10、G2.0-TEOS-C-1/6和G2.0-TEOS-C-1/10八种材料为代表,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八种材料对Hg(II)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可以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材料对Hg(II)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熵增加的过程。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来描述八种材料对Hg(II)的吸附过程,吸附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吸附。同时,探究了Hg(II)与其它离子组成的二元混合离子体系中,材料对Hg(II)的竞争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Hg(II)-Cu(II)和Hg(II)-Ni(II)混合体系中,对Hg(II)具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能。此外,材料有良好的解吸与重复利用性能。(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4-05-01)

吴江渝,黄维哲,周婷,何紫莹[4](2014)在《叁(2-氨基乙基)胺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大树形分子的表面官能团密度,降低其结构柔顺性,以叁(2-氨基乙基)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核树形分子.通过与丙烯酸甲酯在避光条件下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末端为酯基的0.5代树形分子,将得到的产物与乙二胺进行酰胺化反应制得末端为氨基的1.0代树形分子.重复以上两个反应,合成得到1.0代到4.0代以叁(2-氨基乙基)胺为核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反应过程中,运用薄层层析色谱检验以及观察红外光谱中酯基峰的消失与出现判断反应程度.每一步得到的粗产品采用柱层析分离的方法和乙醚沉降法进行分离提纯,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所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证明了所得化合物即为目标化合物.叁(2-氨基乙基)胺的引入使得所合成的树形分子具有较小的核单元.(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黄维哲[5](2014)在《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模板和增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形分子作为一种超支化合成大分子,已被研究了接近叁十年。由于这类大分子的合成方法比较特殊,因此其在结构上具备很多优点,如:精确的分子结构、可控的分子量、高度的几何对称性、大量的表面官能团、分子内存在空腔、纳米微球结构等。这些结构特点使得树形分子在生物医学、纳米模板、染料工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对树形分子的研究历史、合成方法、结构、性能以及应用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传统的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形分子通常是由发散法合成得到的。通过改变核单元结构,树形分子的结构柔顺性及表面官能团密度可以得到调整,从而影响其在纳米模板和染料工业领域的性能。本论文采用叁(2-氨基乙基)胺为核合成树形分子,与传统的树形分子相比,这种树形分子具有较小的核单元,较高的表面官能团密度以及较低的结构柔顺性,其作为纳米模板时,能够制得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一的纳米粒子。同时,本文还合成了以氨为核的树形分子。两类树形分子均通过重复的迈克尔加成和酰胺化反应合成得到。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所得树形分子结构与目标产物的结构相符。本文还研究了以叁(2-氨基乙基)胺核树形分子为模板制备纳米金,采用透射电镜,紫外光谱,激光粒度仪等手段对制得的纳米金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树形分子末端氨基与HAuC14物质的量之比越大时,制得的纳米金粒径越小,分散性越好,当G2.0树形分子末端氨基与HAuC14物质的量之比为4:1时,制得纳米金的粒径为4.65 nm。制得纳米金的粒径随树形分子代数的增加而变小,G3.0树形分子制得纳米金的粒径为2.43 nm。增大树形分子与HAuC14物质的量之比以及低温保存可以增强制得纳米金的稳定性。此外,本文研究了树形分子对难溶性客体小分子的增溶作用。以酞菁蓝B为模型分子,比较了酞菁蓝B在不同代数的树形分子溶液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不同末端官能团对酞菁蓝B溶解度的影响。通过比较酞菁蓝B在树形分子和小分子溶液中的溶解度,解释了了树形分子增溶难溶性客体分子的机理。结果表明,氨核树形分子对酞菁蓝B具有显着的增溶效果。酞菁蓝B在树形分子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树形分子浓度和代数的上升而增大;末端为氨基的树形分子对酞菁蓝B的增溶能力大于末端为酯基的树形分子。G1.0树形分子主要通过末端氨基的静电作用实现对酞菁蓝B的增溶,而当树形分子的代数上升至G3.0时,其内部空腔对酞菁蓝B的包覆作用占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4-04-03)

刘诚[6](2013)在《表面功能化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作为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形分子(dendrimer)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具有高度的几何对称性,高枝化的具有叁维结构的合成大分子。不同于传统聚合物高分子,树形分子具有精确的分子结构、很低的分散系数以及大量可修饰的表面官能团等,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领域。本文针对树形分子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深入探讨。我们实验室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合成安全有效的核酸载体用于基因治疗。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叁乙醇胺(TEA)为核的结构柔顺的聚酰胺-胺类(polyamidoamine, PAMAM)树形分子。其中高代的树形分子(>=G5)能够作为高效的DNA和siRNA传递载体,并且第5代的树形分子(G5)已经计划在美国和英国用于临床实验。然而,由于高代树形分子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达到良好药品生产规范的高代树形分子的大量合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开发出具有高活性且易于合成的低代树形分子。文献报道,通过对树形分子的表面进行特定的修饰能够提高其基因传递效率,因此本论文围绕树形分子的表面功能化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工作。文献报道寡聚精氨酸具有细胞穿透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合成和表征了一系列表面带有精氨酸残基的,以TEA为核的结构柔顺的聚酰胺-胺类树形分子和两亲性树形分子。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表面带有精氨酸残基的第4代树形分子(G4Arg)是高效的siRNA传递载体。G4Arg不仅能够与siRNA形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而且精氨酸残基的引入的能够使siRNA/dendrimer复合物被细胞摄入的能力显着提高。我们与法国健康与医学研究中心的Palma Rocchi博士合作,在前列腺癌的疾病模型中,证实了G4Arg是一类非常有效的siRNA传递体系,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都能产生特异性的基因沉默和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果,并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这为其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知道放射性同位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但是由于缺乏靶向性,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诊断试剂会在体内各处积累,引起正常细胞内DNA的损伤,并且降低检测的灵敏度。因此,本论文利用树形分子多共价性的特点,设计、合成和表征了表面能携带放射性同位素的两亲性树形分子。这类树形分子的表面带有螯合试剂可以与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从而可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我们还设计和合成了含有靶向基团RGDC的两亲性分子,通过其与两亲性树形分子的自组装可以提高携带放射性同位素树形分子的靶向传递能力,增加其诊断效率和抗癌效果。同时,为了便于用拉曼光谱研究树形分子介导的siRNA专递机理,本文设计、合成和表征了带有稳定性同位素氘原子的树形分子。我们的分析数据证明氘原子被成功的引入树形分子,这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基础,目前相关研究正在进一步的进行之中。综上所述,我们成功的设计、合成和表征了一系列表面带有精氨酸、氘原子标记和可携带放射性同位素的螯合试剂的树形分子。其中精氨酸修饰的树形分子能够促进核酸药物被细胞摄入,提高传递效率,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氘原子标记的树形分子将用于树形分子介导的核酸药物传递机理的研究,表面携带放射性同位素螯合试剂的树形分子将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目前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11-01)

徐美英[7](2013)在《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合成及其增溶叶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形分子是一种具有独特树枝状结构、纳米尺寸的叁维球形高分子化合物。由于树形分子具有高度的几何对称性、精确的分子结构、大量的表面官能团、分子内存在空腔及分子量可控等特点,在化学和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医用领域,树形分子的结构允许其对难溶性药物分子(例如抗癌药物分子)进行化学结合或物理封装,形成树形分子-药物传送系统。本论文对树形分子的研究背景、结构特点、合成手段及物化性质等做了介绍,并对树形分子的应用方向进行简单的概括,重点突出了树形分子在药物增溶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 PAMAM)树形分子是被最早开发、目前研究最多的树形分子类别。在分析化学、催化剂以及生物医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核单元较小,导致树形分子较为刚性,限制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潜力。树形分子的柔顺性对其基因转染和药物输送性能有明显影响,而通过增大树形分子的核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树形分子的柔顺性。本论文尝试以叁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为核单元,旨在合成核空间更大,核内元素更丰富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但从实验结果看未能合成目标化合物。此外,我们还尝试以过量的叁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与乙二胺反应,旨在生成含有叁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的支化单元,从而能够利用较长的支化臂来提高整个树形分子的柔顺性。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较复杂,副产物较多,未能得到所需的长支化臂化合物。结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设计了一种含有酰胺键的双氨基化合物用作树形分子核单元。利用过量的乙二胺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可以得到该目标化合物,以该化合物为初始核,通过重复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合成得到1代到4代的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并对其进行FT-IR和1H NMR结构表征。这些化合物不但具有传统乙二胺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结构特点,而且其内部核单元变长并带有酰胺基团。核空间的增大将有利于提高树形分子的柔顺性,以及其作为助剂增溶难溶性药物分子的能力。大多数有机药物分子的低水溶性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叶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是机体细胞生长繁殖必需物质,然而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本论文以叶酸为模型分子,分别在酸性与碱性条件下,比较了叶酸在树形分子和小分子(乙二胺)溶液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不同末端官能团下树形分子对叶酸溶解度的影响,研究并归纳了不同代数的树形分子对叶酸的溶解趋势。通过对树形分子/叶酸溶液进行核磁表征,分析了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机理。结果表明,叶酸的离子化作用在整个增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酸性条件下,叶酸的离子化程度较弱,树形分子通过内部空腔的包覆作用增溶;在碱性条件下,叶酸的离子化程度增强,与树形分子表面氨基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导致叶酸的溶解度明显增加。与树形分子相比,乙二胺的末端氨基更加自由,所以在碱性条件下增溶效果比树形分子更好;而在酸性条件下,乙二胺增溶效果并不明显,说明了树形分子的树形结构在此条件下对叶酸的增溶更具有优势。最后,本论文研究了所合成的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在酸性条件下,对叶酸的增溶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相比,在低代时,新核树形分子因核单元大,结构更开放,而包覆效果较弱,增溶效果不如传统树形分子;随着树形分子代数的增加,新核树形分子的结构更加紧凑,得到的高代树形分子具有更大的内核空腔,从而有利于叶酸的包覆,增溶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3-06-04)

吴江渝,徐美英,黄维哲,何紫莹[8](2013)在《新型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形分子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分子内部的空腔以及大量的表面官能团,在分子识别试剂、催化剂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树形分子的柔顺性对其在基因转染和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有明显影响,而通过增大树形分子的核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树形分子的柔顺性.通过过量的乙二胺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制备比乙二胺具有更长结构的化合物.以此化合物为核,通过重复的迈克尔加成和酰胺化反应合成1代到4代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运用柱层析分离的方法和乙醚沉降法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波谱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红外表征结果证实了每步反应的有效性,而核磁谱图表明合成了带有羰基基团的核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制得了目标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该系列产物不但具有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结构特点,而且其内部核单元变大并带有酰胺基团.这种核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树形分子的柔顺性并改变了核结构的亲水性,有望为树形分子在基因转染和药物输送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案.(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吴江渝,董兴梅,肖夏[9](2013)在《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叶酸修饰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形分子是一种广泛用于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研究的合成大分子.由于肿瘤细胞表面具有大量表达的叶酸受体,在树形分子末端接枝上叶酸分子可以增强该化合物的肿瘤靶向性.通过发散法合成了0到4代乙二胺为核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并进行叶酸接枝修饰.利用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对所得到的树形分子-叶酸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以吡啶作为催化剂叶酸接枝效果较好,通过与叶酸紫外吸收标准曲线对比计算,零代树形分子-叶酸共轭化合物的平均接枝率约为31%,一代至四代树形分子-叶酸共轭化合物的平均接枝率分别为28%、36%、15%和10%.(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厉周,方素珍,韩帅,崔大祥,李强[10](2012)在《聚酰胺树形分子-脂质体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聚合物(polyamidoamine,PAMAM)-脂质体复合物作为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survivin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urvivin-asODN)载体传递系统的可行性,及其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survivin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PAMAM与脂质体的复合物(PAMAM-脂质体),将survivin-asODN与PAMAM-脂质体或PAMAM混合,分别制备PAMAM-脂质体-survivin-asODN和PAMAM-survivin-asODN。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复合物的zeta电位;离心法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复合物的包封率、载药率。将PAMAM-脂质体-survivin-asODN和PAM-AM-survivin-asODN转染SMMC-7721细胞,测定其转染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SMMC-7721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的凋亡。结果:成功制备PAMAM-脂质体、PAMAM-脂质体-survivin-asODN和PAMAM-survivin-asODN。PAMAM-脂质体-survivin-asODN粒径与PAMAM-survivin-asODN粒径无显着差异[(189.33±15.42)vs(181.83±13.67)nm,P>0.05],包封率和载药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但zeta电位高于后者[(42.83±7.14)vs(32.33±5.57)mV,P<0.05],PAMAM-脂质体-survivin-asODN转染SMMC-7721细胞的效率高于PAMAM-survivin-asODN[(73.33±9.29)%vs(60.67±7.81)%,P<0.05],转染后SMMC-7721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较低(24.67±11.74 vs43.17±11.63,P<0.05),但细胞凋亡率高于PAMAM-survivin-asODN组SMMC-7721细胞[(73.31±12.59)%vs(52.67±12.19)%,P<0.05]。结论:PAMAM-脂质体能将survivin-asODN高效递送到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具有聚集诱导荧光的4-(2-吡啶乙烯基)-1,8-萘酰亚胺单元通过酰胺化反应连接到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上,制备了一种水溶性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荧光树形分子PN-PAMAM.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及高分辨质谱表征.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N-PAMAM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E)特性.在固体态时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532 nm,紫外灯下发出黄绿色荧光.在纯水中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94 nm,荧光量子产率为4.42%.在水含量为60%的水/四氢呋喃混合溶液中,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85 nm,荧光量子产率增大到17.54%.制备了一种负载聚集诱导荧光染料PN-PAMAM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PN-PAMAM/Si O_2,测得该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波长为473 nm,粒径约为40 nm.测定了水溶液中树形分子PN-PAMAM与乳腺癌细胞MCF-7共同孵化后的共聚焦荧光成像,得到清晰的蓝场荧光照片.研究表明,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N-PAMAM是一种水溶性荧光分子,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特性,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定位、生物追踪及纳米材料等重要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娜娜,吴会云,叶亚平,韦美菊.盐酸溶液中聚酰胺-胺树形分子-水杨醛席夫碱自组装膜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吸附机理[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7

[2].牛艳芳,钱鹰,胡秀东.水溶性吡啶萘酰亚胺-聚酰胺-胺荧光树形分子的合成、聚集诱导荧光增强及细胞成像[J].有机化学.2016

[3].孙晓梅.溶胶—凝胶法合成硅胶键载聚酰胺—胺型树形分子及其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吴江渝,黄维哲,周婷,何紫莹.叁(2-氨基乙基)胺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

[5].黄维哲.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模板和增溶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6].刘诚.表面功能化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作为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

[7].徐美英.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合成及其增溶叶酸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8].吴江渝,徐美英,黄维哲,何紫莹.新型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表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

[9].吴江渝,董兴梅,肖夏.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叶酸修饰及其表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

[10].厉周,方素珍,韩帅,崔大祥,李强.聚酰胺树形分子-脂质体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

标签:;  ;  ;  ;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论文-李娜娜,吴会云,叶亚平,韦美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